《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摘要:本文分别揭示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中的“墙”意象的内在隐喻和象征,比较它们的不同,并且试图进一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墙”意象浅较一、中西方的“墙”墙,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是构筑房屋不可或缺的元素,此乃建筑学界的普遍共识。
对“墙”的定义,于中,《说文》释曰:“墙,恒蔽也。
”《释名·释宫室》亦云:“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
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1]于西,法国的雅克·勒·高夫在《作为文化总体中符号及界限的墙》一文中写道:“墙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两种含义,两个职能。
第一个职能是界定一个群体自己的土地”,“除了保护神圣纯洁的土地免遭不纯洁的外界侵扰之外,墙还有第二职能,即保障内部居民及其财物的安全”。
[2]由上述可见,对墙的自然属性,无论中西方,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粗略考察,不难发现,“墙”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学中,以相同的自然属性为基点,发展出相差殊异的文化属性。
在墙满足了人类“住”的生理需求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成熟,伦理意识的日趋明显,墙在中国被赋予浓厚的礼制意味。
《尔雅·释宫》曰:“东西墙谓之序。
”[3]《孟子·滕文公下》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皆贱之。
”[4]195《孟子·告子下》又有:“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4]376说明在亚圣眼中,墙已有了体现男女之防、男女有别的意味,所以“逾墙相从”才会让“父母国人皆贱之”。
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发轫,凡后世中国文学,普遍接受“墙”的象征秩序和规范的文化意义,并加以发展,及至元明清戏曲,墙意象的使用屡见不鲜。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行动元分析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叙事的行动元分析摘要《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外历史上的经典名著,两部作品采用多方式叙述,把人物的内心情感细腻而深刻地表现出来,这里采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揭示《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情节发展的动力和人物性格变化。
首先,对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从内涵与意义的角度进行阐释;其次,对两部作品的实施者、对头、助手分别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迥异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造成了作家在塑造人物时赋予人物不同的性格内涵。
关键词女性;行动元;主体;阻碍者;性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结构主义叙述学家,他的理论源于对索绪尔结构语言学的认知和理解。
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在法陶兴起的一种理论思潮。
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实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①也就是要从事物之间,局部之间的关系去掌握整体文本,从表面的意义结构上去寻找深层结构下的文本意义。
结构主义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基础上,经过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福柯人的研究掀起了结构主义。
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热潮中,涌现了大批的研究者,格雷马斯是其中之一。
他提出了“行为者”这一概念,“行为者”是指一种结构单位。
格雷马斯将“行为者”分为六种。
三对“二元对立”的形式:主体/客体,发送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
这三对“行为者”对应了三种基本模式:欲望一追求(主体/客体),交流(发送者/接受者),帮助或阻碍 (辅助者/反对者)。
这几个行动元就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一、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1.行动元理论内涵格雷马斯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转换,即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 这种转换也只有两种:从有到无或者从无到有。
将文本分析分成两个层次,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在对于深层句法的研究方面,格雷马斯等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引入了符号学矩阵概念。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穆健英学号: 201201011111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高金红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

文献综述题目:《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谈学生姓名:***学号: ************院系: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年级: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爱的悲欢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
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的戏。
一个大团圆,一个血淋淋;一个是“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一个是香消玉损,魂断坟茔;一个是中国市民文学的经典,一个是西方文化的杰作。
在这悲喜之中,既体现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的巨大差异以及作家戏剧技巧的不同,同时又可找出东西方文心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中西方文化ABSTRACTJoys and sorrows of love is an eternal topic of literature. Yuan 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great British dramatist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young men and women sing love drama. A big reunion, a bloody; one is "affectionate have become dependents," a fragrant eliminate jade loss, Death Tomb; a classic Chinese citizen literature, a masterpiece of Western culture. In joy and sorrow among not only embodies the hug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Western aesthetic psychology writer drama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hing to find similarities Fang heart.Keywords:The West Chamber; Romeo and Juliet; compare; in Western culture目录前言 (1)第一章《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阅读 (2)1. 主题思想 (2)2.情节安排 (2)3. 配角异同 (2)第二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墙文化原型比较 (4)1. 墙:文化隐喻和象征 (4)2. 逾墙:对文化禁锢的挑战和破坏 (4)3. 墙:毁灭和保存 (4)第三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中西古典叙事文学的不同 (6)1. 彻底的悲剧与大团圆结局 (6)2. 社会大背景与个人生活 (6)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碰撞 (7)4.语音风格差异较大 (7)第四章《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观与婚姻观的不同 (8)1.《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8)1.1 含蓄内敛与轰轰烈烈的爱情 (8)1.2 偶像剧式的开头 (8)1.3 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观与现实的爱情 (8)3.《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文学中爱情观异同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前言《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著名的中西两大爱情戏剧。
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以《西厢记》中红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为例13.54

摘要元人王实甫的《西厢记》和西方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西戏剧史上两大爱情名剧,二者皆以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题,歌颂了与封建势力相抗衡,争取自由爱情婚姻的精神,并且还同样地塑造了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心腹仆人”这一形象。
本文将通过《西厢记》中红娘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的比较,展现中西戏剧中配角在身份地位、性格发展、思想观念方面的相同点,以及在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主仆关系、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而揭示这一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心腹仆人”;形象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n Yuan dynasty and Shakespeare's Romeo and Juliet are called two famous love dramas i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rama history, which are themed the love of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eulogizing spiritual merits of revolting feudal forces and struggling for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marriage. What's more, they also create significant images of servant. My paper will show the same point of supporting parts in actor statu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amily concept,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attitude of guardian miss l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ter and servant, the way of matching master’s love etc throug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ong Niang in The West Chamber and the nurse in Romeo and Juliet. Futhermore, reveal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mage in drama.Key Words:The West Chamber ; Romeo and Juliet ; Servant ;Image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心腹仆人”之内涵与研究现状 (1)二、“心腹仆人”形象之同 (2)1、地位低下 (2)2、性格直率 (4)3、思想传统 (6)三、“心腹仆人”形象之异 (7)1、守护主人爱情的态度不同 (7)2、获得主人信任的程度不同 (8)3、推动主人恋情的方式不同 (9)四、结语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2)致谢 (14)浅论中西戏剧中的“心腹仆人”形象——以《西厢记》中红娘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乳媪为例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主题。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视点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说起——浅谈中西文化差异陈 芳【摘 要】《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戏剧史上的代表之作,也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对象。
两部剧作剧情相似,但戏剧冲突的设置却各有特点,在这差异背后蕴含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戏剧冲突 中西文化比较 乐感文化在当今文化的发展中,戏剧虽已开始没落,但“戏剧辉煌的过去,使它在世界历史的一些重要关头,足以自傲的成为世界文化当今无愧的典型代表。
”[1]《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是中西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作品,本文试比较二者的戏剧冲突的发展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去探寻背后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异同。
一、从冲突的发展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讲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戏剧冲突也主要是围绕争取爱情与反对势力之间的斗争展开,但二者关于冲突的发展却各不相同。
郭英德在《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提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冲突是属于激变型,所谓的激变型便是戏剧的冲突发展如瀑布急转直下,从开始便有小冲突发生,冲突累计达到高潮后发生“突转”,剧情从顺境转入逆境。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两个仆人便因斗嘴引发两个家族之间的斗争,之后更由于罗密欧杀死提博尔特,朱丽叶答应嫁给帕里斯等冲突的加剧,导致这对恋人选择死亡,剧情达到高潮。
《西厢记》则不同。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发展属于渐变性的,戏剧冲突发展如溪流,迂回曲折。
“在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戏剧冲突的发展大多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转换形式。
那里有戏,戏剧冲突就往那里发展”。
[1]五本二十折的《西厢记》,描写正面冲突的只有《赖婚》和《拷红》二折,其余都是在描写冲突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例如在第一本中,主刻画二人的相思之情与老妇人食言之后二人内心的痛苦,第二本则描写莺莺内心对爱情的向往与礼教之间的冲突。
直到《赖婚》和《拷红》这两折,作者才正面的去描写莺莺与老妇人的冲突。
中西戏剧冲突发展的不同透露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墙文化原型比较

! "# !
$ %& $
人来 ” 的诗的鼓励下逾墙, 还是罗米欧勇敢无畏的主动出击, 他们其实都在同时逾过两堵墙, 一是有形的物质的 墙, 这是较易逾过的; 一是文化的无形之墙, 对于深受此文化濡染, 且某些文化观念已内化为人生价值信条的男女 主人公而言, 对它的逾越就显得异常艰难了, 因为那是一番与自己灵魂的特殊博斗。 《诗・将仲子 》 “无逾我墙, “岂敢爱之, 正如 中的那位一面在恳求恋人仲子 无折我树桑 ” , 一面又深处于 畏我父 《西 》 母” 的矛盾中的少女一样, 剧中身为相府千金的莺莺, 也在爱慕张生与畏礼退缩的两难处境中苦苦挣扎。 经历 了殿遇、 兵变、 许亲、 赖婚后, 她与张生的相互了解加深, 爱情日笃。听琴一折, 就深深地描绘出那种心心相印的感 “他那里思不穷, 情状态: 我这里意已通, 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 我意转浓, 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 尽在不言 ” “知音者芳心自懂, ” “私会西厢 ” 中。 感怀者断肠悲痛。 但因从正统的方式难以与心爱者结成婚姻, 而必须以 来偷 “贞节 ” 结百年之好时, , 这一中国封建文化中被极度推重的道德范畴, 就切切实实地成为一堵异常高大的文化之 “侍月西厢下, 墙, 矗立在了莺莺面前。剧中莺莺的多次反复和表里不一的举动便说明了对其逾越的艰难, 她写 迎 ” 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 的诗约张生相会, 但一见张生又大发脾气, 恨恨地训了张生一通。 明明盼着 张生的书信, 但一见着又佯装大怒要打送信的红娘, 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且看她在私会前写给张生的诗, 便可窥 “仰图厚德难从礼, ” 见她当时痛苦又矛盾的心态: 谨奉新诗可为媒。 寄语高唐休咏赋, 今宵端地雨云来。 分明是礼 与情的对抗, 她却解释为恩对礼的胜利, 并特意强调这次是端地来, 而非上次的欺弄, 这一切, 都展示着她逾墙时 的艰难, 说明了她所逾之墙, 是由已内化为至上道德信条的礼所构筑, 呈现着浓郁的中国封建文化意味。 《罗米欧与朱丽叶 》 植根于西方文化的悲剧 中的男女主人公, 他们所遭遇的文化之墙与崔张大不相同。 崔张所 “礼 ” 遇之墙, 一方面来自外部势力, 即封建家长权威外, 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内心中对母体文化中 的神圣性认同所 带来的艰难; 而罗米欧与朱丽叶则从一开始就从内心里诅咒自己所从属的家族与社会上的世俗观念。 正如罗米欧 “我痛恨自己的名字, ” “我真想遵守礼法, 所说: 因为它是你的仇敌。 而朱丽叶的态度则更为坚决明了: 否认自己说 ” 过言语, 可是这些虚文俗礼, 现在只好一切置之不理了! 二人在舞会上一见倾心, 并于当夜在后花园中私订终身, 约定不日在教堂私自举行婚仪。 可见, 二人在内心中对家长的权威是蔑视的, 他们的反抗是果决的、 勇敢的。 并且 “贞节 ” 朱丽叶在逾 这堵文化之墙时, 也比莺莺少了许多的踌躇, 因为在她的心中, 只有为个人幸福而为的爱情, 而 没有为群体和谐而为的礼, 西方重个体价值的文化传统给了朱丽叶挑战文化禁锢的力量与勇气, 而中国重群体和 谐轻个人幸福的文化传统却为爱情的追求设置下重重障碍。 《西 》 《罗 》 所以, 剧中对莺莺心理的细腻入微的刻划与对整个故事跌宕曲折的叙述, 和 剧较为直豁的叙事风格 与浓郁的抒情表现相比, 就不仅是源自各自文学传统的差别, 而更是因其文化内蕴的相异。 墙: 毁灭与保存 罗米欧与朱丽叶逾文化之墙的越界行为, 最终必然遭到激烈的反对, 而且是来自最亲爱的人的反对。冷酷的 文化传统一会儿显出父爱般的温情, 一会儿显出恶敌般的残暴。当凯普莱特要朱丽叶在本周就嫁给帕里斯时, 朱 “该死的小贱妇! 丽叶就一直在苦苦哀求, 而凯先是款言相劝, 随即便十分震怒, 骂朱丽叶为 不孝的畜生 ” , 并声称: “要是你不愿意, 我就把你装在木笼里拖了去。 ” 为了坚持自己珍美的爱, 剧中, 罗与朱选择了自身的毁灭, 即以死 为解脱厄运, 保持真爱不被玷污的途径。但在西方文化中, 年轻生命的夭亡, 却反给了这墙以致命的一击, 它暴露 了此文化系统的困境与悖谬, 使一切随真爱的毁灭而轰毁, 并令文化在毁灭中重思, 在否定中前行。 罗与朱双双殉 情之后。 他们势不两立的父母终于幡然悔悟。 朱的父亲凯普特主动和罗的父亲蒙太古和解, 并沉痛地说两个年轻 “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人儿。 ” 人是 在这里, 爱的毁灭引发了墙的毁灭, 文化的困境得到了弥合, 正如黑 “毁灭中是绝对理念的胜利 ” 格尔所说: 。 可见, 否定中前进的西方文化, 以毁灭来弥补哲学的不足, 使人承认毁灭, 询问毁灭, 不断发展 ” , 并使悲剧性的毁灭成为帮助西方文化成长的积极因素。 《西 》 剧中, 崔张爱情的结局与此大不相同, 它是各种力量相互让步和妥协的产物。 私会被崔母发觉后, 慑于相 “得官 国家谱被辱和自己反落下治家不严的罪责, 崔承认了二人既成的婚姻事实, 但又提出张生须立即上京应考, ” 呵, 来见我, 驳落呵, 休见我, 封建家长的恩威与狭隘的门户观念与横阻在崔张之间, 形成另一堵无形的高墙, 而 “大团圆 ” 对它的最终超越, 在西厢记中则完全落入了中国文化 的范式当中, 沿着穷秀才状元及第, 一干人皆大欢 喜的程式运演前行, 主人公也缺少了罗与朱一反到底的精神, 而以自身功名的成就与对父母之命的忠从来求得与 礼的妥协。文化之礼得到了保存, 传统文化对自由爱情所形成的墙并未被根本动摇, 它反在矛盾各方的妥协中得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 以延续与残存。这正如梁漱溟先生在论及东西方文化时所指出的: “暴露困境, 的” , 它既 又以不突破文化之礼为原则, 面对困境, 不是竭力求真, 而是努力护礼, 维护礼的神圣性, 甚 至不惜自我欺骗和走向毁灭。 ” 个体意识的萎缩与弱化, 充分呈现出与西方否定性文化不同的中国保存型文化特 征。 其文化困境的弥合, 不是因求真而毁灭, 并在否定中前行, 而是以牺牲个体尊严与价值以维护礼的崇高来实现 的。同样, 文化之墙的不同结局与其寓示的文化精神, 使两部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相异的效果。上世纪初西风东 《罗 》 渐, 剧中那种与封建传统不妥协抗争, 并不惜牺牲生命以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 曾深深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 《西 》 给了他们以抗争的信心与勇气, 而中国已流传数百年的 剧却因缺乏那种积极抗争的精神, 远不能在此一点上 《罗 》 望 剧之项背。细加推究, 这实不是作家艺术造诣之殊差, 而只不过是其具有相异的文化蕴含之后果。 (作者单位: 兰#34;" 年第 # 期
《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艺术特色比较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艺术特色比较字数:3180 字号:大中小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经典戏剧的异同很有意义。
关于“悲剧”的定义,众说纷纭,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笔下这对擦肩而过的苦命鸳鸯,显然比王实甫笔下这对终成眷属的双飞燕更具悲剧精神,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历经坎坷,毕竟没有用鲜血浸透的爱情来得永恒持久,用死亡宣泄的情感来得震撼。
王国维先生有言:“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
”[1]大概就是此义吧。
一、情节与人物王季思先生读《西厢记》,有“少年得闺房之乐,中年得朋友之欢”的感叹。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会有新的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比少年之爱,而《西厢记》虽不是中年之爱,却也算是少年向中年过度的类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青春冲动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缠绵悱恻有很大区别,其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从“情节”和“故事”上来讲,两部作品可以比较之处很多,都是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合理之佳作。
在戏剧演出中,仅有的一两个舞台时间去发展情节,观众很少有机会再重温剧情,为了在有限的时限之内抓住戏剧的情节,作家必须保证戏剧的情节足够简单清楚。
这就意味着戏剧不能陷入次要情节和复杂情节的泥沼中。
于是,剧作家总是限制一部戏中人物的数量,角色要尽量少,情节要尽量简单。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在主故事以外还有一两个副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例外,没有其他情节交织掩映,是一个单纯爱情故事,甚至也没有莎翁惯用的丑角穿插其中,故事虽然单纯,却颇有曲折。
情节需要相对简单和清楚,《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的主要剧情以情人离别及睡药为中心的浪漫故事,但在此之前,两个爱人的家族间已经结下了宿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浅较摘要:本文分别揭示出《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戏剧中的“墙”意象的内在隐喻和象征,比较它们的不同,并且试图进一步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墙”意象浅较
一、中西方的“墙”
墙,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它是构筑房屋不可或缺的元素,此乃建筑学界的普遍共识。
对“墙”的定义,于中,《说文》释曰:“墙,恒蔽也。
”《释名·释宫室》亦云:“壁,辟也。
辟御风寒也。
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1]于西,法国的雅克·勒·高夫在《作为文化总体中符号及界限的墙》一文中写道:“墙在任何情况下都有两种含义,两个职能。
第一个职能是界定一个群体自己的土地”,“除了保护神圣纯洁的土地免遭不纯洁的外界侵扰之外,墙还有第二职能,即保障内部居民及其财物的安全”。
[2]
由上述可见,对墙的自然属性,无论中西方,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但粗略考察,不难发现,“墙”意象在中西方文化特别是中西方文学中,以相同的自然属性为基点,发展出相差殊异的文化属性。
在墙满足了人类“住”的生理需求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成熟,伦理意识的日趋明显,墙在中国被赋予浓厚的礼制意味。
《尔雅·释宫》曰:“东西墙谓之序。
”[3]《孟子·滕文公下》云:“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父母国人
皆贱之。
”[4]195《孟子·告子下》又有:“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4]376说明在亚圣眼中,墙已有了体现男女之防、男女有别的意味,所以“逾墙相从”才会让“父母国人皆贱之”。
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发轫,凡后世中国文学,普遍接受“墙”的象征秩序和规范的文化意义,并加以发展,及至元明清戏曲,墙意象的使用屡见不鲜。
单元代四大爱情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之中,便有两部,即《西厢记》和《墙头马上》对“墙”这一意象着意偏重。
“墙”在西方,则更多地被用于对冷漠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喻,象征着灰暗、坚硬、冰冷的压抑现实。
例如在美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里,墙的意象总是反复出现。
学术观点一般认为,首先使用这一意象的美国作家,当属赫尔曼·梅尔维尔,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通篇充斥着“墙”的意象。
后世的作家们继承了这一意象,并不断加以改造、扩展、深化,使其成为不断沿袭的重要传统。
像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歌《修墙》,通过对英格兰乡村两名邻居修补墙壁的描写和对话,谈到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离,反映了他们早已被异化的人格。
二、《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墙”意象比较
(一)常见与不常见
所谓常见与不常见,即是指,“墙”意象的使用有没有在王实甫《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基础上,沿袭下来,由此而形成传统意象。
推敲《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中的位置及脉络,可以发现,“墙”意象自《西厢记》始,《西厢记》也因“墙”意象的频繁使用而成为经典。
据统计,《西厢记》前后22次用到“墙”。
如“门掩着梨花深院,粉墙儿高似青天”,“手挽着杨柳,滴流扑跳过墙去”,“谁承望跳东墙脚步儿占了鳌头”等等。
在此剧中,“墙”是相当重要的故事因素和核心线索,“墙”与“逾墙”的意味被最完整、最生动地表现在舞台上,尤其是第二本第三折,张生跳墙后的“搂住红科”、“未作跳墙搂旦科”的舞台提示,将孟子斥责的“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的逾礼行为演为舞台动作、舞台情境,具有强烈的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意味,形成了对读者观众突破礼法、逾越规范的强烈诱引,散发着人性美的思想光辉。
《西厢记》问世之后,伴随着它的巨大影响,后世戏曲对“墙”意象的使用可谓蔚为大观,从而使“墙”意象在中国戏曲无论是关目设计、情境营造、曲词运用中都频繁出现,我们所知的就有白朴《董秀英花月东墙记》、郑光祖《倩女离魂》、乔梦符《金钱记》、戴善夫《风光好》、张寿卿《红梨花》、高濂《玉簪记》、阮大铖《燕子笺》、李渔《风筝误》等等。
而由莎士比亚管窥西方戏剧史,可断言后世西方戏剧对“墙”
的运用,少之又少。
除了莎士比亚使用外,后无来者,更不用说形成传统了。
不唯如此,根据外国莎士比亚研究者的资料发现,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出现的意象多达数千,换言之,“墙”意象不过是其中的沧海一粟,更甚者,只《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戏中,“墙”还不是贯穿戏剧始终的主导意象,而是太阳、星星、炸药之类的“光”意象。
由此可见,“墙”在西方戏剧中只纯粹地起到道具的作用,“墙”意象反而在西方小说中得到长足发展,如前所述的美国小说和萨特的处女作《墙》等。
(二)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有有形的墙和无形的墙。
有形的墙,顾名思义,即建筑意义上的墙,具象化的墙。
《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里,芳心暗许的少女不仅都居住在“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闭环境中,还被来自外界和家庭的管束所阻挠,以致与意中人的相见、相恋困难重重。
作品中的“垣墙重密,门阁急峻”,也就成为痴情男女交流接触的坚不可摧的屏障。
《西厢记》里,普救寺的墙对张生和崔莺莺来说,仿佛“粉墙儿高似青天”,两人只能“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让读者也随之产生了“将成好事多魔障,天上人间只隔墙”的惋惜之情。
与此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朱丽叶所住的凯普莱特家花园内,亦有一堵高墙,它使一见钟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难以相见,两人饱受指责、历尽磨难,最终阴差阳错,在音讯不通的情况下,双双殒命。
这两部戏剧作品中,不仅存在有形的墙,更存在文化、伦理方面的无形的墙。
那堵矮墙之所以会“也只是粉墙一堵,似隔着万座连城”,是因为它背后牵系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即男女主人公所置身其中的礼法规范、社会系统对自由恋爱的禁止与否定。
平凡无奇的墙附身为封建礼法或家族偏见的帮凶,变得森严壁垒、不可撼动,“粉墙高似隔银河”,让相悦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徒生“咫尺天台只隔墙”之叹。
中国封建文化对“礼”的重视和推崇,使得礼法约束下的众生必须遵守“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因为《孟子·离娄上》规定“男女授受不亲”,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彼时男女缔结婚姻的唯一途径。
凡此种种,持续不断地成为青年男女相识相恋、自由婚姻所无法越过的“墙”。
这些便是崔莺莺和张生所面对的严酷文化环境,这种无形的文化障碍则通过“墙”以隐喻和象征,在《西厢记》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与此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剧里,那堵无形的文化高墙所形成的阻隔,并不来源于中国式的“礼”的威慑与羁束,而是因为他们属于两个“门禁严甚”的敌对世家,他们彼此仇视厌恶,一如罗密欧在剧中对朱丽叶所叹:“我痛恨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
”这种势不两立的局面,总是无法打破,两人的相爱,也成了各自家族难以饶恕的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遭到激烈的反对。
当时的西方,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并且封建家长专制思想盛行,这导致纯真男女的情有独钟,终于抵不过封建家长权威文化的干预,
以悲剧告终。
罗密欧和朱丽叶用殉情的结局,向西方社会的“虚文俗礼”以致命的一击。
三、结语
经过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戏剧中“墙”意象的对比分析,能够看出,这两部作品中的“墙”,已不单单是外在的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它还是内在的文化障碍的隐喻和象征,它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生发出内容各异的文化涵义。
实际上,对这两部世界名剧中“墙”意象的比较,其外延远非笔者此文所能完全概括,这也是名剧之所以为名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雅克·勒·高夫.作为文化总体中符号及界限的墙[a]//乐黛云,勒·比松.独角兽与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 郭璞,注.尔雅注疏[m].邢昺,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 赵岐,注.孟子注疏[m].孙奭,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