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元曲四大名剧之一,其表演风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戏曲表演:《西厢记》属于戏曲剧种,通常采用咏唱的方式进行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形式。

表演时需要注重音调、节奏和声腔的运用,使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通过声音的表达得以传达。

2. 唯美浪漫:《西厢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优美的爱情故事之一,因此其表演风格强调唯美浪漫的情感表达。

演员通过优雅的动作、柔美的舞蹈和细腻的唱腔,展现出故事中的爱情与憧憬。

3. 细腻婉转:《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相对温婉细腻,表演风格也体现了这种特点。

演员在表演中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以展现角色之间的微妙感情变化。

4. 优雅舞台布景:《西厢记》的舞台布景通常以简洁、雅致为主,注重通过布景、道具和灯光的运用,营造出浪漫的氛围和富有诗意的场景。

5. 古典文化元素:《西厢记》作为一部古代经典戏剧,其中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元素。

演员在表演中需要熟悉并准确地展现出这些元素,例如礼仪、服饰、乐器等,以体现出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总体而言,表演《西厢记》时需要注重唯美浪漫、细腻婉转的表达,将爱情故事和古典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展现出典雅、优美的表演风格。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篇一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本书,读完之后,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就像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啥滋味都有!要说这思想内容,它可真不是一般的大胆!在那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崔莺莺和张生居然敢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这简直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记重拳!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离经叛道,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对人性自由的呐喊。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不禁想问:难道门当户对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未必吧!再聊聊这艺术特色,哇塞,那叫一个绝!作者的文笔简直妙不可言,就像一位超级大厨,把各种调料恰到好处地撒在文字里,让人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比喻、拟人、排比,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把人物和场景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把崔莺莺的美貌比作盛开的花朵,这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形象。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一会儿让你紧张得心跳加速,一会儿又让你甜得像吃了蜜。

我觉得自己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这书中的人物性格也是鲜明得很,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娇羞,红娘的机灵,每个人都好像从书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不过,我也在想,这样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真的能存在吗?可能是我太现实了,总觉得这种美好有点像童话。

但不管怎么说,《西厢记》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篇二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书可真是不简单!先说思想内容,它就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了封建礼教的心脏。

在那个啥都讲规矩的年代,莺莺和张生居然敢爱得那么轰轰烈烈,这难道不是对所谓“规矩”的一种挑战?我觉得吧,这就是告诉咱们,爱情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能让人不顾一切,啥门当户对,啥礼教束缚,都得靠边站!它的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就像是个超级魔法师,用文字把整个故事变得绚丽多彩。

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钻进人物的心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莺莺心里对张生的那种又爱又怕的纠结,写得简直太逼真了!还有那情节的安排,哎呀妈呀,就像个迷宫一样,一会儿把你绕进去,一会儿又给你指条明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其语言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优美精炼:《西厢记》的语言优美、精炼,字词妙趣横生,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剧中对话虽短小,但点睛之处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和深思熟虑。

这种优美精炼的语言使得整部剧脱离了平淡的对话,给人以美的享受。

2. 以白描为主:《西厢记》不像其他古代戏剧那样以演唱为主,而是以白描为主,即以对话和描述为主要手段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白描的特点是语言质朴真实,以平实的笔墨描绘人物的表情、心情和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

3. 唱词与白描的结合:虽然《西厢记》以白描为主,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唱词,这使得剧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唱词多用于表达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思想,通过音乐的韵律和抒情的词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和细腻。

4. 幽默风趣:《西厢记》中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幽默的对白和行动,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尤其是潘金莲这个角色的出场,她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行为给整部剧增添了一抹亮色。

5. 字句独特:在《西厢记》中,作者王实甫运用了许多独特的字句和词语,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对于爱情的描写中,使用了许多富有江南特色的词语,如“轻云薄雾”、“湖山秀丽”等,给人以一种富有画面感的感受。

总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爱情故事,使得整个剧本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美感。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简述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1.《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人物形象丰满,语言艺术细腻。

2. 该剧中的语言描写充满诗意,隐喻和暗示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

3. 剧中角色之间的对白流畅而生动,展现了各种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

4. 语言的运用在剧中创造了场景的氛围和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

5. 《西厢记》以典型的情感交锋为主题,通过精妙的语言艺术表现了爱慕、羞怯、幽默等复杂的情感。

6. 剧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使语言更加雍容华贵。

7. 作者通过虚实结合,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增加了剧情的多层次性和深度。

8. 对话中的对仗和押韵让语言更加优美动听。

9. 《西厢记》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贵族社会中的风雅和婉约。

10. 该剧中的语言艺术巧妙地融入了文化和历史背景,使得观众更易理解其中的意涵和思想。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生动,感情丰富《西厢记》这部戏,光从语言上来说,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

书中人物的对话,真是生动得像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一样。

你看,那些充满机智与幽默的对话,活像现在的网络语言,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比如,张生一见崔莺莺,心里那个悸动,嘴上可就没个停。

当时的他,眼睛一亮,话还没开口就已经有了七分情感。

你说,怎么能不让人看了心生涟漪?他用的词汇既古典又不失生活气息,就像现在我们聊个天,说点儿俏皮话,马上就能把气氛点燃起来。

再看崔莺莺这个角色,话说她可不简单,既有书香门第的矜持,又能随时展现出自己机智的风采。

她和张生的对话,时而温柔似水,时而锋利如刀,一点儿也不腻。

你看她对张生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句话,古人说得好,简直是道破了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你也能感受到她那种含蓄又不失激情的语言魅力。

听到这,你是不是也有点动心了?因为她说的,就是每个人心底最深的那个愿望——那种不知从何而起,却早已深入骨髓的爱。

二、比喻与修辞,妙趣横生说到《西厢记》里的语言艺术,不得不提到它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真的是让人拍手叫绝。

你看,书中的人物常常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哪怕是描述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让你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

比如,崔莺莺在描写自己心中的孤寂时,居然把自己比作一个“寂寞的梧桐”。

这比喻真是一针见血,梧桐树不就是那种孤独的树吗?它虽然挺拔,但常年没有人依靠,仿佛在诉说着她的内心世界。

你想想,这种比喻用得多妙啊,既能让人一眼看明白,又能让人感同身受。

除了比喻,这部作品里还有好多俚语和成语被用得恰到好处。

你像那段张生求婚时的表白,他并没有单纯地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情愿为你死,生死不渝。

”这不就是“生死不渝”的经典用法吗?而这句话一出口,不仅增强了张生的忠诚,还让整个场面立马提升了一个档次,听了让人想哭又想笑。

再说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句,简直是爱情的金句,不仅有哲理,还带着点儿幽默感。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
二、语言特色
《西厢记》的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厚,优雅自然,既借助 诗词的格律,又吸取口语的自然;既化雅为俗,又化俗为雅,做 到了雅俗共赏。既便于观看欣赏,又便于案头阅读。同时,情景 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无与伦比。 综观《西厢记》全剧语言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 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下一种既 文采华丽,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如果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 离人相”富有浓郁的文学语言色采,那么,同是第四本第三折中,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 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则显然又是充分的白话口语,二 者自然熔为一炉,正是《西厢记》的风格。 此外,《西厢记》的词章之美也是为人称赞的,在语言上, 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 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中的唱词 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
《西厢记》艺术特色赏析 西厢记》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 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 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 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它表达了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 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永恒主题, 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作 品里描写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简 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三、结构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 前的。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 、根据内容的需要, 构体制。 构体制。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 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 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西厢记》各自独唱, 旦、末也可交互对唱。 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 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 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 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
3、《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 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 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 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 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 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 节的发展。 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 “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 “拷红”造成泰山压顶之势,红娘巧言善辩, 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西厢记》恰 到好处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
谢谢
第三章 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西厢记》的作者及莺莺故事的创新 一、王实甫生平 名德信,大都人。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二、《西厢词》的成书 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宋代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 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 三、《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西厢记》的联系与区别 (一)、文化心理不同。 (二)、戏剧结构不同。 (三)、 反对封建婚姻的深刻程度不同。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同。 四、《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革新。 (一)、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 (二)、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一、剧情梗概: 二、主题思想: 剧本塑造了崔莺莺与张生两个封建礼教叛逆者形象,歌颂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斗争精神,同时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对青年爱情和婚姻的摧 残。 三、《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 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第三节:《西厢记》的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社会影响。 一、人物塑造 (一)、张生:志诚种、懦弱、傻气。 (二)、崔莺莺:执着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但由于出身、教养等诸方面的原因,在爱情过程中格外感到悒郁和痛苦。 (三)、红娘:见义勇为,热情直爽,又具有胆识才干。对张生坦率;对崔莺莺讲分寸;对老夫人背义忘恩的行为,抓住要点,击中要害。 三、《西厢记》艺术特色: (一)、《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二)、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 四、剧本中《长亭送别》一折的艺术特色是: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五、《西厢记》的影响对戏剧的影响如:《东城记》、《刍梅香》、《倩女离魂》 对小说的影响如:曹雪芹《红楼梦》、巴金的《家》、《春》、《秋》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 、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 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是波澜壮 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 安排。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 绵的爱情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诸如,设在 秋深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 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 情景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厢记》篇幅虽长,写来却一点也不松懈,一气 呵成,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 的有机部分。从崔、张二人佛殿巧遇、月下联吟、写 信退贼、赖婚、长亭送别等到最后的“有情人终成眷 属”,结构安排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 结构的巧妙设置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王叔晖

此外,作者还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此外,作者还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 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 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 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 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 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 间接地表现人 物的内心活动。 物的内心活动。 例: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 对着盏碧荧荧短檠灯,倚着扇冷清清旧帏屏。灯儿又不明,梦儿又不成; 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 窗儿外淅零零的风儿透疏棂,忒楞楞的纸条儿鸣;枕头儿上孤另,被窝儿里寂 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静。你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 ——第一本第三折〈拙鲁速〉 第一本第三折〈 第一本第三折 拙鲁速〉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 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 怨 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 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 寒宫。 寒宫。 ——第二本第五折〈小桃红〉 第二本第五折〈 第二本第五折 小桃红〉 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 前一支曲子很好地衬托了张生“坐不安,睡不宁”的初恋心情。后一支曲 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 子写赖婚之后,莺莺看月时的情景。作品在许多与此类似的描写里,为全剧酝 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酿了爱情剧的气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红娘
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 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 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 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张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 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 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 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 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 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 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 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 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 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 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 学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张生: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 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 。 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 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 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 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 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 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 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 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 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 “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 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 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莺莺: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 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作 品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 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正因为作品充分、 细致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才 具有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 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始终是复杂矛盾的。 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瞒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与张生互通衷曲。由于受 思想性格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的制约, 她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曲折而艰难,从矛 盾痛苦逐渐走向勇敢而坚定。莺莺的复杂性正 体现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