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小说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才女李香君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太原女子崔莺莺在秀洲草堂与梁山伯相遇,夫妻相知相爱的感情故事。

本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展开叙述。

一、思想内容:1.弘扬礼教道德。

《西厢记》中不断强调礼教道德的重要性,人物故事中体现出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强调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2.反对恶俗官场。

《西厢记》中对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腐败、官场恶俗现象进行了抨击。

小说中刻画了薛宝钗、封肆、刘婵三个贞淑端庄之女,与傅宸娘、童贯等厚颜无耻之官,形成鲜明反差,以此强调文化人之高尚和官场之污浊的对比,展示对官场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对礼教文化的强烈认同。

3.倡导爱情自由。

《西厢记》讲述了梁山伯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因身份不同而不能成婚,最终化为鬼魂在月下相守。

全文所表现出的爱情观,不仅是对男女之间纵然有所限制,仍然可以有自由爱情的呼吁,更夹带着“生死与共”的感动和豁达。

文中响应了“自由恋爱”的呼声,强调了爱情自由同时也向传统封建的宗法礼教观念发出了挑战。

二、艺术特色:1.“吟诗墨客”的艺术特色。

小说中塑造了梁山伯、张生、陈涛、崔员外等一批才学出众、吟诗作画的人物,强化了“文人”文化在社会生活品位方面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2.意境悠远、曲折离奇的艺术特点。

文字意境极为优美,似乎都是婉约柔美的诗歌,文字的情操而非故事本身可以带给读者高雅的享受和感动。

3.严密的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丰满生动,刻画细致入微,人物形象的真实可感为美案剧增添了情节冲突和人物感人的力度。

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尤其鲜明,多情又纯净的崔莺莺、精明强干的薛宝钗、纯真可爱的林妹妹、端庄贞淑的刘婵等各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传统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许多借鉴。

四、再现历史真实。

小说中尽可能真实刻画了明代生活细节和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以及明代妇女的封建地位、非情有力的结构等。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篇一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本书,读完之后,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就像吃了一顿豪华大餐,啥滋味都有!要说这思想内容,它可真不是一般的大胆!在那个封建礼教严格的时代,崔莺莺和张生居然敢冲破束缚,追求真爱,这简直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记重拳!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就是离经叛道,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对人性自由的呐喊。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不禁想问:难道门当户对就一定能带来幸福吗?未必吧!再聊聊这艺术特色,哇塞,那叫一个绝!作者的文笔简直妙不可言,就像一位超级大厨,把各种调料恰到好处地撒在文字里,让人读起来那叫一个过瘾。

比喻、拟人、排比,各种修辞手法用得那叫一个溜,把人物和场景都描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说,把崔莺莺的美貌比作盛开的花朵,这一下子就让我在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娇艳欲滴的美人形象。

还有啊,这情节的设置也是一波三折,一会儿让你紧张得心跳加速,一会儿又让你甜得像吃了蜜。

我觉得自己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心情随着故事的发展起起伏伏。

这书中的人物性格也是鲜明得很,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娇羞,红娘的机灵,每个人都好像从书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一样。

不过,我也在想,这样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真的能存在吗?可能是我太现实了,总觉得这种美好有点像童话。

但不管怎么说,《西厢记》确实给了我很多的感动和思考。

篇二西厢记读后感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西厢记》,这书可真是不简单!先说思想内容,它就像一把利剑,狠狠地刺向了封建礼教的心脏。

在那个啥都讲规矩的年代,莺莺和张生居然敢爱得那么轰轰烈烈,这难道不是对所谓“规矩”的一种挑战?我觉得吧,这就是告诉咱们,爱情这玩意儿,有时候就是能让人不顾一切,啥门当户对,啥礼教束缚,都得靠边站!它的艺术特色,那可真是让人拍案叫绝!作者就像是个超级魔法师,用文字把整个故事变得绚丽多彩。

那些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仿佛能钻进人物的心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说莺莺心里对张生的那种又爱又怕的纠结,写得简直太逼真了!还有那情节的安排,哎呀妈呀,就像个迷宫一样,一会儿把你绕进去,一会儿又给你指条明路。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曲四大名剧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以唯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其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上。

剧中的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贫穷学子和一个有高尚家庭背景的贵族女子,他们的爱情跨越了社会阶级的差异。

在封建社会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婚姻是被严格限制和禁止的,张生和崔莺莺不顾这些禁止和限制,坚守自己的爱情,最终赢得了幸福。

这种对待自由和平等的态度让观众感受到了一种独立、开放和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尊严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独立自主的思想内容。

崔莺莺是一个聪明、勇敢、有主见的女性形象。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愿随从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勇敢地和张生私奔。

《西厢记》中塑造的这样一个女性形象,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具有非常先锋的意义。

通过这个形象,作者宣扬了女性独立自主的观念,呼唤女性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真爱,具有鲜明的女权主义色彩。

在艺术特色方面,《西厢记》采用了明快、流畅、富有韵律感的曲调和唱词。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非常适合大众传唱。

剧中角色性格鲜明,塑造细致入微,对话幽默风趣,让观众忍俊不禁。

剧情设置紧凑,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剧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舞蹈和音乐,丰富了舞台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台艺术的魅力。

这些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了元曲中一部极富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之作。

《西厢记》是一部思想内容独特、艺术特色鲜明的戏曲作品。

它通过爱情故事展示了自由、平等、进取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流畅、优美的曲调和唱词,以及丰富多样的舞蹈和音乐,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西厢记》的经典地位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通过艺术手法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启示。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首先说一说《西厢记》故事的流传。

《西厢记》的故事原型见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又叫《莺莺传》,但书中的张生却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幸郎。

宋元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西厢记》思想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一、竖起一面反礼教的旗帜。

首先《西厢记》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

在前半段情的产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

封建礼教提倡“非礼勿视”“怎挡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提倡“非礼勿听”“听琴”提倡“非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

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

”“长亭送别”一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在爱情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二、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崔莺莺和张生。

崔莺莺原本是个漂亮,知书答礼的相国小姐。

她对张生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如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

在描绘崔莺莺这个叛逆形象作者既善意地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

在塑造张生的形象时作者与莺莺纯粹的爱情观相比,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 引言1.1 《西厢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爱情戏曲,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情节动人,表现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爱情、婚姻和自由的思考。

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探讨,作品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缺陷。

《西厢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引领着观众思考人生和愿望,启迪着人们对爱情和自由的追求。

《西厢记》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一部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杰作。

2. 正文2.1 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 《西厢记》的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多元、昌盛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南宋被元朝征服,统治者是蒙古族,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王实甫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西厢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的背景主要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

元代社会风气比较浮躁、开放,对爱情和婚姻观念也产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王实甫创作了《西厢记》,这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追求、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王实甫是一个卓越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他通过《西厢记》这部作品,创造了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性的人物形象,塑造了许多鲜活的角色。

他深刻地描绘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不仅仅是展示了爱情的甜蜜和悲剧,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2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作品中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人命运的束缚。

主人公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受到了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封建礼教对婚姻的限制,使得两人无法在一起。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崔宗之所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它描写了一个宫廷女子与一个书香门第子弟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深入的情感描写、丰富多彩的人物塑造和优美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明代社会的一部分风貌,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来浅谈《西厢记》的价值。

一、思想内容1.宣扬“婚姻自由”思想《西厢记》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它倡导的一种人性观和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是自愿的,应该以双方感情为本,不受封建礼教和家族集体的束缚。

在小说中,主角张生和莺儿之间的爱情,既难以遵循婚姻制度,也几乎破碎于世俗利益和礼教观念。

但作者将他们终成眷属,主要原因是要宣扬个人自由、婚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的婚姻观念。

2.献扬女性独立自主思想《西厢记》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刻画在全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女主角莺儿是小说中的一位坚持自我、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

她明白自己的追求目标是张生,对于世俗的礼教约束毫不在乎,义无返顾地奔向自己的目标。

通过莺儿这一形象的描绘,作者不仅抨击了当时的男尊女卑思想,更为国人树立了独立自主、自信自强的女性形象。

3.反映整个社会变化和转型《西厢记》以描摹社会文化现象为基础,并以朝廷、官场、贾宅和书香中至上贵族的行动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变化和转型。

经过全书的描绘,人们可以看到明代后期社会底层的转型和中、下层阶层的抗争。

小说表现出了官宦新贵的兴起所带来的历史变迁,以及书香门第的衰弱和贾宅豪门的衰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发展。

二、艺术特色1.描写细腻入微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和行为举止的描写,赋予了小说形象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如张生是个文静俊秀的青年,他才气横溢,却又时常悲愁郁结,观感深邃;而莺儿则是个任性、娇俏的女孩,理性冷静,却又常常鬼鬼祟祟,动感十足。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被作者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这些人物的表面形象,更能够感觉到他们内心的细微波动。

西厢记主题思想总结

西厢记主题思想总结

西厢记主题思想总结《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长篇传奇剧,通过叙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弊端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主题思想。

首先,《西厢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

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一对相爱的青年,但由于身份差异和礼教的束缚,他们无法在一起。

祝英台委身妓馆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却遭受了家族和社会的谴责。

王实甫通过祝英台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探讨了封建礼教在感情和人生选择上的弊端。

康熙帝也在剧中为他们做了撮合。

其次,《西厢记》强调了真挚爱情的力量和对爱情的追求。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虽然遭遇了重重的障碍,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彼此的承诺和信仰。

他们相互倾诉、互相关爱,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王实甫通过他们的爱情,强调了信仰、坚守和执着对于爱情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推崇。

另外,《西厢记》也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尘世间的痛苦的反思。

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梁山伯的无奈和祝英台的牺牲,都揭示了人们在面对追求幸福和尊严之间的选择和困惑。

剧中还反映了社会道德观念对人性造成的束缚和痛苦。

王实甫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内心痛苦,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激发。

此外,《西厢记》还展示了女性自立、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

祝英台不愿接受被家族限制的命运,毅然委身妓馆,并通过良好的教育自身修养。

她积极主动地表达对梁山伯的爱,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种女性自主、勇敢追求幸福的形象在传统封建观念中非常罕见,体现了王实甫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和支持。

综上所述,《西厢记》主题思想集中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思,强调了真挚爱情的力量和对爱情的追求,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尘世间的痛苦的反思,同时展示了女性自立、勇敢追求幸福的精神。

这些思想在剧中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传递,非常符合戏曲的艺术特点,也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思考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作者:周晓波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3期
摘要:文学从诞生之日起,爱情就是描写和歌颂的永恒主题。

在我国近两千的封建社会里,因受男尊女卑封建伦理思想的桎梏,文学作品大胆、直接、鲜明地歌颂男女爱情的很少。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次从正面鲜明的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主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在艺术创作上很具特色,本文略作探讨。

关键词: ;西厢记 ;内容 ;艺术 ;特色 ;探讨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西厢记》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在戏剧结构与神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文学史上有关王实甫生平资料很少,《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人”,并记录了他十三中杂剧。

从他在《破窑记》中流露的“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的思想和他在《丽堂春》中抒发的宦海升沉的感叹来看,他可能是一个在仕途失意的文人,也是一个熟悉当时勾栏生活的剧作家。

王实甫的戏剧除《西厢记》外,现在流传的还有《丽堂春》、《破窑记》以及《芙蓉亭》、《贩茶船》,成就都不很高。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当时就深受读者欢迎。

因此,贾仲名的《凌波仙》词说他“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斗魁”。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等。

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么》,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的《张珙西厢记》等。

到了元代,这些各自在南北流行的唱本、剧本,又重新在大都、杭州等戏剧发展的中心都市汇合,南北戏曲得到交流。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他把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改写为戏曲,虽故事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也更鲜明,艺术上也有较大提高。

二、《西厢记》思想内容
1.竖起一面反封建礼教的旗帜。

《西厢记》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写崔、张的爱情多次遭到老夫人的阻挠和破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虽然爱情故事的主人公莺莺与张
生是出身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对才子佳人,但在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人们突出了他们的热情、勇敢等等新的品格,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使它成为数百年来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赞歌。

作品中所倡导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自由恋爱的婚姻与当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的形式内容形成对立。

在前半段情的產生中可见到与封建礼教对立的种种场景。

封建礼教提倡“非礼勿视”,“怎挡他临去秋波那一荡”;“非礼勿言”二人却月下“隔墙酬韵”;“非礼勿听”,二人“弹琴”“听琴”,互通心曲;“非礼勿施”,二人却私下结合。

在后半段情的沉溺中更体现出“爱情诚可贵。

”“长亭送别”一幕中更通过崔莺莺的口中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这样的爱情宣言。

在爱情面前,封建的功名利禄却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塑造了一对叛逆精神的形象。

崔莺莺是个深沉、幽静的少女,她有着魅力的容貌,有“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第闭锁在寂寞的闺中,并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

她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珙时,就一见钟情,后来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的时候,却由于家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产生了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

如她请求红娘为她去张生那里问病,但看到张生的回信又忽地向红娘发起脾气,要红娘带信,口说是叫张生“下次休是这般”,但寄去的却是约张生月夜私会的诗简。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既善意的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流露地弱点,同时细致地写出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

显示了作者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深刻,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所达到的高度。

张生在作品中实际是以一个穷书生的身份出现,突出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专一。

他为了莺莺而宁愿抛弃功名、废寝忘食,甚至身染沉疴,对莺莺的爱情一直没有改变。

张生虽大胆追求爱情的自由,反抗封建礼教也凸显了张生作为封建男性的社会角色,如对封建科举的看法崔莺莺是“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入状元及第”而张生却是“青宵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张生作为一个书生,作者也写出了他软弱的一面。

如老夫人赖婚之后,他竟要“解下腰间之带,寻个自尽”;莺莺赖简之后,他也说:“此一念小生再不举……眼见休也。

”这整体现了作者塑造人物真实、客观的现实创作方法。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

《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

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既可以是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表面上看来,他们三人是全剧的正面人物,奋斗目标一样应该不存在着什么矛盾冲突,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身教养、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都不一样,所以随着剧情的发展,必然也有不少的矛盾。

2.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4.选择和融化古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

如《长亭送别》一折里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5.体制上的突破。

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并且打破了元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在若干折戏里采用了旦、末轮唱的方式。

这种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西厢记》的故事歌颂了人世间至真至美的爱情,其中“红娘”更是作为了青年男女爱情牵线搭桥的“媒人”的代名词流传至今,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名著,《西厢记》将永放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