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汤显祖戏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牡丹亭 惊梦 艺术手法

牡丹亭 惊梦 艺术手法

牡丹亭 惊梦 艺术手法《牡丹亭·惊梦》是元末明初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文艺作品,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学经典之一。

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才子之一的汤显祖,以其扎实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将传统的爱情故事推向了新的高峰,创作了这部不朽之作。

《牡丹亭·惊梦》的突出艺术手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曲艺形式《牡丹亭·惊梦》采用的是曲艺形式,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的音乐、舞蹈、服装、道具、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使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美妙动人的艺术表演,还能够深入体验古代文化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

2.爱情主题《牡丹亭·惊梦》描写的是一段充满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温婉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两个年轻人在一起的种种细节。

作品中的爱情主题贯穿始终,既表现出了人性的善良和感性,也探索了人性的弱点和欲望,使观众在欣赏美好爱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情节精妙《牡丹亭·惊梦》的情节精妙,既紧凑有节奏,又疏密有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转折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让观众心情激动,在情感沉淀中又有所回味。

同时,作品中的情节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独到见解,使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4.人物形象鲜明《牡丹亭·惊梦》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和鲜明的人生态度。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纯真的少女,也有痴情热血的青年,还有阴险奸诈的反派,形象丰富多彩,形神兼备。

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深刻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综合来看,《牡丹亭·惊梦》是一部艺术手法突出、内涵深刻、文化价值丰富的文艺作品。

作品通过曲艺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性的复杂而又美好的一面,通过情节处理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遗产。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2018.08文学教育简述《牡丹亭》的艺术特色®J l淋内容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 艺术形象。

本文就《牡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牡丹亭》多样性独特性汤显祖的《牡丹亭》用独特性、多样性的艺术手法,塑造了杜丽娘 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经久不衰的艺 术形象,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戏剧 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 位,使《牡丹亭》成为千古名剧。

《牡 丹亭》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就是运用大胆的想 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 造形象,表现人物对理想世界的追 求。

当我们从艺术角度欣赏《牡丹 亭》时便会发现,它至始至终闪耀 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其一,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牡丹亭》写的是杜柳二人的爱情 故事,在整个故事中,杜丽娘因情 成梦,因梦而亡,死而复生,经过曲 折斗争,杜柳二人终成秦晋。

全剧 故事曲折离奇,特别是将人间地府 结合起来,让主人公在这两个世界 中用不同的方式为爱情而抗争,使 剧情具有浓厚的梦幻色彩。

这样的 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 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剧情,一方面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另一 方面也与作者的世界观密切相联。

在作者看来,杜丽娘所追求的婚姻 自由,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 实现的,相对于人间来说,阴间却 有着更大的自由性一这不能不 说是《牡丹亭》所表现的深刻含义。

其二,理想化人物色彩。

与情 节的曲折离奇向适应的是,作者运 用大胆想象、艺术的夸张,将现实 社会与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 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出高度理想 化人物形象。

赋予人物理想化色 彩,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愿望。

比如 杜丽娘因情而亡,摆脱了现实的羁 拌后,作者赋予她超人的本领和行动上的更大自由,使她在非人的世界里,对人间的礼教、法律作更彻底地批判,复活后与柳梦梅为自由婚姻而出走;再如柳梦梅甘冒杀头风险开棺使杜丽娘复活、春香蔑视封建礼教、笑骂封建卫道士等。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汤显祖(1550-1616),字一野,号临川,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

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剧本,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牡丹亭》和《紫钗记》,而《临川四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代四大梦剧之一。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以及该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部戏曲进行解读。

生平背景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早年师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并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

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颇有声誉,他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还擅长戏曲创作,对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代表作品,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这部戏曲描写了四个梦境中的故事,通过对人性、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议题的思考。

该剧的主要人物有梦中人、唐玉龙、唐萍、青娥、佳梦子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着悬疑和神秘色彩。

通过这四个梦境,汤显祖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爱情的多姿多彩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临川四梦》的艺术特色这部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形式上,该剧融合了汤显祖的戏曲、诗词和散曲的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次,在内容上,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此外,该剧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信仰等,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这部戏曲还展现了汤显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一部杰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明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戏曲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还能够领略到明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分析《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明代著名戏曲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杂剧,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美丽的牡丹为线索,讲述了唐代文学大家元稹与神仙玉真子的爱情故事。

在文学形式、题材内容、人物刻画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该剧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牡丹亭》的文学特色表现在其独特的文学形式上。

该剧采用了“断章式”的描写方式,将整个剧情分为三十个场景,由明代王懋功所作的断章诗串联起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该剧还以牡丹为线索,贯穿全剧,以寄托了主人公元稹的爱情和心情。

正因为如此,该剧在文学形式上展现了详略得当,以“牡丹”为悬念贯穿整个故事,使之既有主线,又有支线,增加了人物的情感色彩和多样性。

其次,在题材内容方面,《牡丹亭》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故事情节上华丽巧妙,表现出唐代女性的特有美和气质,展现出唐代的文学和文艺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该剧还表现了汉唐文学的精髓,以文学细节的形式展现了唐代文学大师的风度与气质。

此外,《牡丹亭》中的人物刻画也非常精致。

主人公元稹笃信才华,情感细腻,个性积极,充分体现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气质。

玉真子则成为了古代神秘的“神仙”,她的神秘性很高,且性格独特,忠诚而浪漫,冷静沉着,沉默寡言,很好地体现了汤显祖对“女性内向”的理解。

而且玉真子又是以“创造世间美好”为目的而来到凡间的神仙形象,体现了她对美好的向往,“美即是善”、“无始无终、唯一美好”的观点也在剧中得到了体现。

最后,就表演艺术而言,《牡丹亭》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该剧表演风格清新而优美,唱腔优雅流畅,有着艳丽的色彩,演员可以在台上演绎出唐代文学大师的文艺气质和性格风范。

此外,《牡丹亭》中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演艺术之一。

舞蹈尤其突出唐代女性的婀娜多姿,展现了唐代文艺的风貌和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汤显祖是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创作对于明代戏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戏剧内容,成为了明代戏曲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戏剧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全面探讨他在明代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汤显祖的生平背景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昂,号浣花洞主,江苏常熟人,明代末年戏曲家、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戏曲才子”。

汤显祖自幼酷爱戏曲艺术,对京剧、昆曲等各种戏曲形式都有深入的研究。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充分融合了各种戏曲表演元素,而且还加入了更多的文学意味,使其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汤显祖的戏剧风格汤显祖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戏曲的形式和体制,而是充分吸收了当时各种戏曲形式的优点,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在戏剧创作中首次引入了诗词、散文等文学元素,使剧本的文学性得到了增强。

同时,他还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心的布局,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他的戏剧作品既有精彩的对白和动人的唱词,同时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得作品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汤显祖的作品特点汤显祖的作品以《牡丹亭》和《紫钗记》最为著名。

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成为了明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南戏北曲”的代表作品。

其中,《牡丹亭》以纯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女主角杜丽娘的坚贞和执着的表演,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丽;《紫钗记》则是以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为主题,通过女主角赵明诚和王宝钗的抉择和坚持,探讨了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内在的矛盾。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戏剧形式上创新,而且在情节和角色塑造上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四、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成就,使他成为了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古典戏剧汤显祖《牡丹亭》》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牡丹亭》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

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

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

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

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等。

明河咏汤显祖赏析

明河咏汤显祖赏析

明河咏汤显祖赏析《明河咏汤》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汤显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创作了这部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戏曲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从情节、人物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明河咏汤》进行赏析。

首先,我们从情节入手。

《明河咏汤》以明代历史上的一段真实故事为蓝本,讲述了明代皇帝明思宗在位时期,宦官刘瑾专权弄权,欺压百姓,导致天下大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汤显祖通过对明代社会的描绘,展现了人民的疾苦和对权贵的不满。

同时,他也通过对主人公河东狮的塑造,展现了一个忠义之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精神楷模。

整个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既有悲壮的历史背景,又有主人公的个人命运,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其次,我们来看看《明河咏汤》中的人物。

作为一部戏曲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明河咏汤》中,汤显祖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主人公河东狮。

河东狮是一个忠义之士,他视国家大义高于一切,不畏强权,不媚权贵,最终英勇抗敌,为国家民族立下了不朽功勋。

另外,刘瑾这个反面人物也是汤显祖刻画的极为生动的形象,他的奸诈狡猾、残暴无情,对比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更加突显了河东狮的伟大。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汤显祖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之辨,使得整个故事更加鲜活。

最后,我们来谈谈《明河咏汤》的艺术表现。

作为一部戏曲作品,艺术表现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在《明河咏汤》中,汤显祖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包括对白、唱词、音乐、舞蹈等,使得整个戏曲更加生动有趣。

特别是在唱词方面,汤显祖用词精炼,意蕴深远,既有古典文学的气息,又不乏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得整个戏曲更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此外,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也极为和谐,使得整个戏曲更加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综上所述,《明河咏汤》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不仅在情节、人物和艺术表现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历史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典范。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

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古代戏曲赏析——牡丹亭牡丹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戏曲作品。

它不仅是明代戏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艺史上浪漫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

本文将对牡丹亭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戏曲。

一、创作背景牡丹亭创作于明代,由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并于1598年首演。

当时,明朝初期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戏曲创作受到了很多限制。

然而,汤显祖敢于突破传统,以浪漫主义艺术的手法塑造了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戏曲作品。

二、故事情节牡丹亭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着柳永和杜丽娘展开。

柳永是一个学子,他和杜丽娘相遇后一见钟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两个人无法在一起。

杜丽娘被迫与他人成婚,而柳永则身陷囹圄。

在柳永的痛苦与思念之下,杜丽娘出现在他的梦中,并在梦中表示她愿意放弃现有的婚姻,与柳永共度余生。

然而,这段美好的爱情只是虚幻的幻境,当柳永醒来时,他和杜丽娘的故事永远地结束了。

三、人物形象牡丹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个性。

柳永是一个才子,他聪明、机智,同时也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杜丽娘则是一个忠贞的女子,她勇敢地追求爱情,即使最后不得不放弃。

还有其他许多次要人物,如杜丽娘的丫环、柳永的朋友等,他们的形象为剧情增添了丰富的细节。

四、艺术价值牡丹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精湛的技巧而被誉为经典。

首先,它采用了双独白的形式,每个人物都有独自表白的机会。

这种双独白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白形式,使得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其次,牡丹亭的语言优美动人,旋律婉转悠扬,让观众如痴如醉。

最后,牡丹亭塑造了一种宛如梦幻般的境界,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替,让人陶醉其中。

总结:通过对牡丹亭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作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思潮的古代戏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背后的创作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都使牡丹亭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汤显祖戏曲创作的艺术特色摘要:汤显祖(1550-1616),是明代晚期一位富有浓厚思想家气质的戏曲作家,一生著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

《紫钗记》是《紫箫记》的改本,故历来都除去”紫箫”不计,统称后四本为”临川四梦”。

他的”临川四梦”思想深邃、意蕴完美,堪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巅峰。

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戏曲创作方法、精湛的情节组织、构思和戏曲创作的语言。

关键词:汤显祖;戏曲创作;创作方法;艺术特色一、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方法(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戏曲创作上,汤显祖主张从内容出发,反对削足适履,被形式所拘束。

他说:”凡文以意气神色为主。

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

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答吕姜山》)同时,汤显祖还反对摹拟,提倡”灵气”。

他说:”予谓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式之间。

自然灵气,恍惚而来,是思而至。

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合奇序》)。

汤显祖既是现实主义巨匠,也是浪漫主义大师。

他创作的”临川四梦”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辉煌巨著。

汤显祖是以情的哲理和乌托邦思想为指导,来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反映生活的。

所以,在汤显祖的笔下,理想与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便是最突出的例证。

杜丽娘性格的美,重要的是她蕴藏在内心的火一样的热情和梦想,不倦不休地追求着美好的理想生活。

对于杜丽娘的这种热情和梦想,作家也是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进行描写的。

在《惊梦》中,作家就用赞美的态度,描写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理想的追求。

及至《寻梦》一出,作家则进一步描写她独自一人到后花园去寻梦。

梦而可寻,可以想象这个寻梦的人,是在怎样一种热情和缭乱的心境中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好端端去寻梦,可以说是荒唐的、可笑的。

然而,放在杜丽娘的身上,却是合情合理的。

因为作家为人物的行动,找到了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不能不使人相信她应该这样,也一定能这样。

在汤显祖的笔下,杜丽娘的伤感不是消极颓废的,而是反映热情和理想的镜子,是衡量对不合理生活反抗的标尺。

在塑造杜丽娘这样具有理想色彩的正面形象中,作家的浪漫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汤显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还表现在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批判上。

他的另一部杰作《邯郸梦》写的虽是梦境,但仍能给人以”绘梦境为真境”之感,并富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在塑造卢生这个人物形象上,并未停留在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身,而是结合着他的行动和他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生活图景。

从他与崔氏的结合,引出了他如何借崔氏财势的相助,才一帆风顺地走入宦途;从他与宇文融的权利冲突中,引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尔虞我诈和世态炎凉;从他开河破番的业绩中,引出了人民生活的疾苦和统治者在外患中的”缴功纵敌”;从他二十年的当朝首相中,则又形象地揭开了整个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的内幕。

由于汤显祖牢牢地拿着理想的镜子去观察世态,这就使许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显出了原形,引人深思、发人猛醒。

(二)心理写实创作手法的运用元杂剧的爱情剧一般都具有大胆热烈的特征,但都侧重写外在行为。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已经触及到女主人公情感与理智内在冲突,但也是通过外部行动来表现的。

明人戏曲多重伦理,好说教,往往停留于理性表面,不做深入的人性穿透。

从汤显祖开始向内转,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乃至更深层的潜意识领域,对内在心灵的律动和意念、意识或情绪的潜流进行细致的跟踪描绘。

而《牡丹亭》就是第一部典型的心理戏剧,其中《惊梦》、《寻梦》等出在女性心理写实方面所表现出深刻度和逼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二、精湛的戏剧情节组织和构思(一)戏剧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富有戏剧性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和情节的戏剧性。

例如:剧本《牡丹亭》写的是: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丫鬟春香私自到后花园游玩,怀春伤感,做梦与书生柳梦梅欢会于牡丹亭畔。

后因极度思念梦钟情人,竟缠绵忧郁而亡。

死前自绘小像一幅,藏置墓侧。

三年之后,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拾得丽娘小像,为其美貌感动,朝夕呼叫,与丽娘鬼魂欢聚。

丽娘鬼魂诉说为相思而死的生前之事,梦梅掘坟开棺使丽娘复生,最终结为人间夫妻。

剧本《南柯梦》写的也是一个入梦的故事,书中淳于棼于梦中到了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后檀萝国入侵,公主受惊而亡。

回朝后,拜为左丞相,笼络王亲贵戚,威势日盛,骄纵弄权。

右丞相段功向国王奏明,淳于棼被遣回乡,于是梦醒。

醒后经老僧点明,才知大槐安国就是庭中大槐树洞里的蚁群。

淳于棼也因此醒悟而归佛。

这些凄美而又离奇浪漫的故事情节对后来剧作家们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他们在剧本中常常喜欢运用误会错认法,把这种在元杂剧中已在使用的手法发挥的淋漓尽致。

像吴炳的《西园记》就由张继华错认王玉真为赵玉英开始,直至真相大白结束。

阮大铖的《春灯谜》以错认法造成一系列的波澜,堪称错认法的典范之作。

在这些剧本中,悲欢离合通过种种的误会完成。

剧作家们追随汤显祖剧作情节的变幻,但汤显祖在变幻的情节间所寄寓的人生思考,已悄悄地淡出了。

(二)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过程中,也很重视情节构思的奇幻浪漫性。

例如剧本《牡丹亭》就创造了人间、梦幻、幽冥三种境界,互相对比映照,表现主人公杜丽娘由生入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充满超现实的奇幻色彩。

这一方面象征着发自生命本体的男女真情具有超越一切的力量,是作者”情之至”的情感至上主义的理想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由女主人公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

杜丽娘生存的明代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礼教杀人最为严酷的时代。

她作为大家闺秀,连自家的后花园都不能去,身心遭到空前的幽闭窒息,因此,在言行上的表现,便和丫鬟春香迥然不同,春香不会瞻前顾后个性爽朗,心里有话就直说。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春香实际上不过是丽娘的”替身”,正像陈最良是杜宝的”替身”一样,两人的思想、言语、行为都由作为”替身”的角色予以补充,同时,我们不应当认为春香和陈最良的思想、语言、行为跟丽娘、杜宝无关,实际上是陈最良这个老顽固代替杜宝做灌输封建思想的工作;而春香则就代替杜丽娘执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在思想意识上,他们都是合二为一的,这一点也是汤显祖精湛的艺术构思的体现。

然而此前爱情作品中的常用情节,如一见钟情、传书递简或钻穴逾墙等,对于一个严肃的艺术家来说都难以设想,于是作者就转而用超现实的笔法来表现生命情欲的本真自发性和不可抗拒性,就具有更为本质的艺术真实性。

三、独具特色的戏曲语言艺术魅力(一)汤剧语言的优雅、灵动和本色“临川四梦”的戏剧语言,一方面保有元杂剧语言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同时又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藉的风格。

有浅有深,有浓有淡,有雅有俗,铸造成一种富于诗的特质的戏剧艺术语言。

吴炳《疗妒羹》”题曲”中的曲子,即被梁廷楠评为”此等曲情,置之《还魂记》中,几无可辨”:一任你拍断红牙,拍断红牙,吹酸碧管,可赚得泪丝沾袖?总不如那《牡丹亭》一声河满,便潸然四壁如秋。

待我当做杜丽娘,摹想一回。

这是芍药栏,这是太湖石。

呀,梦中的人来了也。

半响好迷留,是那般的憨爱,那般的痨瘦。

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

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作羁囚!汤显祖在吸收元杂剧语言的自然、真切、质朴的同时,却更多地带有含蓄空灵之致。

例如在剧本《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中的曲词,就可以明显看到这种情形。

其中如”恁横波,来回顾影,不住的眼儿睃”,”如愁欲语,只少口气儿呵”,”漾凌波,盈盈欲下,全不见影儿那”,便显得非常自然真切,是把生活语言加以锤炼后的文学语言,这就与元杂剧的语言很相似。

而”空影落纤娥,动春蕉蘸绮罗”,”相看四目谁轻可”,则又偏重于炼字,从”落”、”蘸”、”可”等字中就可以体会诗的意境。

这两种手法的结合,则构成了汤显祖戏曲语言的独特风格。

明代戏曲评论家对于汤显祖的这种语言风格,曾给以很高的评价,谓”其掇拾本色,参错丽语,境往神来,巧凑妙合,又视元人别一溪径。

技出天纵,匪由人造。

”(《律曲》)(二)汤剧语言的纤丽缥缈的朦胧美汤剧语言的朦胧美,是指让人读了之后能感觉而难以指实,妙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例如《寻梦》一出中的”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春心无处不飞悬”、”那来时荏苒,去也迁延。

非远,那雨迹云踪才一转,敢依花傍柳还重现。

昨日朝,眼下心前,阳台一座登时变”、”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还有《惊梦》出中的”袅晴丝吹到闲庭院”和”雨丝风片”、”遍春山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等一类句子,其实都是情绪化的措词,带有心理语言的特征。

如果用逻辑语言的规律去解释,”晴丝”和”雨丝”同时出现无论何都是不通的。

其实作家在这里只是要传达女主人公内心对轻柔春光的主观感受而已,并不需要字字属实。

汤显祖以其对”真情”的追求,显示出晚明文学创作的新风尚。

他在剧本里探讨了广阔深邃的人类之情、社会之情。

而汤显祖的才华则使他的剧本的神情飞动,文辞精妙。

汤剧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永恒的审美意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1]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出版社,1981[2] 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1984[3] 许金榜著:《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4] 徐朔方:《汤显祖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5] 毛效同:《汤显祖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 张燕瑾:《古典戏曲十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李简:《元明戏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 赵山林:《中国古典戏曲论稿》,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9]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郭英德:《明清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