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XX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5单元重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单元——第5单元重点知识⑴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
意义: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⑵蒋介石被捉后,对如何处置蒋介石中共的主张是什么?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是什么?主张: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原因:逼蒋抗日,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
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建立的?1.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之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⑷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其根源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做?根源:日本目前还不敢正视自己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
如何去做:1.勿忘国耻,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认识到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对战争,争取和平。
3.尽量帮助日本学生明白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4.揭露日本的掩盖历史真相和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5.深刻认识这段历史,努力学习,为国家做出贡献。
⑸中共七大的召开: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
内容: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⑹抗日战争结束时间:1945年8月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意义:1.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血洗了中国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
2.国际意义: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中华民族也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⑺抗日战争胜利原因:1.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
(根本原因)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北洋政府统治下政局混乱,社会动荡2.“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传播3.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反思后深刻的认识到,必须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2.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3.阵地:《新青年》、北京大学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鲁迅《狂人日记》2.提倡民主与科学。
(两大口号)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3.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意义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③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④性质: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局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近代化探索事件代表人物口号、思想学习西方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洋务运动中央:奕䜣;地方: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自强、求富技术/器物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民主、科学思想文化第13课五四运动时间:1919年5月4日一、五四运动的爆发1.背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十月革命的影响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时间:1919.5.44.地点:北京5.主力:学生6.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游行示威、集会演讲二、五四运动的扩大陈独秀《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北京学生、商人、劳工奋起斗争,勇敢的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
八年级历史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四章知识点历史,是我们国家的生命之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灵魂。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的过去,更能够深刻认识我们现在的生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今天,我们来学习八年级历史第四章的知识点,一起探究我国的封建王朝时期。
一、封建王朝的发展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传说中是由禹建立的,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处于低级状态,但夏朝确立了“王权至上”的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打下了基础。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是由商汤建立的。
在政治制度方面,商朝建立了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尊卑等级制度等;在经济方面,农桑牧渔业都有所发展;在文化方面,出现了甲骨文。
3. 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朝代,是由周武王发动革命建立的。
周朝的制度最为完备,享有“尊王攘夷”和“分封制”等制度。
周朝后期分裂为两个国家:东周和西周。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1.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国之间不停的互相征战,但也是文化繁荣的时期。
其中,孔子提出了“仁爱”、“中庸”等思想,史记成书,思想界出现了庄子、荀子、墨子、韩非等名家。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也修建了万里长城,实现了国内一统,但也因苛政暴虐而被后世所唾弃。
三、社会制度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里,社会等级分明,由上而下分为天子、贵族、中下级庶民。
著名的“三纲五常”就是对封建社会人际关系最为精确的概括。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现代,许多古建筑、文物都被保护起来,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例如故宫、颐和园等,都是我国封建王朝时期建立的宫殿和花园。
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等轻资产产业的发展。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1.农业技术: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发展十分重要,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耕地制度和农作物栽培等方面的进步。
例如,灌溉工程的发展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的产量;轮耕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农作物的选育和耕作管理的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高。
2.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纺织业技术十分发达,主要包括丝绸、棉布和毛织品等方面的制作。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纺织品之一,通过养蚕、缫丝、织造等工艺流程,制作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品质的丝绸;棉布的种植和纺织技术的改进,提高了棉纺织品的产量和质量;毛织品则在北方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3.造船和航海技术: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相当先进,主要体现在木制船舶的制造和海上航行的技巧。
中国古代造船工艺十分精湛,如龙骨船、帆船等。
海上航行包括航海技巧、航行工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4.印刷术和纸张的使用:中国古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印制变得更加高效快捷,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另外,纸张的使用也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科技发明,不仅使书写更加方便,还促进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的工艺和手工业1.陶瓷制作: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以瓷器为最。
瓷器采用高温烧制,具有独特的质地和艺术风格,如青花瓷、白瓷、五彩瓷等,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工艺的瑰宝之一2.金属加工:古代中国对金属加工十分擅长,特别是铜器和铁器的制作。
铜器以青铜器为代表,其工艺精湛、造型独特,被广泛应用于礼器和日常生活用具;铁器的制作也很先进,如铁锅、铁钉等,提升了生活质量。
3.丝织和刺绣: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纺织技术之一,丝绸的制作和装饰品的刺绣都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艺术效果,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标志。
三、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教育1.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洋溢着仁爱、礼仪和孝道等思想。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基于儒家的价值观,使得教育成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历史的第四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古代文明的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的尧、舜、禹三代和商、周两个朝代,还有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文明1. 尧舜禹三代:尧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贤君,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尧舜禹的治理成就被颂扬了数千年,被誉为“三代之治”。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时期文物丰富,特别是在青铜器方面,发展了精湛的铸造工艺。
商朝时期的在位皇帝被称为“商王”。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周武王创建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周朝鼎盛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文化事件,例如《书经》、《诗经》、《易经》等的创作。
二、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1. 古希腊:古希腊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其对西方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人在哲学、政治、艺术、科学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文化成就包括建筑、戏剧、文学、艺术和哲学等。
2. 古罗马:古罗马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753年,绵延千年。
古罗马的贡献包括法律、道路、建筑、文化、科技等方面。
其遗产成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一部分。
三、古印度文明1. 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它崇拜的对象多是自然神灵。
婆罗门教的主义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夷陵、苏达拉。
这个四阶层制度影响了印度的整个文化。
2. 佛教:佛教是印度最著名的宗教之一,它是由佛陀创立的。
佛教主张的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佛教有自己的波斯语、梵语和拉丁语典籍,并在东南亚、中国、日本盛行。
综上所述,八年级历史的第四单元重点学习了中国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历史。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文明的历史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程和进程,更好地掌握人类历史变迁的规律。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核心知识

特点: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第13课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背景、原因)2.爆发(第一阶段):1919 年5 月4 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3.口号: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性质);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③废除二十一条;④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⑤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4.扩大(第二阶段):1919 年6 月3 日,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
5.初步结果:①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的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6.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7.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乐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③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1921 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中共“一大”(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③确立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2)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4.中共“二大”(1922 年7 月上海)内容:①大会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②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期末复习要点梳理-第四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历史期末复习要点梳理-第四单元知识点【八上·单元知识梳理】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内容要点: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背景: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4、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5、内容:(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2)提倡民主和科学(3)新文化也是一场文学革命6、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第13课五四运动内容要点: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知提示: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重点:五四运动知识结构知识要点: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爆发时间:1919年5月4日地点:北京主力:学生3、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扩大:时间:6月5日主力:工人群众地点:北京——上海形式: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5、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些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初二年级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参考)

[键入文字]
初二年级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参考)
每当学完一个章节,或者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混乱,那么就需要大家时常去总结一下,鉴于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篇初二年级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本原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影响;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以及对张学良、杨虎城的争取;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直接原因)
(2)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
问: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中共形成了怎样的对日政策?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问:西安事变蒋介石被活捉了,应该怎么处理呢?哪些国际和国内的力量关注西安事变?
辩论:西安事变中被抓的蒋介石能不能杀?
杀蒋就会进一步扩大内战,为日本扩大侵华创造机会。
如果不杀蒋介石,国共有第二次合作的可能。
因为蒋氏集团属于亲英美派,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不仅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损害了英美在华利益,因此,蒋介石有可能站在英美的立场上接受抗日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充分表明其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立场。
或:西安事变该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
(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历史上册第四章知识点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
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日本侵略
罪行
、“九一八”事变
背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为转嫁国内矛盾,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经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制造枊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
、七七事变:
背景: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后,向南逼进,企图占领华北。
经过:1937年7月7日是,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进攻,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结果:平津地区相继沦陷
意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开始。
2、1937年,日军发动了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在六周内,屠杀军民30万人以上。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囚笼政策”、“扫荡”、“三光政策”
联系:近代两次中日战争:
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
清政府战败
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军备废弛,日本处于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强大。
第二次:抗日战争
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原因:国共合作,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史实
国民党:
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只有四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为敌手。
西安事变:
背景:日军占领东北后,又侵略华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但蒋介石命令张、杨进攻陕北红军。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结果: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进行协商。
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卢沟桥事变后,二十九路军佟麟阁、赵登禹奋勇抗战,为国捐躯
2、1937年,八路军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3、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组织了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4、1940年8月,八路军彭德怀发动了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5、要联系世界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德国对西欧进行轰炸,法国投降,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抵抗。
1945年4月,柏林战役,德国投降。
6、联系:中国近代史上三次侵占北京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7、中国近代史上国共的两次合作:
第一次:1924——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
主要任务:领导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主要任务:国共两党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日两国如何交往?
日本应该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
中国应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两国人民应该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未来。
对中日关系的认识和建议?
中日关系“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中日领导人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处理两国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问题,消除矛盾,寻求合作与交流,为两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的和平而努力,巩固和扩大两国经济政治合作,加强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与协调,相互平等,平等相待,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中共在延安召开七大。
主要讨论夺取抗战
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中共七大为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2、1944——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
3、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4、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投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联系:
5、台湾的割占和收复: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全民族抗战;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全面抗战;国际反法西斯盟国的大力支持。
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感想、启示和认识: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应该牢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勿忘国耻,警钟长鸣,战争的悲剧不能重演;
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日本应警惕和防止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复活,不要做伤害亚洲人民的事,走和平发展之路;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牢记历史,更应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振兴国家。
共产党:
1、东北人民和军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
2、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
全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抗日英雄
杨靖宇
佟麟阁、赵登禹、李宗仁、彭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