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二轮 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卷(全国适用)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含解析)——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 全国卷版

考点三:地表形态的塑造——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全国卷版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2021全国甲卷)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2.(2021全国甲卷)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3.(2021全国甲卷)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布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这里()A.岛屿众多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C.受暖流影响D.受东亚季风影响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2020全国III卷)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5.(2020全国III卷)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
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9全国II卷)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7.(2019全国II卷)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8.(2019全国II卷)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2018届二轮 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卷(全国适用)+Word版含解析

地表形态的塑造(总分100分时间50分钟)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一、选择题(15小题,共60分)“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 D.②③2.“黑烟囱”在成因上属于( )A.沉积岩 B.变质岩C.侵入岩 D.喷出岩如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C层为沙质沉积物,B、F、G层为沉积层,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 为变质岩。
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图中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岩石可能是玄武岩,由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B.B岩石可能是石灰岩,由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形成C.D岩石可能是花岗岩,由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D.E岩石可能是大理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修东西向隧道,应选择F处B.A处不存在化石C.②处打井可能找到丰富的地下水D.G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如图中的甲河流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性河流,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乙处地貌类型和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处为断层,地壳垂直运动形成B.乙处为峡谷,地壳垂直运动形成C.乙处为断层,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D.乙处为峡谷,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切割形成6.丙处发育成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的主要原因是( )A.上游侵蚀作用强烈,挟带大量泥沙到河口B.多条河流在此交汇,泥沙大量沉积C.海洋潮汐运动,大量海水挟带泥沙沉积D.受板块挤压运动影响,地壳不断抬升【解析】5.D 6.A 第5题,乙地受板块(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受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峡谷。
2018届二轮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专题卷(全国适用)+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模拟精选题(依据高考命题大数据软件分析,重点关注第3、4、10、11、13题)一、选择题(2016~2017学年济南市高三质量调研考试)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
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 B.乙 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故B项正确。
第2题,该景观地表的岩石为花岗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图b中①表示的是风化作用;②表示的是变质作用;③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的是冷却凝结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1.B 2.A(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3题,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说明是沉积岩层形成后,发生了褶皱运动。
岩浆岩切断了沉积岩层,岩浆岩层没有挤压弯曲的形成,说明是褶皱运动后形成的。
图中沉积岩层、岩浆岩层都有缺失,说明在岩浆活动后,被外力侵蚀、搬运。
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先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受内力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读图发现后来又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地表沉积岩层或岩浆岩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过程,故选C。
第4题,读图,图中①岩层处被侵蚀成谷地,故A错。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9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题卷

微专题(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
图1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2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A.1990~1995年B.1995~2000年C.2000~2005年D.2005~2010年2.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A.水位季节变化大B.输沙量大量增加C.结冰期明显延长D.径流量显著减小3.推测2005~2007年期间(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C项正确。
第2题,从图中1995~2000年,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径流量显著减小,D项正确。
第3题,2005~2007年,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增加,径流量增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B项正确;径流量增加,临河段暴雨频率应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临河径流量会减少。
(2017·山东潍坊模拟)如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
据此回答4~6题。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5.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A.①变快,②变慢B.①变慢,②变快C.都变快D.都变慢6.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
2018届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练习(二)-答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答案一、选择题1~5.BADDB 6~10.CDCCA 11.B二、综合题12.(1)背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外力作用侵蚀形成河谷。
(2)区内可溶岩分布广泛;处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雨热同期;断层构造广泛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3)有断层存在,岩层运动活跃,易渗水、崩塌。
13.(1)背斜。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
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第1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形。
从地形看,M点位于山坡上;从地质构造看,M点位于向斜两翼上。
由于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中间岩层下凹,故M点岩层倾斜,且越往高处,越接近向斜中心,同时代岩层位置越低,故选项B正确。
2.第2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形。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同一时代的地层界线沿XY线的距离较远,沿XY线垂直方向的距离较近,说明向斜构造形成时受到的挤压力与XY线垂直方向一致,沿XY线垂直方向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岩层向下弯曲,而沿XY线的岩层则仍然保持原来水平状态。
故选项A正确。
3.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岩层的构造、断层、河流等信息可知图中地貌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可能与板块的挤压作用有关;甲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乙山脉所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因而两山脉的形成不同;丙河流形成于断层处,主要与断层处岩体破碎,容易被侵蚀成河谷有关。
4.第4题,图中①处位于背斜,为储油、储气构造;图中②处为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③处为岩浆岩,不可能含有生物化石;图中②处岩层位于①处岩层下面,说明②岩层形成时间早,③处岩石侵入①岩层,说5.解析:第5题,该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是背斜构造,故B正确。
2018届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练习(一)-答案

地表形态的塑造答案一、选择题1~5.CBADC 6~10.DCADA 11.C二、综合题12.(1)吐鲁番盆地和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吐鲁番盆地是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13.(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选其中一种观点,并提供论据即可)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选C.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2.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3.解析:第3题,图中断裂切穿了所有的岩石,说明断裂形成时间最晚;岩浆岩1切穿了岩浆岩2,说明岩浆岩2的形成早于岩浆岩1;沉积岩1将岩浆岩2的火山锥的底部埋住,又被岩浆岩1侵入,说明沉积岩1形成在岩浆喷出之后,岩浆侵入之前;沉积岩2位于最下层并发生褶皱,形成时间最早。
选A.4.第4题,图中①是火山锥,由岩浆喷发冷凝而成,A错;②是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B错;③是断裂,由内力作用而致,C错;④是褶皱,由内力水平挤压而成。
易错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

盆地上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更新世早期,由于这期间湖面升降频繁,
三角洲相砂岩和湖泊相泥页岩互层形成良好的储盖匹配。
储
盖
易错题【02】分不清凹与凸、压力与张力
【要点明晰】
阿尔伯特盆地岩层垂直剖面图
泥页岩 盖
晚期 年代新
储 砂岩
早/初期 年代老
运 生 夹砂岩泥页岩为主
(1)分析夹易砂岩错泥题页【岩0发2育】成分阿不尔清伯特凹盆与地凸主、要烃压源力岩与的张优力势条件。
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 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任何地形(地貌)的形成均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内力作用是因何种地壳运动(褶皱、 断层)促使地壳(岩体)上升或下降。 ②依据气候干湿状况确定外力作用是流水还是风力。 ③再依据地势高低确定外力作用是侵蚀还是堆积。
【错因】分不清凹与凸 【问诊】马蹄湾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地壳不断上升,外力侵蚀导致的,其内力作用为地壳 的上升运动,加之地转偏向力,造成水流冲刷,土壤流失,而岩石变质、硬度大,不易被侵蚀, 从而形成了圆润而深深的河湾。 【答案】(1)河流侧蚀形成曲流,地壳抬升,山脉隆起,落差加大,河流下切加深河床,形成 曲流与山脉并存的马蹄湾。(2)夏季该地区降水量大,地表径流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 水中含沙量大,形成糖玉色泽。冬季降水量少,河中含沙量少,水质清澈如碧玉。
易错题【01】不会内外力结合分析问题
【要点明晰】
常见的内外力结合而成的地貌 1.石林、峰林的成因: ①外力沉积固结形成沉积岩(外力)→②地壳抬升(外 力)→③外力风化、侵蚀(流水)、重力崩塌(内力)。 2.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的成因:①断裂下沉形成地堑 (内力)→②流水沉积(外力) 注:①当提到受侵蚀作用时要考虑有没有抬升。②当提 到受沉积作用时要考虑有没有下沉。③内外力常结合岩 层不完整接触问题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来考。
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全国通用习题: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含答案

微专题5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考试内容节次地壳的物质组成和考试要求必考必考加试考试内容加试要求节次考试内容要求要求要求1.地壳的物质a地球1.不停变化的地表构成形态表面(1)地壳的物b ab形态内力作用和外力作质构成用的能量根源及主物质(2)矿物与岩循环石的关系(3)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2.地壳的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之c 间及岩石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变及图示1.地壳物质循环要表现形式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析(1)板块结构学说的a世界基本看法和六大板b典型块的散布a地表(2)板块运动与宏观形态地形的关系的成(3)地质结构的种类c因(4)地质结构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结、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重生。
2.板块结构学说板块的区分全世界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海外,其他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大海。
以以下图: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挪动而发生的相互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当地貌。
以以下图:板块碰撞区板块运动板块张裂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互相大陆板块与大洋板挤压碰撞块互相挤压碰撞界限种类生长界限消亡界限运动方向海沟、岛弧、海岸对地貌形成裂谷或大海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的影响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东非大裂谷、红海、举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洲东部岛弧、美洲大西洋西岸山脉图示级特别提示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界限。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界限。
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地质结构和结构地貌的判读与应用褶皱与断层的比较褶皱地质结构断层背斜向斜判断从形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曲折方法态上有显然的相对位移结构地貌从岩层中心部分岩层较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的新老老,两翼岩层较新翼岩层较老关系上图示未侵害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地貌崖,如东非大裂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强化训练(八)一、选择题(2017·高考考前押题冲刺地理卷(二))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
在地质学中,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下图是某海域地质剖面图,①→④为不同地质时期的岩层。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的更替与该地海岸线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A.①→②海退③→④海进B.①→②海进③→④海退C.①→②海进③→④海进D.①→②海退③→④海退2.下列关于图示甲、乙、丙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乙丙甲 D.丙乙甲[解析]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第1题,由材料“同一时期在海洋中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可知,①→②为石灰岩→页岩,反映当地的地质环境是从深海过渡到浅海,为海退;③→④为砂砾岩→砂岩,海水深度变深,是海进,A正确。
第2题,图中甲是褶皱、乙是断层、丙是侵入岩,从图中看,整个褶皱都出现了断层,说明先褶皱后断层;图中侵入岩也出了断层,说明先有侵入岩后断层;图中侵入覆盖了褶皱,说明先褶皱后侵入,正确的排列是褶皱、侵入、断层,B正确。
[答案] 1.A 2.B(2017·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的地质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
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B.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稳定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4.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B.植被稀疏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D.地势起伏较小[解析]根据图示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
向下凹,是向斜构造。
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的是断层构造,断层处地质构造不稳定。
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条件下,受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
第3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甲位于背斜的顶部,A错。
隧道沿线有两处穿过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B错。
图中的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C对。
F1断层形成可能与F2断层在同一时期,D错。
第4题,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该地岩层以碳酸岩为主,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A对。
植被稀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地势起伏较小不是岩溶地貌分布的主要原因,B、C、D错。
[答案] 3.C 4.A(2017·郑州三模)沙坡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
读图回答5~6题。
5.①坡是( )A.迎水坡,流速快 B.迎水坡,流速慢C.背水坡,流速快 D.背水坡,流速慢[解析]图示①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
[答案] B6.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 )A.①坡和②坡 B.③坡和④坡C.①坡和③坡 D.②坡和④坡[解析]图示②④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
[答案] D(2017·黑龙江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7~8题。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东北部台北县万里乡。
在2000多万年前,台湾仍在海里,由福建一带冲刷下来的泥沙,一层层地堆积出砂岩层,600万年前的造山运动把岩层推挤出海面,造成台湾岛,野柳是其中的一部分。
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
接下来,在海浪、雨水及风的侵蚀和地壳不断的抬升下,形成野柳的奇岩怪石。
蕈状石的演育过程要历经千百年,一颗颗活像是大香菇的蕈状石,是野柳最引人注目的风景。
整个野柳公园内有180余个,完整地记录了蕈状石的演育过程。
图Ⅰ为野柳地质公园位置图,图Ⅱ为野柳公园中著名景舰“女王头”,图Ⅲ为“蕈状岩”形成过程示意图——初期:海平面以下倾斜的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解理(裂隙)。
中期:岩层露出海平面,受到海水的侵蚀解理越来越大。
后期:地壳继续上升,下层岩石接收海水侵蚀,由于岩石较软,侵蚀较快逐渐形成脖子较细的“女王头”。
7.“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关于“女王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玄武岩B.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C.其形成初期主要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D.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风力侵蚀[解析]“女王头”是典型的蕈状岩,其岩层是砂岩层,属于沉积岩。
受造山运动影响被挤出海面,其形成过程开始于海相沉积环境,B对。
其顶部“蜂窝”状岩石为被侵蚀的沉积岩,A错。
其形成初期经历了水平挤压及海水侵蚀和地壳抬升,C错。
其形成的后期主要地质作用为海水侵蚀,D错。
[答案] B8.对于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推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深入海中的尖形陆地)。
”理解正确的是( ) A.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B.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生长边界C.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D.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平行[解析]材料中造山运动挤压时,在野柳的两侧挤出两道断层,断层带破碎易受侵蚀,所以两侧凹入成湾,中间突出形成海岬。
说明海岬的形成受到地壳抬升影响,A对。
断层是挤出形成的,造山运动开始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
断层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不垂直,C错。
断层走向与板块“挤压作用方向”垂直,不在同一平面上,D错。
[答案] A(2017·江苏南京梅园中学阶段性检测)丹霞地貌演化阶段可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它们所对应的侵蚀量分别是小于40%、40%~70%和大于70%。
下图(图甲)是丹霞地貌不同演化阶段的景观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乙图表示不同时期的侵蚀和保存量,其与甲图中景观相对应的组合正确的是( )A.a①、b②、c③、d④B.a②、b③、c④、d①C.a①、b③、c②、d④D.a④、b③、c②、d①10.下列与丹霞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A.尼罗河三角洲B.桂林山水C.黄土高原D.鸣沙山沙丘[解析]本题组考查外力作用。
第9题,从青年到老年侵蚀量越来越大,保存量越来越小,甲图中演化顺序为图a、c、b、d,乙图中的顺序为①③②④,因此甲、乙两图的对应关系是a①、b②、c③、d④。
故选A。
第10题,丹霞地貌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与桂林山水成因相似,B正确。
尼罗河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黄土地貌是黄土被流水侵蚀形成的,鸣沙山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故选B。
[答案]9.A 10.B(2017·重庆市高三二诊)下图是我国东南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
据图完成11~12题。
11.该河流的流向是( )A.自东南向西北B.自东北向西南C.自西南向东北D.自西北向东南[解析]读图可知河流有东南岸和西北岸,所以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或者西南—东北,根据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北为冲刷侧,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侧,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选B。
[答案] B12.下列关于图中的推断科学合理的是( )A.断裂下沉是东南岸阶地形成的主因B.图中岩层的颗粒由①~④逐渐变粗C.图中M阶地比②岩层形成的时间晚D.图中M阶地是聚落的集中分布区域[解析]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东南岸为河流沉积一侧,图中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A错。
图中岩层只能显示形成时期不同,越向下形成年代越久,不能反映颗粒大小,B错。
M阶地位于岩层②上方,形成时间晚,C对。
图中M地阶地在河流丰水期会被淹没,容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
故选C。
[答案] C二、综合题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 mm,蒸发量超过3000 mm。
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 m)集中分布(下图所示)。
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
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第(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答案](1)西北风(偏西风);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14.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
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
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
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
第(2)题,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名,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
第(3)题,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