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

《工程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质作用1.1 地质作用概念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球表层(地壳和上覆的岩石圈)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这些作用导致了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地质作用的分类如下:- 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 按作用性质分类: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

1.2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地球物质运动产生的力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1. 地壳运动- 板块构造运动:地球表层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岩石圈板块,它们在地球软流圈上漂浮、移动,相互之间发生碰撞、俯冲、拉张等作用,形成地震、火山、海沟、山脉等地貌。

- 碰撞边界: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 俯冲边界:如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形成。

- 拉张边界:如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 断层活动: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断层。

断层活动会导致地壳错动,产生地震、地形起伏等地貌。

- 正断层:如美国的大峡谷。

- 逆断层:如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

- 平移断层:如土耳其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

- 褶皱作用:地壳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折叠,形成褶皱山脉。

- 背斜和向斜:如阿尔卑斯山脉。

2. 岩浆活动- 火山地貌:岩浆在地表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地貌。

- 活火山:如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

- 死火山:如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

- 侵入地貌:岩浆在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体,如岩床、岩墙、岩脉等。

3. 地震-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的波动,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 地震序列:主震、前震、余震等。

- 地震带: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1.3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太阳辐射能和地球重力能驱动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

1.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盐类结晶等物理作用下,发生破碎。

地表地质作用

地表地质作用
由于岩石暴露于水和大气 (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中
岩石发生分解并形成新的
化合物的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
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
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 物理和化学作用。
风化壳regolith :被风化的岩石圈表层称为风化壳。 残积土:在风化壳中,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松散的
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 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热力风化:温度变化引起岩体热胀冷缩使岩石表
层产生裂缝以至呈片状剥落。
•冻融风化:存在于岩石
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冻结、融 化频繁进行,不断使裂隙加 深扩大,以至使岩石崩裂成 为岩屑。
2、化学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
可溶性岩体的各种
构造面,特别是沿
着各种构造面互相 交叉的地方,逐渐 溶蚀和侵蚀而开拓 出来的地下洞室。
地下河:在岩溶地区,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流称
为地下河。
四、岩溶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地基稳定性及塌陷问题 2、渗漏和突水问题
城镇建设——供水和洪涝灾害问题 • 道桥工程——路基沉陷和悬空问题
6 地表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
岩溶作用
斜坡与边坡地质作用
冰川与海岸带地质作用
6.1
械破碎的作用。
风化作用Weathering
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在温度变化以及水、二氧
化碳、氧气及生物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化学分解和机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mechanical weathering
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
进口。
溶蚀洼地:是一种盆状洼地。

工程地质-6地表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6地表地质作用

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防治 1、凹岸的坍塌和凸岸的淤涨
各类土质河岸的坍岸情况
3)弯曲河段的二元结构 A圆弧滑动 B平面滑动 C坍落
图示二 图示一
凹岸的坍塌与凸岸的淤涨
§6~2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防治 2、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治理
1)不同类型
§6~1 风化作用
基本概念
坚硬岩石-出露地表-太阳辐射-水圈、大气圈、 生物圈-发生变化-缓慢-逐渐崩解、分离为岩屑 或土层 ——岩石的变化(物理、化学性质),称为风化 ——风化作用 风化壳-松散岩屑和土层
—残积土(残留在原地)
—风化岩(保留原岩结构和构造)
§6~1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 温度变化、孔隙中水的冻融及盐类结晶使岩石机械 崩解的过程。 岩石:完整固结→松散破坏、孔隙度和表面积加大 热力风化 太阳辐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气温地表温度变化 岩石表层,热胀—压应力,冷缩—拉应力→裂缝、 剥落
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防治 1、凹岸的坍塌和凸岸的淤涨
坍岸的成因分析
水流直接作用于河岸 水流冲刷坡脚 土体强度减弱和风化
水流作用
§6~2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河流侵蚀、淤积作用的防治 1、凹岸的坍塌和凸岸的淤涨
各类土质河岸的坍岸情况
1)无粘性土的河岸 2)粘性土的河岸 A圆弧滑动 B浅层滑动 C平面滑动
§6~2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河流地貌
1、河漫滩
图示
——靠近主槽、洪水时淹没、平水时出露的滩地 牛轭湖及相沉积物
§6~2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河流地貌
2、河流阶地
图示
——河谷中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这些阶地的 平坦顶面与河流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阶地的形态特征 阶地实际上就是被遗弃的老河漫滩 阶地面和阶地斜坡 阶地有时往往不止一级,而是有好几级。

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三、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 长白山、燕山山地、松辽平原地面塌陷灾害区; ▪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灾害区; ▪ 东南沿海丘陵特殊岩土变形和地面塌陷灾害区; ▪ 台湾地震、地面沉降为主塌陷灾害区。 ▪ 中部地区(黄土高原、中低山) ▪ 黄土高原湿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塌陷灾害区; ▪ 秦岭、川鄂、横断山地区地面塌陷灾害区; ▪ 长江上游平原、云贵高原岩溶塌陷区。 ▪ 西部地区(高山、高原、人烟稀少) ▪ 内蒙高原、准葛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土地砂化和盐渍化地面变
2000年4月6日下午4时-8时,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地面塌陷。陷坑 18个,最大陷坑长63米、深6-7米;最小陷坑1-2长,深小于2米。陷 坑带呈近东西向分布,散分在东西300米、南北250米的范围内。有2栋 民房完全倒塌,有16栋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
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贵州沿河一村庄发生地陷,村民跌入深坑失踪
第六章地表地质作用
一、概述
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 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 程。
地面塌陷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且具有 突然性,事前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发生的时间,加之,其发 生过程可导致地面建筑物开裂、倒塌,甚至整体陷落,公 路、桥梁扭曲错断,农田肢解以及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 地面塌陷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
特点:不仅破碎了岩石,而且改变了
化学成分,产生了新的矿物,直到适应新 的化学环境为止。
化学风化作用类型:水化作用、氧化
作用、水解作用,以及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
是水分和某种矿物质的结合,在结合 时,一定分量的水加入到物质的成分里, 改变了矿物原有的分子式,引起体积膨胀, 使岩石破坏。

工程地质第六章

工程地质第六章

— 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
二、河流地貌
zhuang7802@
地表地质作用
NJUT
1、河漫滩 河床的横向移动为河漫滩地貌的发展创造了空间条件,决 定了河漫滩的规模和类型。 ○ 砾石河漫滩—沉积物不稳定
— 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
二、河流地貌
○ 冲积性河床形成河岸沙堤
○ 河岸沙堤与河床之间有边滩 ○ 边滩可逐渐发展成为新的河漫滩 新老河漫滩组合在一起,使河漫滩结构复杂化。 因演变过程的不同,河漫滩有多种组合形式。
地表地质作用
NJUT
1、物理风化:
— 风化作用 —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zhuang7802@
地表地质作用
NJUT
— 风化作用 —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
2、化学风化:处于地表的岩石,与水溶液和气体等在原地发生化
学反应逐渐使岩石破坏,不仅改变其物理状态.同时也改变其化学
成分,并可形成新矿物的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 的方式主要有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 作用等。 (1)溶解作用: 水直接溶解岩石中矿物的作用称为溶解作用。
——w∝v6
zhuang7802@
地表地质作用
NJUT
— 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
一、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4. 河流的沉积作用
流速低于临界流速时,泥沙的沉积。
条件:流速、流量减小,搬运物增多。
zhuang7802@
地表地质作用
NJUT
1、河漫滩 靠近河床、洪水时被淹没、平时出露的滩地,又称洪水河 床。有调节洪水、消减洪峰、储存泥沙的作用。
● 凹岸的坍塌和凸岸的淤涨
凸岸的堆积主要来自凹岸的冲刷,通过弯道环流联系。凹 岸间歇性后退,凸岸集中淤积。 zhuang7802@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

工程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绪论1、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学习内容2、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

二、地壳积极物质组成1.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一是有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二是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

2.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区分①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按其作用方式可分为四种: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②外力地质作用主要有太阳辐射热引起并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五种: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3.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4.颜色是光武最直观的一种性质,最常见的有自色与他色两种类型。

5.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通常将矿物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后进行观察,他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鉴定意义。

6.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丝绢光泽如同丝绢的反光,为纤维状集合体矿物所具有,如石棉的光泽。

珍珠光泽如同珍珠的反光,柔和多彩,如云母的光泽。

7.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矿物有软到硬依次为: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

8.理解是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分完全、中等和不完全等级别。

例如:云母沿解理面可剥离成极薄的薄片,为极完全解理;石盐沿解理面破裂成立方体具有完全解理。

9.岩石的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火成岩大多具有块状;沉积岩是有外力作用将风化剥蚀的物质搬运后逐层沉积形成,所以具层状构造;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岩石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具有一定方向的挤压作用,其组成矿物则依一定方向并行排列,因而具有偏离构造。

(注:火成岩又称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火成岩的结构主要是指组成火成岩矿物颗粒的大小和结晶程度等。

土木工程地质

土木工程地质

一、绪论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地质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一门学问,防灾是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2.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有关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基本资料和进行工程地质论证。

3.地基:承受建筑物全部重量的那部分土和岩层。

4.基础:是其下部的组成部分,又称下部结构。

(基础将其承重传给地基)5.地基承载力:指地基所能承受由建筑物基础传递来的荷载的能力。

6.地基又分为持力层和下卧层。

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土层叫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土层叫下卧层7.工程地质条件:是指工程建筑物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各项因素的综合。

这些因素包括:(1)地层岩性:它们的成因、时代、岩性、产状、成岩作用、软弱夹层等;(2)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节理;(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动态和化学成分;(4)地表地质作用: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5)地形地貌: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岳地区具有不同特征。

8.工程地质问题: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会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安全的地质问题。

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1)地基稳定性问题:强度、变形;(2)斜坡稳定性问题:崩塌、滑坡;(3)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围岩塌方、地下水涌水;(4)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断层。

A.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固体地球的上层复杂的地球体B.研究方法:定性分析跟定量分析(做实验)相结合,具体的即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实验法结合。

C.建筑物广义包括房屋建筑跟构筑物(生产工艺所使用的建筑物)D.地震液化判断二、地壳的物质组成1.软流圈:易于发生塑性流动的称软流圈。

2.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物质均为固态,称为岩石圈。

3.板块:岩石圈具有较强的刚性,分裂成许多块体,称为板块。

4.板块运动:板块驮在软流圈上随之运动,称为板块运动。

也是构造运动发生的根源。

(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5.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工程地质第6章-地表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第6章-地表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
6.1.2 风化作用的类型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20
风化作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 相促进。 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

工程地质
6.1.3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21
气候因素——决定了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和程度
38
河道水流除向下游运动外,还存在垂直于主流
方向的横向流动,表层的横向水流与底部的横向
水流方向相反,这样在过水断面上就形成一个闭 合的流动系统,称为横向环流。横向闭合的水流 运动与纵向上的水流运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 一种螺旋状前进的水流,称为螺旋流。
工程地质
6.2.2 河流地貌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工程地质
6.2.1河流的侵蚀、搬运与沉积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36
紊流就是流动的水质点做不规则的漩涡运动,上
下层水质点存在交换,相互发生交换,相互发生
干扰。紊流漩涡的产生是因为上下各层水流流速
的不同引起。一般说来表面水流受到的摩擦阻力
较小,流速快。下层特别是地层水流所受的摩擦
阻力较大,流速小。
工程地质
工程地质
6.3.2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51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力
水的流动性
工程地质
6.3.2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地 质 地 表 作 用
52
岩石的可溶性——必备物质基础。 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其化学成份、矿物组成和岩石 结构。根据岩石的可溶性可将其分为: 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泥灰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前,洞室的面积和体积随时间而变,采掘区地应力的
变化和调整一致在持续进行,而处于宏观的不稳定状态。
人工洞室,尤其是长时间不间断采掘的矿山发生地面 塌陷的几率最大。
(2)洞穴围岩状况
地下洞穴的受力状况如同梁的受力,洞的顶板相当于承载上覆 岩土体自重的梁,洞的两侧如同位于梁端的两个支点。是否发生塌 陷取决于顶板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拱。 一般而论,当洞穴埋藏 深度与洞穴高度之比小于25: 1时,洞顶上部就会形成三个
(6)土体强度效应
土体吸水饱和后,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土拱抗塌力减小,产 生塌陷。
(7)其他效应
振动效应、 荷载效应、酸液效应
五、岩溶塌陷稳定性评价
(一)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
岩溶塌陷的地质模式是其形成条件组合特征的概括,反映其形成条 件的差异。其划分主要考虑塌陷盖层的岩性结构、含水结构、岩溶水位 与基岩面及上覆土层水的关系。
黑龙江鹤岗煤矿,开采70多年来,已塌陷 土地41.97km2,搬迁房屋总建筑面积 39.7×104m2,
安徽淮南采空区塌陷
目前山西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以全省15.6万平 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计算,山西有近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悬 空区”,使大面积土地塌陷。
2000年4月6日下午4时-8时,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地面塌陷。陷坑 18个,最大陷坑长63米、深6-7米;最小陷坑1-2长,深小于2米。陷坑 带呈近东西向分布,散分在东西300米、南北250米的范围内。有2栋民房 完全倒塌,有16栋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破损。
岩溶塌陷地质模式的组合因子
(二)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岩溶塌陷稳定性的评价包括:塌陷堆积体(简称塌陷体)、土洞 及浅埋岩溶洞隙等三个方面的稳定性评价。
1、塌陷体的稳定性评价
塌陷体的稳定 性主要根据塌陷的 微地貌特征、堆积 物的性状及地下水 埋藏与活动情况等 因素进行定性评价 见表。
2、土洞稳定性的评价
3、引发矿井水患
2009年7月22日黑龙江省鸡西市鑫永丰煤矿发生采空区地面塌陷,形成面积 约3000m2、深10余米的塌坑,由于正值降雨,水与流沙大量涌入坑内,使 矿井淹没,23名当班矿工被困井下。
4、破坏农田
三、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一)岩溶地 面塌陷分布
据 1993 年的不完全 统计,南方岩溶地 面塌陷点已发现 34072 个 , 占 全 国 总 数 的 96.5% 。 其 中 湖 南 省 有 14152 个,居全国之首, 其次为广东省和广 西壮族自治区,分 别为 8751 个、 8735 个,再其次为贵州、 云南、四川。
(3)压强差效应 压强差是指岩溶空腔与松散介质(或土洞)接触面上下 侧水、气流体,因岩溶管道水位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压强差值.
(4)自重效应
雨水入渗后,盖层饱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 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导致塌陷。
(5)浮力效应
岩土体位于地下水位之中,当地下水位下降时,除产生压强 差效应外,土体的浮托力也随之减小,产生塌陷。
发育于浅部,向深部逐渐减弱。浅部岩溶洞隙由于地下水活动
频繁,交替强烈,一般连通性较好,成为塌陷物质的储集空间 和运移通道。塌陷坑与开口洞隙存在着密切的垂向对应关系。 洞穴愈大,塌陷规模也愈大;洞隙开口愈大,塌陷速度愈快。
2)地下井巷系统是最易引发地面塌陷的一种人工洞室。
人为针对某种专门目的而挖掘,可出现在不同的岩性地 层中,而不限于可溶盐岩地层,洞室规模可大可小、可 深可浅。 随施工进度或采矿计划不断扩大,即在施工完成或闭矿
(b)河、湖近岸地带的侧向倒灌作用
河、湖近岸地带普遍分布着孔隙潜水与岩溶水组成的双 层含水介质。
汛期洪水位急剧上升的情况下,河、湖水将向地下水产生 侧向倒灌,地下水位随之上升。这时岩溶地下水对洞隙上覆盖 层土体产生正压力或使浮托力增大。 在洪水位迅速回落时,岩溶地下水位回落快于潜水位,对 洞隙上覆盖层的浮托力很快消减,通过洞隙开口处从潜水含水 层向岩溶洞隙产生垂向的渗透潜蚀作用,在盖层中形成土洞进 而扩展形成塌陷。这种现象称之为洪水倒灌潜蚀塌陷,简称为 洪水塌陷。
休止状态的土洞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土洞顶板埋深或其与安全 临界厚度之比。
A.水位下降前的平衡状态; B. 水位下降,随着向上侵 蚀过程使通道被排空,出现活 跃的地下侵蚀 ( 潜蚀进入开阔 的洞穴); C. 洞穴的顶部逐渐坍陷, 可能短期内受钙化砾石层的抑 制; D.最后的拱顶坍陷,形成 了被同心球状张力裂缝包围的 落水洞。
(2)真空吸蚀效应
我国徐卫国等于1979年提出的,国内也普遍接受这一论点。 岩溶网络的封闭空腔(溶洞或土洞)中,当地下水位大幅度 下降到空腔盖层底面下时,地下水由承压转为无压 ,空腔上部便形 成低气压状态的真空,产生抽吸力,吸蚀顶板的土颗粒.同时内外 压作用,覆盖层表面出现一种“冲压”作用,从而加速土体破坏。
(二)地面塌陷的发生机理
第一阶段为掘进和回采的初期, 存在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 带 ;
1、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机理 第二阶段为地裂缝发展阶段,
仅存在冒落带和裂隙带;
第三阶段为地面塌陷阶段,仅 存在冒落带。
2、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
岩溶: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 行的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的改造和破坏地质作用以及由 此产生的地貌及水文地质现象的总称。 岩溶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同时还包括机械破碎、 沉积、坍塌、搬运等作用,是一个化学-物理相结合的 综合作用。 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卤化物等。
(二)矿山采空区地面中另一种重要形式。 其中煤矿开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比例最大。 目前我国采矿业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国 20个省区 市,塌陷点总数达17138个,占全国各种类型地面塌陷总点数 44.4%,其中湖南省为12549个,再其次为内蒙古自治区2800个, 再其次分别为山西、黑龙江、安徽、河南等省。
第6章 地表地质作用
Earth's surface Geological processes
主要内容
风化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 边坡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喀斯特地质作用
海岸带的质地作用
地面塌陷及处理对策
地面沉降及监测防治
不良地质现象: 岩石风化、斜坡滑动与崩塌、河流
的侵蚀与堆积、岩溶、地震等,这些地
质现象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
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甚至危害甚大,
因而称这些地质现象为不良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
主要内容


地面塌陷的危害
我国地面塌陷的分布特点
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及发生机理 岩溶塌陷的稳定性评价 地面塌陷的防治
一、概述
定义:地面塌陷是指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巷道上覆岩
土体失稳突然陷落,导致地面快速下沉、开裂的现象和过
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两类。
天然洞穴:由自然地质作用形成的,包括岩溶洞穴、土洞 (黄土洞穴、红土洞穴、冻胀丘融化形成的土洞)和熔岩洞穴。 人工洞室:人工采掘活动所形成的,包括人防工程、地铁、 隧道、涵洞和采矿形成的地下巷道系统。
目前面临的地面塌陷主要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是人为诱发地面塌陷的最主要类型。
(c)地震
一是地震力可使洞顶覆岩以及洞壁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引起 岩层破裂、位移加剧;
二是洞隙上覆松散饱水细粒物质发生“液化”,而形成地面 塌陷。
2、人为活动的影响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人为激发活动主要表现在地面施加 荷载、人为爆破和车辆振动、水库蓄放水的人工调节等。
岩溶地面塌陷:除上述人为活动外,地下水的抽排、回灌, 尤其是快速、大降深的抽水活动往往是引发地面塌陷最普遍的 原因。
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类型
1.

按地面变形的形式分类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裂缝
渗透变形 特殊岩土胀缩变形
2. 按地面变形的成因分类 内动力地面变形:地震裂缝、地震塌陷、构造地裂缝、火山地面变形等 水动力地面变形:由地表水和地下水运动引起的地面变形,如由江河湖海波浪 和水流冲蚀而形成的库岸再造、岩溶水动态变化造成的岩溶塌陷、过量 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坡面流引起的地面冲刷等 重力地面变形:崩塌、滑坡、黄土湿陷等 人类活动诱发地面变形:修路开挖边坡、采矿地面塌陷、城市建设平整土地、 农业活动中的梯田改造等
程。 地面塌陷造成的地面变形量大,变形速度快,且具有 突然性,事前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发生的时间,加之,其发 生过程可导致地面建筑物开裂、倒塌,甚至整体陷落,公 路、桥梁扭曲错断,农田肢解以及大量的人员伤亡,所以, 地面塌陷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发生的先决条件,地下空洞可分
二、地面塌陷的危害
1、破坏地面建筑、造成人员伤亡
2009年8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长江 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发生路面塌 陷,一辆蓝色出租车掉入塌陷区中
2009年7月4日凌晨2时 30分许,鄂州市汀祖镇 刘云村陈盛湾村内,一 幢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 的平顶楼房部分向地下 塌陷6米,户主30岁的 儿子被埋遇难。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潜蚀、真空吸蚀、振动、土体软化、建筑 荷载。因条件不同,产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种原因为主导,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下水潜蚀机制 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也随之增大,地下水流速加快, 动水压力增强,当动水压力大于土体内聚力与颗粒间摩擦力,土 颗粒开始被渗流带动迁移,这一现象称为潜蚀或管涌。 在覆盖型岩溶区,下伏存在溶蚀空洞,地下水经覆盖层向空 洞渗流(或地下水位下降时,水力梯度增大)。在一定的水压力作 用下,地下水对土体或空隙中的充填物进行冲蚀、掏空。从而在 洞体顶板处的土体开始形成土洞,随着土洞的不断扩大,最终引 发动洞顶塌落。当土层较厚或有一定深度时,可以形成塌落拱而 维持上伏土层的整体稳定。当土堆较薄时,土洞不能形成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