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7篇《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

牛牛范文网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初中语文课文《背影》教案篇一教学分析:《背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是让世界充满爱,对于母爱,友爱,学生们总是很容易体会得到。

而父亲深沉的爱,无处不在,却总是默默的。

《背影》是一篇包含着浓浓父爱的优美的散文,作者细腻的笔迹,将父亲沉默的细致的爱展示给我们。

这一单元,教会同学们体会到生活中爱,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

学情分析:从上学期的各方面情况来看,本班总体还是不错的——班风积极健康向上,学生思维较活跃,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大部分学生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仍不排除少数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

本学期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争取引导个别学生有明显进步。

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较强,对文本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2、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教学准备:1.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歌曲《懂你》、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

2.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诵读—感知—设疑—对话。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

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利用多媒体,精读、速读相结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1)

《背影》教学目标:l 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掌握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的文章结构法。

l 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叙事记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上,学习运用开篇点题、首尾呼应来结构文章。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l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体验亲情、学会珍爱亲情,继承祖国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而抒发的真挚亲情。

教学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作者朱自清的资料,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歌曲《常回家看看》、诗体小说《儿子眼中的父亲》,制作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带等。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人们常说:母爱似水,父爱如山。

(请学生回答)2、生活中,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

(板书课题:背影)3、复习旧知,共同忆《春》。

以文后三比喻为重点。

二、资料助读,媒体显示1.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才能。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绘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化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分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化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根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背影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背影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2、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谁愿意无怨无悔的爱我们,不图回报?是我们的父母,同学们父母把我们养大,付出了很多很多。

同学们昨天是六一儿童节,但是你知道吗,在2012年的6月1日,联合国大会把这一天定为“父母节”,以此感谢天下所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无私的奉献和爱。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细小的事情,都凝聚着父母的大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在生活中与父亲发生的一件的令人感动的事——《背影》。

走进作者,了解作者情况,回顾之前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春》。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注音xìèsānɡ chóuchúyū pánshān suǒxiè jí fù tuí交卸奔丧踌躇迂腐蹒跚琐屑狼藉赋闲颓唐 2、词语解释·变卖典质:把衣服,财产典当和出卖出去。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或景象心里感到悲伤。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祸不单行: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三、课文欣赏播放《背影》配音朗诵,学生欣赏。

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之后完成预习笔记题目。

学生展示评比,答对一题得一分,几号得几分。

㈠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回答:我的父亲父爱3.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回答: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㈡合作探究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答:“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1

背影朱自清目标定向: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2.明确文章的线索;3.体会父子情深;4.体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2.感悟作者由情感的聚核心——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3.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式——截取法。

教学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入境生趣生活中“父亲确实是那登天的梯,父亲确实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闻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即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二、自学生疑。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诵。

2.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习释疑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

1.文中共有几回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别离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穿全文始终。

2.有情感地朗诵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如何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以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1)情感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述、动作描述。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

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巨地“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如泉涌呢?3.同窗们有情感地朗诵本段,熟读成诵。

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四、点难拨疑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没必要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忧儿子过度悲痛,宽慰儿子。

(2)“没关系,他们去不行!”体会:安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忧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7课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背影一、【教学目标】1.把握“狼藉”“迟疑”“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文中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述,体会其中浓浓的父爱。

3.找出文中共提到几回“背影”,并试着去分析其中的深意。

二、【重点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述的特点。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若是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咱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即是一首永久不老的歌,不时震撼着咱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生活中“父亲确实是那登天的梯,父亲确实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闻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即是一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1925年10月收到父亲的来信,读信的时候朱自清泪如泉涌,想起了八年前父亲给自己送行的情景。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怀念,朱自清写了《背影》这篇文章。

<二>整体把握1.本文几回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址?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动人?提示:四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动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文章写了作者的几回流泪?什么缘故流泪?提示: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

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

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

想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份(2~6):回忆旧事。

追思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其中二、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表达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爱惜,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述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
》教案(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1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教案9教学设想课文教学方案是教师自己读出来的要找到自己动情的原始心理历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3)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背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3)

《背影》教学目标:品味朴实节制的语言风格通过语言分析了解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从多个角度理解“背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教学重点:品味朴实节制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分析了解朱自清与其父亲的关系从多个角度理解“背影”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教学流程:一、导入1、说到“背影”一词,你会联想到什么?(可能是怎样的场景?)2、朱自清有一篇写父爱的散文名篇就以《背影》为题。

我们不禁要问,作者写父爱,难忘的为什么偏偏确是“背影”?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教师朗读课文,同学圈划出文中写到“背影”的语句。

2、一共写到四次“背影”,其中四次“背影”的虚实、详略是怎样的安排的?应重点品读哪一处背影?首尾两次背影为虚写,起到呼应的作用,强调背影令我难忘第六节中买橘子的背影是实写,详写,是理解全文的重点三、难忘的背影1、阅读第六节,说说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父亲的背影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衣着——落魄,惨淡,奔丧中的形象动作描写2、圈划刻画父亲动作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用的妥当吗?揣摩这些动词意在表现父亲背影怎样的特点?“探”——动作慢,艰难,不安“攀”——月台高,难度大“缩”——为什么不是爬?登?老迈,艰辛,不易3、令作者落泪的,是这些动作本身吗?这些动词背后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老迈感到伤感,为父亲对我的爱而感动。

四、愧疚的泪水1、我的泪水中除了感动,还有别的情感吗?朗读第四、五段思考。

还有因之前对父亲用心不理解、不体谅而产生的愧疚。

2、文中哪些细节突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周到、放心不下?做简要分析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和脚夫讲价钱,为我选好座位多加祝福嘱托茶房3、对父亲关心我的举动,文中哪些语句表现的是作者当时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的是作者后来的态度?4、有感情的朗读第四、五小节,读出你的情感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影》教案
学情:
现在的学生是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被疼爱,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让他们理解《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爱比较有一定的困难。

依据《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为:
1、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沉的父爱。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感受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整体把我内容,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朴实却挚爱情深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流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
塘月色》。

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课堂小练习: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

(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

(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

(琐屑)
(5)衰颓败落。

(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父疼子
次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背
描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影子爱父
写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七、课后反思:
课堂上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出父母让之感动的一些细节有助于对文中父爱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所体现的父爱。

2、理解作者对父爱的感受过程。

3、学生学会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重点:
感受父爱,理解作者对父爱的感受过程。

教学难点:
对于背影的四次描写进行深刻的描写,深刻体会这种伟大的父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归纳第六自然的段意:买桔子送别
1.朗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2) 语言:
第一句:
○内容儿子上车前“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包含的感情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第二句
○内容“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包含的感情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

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

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

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第三句
○内容儿了上车后“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包含的感情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第四句
○内容“进去吧,里边没人。


○包含的感情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

又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父亲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2.质疑: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
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背影
开篇中部结尾
一二三四
点题设疑重彩浓抹离情别绪追忆背影
浓情笼罩刻画背影催人泪下难以忘怀
(略写)(详写)(略写)(略写)
五、课后反思:
让学生连接生活,畅谈心声,学会理解,学会感恩,同时要体会做人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