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圣君李世民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

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关于李世民的材料:1,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国帝王中最初一个被中国人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由于他的勋业,由于他本身的美德。
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柏杨)2,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它,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陈寅恪)3,“一日之恶”成就“三年之善”:李世民是在为自己鸣不平。
他的“一日之恶”只能是玄武门之变,“三年之善”当然是贞观之治。
(孟宪实)4,天下英雄,尽入吾豰中:李世民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拥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心腹集团,他们团结一致,投入战斗,因而制胜。
(胡如雷)5,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二人就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身贵族,惯于玩弄权术。
他们都在父皇的统一大业中都立下大功。
两人都是次子,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取得王位,都成功的在东北亚建立了军事霸权,都被各族人民所热爱,一个被称为“天可汗”。
一个被称作为“圣人可汗”然而不同的是,两个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一个称为世人尊崇的一代圣君,一个则身败名裂,成为中国声誉最差的皇帝之一。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用人方面,杨广问题很大,而李世民则遵循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
《随书》中对杨广有这样的评价“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
改评价虽有其苛刻的地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杨广一方面重用宇文述等奸佞小人,另一方面又嫉贤妒能,自然无法很好治理国家,在加上他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所以怎能不亡国呢?6)李世民爱才。
李世民有一套自己的选人标准,“打天下用人在于人和,治天下用人在与无才不用、用尽天下才。
”鼓励运用德才兼备的人,爱才,尊重人才,无论出生贵贱,皆一视同仁。
他在晚年写得《帝范》中就反复强调:国之匡辅,必有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
“。
明君圣君太阳师父母永生不死,永生永世平安

明君圣君太阳师父母永生不死,永生永世平安
人们常常会歌颂太阳师父母的吉祥仙境,以及具有永生不死的祝福,令游子始终心安。
古老的传说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神王子君的信仰便汇聚成一股蓬勃的洪流,潮涌入朝廷宫堡,蔓延至方寸之间。
杨贵妃,即为全国灵验的雍和宫,新濠天地张着异域风情,气息和谐,无论从胜景还是修建都赋予它以一种星火妙舞的色彩,惟妙惟肖,被妖妖之造物证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把杨贵妃的灵验深植至千古,深信能够利用太阳师父母永生不死的祝福,来祝每位游子和家庭平安,满溢幸福,并乞上无尽的祝愿:众游子始终安居乐业,政务民生“太和庆毋忧”。
时光荏苒,传说一直传唱一代代,劝劝游子,祝福他们安家立业,并得到天子赐福和发财。
贵族子弟也期望,太阳师父母持久显示他们慷慨高远、智慧无比的精神力量,使家室更加博大精深,传承百代。
只要每位游子能以此心境去思考,相信金榜题名从此片家园,便会在春风中慢慢萌动,大山上回响着欢快的笑声,火亦升高,使太阳师父母的祝福,用灿烂的笑容映照出游子的人生缤纷:如熠熠明珠,犹如明月悬空,永存代代,万古长青。
李世民的性格怎样

李世民的性格怎样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每个人都有多面的性格,李世民也不例外,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李世民的性格,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世民的性格首先,李世民是一位果敢的人。
当初,李渊在隋朝为官,隋炀帝派遣他驻扎太原一带,为防止突厥的进攻,并且平定四处的战乱。
李渊的意向根本不在于在隋朝为官,他的志向更为远大。
但是,碍于自己兵力不足,迟迟不肯起义,李世民见父亲如此犹豫不决,便劝告父亲起义,李世民给李渊分析了当下的局势。
李渊认为李世民说的很有道理,随之在晋阳起兵。
在玄武门之变中,也可体现出李世民果断的性格特点。
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陷害李世民,李世民碍于兄弟之情,便没有和他们计较。
李渊召见李世民三兄弟时,李世民知道前去必定危机四伏。
事先在玄武门做好了埋伏,等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到,李世民便将俩人乱箭射死。
其次,李世民是一位活泼开朗,有义气的人。
李世民的队伍中,有很多大将,比如程咬金、罗成等等。
他们认为李世民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才会跟随他征战四方。
第三,李世民是一位温柔有爱心的君主。
以他和长孙皇后的感情为例,长孙皇后先后为他生下三子四女。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十分爱护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
晋阳公主是长孙皇后生的小女儿,晋阳很小的时候,长孙皇后就离世了。
李世民亲自抚养晋阳公主长大,而晋阳公主也是他唯一一个抚养的孩。
晋阳公主早逝后,唐太宗悲痛了很久。
李世民杀兄弑父的故事李渊起义对抗隋朝,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李渊建立唐代政权后,李世民征战南北,为扩充唐朝的领土做出卓越的贡献。
当初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主意,李渊曾许诺,如果起义成功,就会立李世民为太子。
但是,李渊建立唐朝政权后,立了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李渊优柔寡断的立储态度,引来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厮杀。
李元吉支持李建成,俩人敌对李世民。
李世民凯旋归来后,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主”,会威胁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和李元吉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反思的作文事例

李世民反思的作文事例说起李世民,那可是唐朝响当当的人物,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繁荣昌盛。
但就算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也有反思的时候。
想当年,李世民雄姿英发,带着手下的将士们南征北战,终于登上了皇位。
一开始,他也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没想到,很快就遇到了难题。
有一次,李世民下令修建一座宫殿。
他想着,自己是皇帝,住得好一点也是应该的。
于是,大批的工匠被召集起来,材料源源不断地运进工地。
工程进展得如火如荼,李世民偶尔也会去视察一下,看着逐渐成型的宫殿,心里那叫一个美。
可就在这时,大臣魏征来了。
这魏征啊,那可是出了名的直言敢谏。
他一见到李世民,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陛下啊,您看看现在的百姓,他们还在为温饱发愁,咱们却在这里大兴土木。
这劳民伤财的事儿,可不能干啊!”李世民一开始还不以为然,心想:“我是皇帝,修个宫殿怎么了?”但魏征不依不饶,继续说道:“陛下,您想想前朝的教训。
那些因为骄奢淫逸而亡国的君主,不就是因为不关心百姓的死活,只想着自己享受吗?咱们大唐刚刚建立不久,根基还不稳,可不能走他们的老路啊!”这一番话,说得李世民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回到宫里,李世民一个人坐在书房,陷入了沉思。
他想起自己当初打天下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如今怎么能因为一时的享乐,就忘了自己的初心呢?想到这里,他不禁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道:“朕真是糊涂啊!”于是,李世民当机立断,下令停止修建宫殿。
还把魏征叫来,当着众人的面表扬了他一番,说:“多亏了魏征的直言,才让朕没有犯下大错。
”这事儿传出去后,大臣们对李世民更是敬佩有加,觉得他是个能听得进劝的好皇帝。
还有一回,李世民因为一件小事,错怪了一位大臣。
当时他正在气头上,根本不听大臣的解释,就把人家给降职了。
事后冷静下来,李世民觉得这事不对劲。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事情的经过,发现自己确实有些冲动了。
“哎呀,朕怎么能这么不分青红皂白呢?”李世民懊悔不已。
【高三作文】写人作文1000字 说说历史人物

【高三作文】写人作文1000字说说历史人物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走势往往与那些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人物紧密相连。
他们的事迹或鲜明或忠义,或英勇或智慧,更或者是舍身成仁,毫无疑问地被后人传颂不衰。
这篇文章将会介绍三位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曹操、李世民以及托尔斯泰,带领大家了解他们的一生。
曹操,江东好书生,曹家第一魁首。
他对中国历史有太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政治、军事到文化艺术,曹操几乎无所不披。
在曹魏三代统治期间,曹操的治国手段成为了后世治国家的典范,他注重经济建设、文化发展,开疆拓宇,降低赋税,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保持国家的安定和繁荣。
在军事领域,曹操将中原三分天下的局面,巧妙而迅速地收归自己统治,他设立中央军队,完善兵制、讲究军纪、实行节约,使曹魏成为三国时代最强大的军事国家。
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诗歌作品、文学著作传世千古,展现出他的学问深厚、志气高远的一面。
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代圣君。
他自幼学习文武,天赋异禀,极为聪明。
李世民的一生经历了波折而坎坷的道路,他曾经被废黜、流放,但这并没有摧毁他的雄才大略。
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李世民的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功不可没。
他秉持着“纨绔子弟不读书”的信条,坚持读书治国,建立了唐代千年不衰的科举制度。
同时,他也勤政爱民,大力推崇察举制度,使得百姓有了选举自己代表的权利。
在外交方面,李世民从侵就抗的外交政策向变革走出关键一步,与吐蕃、突厥达成和平协议,为唐朝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功绩被载入中国历史,并被世人称为开创唐朝盛世的奠基人。
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被誉为“人类的良知”。
托尔斯泰的一生经历着一系列的思想和精神上的转变。
他从最初的贵族富二代,转变成后来的宗教信徒,甚至在晚年时期成为了无政府主义者的信徒。
托尔斯泰在不同的阶段都不断地尝试探索生命和人性,以写作的形式对社会、人性进行深思。
他的代表作品《战争与和平》描绘了拿破仑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所带来的种种祸害以及战后各阶层人物的生活。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成笑柄?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

李世民“跪而吮上乳”成笑柄?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本文导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誓要除掉大哥李建成,这场夺嫡之争似乎早已注定不可避免。
不过对于李渊来说,李建成才是他钦定的太子人选,如今李世民大义灭亲为何李渊却不降罪李世民呢?实际上当时李渊也已经骑虎难下了,毕竟李世民的背后还有一众功臣支持,如果李渊强行加罪于李世民,可能自己还会承担风险。
李世民为了安抚李渊直接“跪而吮上乳”,已经给足了李渊面子,李渊主动禅位才是明智之举。
一场阴谋与献血交织的宫廷之变,改写了一个王朝的命运。
发生于唐朝初年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整个大唐命运的影响之大,无出其右,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个坏事,大唐王朝因此迎来了一代圣君李世民。
关于这段历史,在《资治通鉴》中曾有详细记载,在写到李渊与李世民父子捐弃前嫌时,有这样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话:“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这句话在现代人的眼里,会觉得唐太宗有几分滑稽可笑,如果用直白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李世民跪在地上吸吮父亲李渊的乳头。
尽管他们二人是父子,但是,作为成熟的政治人物,作为成年人,做出这种举动还被载入史册,仍然成为了一些人眼中的笑柄。
那么,李世民到底为何要这么样做呢?他的这种举动,是史学家的编排,还是真有此事?对于李世民的这一举动,《资治通鉴今注》中曾作出过解释:今人认为这是一种表现父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姿态。
然而回归常理,其实李世民“吮上乳”这一举动应该是针对母亲才对,他之所以会对父亲做出这一举动的真谛,其实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含义。
李世民之所以做出这一举动,确实是为了表现出他在幼儿之时与父亲的无间之态,然而他之所以会这么做,其实是因为李渊早些年的时候,确确实实有过哺乳婴儿的举动,所以李世民才想用这种方式来唤起父子二人之间的亲密记忆。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男人在那个时候哺乳婴儿简直是不可思议,然而,这其实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俗。
因为在唐朝年间,很多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有着“产翁乳子”的这一习俗。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在位年间,励精图治,以民为本,提倡节俭,减轻徭役赋税,复兴文教,使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
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
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
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
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
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试赂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圣君,他在位时,国运昌盛,开启了唐朝最繁华盛世时期,当然明君治天下,自然少不了一批优秀大臣辅佐,而唐太宗对大臣也是要求苛刻。
唐太宗试赂指的是唐太宗对臣子是否收受贿赂的一种试探。
唐太宗性格还是有些多疑的,而且极为讨厌大臣不忠,厌恶官员收受贿赂,不过大臣要收贿赂,也不怎么可能给他知道,为了探查官员有无收受贿赂毛病,唐太宗想了一个法子,派出身边亲信,扮成贿赂的人,去给官员送礼。
李世民游地府,十殿阎罗却给他行礼,看李世民前世是谁:紫微大帝

李世民游地府,十殿阎罗却给他行礼,看李世民前世是谁:紫微大帝历史的浪潮翻涌,却怎么也磨灭不了我国历史上大唐王朝的光辉璀璨。
唐王朝自高祖李渊覆灭隋朝,建都长安起,悠悠辉煌将近三百年。
在李唐王朝诸多国君中,唐太宗李世民是最为人称道的。
他的故事不仅出现在各类正史野史中,还在我国第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别看李世民在书中的戏份不多,可是若没有他的存在,就不会有后面唐御弟奉旨西行,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的故事了。
关于这件事的始末,还得从太宗三日还魂的故事说起。
太宗失信游地府,十殿阎罗礼恭迎据《西游记》中情节描述,泾河龙王与长安城有名术士名袁守诚打赌失败后,听信鲥军师之言违背天命,招致杀身之祸。
龙王为求保命请袁守诚指点一条生路,袁守诚便出计让他向唐王李世民寻求庇护,好让人曹官魏征不得斩的他的头。
当时奉天命斩龙首的,正是被李世民誉为“镜子”的谏臣魏征。
龙王托梦于太宗,让他搭救自己一命。
太宗得知斩龙人正是自己的宠臣魏征,那么自己是可以救龙王一命的,于是就答应了龙王的请求。
第二日上朝时,独魏征因为斩龙之事未来上朝,太宗为救龙王一命,忙宣魏征进宫。
他以下棋为借口,让魏征不得动身斩龙。
谁知午时三刻时,魏征忽然睡去。
太宗心念魏征平日为社稷操劳忧心,便没有打扰,任他熟睡。
其实,这是魏征受天命感召去梦中斩龙去了。
若是太宗知道斩龙是在梦中进行,或许泾河龙王还能幸免于难。
但老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哪能留你到五更。
”从后文看来,泾河龙王该是命有此劫,太宗一介凡人又哪能左右呢?被斩首的龙王心中怨愤难平,便提着血淋淋的龙头来找太宗偿命,要拉太宗到地府三曹对案。
幸而当时观音大士为寻取经人留住长安,便来帮助太宗脱离业龙的魔爪。
在观音大士的点化下,泾河龙王自去投胎转世了。
但苦了太宗皇帝,被鬼魂吓得一病不起,眼看命不久矣。
为了守护太宗夜晚不被鬼怪侵扰,秦叔宝与尉迟恭二将全副武装,把守宫门。
太宗皇帝不忍二将军如此辛劳,便下令让人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儒封德彝对此却很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夏、 商、周三代之后,人心日渐浇薄,故秦朝重用法 律,汉代推崇霸道。不是秦、汉的君主不想教化 百姓,而是教化不了。封德彝们的结论是:“魏 征一介书生,不识时务,若相信他的邪说,必会 祸乱国家。” 这场著名的辩论,最终是魏征获得了胜利。许多 年以后,唐太宗发自肺腑地感叹道:“我之所以 取得如此光辉的成就,全是魏征的功劳。”又过 了许多年,历史学家们在总结过往的经验教训时, 激动不已地呼喊出了这个名词:“贞观之治”!
历史学家们激动不已,历史却沉默不语。 在这沉默不语的历史背后,有这样一连串数字: 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为300万上下,人口 约1400万。(《中国人口史》) 光武帝去世时(57年),全国户口为427.9634 万,人口2100.7820万。(《续汉书· 郡国志》)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户口数为 245.9840万,人口数1616.3863万。(《晋 书》) 贞观初年,户口不及300万。(《通典》)
人造圣君李世民
经济管理系 吕如成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2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 唐高祖李渊之次子。李世民是中国古 代官方历史和民间传说总的著名皇帝, 他英明神武,从善如流,开创了著名 的贞观之治。 但事实的真相如何呢?李世民的 圣君指明是如何造就的呢?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13
唐太宗纳谏
史书中,唐太宗最为人称道的品行就是纳谏。其臣下 进言者又以魏征为最。魏征在贞观一朝向皇帝诤谏二 百余事,多时违犯太宗意旨,反被优容。《资治通鉴》 有这样一段记载: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死田舍翁!”后问为谁, 上曰:“魏征每庭辱我。”后退具朝服,曰:“妾闻 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 上乃悦。 可见得太宗之受谏,不一定是以受谏为目的,而是表 扬自己虚心明察作好皇帝的门面。而魏征也说太宗 “贞观之初恐人不谏,常导之使言”,也与这追逐名 誉的动机有关。魏征也自知处境的危险,他曾对太宗 说:“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因为忠 臣没有好结果,良臣则“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彼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7
一种看法主要源于《大唐创业起居注》,隋末农民企 业爆发后,李渊趁机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开始觊 觎天下,但他性格老成持重,一直深藏不露。当时李渊身边 可以信任的只有二子世民,因为其他几个儿子都不在身边, 所以他就将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正值 年轻勇武、血气方刚,自然是李渊最为得力的助手。大业十 二年(公元616年)底,李渊受命南下镇压起义军,北方突厥 趁机攻取了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大 怒,派人囚禁了李渊。李渊非常恼火,便想起兵,但由于身 边只有李世民一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力量分散, 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因此只得忍住。然而由于突厥的猖狂, 隋炀帝下令赦免李渊,让他留守太原,力阻突厥。一旦有了 机会,李渊便不会轻易放过,他马上通知建成、元吉,让他 们立即准备起兵,于是李建成在河东召集英杰之士,李世民 在晋阳拉拢强兵能将,下大力气招揽人才,不久,建成、元 吉和李渊的女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李世民的纳谏,不仅是自我标榜的门面,更重要的 是,他的所谓纳谏往往是有名无实。通常的情况是, 李世民提出一种意见,有臣子表示反对,朝堂之上, 君臣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得脸红脖子粗。 最后,皇帝接受了臣下的意见,于是皆大欢喜:臣 下以为皇帝终于接受了自己的意见,自己也落了一 个敢言的美名,皇帝也获得虚心纳谏的好名声。 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那件皇帝已接受臣下的意 见而停止的事,正按照皇帝的计划进行着。 这就是多数情况下李世民所谓纳谏的真相:当时虚 心接受,过后想咋办还是咋办。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10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 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 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 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高祖即位后,李建成为太子,按照当时的传统,常驻宫内处理事务, 积累治国理政的经验,为日后登记做准备。有战事时,则命其他皇子领兵 出征,除了李建成外,在诸皇子中,李世民最为年长,因此常常带兵出征, 积累了赫赫功劳,同时也积累了雄厚的武力。 随着武力的增长,野心也随之膨胀,开始觊觎皇位。太子对此自然心 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同时李世民 集团亦不服太子,双方持续明争暗斗。 经过长期的斗争,李世民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最终李世民 设计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王莽时代的大骚乱,一直被史书解读为王莽暴政的 结果,但却忽略了一个显著的事实:随着生殖力的急速 增加,汉末百姓的人均耕地,已经不及汉初百姓的五分 之一,而粮食亩产又几乎没有什么提升。王莽花了半生 的时间来经营一个帝国的精神文明,但最终却无法解决 生殖力增加所带来的巨大的生存问题。所以,这也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最先反对王莽的都是农民,知识分子直到 最后一刻才弃他而去-王莽因精神文明建设而成功,却 不得不因为无法继续推动物质文明建设而失败,他满足 了知识分子们的虚荣,却满足不了草民们的肚皮。生殖 力过于旺盛所带来的流民问题,在王莽之前,已经困扰 了汉帝国近百年。这不是王莽和他那个时代能够和平解 决的问题-除非他们能够发明杂交水稻。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8
在做好这种种准备之后,李渊终于起兵反隋。由于 他准备充分,谋划精密,加上兵多将广,又个个骁勇善 战,所以一路上势如破竹、威不可挡。他们很快攻破了 西河城,进城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恢复旧业,取得 了老百姓的支持和信任。七月份,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 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渊亲领三万 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开向关中,不到半年的时间 便推翻了隋朝的统治。
武德九年(626年)十月,登基不过三个月的唐太 宗李世民,主持召开了一场由大部分要臣参加的 御前政论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是“自古理政得 失”,目的是希望找出一条适合本朝发展的路线 方针。 刚刚从关东地区巡视回来的魏征在会上信心满满 地说:“正如饿极了的人很愿意吃东西,大乱之 后百姓也更愿意接受教化。只要上下同心,按照 圣哲的教导行事,几个月就能见效。要是两三年 才见效,那就是失职!”
2015年6月7日5பைடு நூலகம்13分
11
政变发生时唐高祖李渊正在宫内的海池上划 船,李世民让尉迟恭入宫担任警卫。尉迟恭身披 铠甲,手握长予,径直来到高祖所在的船上。高 祖大惊,问道:“今日作乱的人是谁?爱卿到此 做什么?” 尉迟恭回答道:“秦王因为太子和齐 王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殿下担心惊动陛 下,故派臣担任警卫。”受到武力威胁,李渊被 迫答应立李世民为太子。于是,高祖召李世民前 来,抚慰他说:“近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 投杼的疑惑。”世民跪了下来,伏在高祖的胸前, 含着他父亲的乳头,号啕大哭良久。 就这样,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皇帝 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在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 是另一连串璀璨的名词:文 景之治、光武中兴、太康之 治、贞观之治…… 漫长的800年里,这些几 乎永恒不变的数字,简直平 静得令人窒息。
了可以把这条残酷的脉络表述得更清晰一些,下面这 一连串数字也是必不可少的: 秦始皇统一全国时,人口数约为4000万。(《中国人 口史》)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户口数1223.3062万, 人口数5959.4879万。(《汉书· 地理志》) 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全国户口数大约 1067.7690万,人口数5647.6856万。(《续汉书· 郡 国志》)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全国户口数大约 890.7536万,人口数4601.9956万。(《通典》) 在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另一连串灾难性的名词: 秦末大乱、绿林赤眉之乱、黄巾之乱、隋末大乱、安 史之乱……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关于李氏父子建立大唐的最 早记载,其成书比《旧唐书》要早且成书在李世民删改 史书之前,而且其作者温大雅亲自参与了起兵反隋的晋 阳起兵,其记载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9
由此可见,太原起兵的全过程,包括此前数年的 苦心经营,都是李渊一手操办的,他为大唐的建立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创立的主要功劳应该在他身 上。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 是李渊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然而在《旧唐 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事实却 发生了歪曲。 即便根据删改后的史书,在唐朝创立的过程中, 李世民当然是功勋卓著,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 元吉同样功勋彪炳,不输于他。因此在唐朝建立后, 李渊登基为帝,立他的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是顺理 成章,毫无异议的事情。 第一种看法显然是李世民删改是书后标榜自己, 为自己涂脂抹粉的溢美之词。
3
我们先从基本情理来分析: 第一:我们先分析他的家庭环境:按照史书的记载, 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昏庸颟顼,他的兄弟们无能而又 残暴,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独独出了这么一个英 明神武的唐太宗呢? 第二:史书上说,唐朝的建立完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 功劳,李渊完全是被动承受,他的兄弟们更是毫无建 树。既然如此,李世民怎么不自己做皇帝呢?历史上 又不是没有先例,刘邦就是自己做皇帝,而让自己的 父亲做太上皇(注意:太上皇和太上皇帝是不一样 的),即便让他的父亲做皇帝,他也可以要求自己做 太子,为什么又是他的哥哥做了太子呢?可能有人说, 他英明神武呀,高风亮节呀,让给他哥哥了呀,可后 来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他的兄弟们,夺回太子之位, 又如何解释呢?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5
太原首义 玄武门之变 纳谏 贞观之治
2015年6月7日5时13分 6
太原首义
唐朝是在推翻隋朝以后建立的。但在唐朝的建立应 归功于谁的问题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主要源于《旧唐书》的记载,隋炀帝南巡 江淮的时候,瓦岗寨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严重威胁到 了隋朝的统治,李世民见有机可乘,便与刘文静密谋起 兵,并做好一切策划和安排,待欲起事时才告诉父亲李 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当时紧急的形势,已经没 有商量的余地,于是不得不勉强听从了李世民的安排, 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新唐书》、《资治通鉴》都 沿用了这种说法,把太原起兵的首要功劳划到李世民身 上,李渊则成了消极被动的角色,从而使李世民成为起 兵反隋、开创大唐的首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