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研究进展_顾帆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论文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曹敏[摘要]学业拖延是一种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
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学业拖延研究进行梳理,从理论研究方面介绍学业拖延的含义、类型和性质;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测量工具与新近研究成果。
本文以新的思路综述该领域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学业拖延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业拖延性质影响因素前言“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还没有念”,《童年》这首歌描述了在校生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学业拖延。
它不仅导致低的学业成就和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还会伤害自尊,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因此,学业拖延研究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学业拖延的理论研究1.学业拖延的含义学业拖延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的复杂心理现象。
不同的研究者对它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
Solomon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拖延学习任务以至于产生心理不适应感的行为。
Steel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非理性行为,个体尽管预期到拖延会导致恶果仍拖延学习任务的行为。
相反的,Ferrari 等人则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理性行为。
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回避型拖延者拖延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我价值;而唤醒型拖延者则是为了体验到学习冲刺带来的快乐。
[1]接受程度相对较广的是Senecaletal等的定义:非理性地延迟开始或推迟完成任务的倾向。
2.学业拖延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学业拖延划可分为不同类型:从成因角度,学业拖延可分为计划失败型拖延和实施失败型拖延。
前者是一种决策拖延,它包括认知失败、失去耐心和低能力等;后者是在计划完整的情况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拖延完成计划的行为。
从应对方式的角度,可分为焦虑型拖延和放松型拖延。
前者害怕失败,通过放松来暂时逃避压力,同时伴随着内疚和忧虑。
后者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通,追求感官享乐、自我放纵,非理性思维,擅长为自己的拖延行为找借口。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全文)

学业拖延研究综述一、引言拖延无疑是非常普遍的行为现象,几乎所有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拖延行为,有些人甚至形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在学生中也存在这一突出的现象: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或作业,学生总要等到临近上课或收作业时才匆匆忙忙地完成。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学业拖延”。
当前学者们针对学业拖延的影响、后果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有关学业拖延的研究进行简单综述。
二、学业拖延的概念拖延(procrstin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为推至明天,现在被推迟开始或者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Senecl 认为学业拖延是指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完成限定的学业任务,虽然个体曾想试图完成任务。
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业任务中的延迟和拖延行为。
综合已有研究,各个概念都体现了如下内容:学业拖延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推迟学业任务,直到临近最后期限开始着手进行的行为倾向。
学业拖延即在学习情境中对拖延现象进行研究。
三、学业拖延的影响(一)学业拖延的消极影响消极的学业拖延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能否完成。
研究者在关于拖延与健康模型的研究中发现,拖延会引起焦虑,进而导致身体状态的不健康。
Sirois等人的研究发现,拖延者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较少地参与锻炼,并且当身体状况不好时,他们也没有及时寻求干预,从而导致身体状况恶化。
拖延与焦虑,抑郁,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等因素存在相关,拖延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完成学业任务,引起了学生不好的心态。
而不好的心态又会导致拖延。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将会严峻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拖延导致的压力会引发学生比不拖延者的更多的焦虑情绪,以至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不够充分,这也会导致作业成绩质量的下降。
(二)学业拖延的积极积极影响近年来,也有不少的研究主题是针对学业拖延的积极方面,主要包括高峰体验和认知效能。
高峰体验是拖延积极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许多的因素可以增加高峰体验。
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述评及展望

三、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学习拖延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自律、时间管 理不当、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影响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和时间管理训练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 降低学生的学习拖延行为。具体而言,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识别并改变消极的 自我对话,提高自我效能感,进而减少学习拖延。时间管理训练则帮助学生制定 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从而减少学习拖延现象。
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研究述评 及展望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大学生学习拖延 的研究现状
03
三、大学生学习拖延 研究的展望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的拖延现象日益引起。学习拖延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 绩,还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大学生学习拖 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影响及应对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治疗方法
针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情绪疗法等。 行为疗法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和时间管理能力来减少学习拖延行为;认 知疗法主要是帮助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不合理的学习观念;情绪疗法主要 是通过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来缓解学习拖延行为。此外,也有研究探讨了通过改 变教育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来减少学习拖延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学习拖延问题,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加强跨学科合作,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研究学习拖延现 象;第二,提高教育质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优化教育方式和手段; 第三,改善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咨询技巧,帮助学生更 好地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情绪;第四,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拖延行为,开展分类 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拖延现象研究综述

3典型的拖延类型
3 . 1 按 个体 埘 拖 延 行 为 的态 度 , - J 1 分 为 动拖延 和被 动拖 延 。: 卜 动拖 延指 拖 延者 享受 自己设置的 在有 限时 间内完 成任 务的 快 感 。被动拖 延指 拖延者 存 在对 完成任 务 的悲 观预 期 ,产生恐 惧和 害怕心 理 ,从 } 皮 动 地 产生 拖延 行为 。 3 . 2 按拖 延 的 对 象 分 类 ,分 为学 J 拖 延 , 口常事 务拖 延 ,作 决 定拖 延 ,斗 拖延 。学 拖 延指 面对学 J 仟 务时 的延 迟 ; 日常 事务拖 延指 对待 日常事 务,个体 不 知眩 从何 入 手 ,从 而发生 拖 延行 为 ;作 } 决 定拖
自我效 能 感在 一定程 度t 能预 测拖 延行为 的 发生。 2 . 2 自尊水 平
征。对 待 决 策 时 ,特 别是 蓖 火 决 策 时 的 拖 延 ;习惯性 拖延 指拖 延者知 道拖 延 元意 义 蛆 . 不需 要拖 延 ,但 还是 I ] 惯性 地 延迟 。
4研究方法
拖延行为作为 ・ 种 个 性 行 为 ,通 过 洲 量的 方法 进行研 究 ,更能 反映 内部 的拖延 水 平 。 对拖 延 的 测 量 , 口 『 分 四 类 , 即拖 延程 度 ,拖 延 类 型 ,拖延 动机 ,学 业拖 辽 各维 度有 各 自的 代表量 表 。测量 个体拖 延程 度 ” j 用雷 尔拖 延 量表 或Ma n n白编 决 策景 表 ;测 量 个 体 的拖 延 类型 ,曰 『 运T u c k ma n 拖 延 量 灰 ;测 量 个 体 拖 延 动机 可 用 Mc C o wn 等f i 编 成 人拖延 量 ;测 最 个体学 业拖 延水 n 川1 S o l o mo m等 f l - 编 学 生 拖 延量 表 。除 t : 述 表 外 ,圄 内学者也 引进 了国外其 他常 用 自编 拖 延量 表 ,在 国内进行 信效 度捡 测 ,根 据 前掌握 的资 料 ,这几种 量表 均 _ 住圄 1 人 J 取 得 良 好的信 度和 效度 ,达到 测量 学要 求指标 。这 些量 表 分 别 为 C h u 和C h o i 自编 主 动 拖 延 量 表R P NA P S ;A i t k e n 拖延量 表 g  ̄ A P I 。 除 上述 提 出的测 量学上 的研 究 方法外 , 国 内学者 ” 还 提 出可运 用 日记研 究法 ,观 察 法等 对个体 的拖 延行 为进行 研究 。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调查及干预研究报告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调查及干预研究摘要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不仅会导致低的学业成就,而且常常引发高焦虑、低自尊等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
由于学业拖延行为在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广泛性以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关于学业拖延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和心理学专家的关注。
研究在综述以往国内外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庞维国和韩贵宁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在重庆4 所大学进行调查,在对现状分析和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后,编制一套尝试通过提高成就动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学业拖延行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这套团体辅导方案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重庆市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普遍存在,从各维度得分来看,自主学习得分最高,完成作业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很低,意愿方面是最拖延的,只能保证基本完成作业。
(2)大学生在学业拖延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完成作业维度上差异显著(p﹤0.05),且男生的学业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复习备考、自主学习、影响、改变意愿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业拖延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拖延水平总体、自主学习、影响以及改变意愿上不存在差异,但在复习备考、完成作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学业拖延各维度上,大一的学生较之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更为不拖延,而大二、大三以及大四学生之间的拖延程度不存在明显差异。
(5)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成就动机对之具有一定预测力;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两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的,且程度相同。
(6)团体辅导有效改善了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不仅存在即时性辅导效果,还有持续性辅导效果。
(7)实验组成员在学业拖延行为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方面,成员对自我能持正向评价;在态度方面,成员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在行为方面,成员的学业拖延行为有了改善。
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

大学生学习拖延认知—行为团体干预研究一、概述在当今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学习拖延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任务时,常常陷入拖延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更可能对其心理健康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的认知与行为干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拖延,顾名思义,是指个体在明知任务重要性及紧迫性的情况下,仍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始或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
这种行为模式通常伴随着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造成学习拖延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包括个人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任务特性等。
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是一种针对学习拖延的有效干预方法。
它结合了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的原理,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学习拖延现象。
认知疗法主要关注个体对自我、任务及环境的认知,通过调整认知偏差,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行为疗法则强调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行动等方式,帮助个体逐步克服拖延习惯。
1. 研究背景: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普遍,对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日益普遍,引起了广泛关注。
学习拖延是指个体在学习任务上表现出的故意延迟行为,即使明知拖延会带来不良后果,仍难以自我控制。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业成绩方面,学习拖延导致大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影响了其学术表现。
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环境中,学业成绩是衡量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学习拖延行为不仅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能使其错过重要的学习机会,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下滑。
心理健康方面,学习拖延也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和焦虑。
长期的拖延行为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责、内疚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
学习拖延还可能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的怀疑,进一步加剧其心理压力。
针对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业拖延的综述研究(全文)

学业拖延的综述研究1概念的界定1.1拖延的概念界定拖延的理论是由埃利斯(Ellis)等研究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领先提出,且进行了初步研究。
拖延(procrstin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译为推迟到第二天。
多数研究者将procrstintion 解释为拖延,也有学者翻译为拖沓。
kerlof在1991年认为拖延是一种非理性的推迟行为。
而DeSimone却把拖延当作个体决策时一种精明的、有远见的行为。
从以上研究者对拖延的概念表述,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者对于拖延性质的界定是有差异的,多数研究者支持由于拖延造成了不良后果,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拖延是有积极意义的。
1.2学业拖延的概念界定学业拖延的概念首次在心理学的期刊上现身是在1984年,西方学者Rothblum和Solomon在《咨询心理学》上发表了《学习拖延:频率及其认知、行为相关因素》一文。
Solomon等认为学业拖延是不必要地推迟学业任务以至于主观上体验到不适感的行为。
他们研究学业拖延的过程中自己编制学业拖延的一些问卷,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研究结论为:厌恶任务和失败恐惧是导致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两大主要因素,这给后人的研究指明了一种研究方向。
学业拖延的概念来源于“拖延”,关于学业拖延的含义,至今仍存在争议。
cdemic procrstintion 主要翻译为:学业拖延、学习拖延、学术拖延、学业拖沓,我们认为学业拖延这种译法更符合研究者的研究意图。
Steel等人认为学业拖延是一种不良行为、非理性的,由此产生的拖延行为是消极的。
与此相反,Ferrri等人则把学业拖延当成一种理性行为,因为任务难度较高,个体有意识地推迟,可以有时间去获得更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更深思熟虑的、更负责任的决定。
在20XX 年,Choi和Chu通过研究也认为存在主动拖延,主动拖延是一种积极性、适应性拖延,当个体感到环境中压力越大,时间越紧迫时,他们倾向于做出更恰当、更符合实际情况的决定。
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

24.张晗初中生拖延行为和不同阶层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健全人格的中介作用[学位论文]硕士 2013
25.侯智慧时间管理训练对初中学习拖延者的干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4
26.王莹农村初中生学业拖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11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中国人从未放弃对华南虎的搜寻努力:1999年到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全国性的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调查;2001年拯救中国虎国际慈善联合会邀请国内外专家赴湖南、江西、福建三地进行野外考察;2006年10月,广东省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在粤北山地开展预计10年的华南虎野外探访。但所有的搜寻最终都宣告无功而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拖延研究进展顾帆①【摘要】本文探究近5年来拖延研究呈现出的新取向,拖延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拖延类型:关于唤醒型拖延、逃避型拖延和无法做出决策型拖延的划分出现了新的观点;新的划分方式的出现,即依据拖延性质将拖延划分为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②拖延影响因素:有研究者开始关注生物因素和拖延元认知因素对拖延个体的影响。
【关键词】拖延;研究进展;拖延类型;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n ProcrastinationGu Fan.School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24,P.R.China拖延自进入心理学研究领域就因其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备受关注。
1项关于国内11所高校2200名大学生学习拖延情况的研究结果表明,69%的大学生报告受到了拖延的消极影响[1]。
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拖延做出了概念界定。
如Ferrari认为拖延是1项即时任务的推迟以及破坏性任务的出现[2];Tuckman视拖延为个体延迟开始或完全逃避必须在自我控制之下完成的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3]。
随着拖延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更趋向于将拖延视为一种由认知、情感以及行为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所有关于拖延概念的界定都认为,拖延是对1项任务或者决策的延迟、耽搁和推迟。
1拖延类型的传统划分已有研究中常按照拖延发生时间的不同或涵盖领域范围的不同来划分拖延类型。
依据拖延发生时间不同可分为决策拖延和行为拖延。
决策拖延发生在预决策阶段,指个体无论在紧要关头还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上都无法及时做出决断。
行动拖延发生在决策后,即个体已经做出决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真正地开始行动和实施。
依据拖延涵盖的领域范围可以将拖延划分为特殊情境拖延和长期特质拖延。
特殊情境拖延是指个体只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拖延。
长期特质拖延指个体的拖延行为贯穿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跨时间跨领域的稳定性。
长期特质拖延又可划分为唤醒型、回避型、决策型。
唤醒型拖延者有目的地将任务推迟到最后期限,偏好在时间紧迫感地激发下挑战自己更高效、更具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回避型拖延者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往往逃避具有挑战性、竞争性、反映个人能力的任务。
决策型拖延者因害怕承担决策责任而迟迟无法做出决定。
拖延的唤醒型、回避型和决策型三维划分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4]。
然而,1项使用超过4000名被试的研究不支持唤醒型、回避型、决策型的划分,尤其是回避型和唤醒型的区分,却肯定决策型拖延的存在[5]。
2拖延类型划分的新取向-被动拖延和主动拖延在拖延研究伊始,研究者们就注意到拖延对个体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拖延可看作个体有意识地在做决策时所采取的有远见的行为,也可认为是一种功能性延误或者避免仓促行事。
近年随着对拖延性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研究者提出了对拖延类型的新划分-被动拖延和主动拖延。
这种划分方式为更加完整客观地看待拖延提供了可行的角度。
被动拖延指传统意义上的拖延,由于个体缺乏做出决策并遵照计划按时行动的能力将任务耽搁到最后一刻;主动拖延指个体有意识地将任务推迟,在时间压力下主动运用自身强大的动机系统进行自我激励,从而能够在最后期限前完成任务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6]。
研究者从4个方面界定了主动拖延的概念及其与被动拖延的差异。
①对时间压力的偏好:最后期限带来的时间压力使被动拖延者产生焦虑、紧张等强烈的负面心理感受;对主动拖延者来说,他们享受最后期限带来的被挑战的感觉,受到战胜挑战的本能需要和如期完成任务的外部需要的双重驱动[7];②有意识地拖延:被动拖延者在按照任务的轻重缓急顺序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上存在匮乏;主动拖延者能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预先安排,并且依据不断变化的外界要求,灵活自主地推迟任务的执行;③(主动推迟任务后)按期完成任务的能力:被动拖延者不能够准确地预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应对拖延带来的负面情绪而非任务本身的完成上,易被最后期限带来的时间压力所压垮;主动拖延者能够准确预计完成1项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即使在压力下也能够激发自己高效地实现目标;④对结果的满意:被动拖延者因偏好短期即时回报而忽视或低估长期回报,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从长远看导致不利于自身的结果;主动拖延者通过有意识地推迟任务,对与任务相关的压力进行更多建设性的回应,引发更好地行为表现,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8]。
现有关于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的实证研究数量很少,却已然出现分歧。
1项探究“死记硬背”式学习方法、拖延与学业成绩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证明,在考试当天或前一天开始学习时主动拖延者的考试成绩优于被动拖延者,该学习方法更适用于主动拖延者[9]。
而另1项从自主学习视角验证主动拖延、被动拖延分类的研究结果显示,主动拖延与适应不良型动机和行为特质有显著正相关;与被动拖延者和非拖延者相比,主动拖延者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任务表现更差,缺乏内部动机和主观任务价值感,成就目标取向是低掌握趋近目标、①中国.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石家庄)050024E-mail:fannizoe@126.com高成绩回避目标[10]。
两者关于主动拖延是否更有利于学习的结论之间的分歧可能是由于研究视角(“死记硬背”式学习、自主学习)不同造成的,也可能与二维(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或三维区分维度(主动拖延、被动拖延和非拖延者)有关。
主动拖延者在考试前紧迫的时间压力下更擅长“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不擅长自主学习,可能与其持有的低掌握趋近目标、高成绩回避目标有关。
后者对主动拖延的概念和理论模型的界定提出了极大质疑。
这需要对主动拖延的定义做深入细致的量化,完善测量工具,从而取得更为丰富和准确的实证资料。
3拖延影响因素的传统研究众多关于拖延的综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拖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
其中具体有代表性的是Piers Steel在2007年对216篇有关拖延的独立著作进行的元分析[11]。
该研究将拖延的影响因素归为4类:任务性质(可能引起拖延的外部环境因素)、个体差异(按照大五因素模型归纳的相关人格特质因素)、回报(引起拖延的近端因素)、人口学变量差异(可能的生理因素等,即年龄、性别、专著的出版年份)。
但该项研究针对的216篇文献资料均来自于西方社会背景中。
3.1影响拖延的生物因素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让研究者逐步认识到确实有一些生物上的因素会导致拖延症,如注意力缺失、执行障碍、季节性情绪紊乱、抑郁症、强迫症、慢性紧张、失眠等,很可能会跟拖延有密切关系。
Arvey,Rotundo,Johnson等人在2003年调查了在同一家庭中抚养的男性双生子(包括118对同卵双生子和93对异卵双生子)的拖延相关状况,结果显示同卵双生子间、异卵双生子间的拖延程度呈显著相关。
因此,研究者在对拖延者进行干预时,应首先考虑到生物因素对拖延的影响,注意甄别拖延者是否同时患有注意力缺失紊乱、执行障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者睡眠、甲状腺等方面的生理性疾病。
3.2影响拖延的元认知因素认知行为治疗流派根据临床观察与经验所得,指出拖延者有情绪困扰以及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及情绪困扰皆是起因于许多非理性认知信念,如“我是无能的”“这个世界太过苛刻”等。
因此,认知行为技术一直被视为对拖延进行干预的主要方法之一。
对拖延者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通常聚焦在辨认和重构与拖延有关的不合理信念,同时帮助拖延者发展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
但已有研究认知行为干预方法的效果存在着争议[12-14]。
这可能是因为认知行为技术只关注了消极的自我信念对拖延行为的维持作用,而忽视了这些信念对拖延者认知过程的监控和影响。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元认知因素对拖延的影响。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拖延者的认知信心(如“我的记忆有时不够准确”)能够预测行动型拖延,而对于焦虑的积极元认知(如“焦虑可以帮助我解决问题”)能够预测决策型拖延[15],对认知的自我意识与拖延显著负相关[16]。
拖延相关的积极元认知信念(如“拖延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思考、更加创造性地工作”)与拖延在提高认知表现方面的作用有关,更多地把拖延视为一种应对策略;拖延相关的消极元认知信念(如“拖延是不可控的”)与拖延的不可控性相关,可消耗对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的灵活控制所必需的执行力资源,导致拖延的蔓延[17]。
干预拖延者的元认知可有效地改善拖延。
但需要考虑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拖延元认知信念的差异。
目前现有的极少数针对拖延元认知的研究都是置于西方背景下,国内没有可参考的针对我国人群的、对拖延元认知信念的研究。
4对拖延研究的展望可以看到,关于拖延类型、拖延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中存在着争议与分歧。
这意味着需要通过今后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和改进理论架构。
一个可能的工作方向是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
有研究者运用实验法研究拖延,如采用情绪Stroop实验考查了不同程度拖延个体对人格特征词的注意偏向[18],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还有,另一个可能的工作方向就是将上述拖延领域出现的两种趋势结合到一起进行研究,即探讨主动拖延者和被动拖延者所持有的积极拖延元认知信念和消极拖延元认知信念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探讨主动拖延者、被动拖延者核心差异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
拖延类型、拖延影响因素研究中的进展表明,拖延研究已由现象性分析向机制性分析深入。
尽管大多数研究聚焦于拖延某一单独的影响因素或类型上,但是各个因素之间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
国内一项研究用整体化观点,整合了被动拖延和主动拖延,以自我调节机制为主线,建立了一个有关拖延的整体化模型,并提出了分别针对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的不同的干预方案[19]。
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探究拖延的心理机制将会成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要趋势。
5参考文献[1]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6):59-65[2]Ferrari J R.'I f I Wait,My Partner Will Do It:'The role of conscientious-ness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loafing[J].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2,14(1):13-24[3]Tuckman B W.The development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Pro-crastination Scale[J].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1991,51:473-480[4]田芊,邓士昌.心理控制源在时间管理倾向影响唤起性、回避性两类拖延行为中的不同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1,34(2):348-353[5]Steel P.Arousal,avoidant and decisional procrastinators:Do they exis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8(8):926-934[6]Chu A H C,Choi J N.Rethinking procrastination:Positive effects of"active"procrastination behavior on attitude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14:245-264[7]何琛,解蕴慧,马力.拖延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压力偏好与任务类型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4):968-972[8]Choi J N,Moran S V.Why not procrastinate?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active procrastination scale[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9,149(2):195-211[9]Seo E H.Cramming,active procrastination,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12,40(8):1333-1340[10]Cao L.Examining'active'procrastination from a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2,32(4):515-545[11]Steel P.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65-94[12]Timothy A,Gordon L.Procrastination and self-regulatory fail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大学生宽恕心理的调查研究许珊珊①梁执群△【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宽恕心理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不断创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