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xwb)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2011高二加历史)

历史术语:
第一个王朝: “主题——国家形态” 夏朝;禹,启; 公天下(禅让制);家天下(王位世袭制) 文献资料: 《礼记· 礼运》(“追述”的记载)
国家基本特征(文武官员、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资料: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社会分化:宫殿、玉器、礼器、祭器; 工具:石器、骨器农具,青铜时代; 农业文明:农业为主,猪、狗、鸡、羊。
第一个职、军队、监狱刑法等
三、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
社会情况:⑴、宫殿建筑:社会分化,有统治者。 ⑵、农业为主:农具。 ⑶、青铜时代:青铜器。 ⑷ 、社会等级、祭祀文化: 玉器、礼器、祭器。
遗址沿古洛河北岸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 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二里头人口估计约3万人。
6.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夏史研究开启了一扇大门,主要依据是 A.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B.能与有关夏文献相互印证 C.中原一带文明发展较早 D.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玉器 7.神话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有的神话还用 来描述民族的起源。下列属于此类的是 ①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②姜嫄出野,见巨人迹,……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及期而生弃。 ③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④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礼记》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 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文中的“大道”含有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启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是 A.完成宫殿建筑 B.开创王位世袭制 C.推行禅让制 D.实行分封制 10.就目前考古资料提供的关于夏文化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A出现阶级分化 B进入青铜时代 C建立者是大禹 D农具以铜器为主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二课 文献考古中的夏文化
译文:
在政治上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 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 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 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 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 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 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 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 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盗窃、造反和害人的 事情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 理想社会。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传世文献中的夏文化
1、“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到“家天下” 3、国家的特征: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zhǎnɡ),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wù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 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执(shì )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3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材料一昔伊洛竭而夏亡。
(伊水:河南境内;洛水:主要流经河南)——《国语·周语上》自洛及伊,其地平易无险固,是有夏之旧居。
——《史记·周本纪》思考:说出文献中夏朝的地域范围。
材料二: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太平御览》卷八二引《竹书纪年》“并穷寒四百七十二年”。
——《路史·后纪》卷一三下注所引《汲冢纪年》禹(指夏)四百三十一年。
——《易纬辑览图》“伯禹……天下号曰夏后氏,继世十七王,四百三十二岁”。
——《世经》思考:说出文献中夏朝存在的时间。
材料三:夏后氏官百。
——《礼记·明堂位》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夏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尚书﹒甘誓》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
——《史记·夏本纪》思考:文献中的夏王朝有哪些特征?材料四: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紀……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问题:在文献中的夏朝建立前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材料五:禹有五子,不以其子为后,见皋陶之贤也,而予以为后。
皋陶乃无让与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
禹于是让乎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
——《上博楚竹书·荣成氏》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
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
——古本《竹书纪年》问题1:四段文献记载有何不同?问题2:同一历史事件,为何文献的记载不同?问题3:你认为文献记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吗?思考: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认识夏文化的途径
• 二重证据法: 就是运用文献和考古两方面的材料,
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靠的
恢复古代历史原貌,来考察夏朝
材料一: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 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 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 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 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 后帝启。
遗迹、物为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但由于文献材料中的夏朝不确切,考古发现上的夏文 化目前依旧不明朗。两者之间结合在一起相互印证。因此 对于夏朝的诸多问题,我们所能采取的严谨的态度便是仍 然在探索之中
宫殿式 建筑的 出现
说明
二里头 社会的 分化已 很明显
嵌 绿 松 石 兽 面 纹 铜 牌 饰
酒器
二、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朝-----上古历史第一个转折点,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读材料)
1、从文献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变化:
大同之世
小康之世
公天下
家天下
禅让制
世袭制
2、从文献中反映夏朝具备了国家的特征
设官、军队、监狱、刑法
三、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最吻合 考古发现说明: 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以农业生活为主
祭器
礼器
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刻画符号
读第8页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 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 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 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 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 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 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 ‘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 ‘吾君之子也。’”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怎样实现“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部大字课文,尽可能的搜获更多的历史信息,并分组讨论概述《礼运》中对“大同”“小康”社会的描述。
学生1小组分别推荐代表发言并相互补充。
教师“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否标志着“家天下”的形成?
二、国家特征
教师请大家阅读第六页底端大字后,归纳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
课题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课型
教研
课时
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夏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国家的基本特征;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理解二重证据法,即文献选读的释读与考古发掘二者的佐证可使我们准确把握历史;
多种史料对我们学习历史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禅让制到世袭制,公天下到家天下,由部落到国家,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学生2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简单问题)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史研究
教师夏商周断代工程,我们国家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以填补夯实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单凭文献记载、神话传说、民间口头流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运用国际惯用的科学的考古学方法和手段来证明我们祖国历史的渊源悠久。请大家阅读课文第7页。思考二里头文化遗存从哪些方面证实了夏朝历史的真实性(历史地理位置、器物)。
早起文化典籍从文学角度对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映;
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历史相印证,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严谨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传世文献与考古印证诠释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教学难点
传世文献与考古印证诠释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文化遗存与夏朝历史的关系。
学情分析
夏商周先秦史是学术界研究薄弱的地方,距离我们较早,需有一定的历史感知,我们可以借助考古文物图片和文献做鉴赏。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二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个遗址被认为是研究夏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之一?A、三星堆遗址B、二里头遗址C、良渚遗址D、红山遗址2、在文献记载中,哪一部史书提到了初步了解夏朝的史实记载?A、《春秋》B、《左传》C、《尚书》D、《史记》3、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羽人纹铜壶出现于夏朝B. 甲骨文的记载首次出现在商朝C. 车马坑的发现反映出夏朝时期的政治制度D. 上海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石锛见证了夏朝的兴起4、下列关于夏文化文献记载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左传》记载夏商周文化的演变B. 《史记》中阐述了夏朝的历史C. 《山海经》包含了对夏朝地理的描绘D. 《尚书》详细记录了夏朝的重要事迹5、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下列哪一项不是其主要特征?A. 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B. 发现了大型宫殿建筑遗址C. 出土了玉器和陶器等生活用品D. 发现了文字记录6、根据文献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A. 尧B. 舜C. 禹D. 启7、以下哪一项不是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夏代都城遗迹?A. 二里头宫殿区B. 二里头贵族墓葬区C. 二里头手工业作坊区D. 二里头农业遗址8、关于夏文化的文献记载,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尚书》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B. 《史记》中记载夏禹治水的事迹C. 《山海经》中有关于夏朝的神话传说D. 《左传》中详细描述了夏朝的政治制度9、《夏文化》在文献记载中的最早出现是在哪部作品中?A、《诗经》B、《论语》C、《史记》D、《春秋》 10、在考古发现中,哪一种遗迹被认为与夏文化紧密相关?A、良渚文化遗址B、红山文化遗址C、二里头文化遗址D、龙山文化遗址11、下列关于夏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夏代的都城最初在阳城(今河南登封)C.夏代实行的是禅让制D.夏代有专门的官吏管理历法12、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和墓葬群,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夏代有什么重要意义?()A. 证明夏代存在我不是人B. 证明夏代有大型建筑装饰C. 证明夏代的农业发达D. 证明夏代有较为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13、以下哪项不是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A. 二里头遗址B. 龙山文化遗址C. 商代甲骨文D. 西周青铜器14、关于夏文化的研究,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B. 夏文化的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证据C. 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D. 夏文化的研究与商文化、西周文化的研究没有关联15、夏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被认为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王朝。
2020华师大版第2册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考古中的夏文化
关于夏朝的文献记载非常少,到了汉代司马 迁编撰《史记》时,第一个王朝的本纪便是 《夏本纪》,主要以大量的笔墨记述了禹的事 迹,对夏朝的统治状况,还没有可靠的文字材 料佐证。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掘和释读,对 商朝历史的突破,也推动了对夏朝历史的研究。 最突出的是从50年代开始,对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的发掘,为夏史的探究开启了一扇大门。
•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 (有铜制、陶制)
• 相传:太康失国是因为 “沉湎于酒”
• ……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农业
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 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 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 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 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 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畜俱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科技文化
夏时代已使用干支纪年。 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 正》云。自虞、夏玎、贡赋备矣。”
——《史记·夏本纪》 农业生产技术 青铜冶炼技术 制陶技术 建筑技术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 研究方法
如何研究夏文化的历史?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 宫殿
二里头遗址中,宫殿的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二里头宫殿基址
宫殿位于遗址中部,为整体略呈方形 的夯土基址。东西长108米,南北宽 100米,高0.8米。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迄今所知我国最 早的宫殿建筑
夏的考古发现 > 偃师二里头文化>玉器
二里头文化时 期出土玉器有: 珪、琮、板、 刀、戈、钺等。 大量礼器的出 土表明 礼制已 成为当时重要 的制度。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

铜钺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件 青铜钺,是迄今所知中国 最早的青铜钺。从铜钺的 材质成分及刃部较钝等特 征分析,应非实用兵器而 属于礼仪用器。这件铜钺 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戈 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 铜礼兵器。
玉圭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全盛时期的氏族制度,其前提是生产极不发展。这个时代 的人们,虽然使人感到值得赞叹,他们彼此并没有差别。 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积累于家庭中,并且 使家庭变成一种与氏族对立的力量;
所缺少的只是一件东西,即这样一个机关,它使以 前被轻视的私有财产神圣化;它使正在开始的社会 分裂为阶级的现象永久化,而且使有产者阶级剥削 无产者阶级的权利以及前者对后者的统治永久化。 无耻的贪欲、狂暴的享受、卑劣的名利欲、对公共财 产的自私自利的掠夺——揭开了新的、文明的阶级社 会;最卑鄙的手段——偷盗、强制、欺诈、背信—— 毁坏了古老的没有阶级的氏族社会。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以陶土制成。之 后陶埙日趋复杂精巧,音孔逐渐增加,演化为可 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这件二里头文化的陶埙 只有1个音孔,略显原始。
中河卜 国南骨 社省 会偃 科师 学二 院里 考头 古遗 研址 究出 所土 藏
二里头文化的卜骨基本不做加工修整,占卜时 也鲜有钻孔而是直接烧灼,占卜形式还处在初 级阶段。
禅让制
世袭制
尧之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 监门之服养,不亏於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於此矣。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韩非子•五蠹》
国家的基本特征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 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 之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 戮汝 。 ——尚书夏书甘誓 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 ——竹书纪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让
禅让
禅让
暗中扶植
杀 害
(原始)
(阶级)
夏建立前 天下为公 “公天下” 大同之世
夏
夏建立后 天下为家 “家天下” 小康之世
思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 下”,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淮南子· 齐俗训》
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 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表明我国社会进入了文明阶段,即从财产公 有的原始社会发展为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
“公天下”的“大同”社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
“家天下”的“小康”社会
“…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夏朝的建立
为什么说夏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
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文 献 与 考 古 中 的 夏 文 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 下” (文献中的夏朝)
夏朝的建立:禅让制到世袭制。
国家的基本特征:统治机构、军队、监狱
与刑法等。
时间与地点:3000-3500年前河南 偃师二里头 宫殿遗址(社会分化)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 (考古中的夏文化) 内容: 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意义:为夏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而且 丰富的资料(原始史料)。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宫殿遗存 出土的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已很明显
黑陶酒觚
青铜酒爵
七孔玉刀
青铜管流爵
二里头文化时 期出土玉器有: 珪、琮、板、 刀、戈、钺等。 大量礼器的出 土表明礼制已 成为当时重要 的制度。
兽面纹铜牌可能是 镶嵌十字纹方钺 用于宫廷舞宴的饰 物;又是百官身份 的标志。
不完全可信,有关文献大多为后人所撰,皆为二手史料, 距离夏朝年代已相当久远,且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字记 载也时有互相矛盾之处。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相 互 印 证
二里头遗址与夏史研究——考古资料中的夏文化
夏文化所处的时间范围:约 BC2070 ——BC1600 年。 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遗址东 西约 2.5 公里,南北约 1.5 公里,面 积 3.75 平方公里。年代约当公元前 1900 — 前 1600 年发现有宫殿建筑基 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窑穴、 墓葬等遗迹和铜、玉、石、陶、骨 等遗物。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少康)逃奔有虞,为之庖正。” ——《左传· 哀公元年》
“(启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乃召六 卿。 ” ——《尚书· 甘誓》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 昭公六年》
思考:关于夏朝历史的文字记载是否完全 真实可信?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 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 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 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 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 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