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23例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与分析

23例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护理与分析
3 讨 论 .
脑卒中发生后 , 患者出现肺炎的病例极为常见 , 但使患者的原 有病情 不 进一步加重 , 并且往往预后也相对较 差 , 大大增加 了脑 卒中患者 的致 残率和 致死率 。本文通过我院诊 治 的 4 0例 脑卒 中相关肺 炎 患者 , 进行 对症 治疗 , 同时治疗期间也实施 合适 的护理措施 , 对其 病例进行 回顾 性分析 , 分析 引起 脑卒 中后肺炎的相关危 险因素和病 因, 以及脑卒 中后肺炎的适当护理措施 。 随着年龄的增 长, 机体免疫 力下降 , 吸道的防御功 能也 降低 , 呼 因此 , 脑 卒中相关肺炎多发 生在高龄患者 _J 4 。尤其是老龄糖尿病患者 , 由于 自身糖、 脂肪代谢紊乱 , 严重破坏机体 防御功 能 , 患者病 情就 相应地 加重 , 白细胞数 明显增高 , 很容 易导致 医院感染 。与颈 内动 脉供血区 的脑卒 中相 比, 后循环 的脑卒 中患者发生脑卒 中相关肺 炎 的风 险增 高 , 尤其 当累及 1个及 以上供 血区出现脑卒 中时 , 发生脑卒 中相关肺 炎 的风险就 会更 高。脑 卒 中相 关肺 炎患者中发现 , 意识改变也与 吞咽 困难 有关 。吞 咽障碍 可以在 脑干和 双侧 大 脑 半 球 的脑 卒 中 患 者 中 出现 , 可 以 在 单 侧 半 球 的 脑 卒 中患 者 中发 生 。 也 昏迷患者由于颅压升高会引发呕吐 , 这就有可 能导致误吸 。意识 障碍患者 ,
容易 引发脑卒 中相关肺炎。并且 , 水不合 理 , 脱 可能导致水 电解 质的紊 乱, 也很容易诱发肺部感染。镇静药能 够减弱呼 吸道 的保护性 反射 , 而增加 从 肺炎感染的发生率 _ 。糖皮质激 素明显 抑制免疫功 能 , 6 J 引起 二重感染 。广 谱抗菌药物可使正常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 而引起气道细菌定植 , 从 使肺炎发 生率明显升高。与经 口 进食患者 的脑卒 中相关 肺炎发 生率相 比 , 经鼻 饲管 进食患者的脑卒中相关肺 炎发生率 明显降低 。如果鼻 饲管 长期 留置, 鼻饲 管则长期刺激咽部 , 同程度 地损伤环 状括 约肌 , 不 使其 生理 功能 出现障碍 , 增加吸人性肺炎 的发生率 , 如果 鼻饲操作 不正确 , 例如 食物注入 过快 、 鼻饲 操作 时体位不正确等 。 本研究 中, 院诊治的 4 我 0例脑卒 中相关 肺炎患者 , 进行对 症治疗 , 同时 治疗期 间也实施合适 的护理措施 ,5例康复 出院, 3 4例临床缓解 , 1例 自动出 院, 没有死亡 , 也没有严重的并发 症发生 。通 过治疗 加适 当护理 , 复率达 康 到 3/ 0 8 .% ) 54 ( 7 5 。总而言之 , 积极的对症处理 , 加之行之有效 的护理措施 , 可以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 , 提高脑 卒中的治疗效果 , 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用药时若饮酒,由于药物抑制乙醛脱氢酶,使乙醇转为乙醛后难以进一步代谢,造成乙醛蓄积体内,引起面 红、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大汗、视物模糊、低血压、呼吸困难、神志模糊等反应。并非所有的头孢菌素类药 物均会导致该反应,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哌酮最容易导致该反应。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和呕吐。长期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易使体内正常菌群发生改变,引起耐药菌株 及真菌大量繁殖,导致二重感染。
(说明:上述内容仅作为介绍,药物使用必须经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谢谢观看
注意事项
大多数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但对肠球菌属和脆弱拟杆菌作用甚微,通常不适用于相应的细菌感染,也 不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ESBLs的革兰阴性杆菌等感染。对本类药物过敏者、有青霉素过敏性休 克史者禁用。不宜大剂量长疗程使用。应用本类头孢菌素期间及停药后7天内禁酒,同时避免服用含乙醇的饮料, 并避免与任何含有乙醇成分的药物配伍。此外,使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出血,故在应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观 察凝血酶原时间变化,注意消化道是否有出血倾向,必要时给予维生素K加以纠正。
其抗菌作用特点是①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强,明显超过第一代和第二代;②对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广谱 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③抗菌谱广,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③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 布广,可在各组织、体腔、体液中达到有效浓度。
适用范围
临床用于重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特别是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对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 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且病情危重者,均应及时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组 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可在各组织、体腔、体液中达到有效浓度,故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 胃肠道、胆道、腹腔、胸腔、盆腔、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重症感染。

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我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调查与分析

3 . 3神经 系统 反 应 头 孢 菌 素 类 药 物 引 起 神 经 系 统 反 应 多 于大剂量应用 时 出现 , 常规 剂 量一 般无 法通 过血脑 屏 障 , 其 诱 发 机 制 主要 通过 抑 制 氨 基 丁 酸 受 体 结 合 力 实 现 ;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头孢 曲 松 可 透 过 血 脑屏 障 引 起 脉 络丛 病 变 。 3 . 4 血液 系 统 反 应 头 孢 菌 素 类 药 物 引 起 的 血 液 系 统 反 应 主要表现为 白细胞 、 血 小板 水 平下 降、 贫 血 及 血 小 板 结 合 聚 集 功 能 障碍 等 ; 这 可 能 与 头 孢 菌 素 类 药 物 可 转 化 为 免 疫 介 导 物 及 对 维 生 素 K 抑 制 作 用有 关 。 3 . 5二 重感 染 第 三 代 头 孢 菌 素 长 期 应 用 可 影 响 机 体 胃肠 道正常菌群生 长 繁殖 , 耐 药菌株 出 现几 率上 升 , 最 终 导 致 二 重 感 染 出现 ; 其 中以伪 膜性肠 炎 发生 率最 高 , 由 梭 状 芽
1 5. 0 umo l /L。
2 结 果
二组血 清总 H e y 水 平 比较 见 表 1 。 表 1 二组血清 总 H e y水 平 b 较( ±s )
3 讨 论
高 H e y 血 症 作 为一 种 新 的 C HD的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越 来 [ 文章编号 ] 2 0 9 5  ̄9 5 5 9 ( 2 0 1 5 ) O 1 一l 2 3 9 一O 2
l 研 究 方 法
第 三 代 头 孢 菌 素 类 药 物 临 床 不 良反 应 病 例 均 由 我 院 各临床科室医生 、 药 师 上 报 根 据 上 报 不 良反 应 资 料 结 合 已 有 文献 , 分 析 各 类 型 不 良反 应 发 生 原 因 , 总 结 防 治 对 策 并 建立相应风险预防机制 。

浅谈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

浅谈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
l .%, 7 7 头孢 哌 酮 占 1 . %, 孢 曲松 占 1 . % 33 头 1 3 J。 l 1 2 消 化 、泌尿 系统 不 良反应 .
第三代头孢 菌素类 药物 在抗感染治 疗方 面显 示出极大 的优越性 ,
但 其不 良反应 也不容 忽视 。只有科学 、 合理 、 范地应 用此类 药物 , 规 才 能使其 更好 地服 务干患 者。 了预防抗 菌药 物的不 良 反应 , 为 医务 人 员须做到 : ) ( 认真询 问既往史 , 1 包含既 往用药史 、 家族 史及药物过敏 史
【 键词 l抗 茵 药物 头孢 菌类 不 良反 应 防 治 关
【 图分 类 号 】R 9 中
【 献标识码l 文 A
【 文章 编号 l 1 7 —0 4 (0 81 () 0 7 — 1 4 7 2 0 ) 2b 一 0 0 6 2 0 脉 络丛 变态 反应 , 故对 中枢神 经 系统 有一 定影 响。
2 防治方法 2 1 严格 按 照适应 证选 药 .
道 、给 药 局部 等 。2变 态 反应 : 称 过敏 反应 , 机体 受 药物 刺 激 () 又 指 所 发 生 的 异常 免 疫 反应 , 引 起 机 体 生理 功 能 障 碍 或组 织 损 伤 。 可
() 3 二重 感染 : 叫继 发 反 应 , 抗 菌 药物 使 用 过 程 中新 出 现 的 感 又 指 染 。是 由于长 期 、大 量 使用 广 谱 抗生 素 后 , 敏感 菌 群 受 到 抑制 而
0. 4% 。 1
生 化等 异 常 以及 组 织 、 器 官的 病 理改 变 , 其严 重 程 度 一般 随 剂 量
增 大及 疗 程 的延 长 而 增加 , 多属 于可 逆 反 应 。毒 性 反 应是 不 良反 应 中最 常 见的一 种 , 要表 现 在 肾 、神 经 系统 、肝 、血 液 、 胃肠 主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1]。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同时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

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分析,在抗感染药品中,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下面就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进行简单分析。

1.常见不良反应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当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5%~10%。

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皮肤瘙痒等,可伴有发热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为0.9%~3.2%。

皮疹较轻微,自限性,停药后可消失。

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有报道口服头孢克洛出现血清病样反应[2],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各种皮疹,包括各种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有或无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或不伴有发热,血清病样反应发生率从0.2%~40%,且常见于儿童。

除头孢克洛以外,还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

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不清楚。

1.2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胃肠道反应属于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约有3.6%~10.8%的发生率[3]。

主要变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同时本类抗生素强力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引起内源性致病菌的过度繁殖,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2、3代头孢菌素为甚。

1.3 肝脏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时间短,停用可恢复。

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如原发性胆汁淤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尤其以儿童多见,但停药可恢复。

1.4 肾毒性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肾毒性,如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异常、少尿、尿蛋白等,停药后即可恢复。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风险预防机制探索

患者由于关节液 中的玻璃酸钠含量降低 , 无法有效保
护和润滑关节软 骨 , 导致软 骨退 变。在患者膝关节腔 中注射 玻璃酸钠可提升关节液玻璃酸钠含量 , 保护和润换关节软
骨, 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 自 身滑膜分泌玻璃酸 , 使玻璃酸钠 瓜1 0 g 、威灵仙 1 0 g 、延胡索 8 g 、桂枝 8 甘草 6 g 。患者 得 到增加 , 预防软骨基 质遭到进一 步破 坏 , 有效修 复软骨损
腔注射 , 将关节积液抽干净 , 采取 2 Ⅱ d 透明质酸钠注射液进行 活络 、补气 活血 之功效 , 在 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 面疗 效 关节腔注射后 , 患者需做 l 0 次左右的屈伸膝关节 , 在软骨和 显著。 滑膜表面上充分涂抹药物 , 并采 用弹性绷带将注射后膝关 节 进行 3 d 的加压包扎。7 d 一次 , 6 周为—个疗效。注射后第 2 天采用采用 自 拟 的利湿活血汤辩证加减治疗 。 组方 : 黄芪 3 0 g 、 白术 1 5 g 、川牛膝 1 5 g 、白 芍1 2 g 、当归 1 2 g 、茯苓 1 0 g 、木
准 ; 无药物禁忌证患者 ; 无其他骨病患者 ; 患者 同意此次研 定 的负担压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 中医方面属于 “ 骨痹” 究 。排除标准 : 合并严重心 、肝 、肾等脏器疾病患者 ; 精神 范 畴 , 多是 由外力损 伤 , 肾元亏虚 , 风寒 湿邪人体导致 , 在 病 、老年痴呆症及传染性疾病 患者 。 治疗 时 , 需活血化瘀 、 舒筋 通络、温经散寒。在本组研究中 , 1 . 3 方法 对 照组采取单纯西药治疗 。 给予患者西乐葆 ( 辉 选择 自拟利湿活血汤辨证 加减治疗 , 黄 芪、 白术 起到显著补 瑞制药有 限公司 , 国药准字 J 2 0 1 2 0 0 6 3 ) , 口服 , 0 . 2 次 , 1 次, d ; 于患者患侧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 , 2 m l / 次, 7 d 一次 , 5 周为

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

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

优越性,但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要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继续 教育,定期进行抗生素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学习,加强不良反 应监测,提高对不良反应的警惕性,科学、合理、规范地应用药 物,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收稿日期:2010-04-14)
老年人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刘慧林
(渭阳柴油机厂职工医院,陕西 宝鸡 721300)
277
万方数据
临床用药
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 K 的缺乏,有发生肾功能不全可能,因此 本类药物用于儿童、老年人及肾功能不全患者时医师要提醒患 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随时了解、掌握患者用 药后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时间,以达到 最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抗感染治疗方面有着极大的
基层医学论坛 2011 年第 15 卷 3 月中旬刊
万方数据
4 种共 17 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器官系统的损坏, 累及到皮
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及外周。 根据其
不良反应所涉及药物及例数,累及器官系统损害进行原因分析
统计。
21111结果
2.1....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及例数 头孢哌酮钠 3 例, 头孢
噻肟钠 8 例,头孢曲松钠 2 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4 例。
⑤与给药时间和输液滴速有关:合理的给药时间是发挥药 物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 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半衰期 (T1/2)较短,是时间依赖性药物,宜一日多次给药,而临床上尤其 是在门诊患者需要输液治疗时,医生为了方便患者常将药物 1.d 总药量一次性静滴给药,使药物剂量加大,这不仅降低了疗效, 而且增加了不良反应。 还有医生、护士对输液的给药速度有所 忽视,可以从处置笺看出医生很少注明静滴的给药滴速,在静 滴时全凭护士经验调节给药滴速,且现在常用的一次性输液器 螺丝的松动造成滴速的改变,还有少数患者不懂输液滴速的重 要性,随意变动调节器改变滴速。 由于静滴速度的过快或过慢 都会影响药物疗效,从而增加了过敏反应发生率。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观察发表时间:2016-05-16T11:28:13.400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陈怡[导读] 胃肠道反应31例(31%),神经系统反应12例(12%)、血液系统反应10例(10%)、其他反应5例(5%)。

结论: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使用时应注意其具有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及时处理。

陈怡罗定市人民医院 527200【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表现。

方法:择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于笔者医院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身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总结导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药物。

结果:各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如下:头孢哌酮38例(38%)、头孢他啶12例(12%)、头孢曲松20例(20%)、头孢噻肟30例(30%)。

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42例(42%),胃肠道反应31例(31%),神经系统反应12例(12%)、血液系统反应10例(10%)、其他反应5例(5%)。

结论: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在使用时应注意其具有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及时处理。

【关键词】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第三代;临床应用头孢菌素作为一类抗菌药物,其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有着较强的杀菌能力、耐酸性以及耐酶性,就毒副作用而言也要比一些常见的抗菌类药物小得多。

由于这些优势的存在,头孢菌素在临床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然而,临床上广泛应用所带来的便是不良反应率的上升。

本文试对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身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于笔者医院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身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100例患者,观察其临床资料:①性别构成: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②年龄分布:最小者23岁,最大者73岁,平均(48.25±10.38)岁,其中23~48岁的患者有52例,48~73岁的患者有48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头孢菌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

头孢菌类药物以其菌谱广,
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于临床。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也时有报道,其中又以包括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内的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报道最为普遍,已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

1 不良反应
1.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5%~10%[1]。

临床主
要表现为皮疹、药物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据调查,第三代头
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居头孢菌素之首。

1.2 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3.6%~10.8%,主要表现为腹泻。

近年来,多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报道,
尤以头孢哌酮发生率居高。

这可能与头孢哌酮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K的正常菌群而
使凝血酶原复合物生成减少有关。

同时头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肾毒性。

1.3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白细胞(WBC)与血小板(PLT)下降、急性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血小板凝集功能障碍等。

1例60岁女性患者,因胆囊炎、多囊
肝合并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2g,bid,3天后查血常规示Hb 72g/L,BC 3.8×109/L,PLT
35×109/L。

骨髓片提示巨核细胞系统增生低下,立即停用头孢哌酮,而改用其他抗生素并合
用利血生,5天后血常规升至正常。

1.4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绝大多数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常规剂量下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当大剂量应用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拮抗γ-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引起神经毒性反应。

头孢曲松可透过血脑屏障,在体内被代谢,当大剂量应用时,
可引起脉络丛变态反应,故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

因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故在
应用时尤应注意。

2 防治
2.1 严格使用指征
严格掌握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剂量和方法,防止
滥用、过量应用。

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对有药物过敏史或高敏体质者慎用本类药物,用
药前应以该药原液做皮试,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做好急救准备,以便及时抢救。

2.2 预防为主
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均为广谱杀菌剂,经胆道排泄率高,易使肠道菌群失调,引起B族
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缺乏,在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溃疡、血友病等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
异常的患者及老年人中应避免大剂量、长疗程应用该类药物,并及时补充维生素K,以使延
长的凝血酶原时间恢复。

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可抑制凝血过程,故不宜与第三代
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

由于本类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绝大部分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因此,本类药物应慎用于儿童、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必要时应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药
物剂量。

在过程中一旦发生伪膜性肠炎应立即停药、卧床休息,轻者可以很快改善,重者应
给予补液、万古霉素和激素等治疗。

3 结语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抗感染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