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宣传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发热(体温常在39-40o C),还经常伴有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
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潮红(即三红),重的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可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
洪涝灾情发生后,鼠类栖息场所遭到破坏,人类生活环境条件下降,与鼠类接触机会增多,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传播。
二、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的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老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螭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螭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预防措施1、灭鼠:广大群众要积极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等各种办法。
2、防鼠:可以挖防鼠沟、野营工地应搭高铺,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清理环境,以免有鼠类窝藏。
3、预防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4、灭螭、防蜻: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螭。
5、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吃熟食,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
6、灾后,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垃圾、治理环境卫生,彻底消除鼠的孳生地。
搞好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堵塞鼠洞,避免鼠及排泄物污染环境。
7、做好个人防护,对破损伤口及时进行卫生学处理。
四、流行性出血热治疗。
【疾病名】流行性出血热【英文名】EPIDEMICHEMORRHAGICFEVER【缩写

【疾病名】流行性出血热【英文名】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缩写】【别名】epidemic;Far East hemorrhagic fever;hemorrhagic disease;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Korean hemorrhagic nephrosonephritis;nephropathia epidemica;Nidoko disease;Songo fever;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出血性肾变病肾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朝鲜出血性肾病肾炎;出血性肾炎肾病;流行性肾病【ICD号】A99【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
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
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
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流行病学】本病是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
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
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是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
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台湾。
流行性出血热

29
3.重型 ① 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渗出现象严 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者。 ② 病程中收缩压低于70 mmHg,或脉压差 小于20 mmHg,并呈临床休克过程者。 ③ 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 ④ 肾脏损害严重,少尿持续在5日以内者, 或尿闭在2日以内者。
30
4.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症 候群。 ① 难治性休克。 ②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③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日或尿闭 在2日以上;或尿素氮超过42.84mmol/L 以上。 ④ 心力衰竭,肺水肿。 ⑤ 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如脑水肿、脑出血、 脑疝形成者。 ⑥ 严重继发感染。 ⑦ 其他严重合并症。
20
根据病情可分为下列几种情况: 1.低血压倾向:收缩压低于100mmHg,脉压 差于小于30mmHg,血管音低;眼结膜轻度 水肿,血红蛋白有增高趋势;恶心、呕吐, 烦躁不安等;脉搏增快,尚清楚触及。 2.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高血压 患者比原有血压降低20~30 mmHg,脉压差 于小于20 mmHg;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 症状较明显;眼结膜水肿,血红蛋白升高, 大于150g/L;脉搏增快而细弱。
34
(三)肺水肿 肺水肿为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有两种 情况。 1.心衰肺水肿: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 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血容量和心 肌损害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 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
35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 血管受损。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液大量渗出。 此外,肺内微小血管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 吸急促,30~40次/分。早期没有发绀和肺部 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斑点状或片状阴影, 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 气分析PaO2低于8.0kPa(60 mmHg),并进行 性降低。肺泡氧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 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
流行性出血热

• 临床分型 •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 (1)轻型:
•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 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 有明显少尿期;
•
• ( 2)中型:
•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 2.2病程经过: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 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前三期可有重 叠,并存在有大量五期不全的异型或轻型非典型 病例。
• 3、实验室检查:
• 3.1血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数低或正常,34病日后明显增多,杆状核细胞增多,出现 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
• 3.2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并迅速加重,伴 显微血尿、管型尿。
• 3、人群分布:
• (一)临床表现: • 本病的潜伏期4~50天,一般为2周。
•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 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 轻症病例可缺少2期和3期,重症病例前3期 可相互重叠。
•1 • (1)发热: 多数起病急、发冷、寒颤,随
之体温上升38~39℃以上,热程一般为3~ 7天,热型以弛张、稽留型为多,“热退病 重”是本病的特点。
• 科室经验:表现不突出,出现晚,持续时间短, 程度轻
• (7)血常规:早期可出现“三高一低”, 即外周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增高、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和血小板计 数降低
• 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原因: • ①生成减少:汉坦病毒可直接损伤骨髓巨核细胞,是血小板成熟障碍。 • ②消耗增多:由于大量的血小板在修补血管内皮中消耗,导致供不应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

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教案引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教案,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有效预防这种疾病。
一、了解流行性出血热1.1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等。
- 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
1.2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和危害-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包括高热、出血、肌肉疼痛、乏力等。
- 这种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传染性,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3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 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
二、个人防护措施2.1 勤洗手- 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尤其是接触过潜在感染源后。
- 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搓手指缝、手背等。
2.2 避免接触感染源- 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等。
- 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床上用品、衣物等。
2.3 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一次性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减少感染的机会。
- 使用正确的方法佩戴和处理个人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三、社区防控措施3.1 加强疫情监测-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 加强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隔离和治疗病例- 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减少传播风险。
- 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3.3 加强宣传教育- 向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疫情信息,增强公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 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引导公众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
四、疫苗接种4.1 推广疫苗接种- 鼓励人群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提高免疫力。
- 定期组织疫苗接种活动,确保人群的疫苗接种率。
4.2 加强疫苗研发和生产- 投入更多资源,加快疫苗研发和生产进程。
流行性出血热ppt课件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 流行性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 •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等 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特点
起病急,发热、头痛、腰痛、眼 眶痛等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出现 低血压休克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 并发症。
心脏疾病等。
避免过度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避免过度治疗,以免 加重患者负担。
加强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加强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4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推广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接种, 提高人群免疫力。
个人防护
教育公众加强个人防护,避免 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
环境整治
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减少鼠类 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对社会的影响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病,可引起 社会恐慌和公共卫生危机,对社会经 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02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早期症状
01
02
03
04
发热
突然高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不退。
头痛
头部剧烈疼痛,尤其是后脑勺 和颈部。
眼眶痛
眼球及眼眶周围疼痛,并伴有 眼部充血。
全身酸痛
四肢、腰背和全身肌肉疼痛。
案例总结
病例特点
该病例的典型特征和特殊之处。
经验教训
从该病例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改进措施
针对该病例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 措施。
THANKS
感谢观看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HFRS)。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血管壁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管壁可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破裂等,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瘀血,管腔内可见血栓形成,引起各组织、器官的充血、出血、变性,甚至坏死,肾脏、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皮肤等处病变尤为显著。
炎性细胞虽也存在,但不明显,一般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心脏: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内膜下大片状出血,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则远较右心房为轻,可能与右心房压力较低,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关。
镜下见心脏细胞有灶性肌溶和脂肪变性,间质有水肿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肾脏:肾脏肿大,脂肪囊有水肿及出血,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二者分界明显乃病理特征之一。
由于小血管的广泛损害,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入球动脉发生痉挛,促使皮髓质间动静脉短路开放,以致髓质血管极度扩张充血,尤以皮髓交界处的直小动脉较为严重。
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管腔变窄和闭塞。
脑下垂体:特点是前叶出血坏死。
肾上腺:主要表现为皮质囊状带细胞类脂脱失,偶有散在性灶性坏死。
气管和肺: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部分有微血栓形成。
肺泡腔内有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
胃肠道:胃粘膜呈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亦有散在出血点,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点显著减少。
肝:部分肝细胞有脂肪变,并有散在灶性坏死。
腹膜后胶冻样水肿是本病的特征,乃毛细血管静脉端压力升高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渗漏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
病史摘要:患者,男,27岁,农民。
因发热、头痛、腰痛、口鼻出血5天入院。
20天前参加秋收(当地鼠害比较严重),5天前突发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尤以肾区疼痛为甚。
血压97/60mmHg,体温38.8℃。
面色潮红,呈醉酒貌。
睑结膜及咽部、颊粘膜充血、水肿并点状出血。
全身皮肤散在淤点、淤斑,肾区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20X109/L,N:0.85,核左移,RBC 600X1012/L,Hb:7g/dl。
尿蛋白:3+,RBC:10/HP,可见各种管型。
入院后抢救无效,终因循环、呼吸衰竭死亡。
尸检:全身皮肤及黏膜散在瘀点及瘀斑,睑结膜充血、出血,口鼻有血性分泌物。
肺表面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点状出血,右心房出血,肾脏体积增大,苍白、水肿,并可见点状出血。
镜检:脑组织水肿,血管扩张、充血,可见小灶状坏死。
肺组织明显水肿,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区域可见出血,肺泡腔内可见少量粉染液体。
心肌细胞水肿并可见小灶性坏死,间质充血、水肿并出血。
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间质极度水肿、充血并出血,部分肾小管变性坏死,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肾盂及肾盏可见大片出血。
分析:
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尸体解剖资料,做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
2、根据病理变化,解释患者出现的临床表现。
3、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流行性出血热:休克、肾功能衰竭、出血、发热。
依据:病史;发热、头痛、腰痛、口
鼻出血、全身酸痛;面色潮红,呈醉酒貌;多处出血(包括右心房出血);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尸检结果所见。
2、全身性小血管损害→多处出血、发红;出血→休克→循环衰竭;肾充血出血→肾区痛、
肾功能障碍;肺充血出血→呼吸衰竭;心脏弥漫性出血→心功能不全;病毒侵入血流→发热。
3、全身性小血管损害。
血管心脏、肾、垂体及其他脏器受累。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是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
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
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