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训练题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总复习选3-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限时规范特训Word版含答案

限时·规范·特训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
1. (25分)[201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14年战争爆发约6周之时,俄国社会主义者波特采夫致信英国《泰晤士报》:俄国所有政党和所有民族的代表,现在都与政府同心协力,这场与德国和奥匈——两者都在德国皇帝领导下——的战争,对俄国来说业已变成一次民族之战。
……毫无疑义的是,胜利,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我个人预计这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将属于协约国……。
德国的威胁——长久以来悬在世界头上的诅咒——将被打碎,被打碎到它永远不再成为世界和平的威胁,世界各族人民渴望和平。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1)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
(10分)(2)根据材料,指出波特采夫预计的战争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其预见是否正确。
(15分)解析:第(1)问,归纳材料即可。
第(2)问,关键在于能准确提取和理解材料的观点,包括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和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两方面,然后分别加以理解和论证,答题时要辩证地看问题,做到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答案:(1)态度:支持政府参加一战。
理由:战争能够维护民族利益;维护世界和平。
(2)结果:协约国打败同盟国集团,取得战争胜利;永久消灭德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
不完全正确,协约国虽然打败了同盟国集团,但它对战败国的掠夺,激化了德国与协约国集团之间的矛盾,为新的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历史根源。
2. (25分)[2014·黑龙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4~1916年美国对交战双方的贸易总额(亿美元)——杨生茂《美国外交史》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百万吨)——[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我们参加这次战争,是因为正义受到侵犯,……因此,我们在这次战争中所要求的,绝不仅是和我们本身有关的东西。
(完整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0分)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以哪个国家的战败投降结束( )A. 英国B. 日本C. 德国D. 意大利2.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为了争夺“阳光下地盘”,德国与哪一个国家的矛盾最尖锐?( )A. 美国B. 意大利C. 英国D. 俄国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分别是( )A. 奥匈帝国和英国B. 德国和法国C. 德国和英国D.意大利和俄国4. “一战”中,双方死伤70多万人,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A. 凡尔登战役B. 马恩河战役C. 索姆河战役D. 日德兰战役5. 读图,指出三国同盟包括( )A. ①②⑧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6. 学习了萨拉热窝事件(见图)以后,四位同学发出如下感概,请你判断出正确的一项( )A. 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不会有一战B.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和一战的爆发无关C. 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应成全世界青年的榜样D. 突发事件可能给人类和平造成巨大威胁7. 恩格斯早在19世纪后期预言:“未来的战争是世界战争,规模空前、破坏巨大,将长达3-4年,将有800-1000万士兵互相残杀,把整个欧洲吃个干净,导致欧洲贫困普遍化。
”最先验证了恩格斯说法的战争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B. 法国大革命C. 美国内战D.美国独立战争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 )A. 波斯尼亚军事演习B. 萨拉热窝事件C. 凡尔登战役D.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9. 如图反映的世界形势是( )A. 英国殖民扩张B. 拿破仑对外战争C. 美国南北战争D. 第一次世界大战10. 今年5月29日,两个100年前在凡尔登付出巨大牺牲的国家的元首共同缅怀双方牺牲的战士(如图),这两个国家应该是( )A. 英国和法国B. 法国和俄国C.俄国和德国 D. 德国和法国11.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17岁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皇太子夫妇,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同步训练 人民版选修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课后作业提升一、选择题1从下面这幅地图中可以看出,德国要想在未来的战争中取胜,应当选择的战略是( )A.速战速决,避免两线作战B.突袭对手,两面出击C.积极防御,打阵地战D.诱敌深入,打运动战解析:从德国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德国处于欧洲中部,东西两面都是协约国,故德国的最佳战略是速战速决,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
答案:A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答案:C3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这是因为( )A.德国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B.协约国军队由防御转入进攻C.德国军队的战线被突破D.德国难以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解析: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整体实力是不能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相比的,故德国从战争一开始就制定了速战速决的计划,最怕持久消耗、两线作战,而马恩河战役后德国最怕的局面出现了,所以德军总参谋长认为德国“已经输掉了战争”。
答案:D4根据材料统计: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美国华尔街的银行给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则只有2 700万美元。
上述材料表明( )①美国借战争之机同交战双方做生意②美国参战前实行中立政策③美国参战前就已倾向协约国集团④世界金融中心转移到了美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解析: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充分说明美国放弃了战前的中立政策。
材料中的数字反映出美国大发战争财,且明显倾向协约国集团。
金融中心转移到美国是在战后。
答案:A5下图所涉及的国家在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解析:一战中加入同盟国作战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
图中④为意大利,而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却加入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A 、B 两项中都包含了④,③为塞尔维亚,塞尔维亚也参加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新人教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检测(选修3)

【高考导航】(通用版)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同步检测(选修3)1.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
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这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
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
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
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的看法由“为国家而战”到“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再到“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
原因就是持久的战争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
第(2)问首先认识到的就是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但具体到每一个国家的时候,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对于塞尔维亚人民而言,战争就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它改变不了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答案:(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美国企图尝试一件过去从未成功的事,在《九国公约》的第三条中,所有在中国占有租界的各国政府,承诺不再寻求或准许其国民寻求“任何可能有助于在中国境内任何指定区域依其本身利益建立关于贸易或经济发展之一般性优惠权利的安排”。
美国的主要意图是( ) A.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B.帮助中国减少主权损失C.实现亚太地区的和平D.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发展2.“此战是一场消耗战。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初次登上战争舞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
在这次战役中,协约国军以损失61.5万人的代价,夺占德军240平方公里的阵地”。
这次战役( )A.牵制了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B.标志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C.导致德军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D.是一战中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和约的经济后果》中指出,这种要求德国支付赔款的方法是“年复一年的永远地把它的皮剥光……这种政策如果真被采纳并蓄意实行,人们的判断就会宣告,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残的行为之一。
”这说明《凡尔赛和约》( )A.维护了民族自决的原则B.有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C.消除了战胜国间的矛盾D.埋下了民族复仇的种子4.1919年,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希望废除外国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撤销领事裁判权等七项要求,但无功而返;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再次全面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列强在《九国公约》中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这一变化体现了( )A.五四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B.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改变C.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D.国民革命发生具有必然性5.国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其鼎盛时期有58个成员国,但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由于国会未批准相关协议始终未加入国联;苏联直到1934年才获准加入国联,1939年又被“开除”。
史料可用于解释( )A.一战后国际政治体系的脆弱性B.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西方国家对苏维埃政权的封锁D.美国国会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力6.1923年,意大利占领希腊的科孚岛,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由英法意日四国组成的大使会议担当仲裁角色。
新高中历史选修三(人教版)同步练习: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测试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5·杭州高二检测)菲舍尔在他的《称霸世界的利爪》一书中写道:“……1914年6月的这一事件为德国统治者长期准备的战争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这一事件是指() A.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身亡B.英法对德宣战C.美国宣布实施中立政策D.俄国出兵巴尔干半岛【解析】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故答案为A。
【答案】 A2.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不仅远没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反而加深了分歧,这说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得以爆发的前提是()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3.(2015·温州高二检测)……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战争C.俄国十月革命D.“施里芬计划”【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狂热民族主义……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可以判断,此事件是萨拉热窝事件。
【答案】 A4.(2015·杭州高二检测)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被称为堑壕战,双方都在试图打破这种僵局,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
符合以上论断的典型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坦克,使德军一时惊慌失措。
因此符合题干中“而新式武器的运用可谓是陆战的巨大转折”这一信息,故选C。
【答案】 C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海军间曾发生过一次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的海战,那就是()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即时演练(选修3)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材料二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威尔逊表述的美国参战目的。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概括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我们的目的……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和材料出处来概括威尔逊所说的美国参战的目的,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透过表象来评析美国参战的目的。
答案:(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材料二中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战争的。
该观点是不正确的。
理由:“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2015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检测试题(含14最新模拟,含解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
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永久和平是一个梦,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最高贵的美德,包括勇敢、克己、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
——德军参谋总长毛奇材料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
”“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
”“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它的暗影大概也懵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
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请回答:(1)概括材料1中作者宣扬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意图,并从战争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角度简要批驳上述观点。
(2)茨威格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解释。
(3)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当时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看法有什么警示作用?解析:材料1中的观点是在为德国发动战争制造理论根据,这种美化战争、宣扬军国主义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应结合大战的史实来批驳其观点。
材料2别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反思,注意归纳其基本观点来解答问题。
答案:(1)观点:战争能重新安排世界秩序,战争能展示人类的高尚品德。
意图:歌颂与美化战争,宣扬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陂七中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一次世界大战2015.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一战前)温斯顿·丘吉尔针对日益临近的世界大战说:“我们不可能袖手旁观,眼睁睁地看到法国被德国吃掉。
……如果英法联合一致行动,仍然无法抗击德国,那就需要另找一个伙伴——俄国。
为了挽救英格兰,我们不惜同魔王打交道”材料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有人问丘吉尔将对苏德战争持什么态度。
他说:“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狱,我至少也要在下院发表一篇同情魔王的声明。
”——摘自《丘吉尔的一生》(1)在材料一二中,丘吉尔均称俄国为“魔王”,为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英国是怎样同“魔王”打交道的。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丘吉尔的外交准则是什么?(9分)2.材料一欧洲此间宗教冲突、民族屠杀,各国间的王位争夺战争,他们顾不上我们。
所以我们还经得起内部折腾,倒下去还能起来。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英命和工业革命成功后,事情就不一样了。
到清朝末期,西方人过来了,如狼似虎,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在20世纪初可能就被西方人肢解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材料二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材料一和中国近代的历史,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成功后,“事情”有什么“不一样”。
“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含义是什么?(6分)(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3)根据材料二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
(7分)3.材料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同盟国的侵略”引起的。
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道理的。
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
这场争论不仅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幸和著作的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丈件的出版,总计达6万多份。
到20世纪30年代中叶时,这场论战才平息下来,出现了较少地关心“战争罪行”、更多地注意引起战争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性力蚤的较有学术价值的研究。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带兰兹·变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巴黎和会对一战爆发原因的认定及其目的。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6分)4.材料一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
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
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偷袭的。
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郑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
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材料二历时12个小时的海战,英方搜失战舰14艘,价亡6800余人;德方损失战舰11艘,伤亡3100余人。
《纽约时报》报道:“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
”一一《影响世界历史的21场经典海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德兰海战爆发的主要背景。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的理解。
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的原因。
(11分)5.材料陈独秀撰文表示:“愚之私意,绝对承认加入协约国方面,则对内对外,于国家利多害少。
”李大钊一贯反对“中立”政策,主张对德宣战。
1917年2月9日,他在《甲寅》发表了《美德邦交既绝,我国不可不有所表示》一文,催促中国政府对德绝交、宣战。
1917年3月3日,梁启超在由他参与发起的、以推动政府与德国绝交为宗旨的“国民外交后援会”成立大会上发表演说称,倘若中国抓住参加协约国的机遇,力争收回若干业已失去的主权,则可“为我中华民国国际上开一新纪元”。
他特别强调,中国能否出席战后会议关系甚大。
他认为,固然,“我列席焉,所保全能几,诚未敢知,然若因未参战而不允列席,则多数国家为处分者,而我为被处分者,其时四顾无援,噬脐何及?”——《论莫理循在推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请回答:(1)从材料来看,陈独秀、李大钊和梁启超有何共同的要求?最终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参战得到了哪些好处。
(9分)6.材料一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贪婪占领亚洲,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 1897.12材料二西部的斯拉夫民族(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长期处于奥地利的殖民压迫之下,一些知识分子呼吁斯拉夫各民族以斯拉夫人共同的民族起源、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为纽带,建立斯拉夫各民族的联邦国家,联合对付外敌的侵略和殖民压迫。
由于斯拉夫各民族居住的分散和力量的弱小,相当多的斯拉夫民族自然地把联合斯拉夫人、摆脱异族统治和建立斯拉夫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政治经济独立并且国际地位处于上升阶段的俄国身上,从而为沙皇政府宣扬和利用泛斯拉夫主义创造了条件……1867年在莫斯科召开了首届斯拉夫人代表大会,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出席大会的开幕式,会议上俄罗斯的学者和政客们大谈“没有俄国,斯拉夫民族不会得救。
”,“俄语是斯拉夫统一的手段和基础”。
——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奥结盟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9分)7.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1 568 853 29.6——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
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3分)8.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
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以致侵害了“社会之安定、正义之保持、和平之确定”。
目前有关各国国会共同讨论裁减军备的时机已到,而首先应讨论限制海军军备问题。
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
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消除争端的原则。
英、法、意、日等国当即表示同意。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材料二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
它成功地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还包括了一项条约,规定签字国不得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基地设施和防御工事。
英国在香港及东经110°以东区域均不建立或扩建海军基地的保证。
美国对此深为沮丧,因为它无法将夏威夷群岛以西的任何基地建为可支援舰队作战的大型基地了。
日本早已承诺不在其托管岛屿上建立基地,现在又承诺在台湾修建海军基地。
事情看似公平,一旦战争爆发,日本所处的天时地利便可以占据优势,可以迅速将兵力投送到西太平洋的任何角落。
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
然而,将《五国条约》与华盛顿会议达成的另外两个协议——《四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相权衡,该条约的基地条款显得无足轻重。
《四国条约》规定,日本、美国、法国和英国不得干涉彼此在太平洋的属地。
《九国公约》规定。
所有对中国提出特权要求的国家必须尊重中国政治和领土的完整。
这种虚幻的保证使日本大受其利,在东亚确立了海上霸权。
——王元连《美国海军争霸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美国为此提出了什么计划?美国邀请中国参加华盛顿会议有何意图?(9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也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的依据何在?“历史,又一次不幸言中了”是指何事?(6分)9.材料一目前欧洲军事竞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即国家为了给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找到出路,就必须推动地域扩张,对他国实施政治压力;作为一个竞争单位,国家的最终优势总归于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一方,弱者碰壁,就像任何其他形式的生存斗争一样。
——诺曼·安吉尔《大幻影》(1909年)材料二作为判断一场争执的是非对错的法庭,战争是残酷、不可预测而又代价惨重的……让那些深信战争能够裁决正义的人牢记,战争的结果可能更少依赖于交战双方的正义,而更多依赖于交战双方的狡猾奸诈。
而战争的代价则是昂贵的。
一千万名死者和两千万名伤残者……正是此案出具的用以判定罪责和处罚双方凶手的可怖判决书。
——大卫·劳合·乔治《战争回忆录》(1933~1936年)(1)指出材料一中“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核心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