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增城市小楼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5.25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重点句子分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背景知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

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5《诗词曲五首》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学习过程】一、导入从我们民族的经典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谈起。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这五首诗词曲的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三、学习这五首诗词(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1. 作者:2.诗意:3.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5.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6. 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7.试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二)学习《赤壁》1.介绍赤壁:2. 杜牧:3.试概括1、2句和3、4句的意思,并作简要分析。

4.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5.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5.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三)学习《过零丁洋》1. 作者简介2. 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3.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4.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 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6.试概括诗意:(四)学习《明月几时有》1.作者介绍:2.词牌及背景介绍:3. 宋词简介4.如何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搂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透露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愿?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7.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9.试归纳上下阙的内容。

(五)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1.元曲简介:2.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3.“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4.“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描写了怎样的情景?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拓展延伸另外找几首你喜欢的诗、词或曲,并简单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

25.《诗词曲五首》【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

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和诗人。

有《文山先生全集》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的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世称豪放派。

有《苏东坡集》。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元代散曲作家。

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相关背景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任淮南节度使的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著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赤壁》是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

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首曲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链接一角关于诗、词、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第25课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曲五首》,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柯.(kē) 畔.(pàn) 暂.(zàn) 折.(zhé)戟.(jǐ)戈.(ɡē) 寥.(liáo) 絮.(xù) 惶.(huánɡ)2.作者名片刘禹锡(772~841),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诗词曲五首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诗词曲五首课题诗词曲五首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 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 体味诗情, 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 反复朗读, 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 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 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2. 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方法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 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 理解诗意, 感悟诗情, 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语设计一、导入新课: 杜牧, 是晚唐著名的诗人, 和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

他的诗, 往往立意高远, 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 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 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

2.学生朗读诗歌,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 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 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 指导学1、一、前置作业展示:2、简介作者与背景3、杜牧的诗, 往往立意高远, 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 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 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 而且性格豪俊, 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

这些, 都影响他的诗风。

它引用史实,却不拘泥史实,而是替它安上想像翅膀,创造出飞腾的意象来。

6.小结:《赤壁》是杜牧的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借物感兴,借赤壁之战的遗物而发怀古幽情:铁戟未销,人事已非,感慨深沉,这种以小示大、抚今忆昔的手法,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处。

8下语文 25课《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

8下语文 25课《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学科五单元 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完成注音或写汉字。

畔( 烂柯.人( 闻笛f ǜ( 折j ǐ( 干g ē ( 寥.落()风pi āo xù( h àn qīng ()宫qu â() qi óng 楼()绮户() Ch án juān ()f ēng lu án ( chou chu(二、学习研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 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句本意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哲理诗诗句具有了普遍意义,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4.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赤壁》1. 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2. 本诗中用典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诗,品评诗句、感受哲理美: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3.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1. 本诗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又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_。

2.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诗中最负盛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4、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自主预习】作家作品(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酬”,这里是________的意思。

(2)《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____朝人。

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烂柯()折戟()宫阙()峰峦()寥落()惶恐()学法指导学习古代诗歌讲究“知人论世”,对作者的经历和遭遇有所了解,有助于更多、更深、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习古代诗歌讲究反复诵读,细心品味。

要在疏通词句,初步把握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景、事、物,初步感知作者所表现的情感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展开联想,以加深理解,丰富感悟,领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

【合作探究】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注意读出节奏。

(1)节奏:(工整地抄写全诗并标注朗读节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结合注释,概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诗意: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4、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5《诗词曲五首》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5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3、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1 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吟诵古诗名句,导入新课: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3、思考探究:(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教师点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前准备1、熟悉这五首诗词曲的作者2、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

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注音或写字绮()闻笛fǜ()折jí()干gē()婵()娟风piāo ()xù()宫què()寥()落惶()恐qióng()楼峰峦()踌()躇()二、文学常识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_________,字___ ,_______诗人。

2.《赤壁》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朝诗人,与李商隐被称为“_______”。

3.《过零丁洋》作者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朝)文学家。

4.《水调歌头》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人,___代文学家,“水调歌头”四字,是____________。

5.《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人,__代散曲作家。

“山坡羊”是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长精神:铁未销:自将磨洗:寥:落:零丁:丹心:汗:青:把酒:不胜:何:似:何事:长向:婵:娟:聚:踌躇:经行:四、(1)按原文填空:1、沉舟__________________,病树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4、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望西都,____________ 。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2)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资料链接1、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原是匈奴后裔,后改汉姓。

自幼好学,博览百家。

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科进士。

顺宗即位后,任用王叔文推行改革,他与柳宗元同为革新派核心人物,因革新失败,一贬再贬,居外23年。

后奉召回洛阳。

2、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

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

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二、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三、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赤壁》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介绍写作背景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外,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二、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什么含义?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过零丁洋》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是我国南宋大臣、文学家。

公元1275年,元军进逼南宋,文天祥在江西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帮助朝廷抗敌。

第二年担任右丞相,奉命去元营谈判时被扣留。

后来脱险,冒着九死一生到达福州,继续抗元。

最后兵败被俘,被送往燕京(今北京市),囚禁了三年。

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利诱威胁,要他投降,但他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的名句,表明他丹心报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介绍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二、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三、探究质疑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二、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3.“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这首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

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景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

轼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

有《东坡集》行世。

其词集名《东坡乐府》,传本甚多,王鹏运四印斋覆刻景元延佑本,朱氏强村丛书编年本俱佳。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从词前小序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二、学生齐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学生概述诗意)三、探究质疑。

1. 词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2. 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3. 词中哪句表现作者在月光下尽情起舞,陶醉其中?4. 表达词人豁达胸襟的句子是?5. 请你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词曲五首》同步练习一、注音或写字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è()qióng楼() chánjuān() fēngluán()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作者朝代体裁名句押韵韵脚修辞表达的感情三、解释词语长.精神铁未销.自将.磨洗寥落..零丁..丹心....把.酒不胜.何似..汗青何事..经行....绮户..婵娟四、按原文填空:A、 ___________ ,到乡翻似。

,。

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难全。

,。

E、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