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环节1:导入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行为)
教学活动(教师行为)
设计意图
1.了解学习目标。
近年来,“饭圈”乱象侵袭体育界。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本没有错,但在奥运赛场上给自家运动员喝倒彩、比中指;在网络上给运动员和教练员造黄谣、侮辱谩骂,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畴。甚至涉嫌违法犯罪,怎么样避免呢?一起来走进本节课“法不可违”的学习。并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第一目“违法无小事”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的法治理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并按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分类探究。“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承上启下,具有关键作用。
2.在书上做好笔记圈画。
1.播放《你以为不违法,其实违法的行为》视频。提问:你有做过这些行为吗?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2.总结归纳如何遵章守法的知识点。
通过出示生活中一些不以为意的违法行为,让学生提高警惕,树立法治意识,从而从日常小事中做到遵章守法。
环节4:总结升华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行为)
教学活动(教师行为)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本框内容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类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法不可违》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知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法律的基本特征和违法行为的种类,明确法律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意义和价值,提高法治意识。
2.针对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不足,通过生动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明确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观念。
3.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合作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7.评价反馈,提高效果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改进不足,提高法治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交通违法、盗窃、诈骗等违法行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后,教师引导总结: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法律,损害了社会秩序和他人权益,因此我们要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和谐。
4.阐述违法行为的危害,包括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2.讨论内容主要包括:案例中涉及哪些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如何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法不可违的教案

法不可违的教案

法不可违的教案法不可违的教案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法不可违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综合设计思路】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

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第3集:表哥出事了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法不可违》教案1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重点、难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1、走近法律:(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

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

法不可违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不可违”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表述“法不可违”的含义,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法律思维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法律的定义和特征:介绍法律的本质、法律的形式和法律的作用。

2.“法不可违”的概念:讲解“法不可违”的含义,分析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3.法律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探讨法律与道德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强调法律在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3.讨论法: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法不可违”的理解和法律应用的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4.实验法: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运行和作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法律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法律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实验设备:准备法庭模拟所需的道具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讨论表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认识到法律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

2. 让学生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明白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3. 培养学生尊重和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2.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三、教学难点1. 法律与国家治理的关系2. 公民如何遵守法律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素养。

3.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短视频,展示一些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国家需要法律?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阐述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 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遵守法律?违反法律会带来什么后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律的作用和约束力,提醒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6. 课后作业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活动,如参观法院、警察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力量。

2. 开展法治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了解。

3. 邀请律师或法官等专业人士进行法治讲座,拓宽学生的法律视野。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法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法治教育活动: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法治素养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法治的理解程度。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学生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发言
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巡视,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问题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思考归纳问题
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一:播放视频《身边常见违法行为》
视频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点拨:
(1)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说出本节课自己学会什么
归纳知识
板书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五:P51相关链接
(1)民事权利有哪些?
(2)合同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
(1)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巻权、隐私权、婚烟自主权等。
(2)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有人说:“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局,难死法院。”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点拨: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黄土中学:崔妮【课题】法不可违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生情况分析】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思想认识的现状,针对初一学生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现实。

同时又结合异地教学对学生不够了解的实际。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题材导入,以自主探究、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方式,比较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懂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并区别三种类别,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难点:感受法律的尊严,懂得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懂得不违法是人们行为
的底线。

【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对比分析法。

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案例分析法、实践探究法、设疑讨论法。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