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巩固提升(含解析) 人民版

合集下载

201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_专题2_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解析

2014届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1_专题2_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解析

高三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课标要求】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考纲解读】【资料卡片】领事裁判权(Consular Jurisdiction),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这是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特权制度。

旧中国从1843年起,英、美、法、俄、日等相继取得过这种特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在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期为25—99年不等。

表面上看,在租借期间,租借地的主权仍属于出租国,实际上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占弱小国家领土的一种形式。

1897年,德国租借胶州湾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

它和租界不同,在产生的时间、空间、殖民性质的程度等方面二者都存在较大差异。

“势力范围”一般指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军事、政治或经济力量,控制某一国家或该国部分地区,作为其“势力范围”,宣称这个地区是特定地带,它享有特殊权益,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实际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基础知识梳理】一、国门洞开1.背景:(1)国际(2)国内3.主要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核心突破,导与练】 1、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朔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创优导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1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

【创优导学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1讲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及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

(对应学生用书 P10) 一、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时期 阶段特征 ①侵略方式:商品输出取 代直接抢掠,以发动战争 为打开中国市场的主要手 段。②国家:英法为首, 俄美随后 影响 ①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②经济:自然 经济逐渐瓦解,开始了近代 化进程。③思想:出现了向 西方学习的新思潮。④外交: 国门打开,清王朝被迫开放
(3)结果:在 中外反动势力 (4)意义
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①在中国近代 反帝爱国斗争 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阻止了 列强瓜分中国 阴谋的实现。
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 辩证地看待。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 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
近代中国军民反侵略流程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理解为一半殖民地、一半封建社 会;也不是政治上半殖民地、经济上半封建。正确理解如下: (1)半殖民地:从政治角度看,主权遭破坏,列强干涉中国 内政,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日益卷入资 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日益殖民地化。 (2)半封建:指封建主义受到冲击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先进 的生产方式、思想、制度在中国逐步传播、发展的过程。这是 历史的进步。
(2)概况
战争
鸦片 战争 甲午 中日 战争 八国 联军 侵华 战争
条约
香港岛
内容 割占 ,赔款,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和 双方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 美、法等国取得 面最惠国待遇 、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 关条约 《

割地,赔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为商埠,在通商口岸 开设
条约 》 ,中国收回伊犁。
③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 行省 ,加强对新疆的控制。
3.黄海海战 (1)爆发:1894 年 9 月,中国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 航途中遭日舰偷袭。 (2)经过: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等率 官兵英勇作战。 (3)结果: 李鸿章令舰队躲进 威海卫军港 , “避战保船”,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高考历史优化方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

高考历史优化方案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二第3讲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

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
国共合作宣言 。 交的______________
(2)防御阶段
淞沪 、太原、徐州会战。 ①正面战场:进行了______
②敌后战场: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开展游击战,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3)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正面战场继续抗击日军。
②共产党: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
百团大战 彭德怀组织____________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 侵略气焰,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944年春,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春,中共七大召开。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____________,抗 日战争胜利。 (3)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 反法西斯 ____________ 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 民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2.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中国共产党
①九一八事变后: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 发表___________ ,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 停止内战 1935年12月,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 ②在东北:中共组织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 武装力量的核心。
海和司法等主权的完整。
经济命脉 ②经济上,列强控制了中国的___________ , 中国的经济因依赖列强而丧失了独立地位。
2.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马关条约 (1)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的《___________ 》,
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①内容: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利益, 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也 利益均沾 能从中“______________”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doc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人民版)(1840--------1949)『单元专题特征整合』17世纪40年代,有两件大事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几乎同时发生。

在东方,满洲八旗铁骑涌入山海关,建立起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

在西方,英王与国会矛盾激化,爆发内战,宣告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清王朝虽然开创了“康乾盛世”,但那只是落日的余晖,很快地就暗淡下去。

反观西方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实力迅速增强。

它们对内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从1840年开始,列强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掠夺中国资源、破坏中国主权、屠杀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遭受屈辱和欺凌。

但同时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的独立,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因此一部中国近代史(1840-1949)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但同时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侵略战争,强加给清政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二是面对外来侵略,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维护国家,起而抗争,是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并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直至胜利。

知识结构屈辱鸦片战争第二次中法战争甲午八国联军抗日战争抗争三元里人民左宗棠黄海反割台义和团抗日全民族史抗英斗争收复新疆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救亡抗战考点导航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简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认识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践踏,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受列强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人民版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题(人民版):第2单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单元综合检‎测(二)(学生用书为‎活页试卷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检测范围:专题二、三)(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1.西方人当时‎把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叫做“英中战争”,直到今天,西方教科书‎里面还沿用‎这种说法。

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称‎之为“鸦片战争”。

从中我们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 ) A.用语不同是‎由语言翻译‎差异造成的‎B.两字之差反‎映了两种态‎度,两种思想C.“鸦片战争”道破了英国‎贩卖鸦片的‎罪恶D.“英中战争”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解析 A 对战争的不‎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立场,这与语言的‎翻译无关,故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2.同治年间,章京周家楣‎回奏总理衙‎门:“其中外办罪‎,生死出入,不得其平,拟请定约时‎将中外命案‎定一公例,凡系交涉之‎案彼此照办‎,以得其平,于条约内载‎明遵守。

”导致“其中外办罪‎……不得其平”的原因是( )A.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B.中国关税不‎能自主C.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实施‎D.列强攫取了‎领事裁判权‎解析 D 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材料内容‎可判断,同治年间,中外命案定‎罪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列‎强在中国犯‎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实行的是领‎事裁判权,故D项正确‎。

3.甲午战争时‎,“所有官兵都‎携家带眷住‎在陆上,把兵舰当作‎一个衙门,点卯应粮,而海军经费‎则全部移去‎修建颐和园‎……”据此,你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军备落后B.政府腐败C.军费匮乏D.军纪松弛解析 B 从材料中“官兵携带家‎眷住在陆地‎”“海军军费移‎去修颐和园‎”等信息反映‎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巩固提升(含解析)人民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2-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53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解析 D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说明记录者是从表面上看侵略者角度来说的,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的确是日军军机电报,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而全民族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故C项不正确。

从日军军机电报记录的时间、“双方冲突”等可以看出,这段电文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有一定史料价值。

2.朱德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指出:“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在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

”其相关背景是( )A.西安事变的爆发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解析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促使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3.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B.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C.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解析 C 根据时间可知,中共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版.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教师版.doc

【知识体系】本专题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主要叙述了1840年以来中国在列强一系列的侵略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之是局部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继而是全民族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进行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

本专题有着两条非常明显的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的侵略战争,使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外来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

这也是贯穿中国近代史两条主线,其中,列强侵华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

根据这两条主线,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构建如下:屈辱 鸦片战争 第二次 甲午 八国联军 日本侵华战争史 鸦片战争 中日战争 侵华战争1840 1842 1856 1860 1937 1945抗争三元里人民黄海反割台义和团全民族史抗英斗争海战斗争反帝运动抗战一、在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有哪些1.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观原因是抗战的领导者清政府腐败落后;客观原因是资本主义列强实力强大;根本原因在于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2.从主观上看:清朝封建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且限制人民参战。

尽管部分军民奋起抵抗,但无力扭转败局。

3.从客观上看:鸦片战争时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在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与英国共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末已成为亚洲的强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实力更加强大。

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1.政治方面(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鸦片战争使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轮复习 专题二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例题
——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3)根据材料二,谈谈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 贯立场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或“一中一台”意图。 (4)为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中共领导人创造性 的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该方案有何成功的实践。
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
材料三: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 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 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 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 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 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 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台湾问题 的认识。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 整不可分割,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是坚定不 移的;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 努力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使用武力;祖 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愿望,是民心所向、大 势所趋;台湾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我们和平统 一祖国的进程,也从根本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四、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背景 ① 《马关条约》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 投降卖国。 面对日本割占台湾,各界人士态度如何? A 全国人民坚决反对 B 台湾人民悲痛万分,誓死保卫台湾 C 清政府严禁大陆人民援助台湾军民
(2)主要情况: ①罢市抵制 主要义军:邱逢甲、徐骧、刘永福 ②发布檄文 抗击地点:新竹、台中、彰化、台南 ③武装抵抗 主要战斗:大甲溪伏击战 重大战果:打死打伤日军三万多
结论:中国军民的抗争史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殖民地的主 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优导学案】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巩固提升(人民版):专题2-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含解析)(对应学生用书P253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

”这段电文( )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解析 D “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说明记录者是从表面上看侵略者角度来说的,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的确是日军军机电报,故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而全民族抗战是在七七事变后,故C项不正确。

从日军军机电报记录的时间、“双方冲突”等可以看出,这段电文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有一定史料价值。

2.朱德在《实行对日作战》一文中指出:“国际舆论一致地责斥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在向着我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

”其相关背景是( ) A.西安事变的爆发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解析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促使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3.某同学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文字:“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声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他不知该材料的真伪。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的目标是反对日本侵略B.应该是假,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格格不入C.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再次合作而作出了努力D.应该是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始终坚持三民主义解析 C 根据时间可知,中共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4.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谈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认识问题时,曾强调:“应该直率地对给国内外带来巨大损害这一事实进行反省。

”下列行为属于日本二战时对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②“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③潘家峪大屠杀④旅顺大屠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 A 注意材料的时间限定——“二战”,旅顺大屠杀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排除④。

5.图中这幅漫画是著名漫画家沈同衡于1938年创作的《“武运”岂能长久》,画中描写日本家庭一老一小爷孙二人。

老爷爷愁眉苦脸地说:“这回征兵咱家又得去一个……”这幅漫画说明( )A.中日人民都是军国主义的受害者B.日本人民挺力抵制政府侵略中国C.中国人民争取日本人民的支持D.日本人民反对日本的征兵政策解析 A 从墙上挂的两张遗像可以看出,老爷子的儿子、大孙子已经在侵华战争中死掉了,墙上两张遗像同写有”武运长久”字样的日本膏药旗挂在一起,表明正是由于日本军阀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葬送了他们的生命,并使这爷孙俩继续面临这样的恶运。

日本侵略者的所谓”武运长久”,不仅使无数中国老百姓遭受烧、杀、抢、掠,家破人亡,也给日本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作品通过漫画形象告诉人们:日本侵略者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共同的敌人。

故选A项。

6.2012年贺岁片《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

它讲述的是南京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6个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

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平、上海已被日军侵占B.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形成C.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D.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艰苦抗战解析 A C 武汉会战武汉的失守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不是南京大屠杀。

7.“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 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 019 911人的重大伤亡。

”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 )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解析 B 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党为抗击日军所作的努力与牺牲,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抗战,故A、C、D三项不正确。

8.(2013·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联考)“诗存南渡后,入梦靖康前”本是对南宋偏安的伤感之词。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学家吴苾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南渡集》;历史学家陈寅恪也吟出了“南渡自应思往事”的诗名句。

文人的这一表白有可能是“暗喻”( )A.对南宋南渡后的历史反思B.对国民政府退守西南的失望C.对渡江战役胜利在望的赞美D.对红军长征脱险后的期望解析 B 从题干中时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可以排除A、C两项,从题干中引用的诗句语境和对“南渡”的伤感,可知B项与题意相符合,而D项红军长征是从东南向西北走,故排除。

9.“冀中名将”吕正操曾在1991年前往美国探望老上级张学良,张学良笑道:“我下野后,你当年在战斗中却获得一个‘地老鼠’的外号。

”“当年”是( ) A.北伐战争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析 C 张学良下野是在西安事变后,吕正操因地道战得外号“地老鼠”,由此可以判断是抗日战争时期。

10.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解析 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从材料“两党合作”等信息可排除A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和B项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国民政府开放民主”“民族凝聚力增强”等信息可以排除C项,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国民政府尚未建立起来,民族凝聚力增强也不符合这一时代特征。

符合题意的应是D项。

11.2010年7月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流》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下图),93岁的台湾原“行政院长”郝柏村(江苏盐城人)致辞说:“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

”这里的“站起来”的含义是(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解析 B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反抗外来侵略的开始,全民族的抗战,由此开启了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的道路,最终取得了全民族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12.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确立大国地位的起点。

”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 )A.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B.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巨大解析 D 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也没有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抗日战争对国内的重要影响,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了重要的战略价值,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1·北京文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下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8分)(2)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12分)解析本题以地图形式切入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地图解读能力。

第(1)问从材料中的图片可以总结革命根据地的变化。

第(2)问结合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回答。

【答案】(1)面积由小变大,分布范围由分散到集中连片,从地跨两省到地跨四省。

(2)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根据地政权建设;领导根据地军民抗战;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37年初,中国近代著名军事家蒋方震(国民党陆军上将)在谈到中国能否打过日本的问题时指出:“……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不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国民党陆军上将,蒋介石的亲信之一)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的时候,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施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

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在此项大方针下,国军作战之具体运用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持久抵抗时期,第二期为敌我对峙时期,预定之第三期,为我总反攻时期,在抗战第一时期,国军……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动,借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以求达成提早阻止敌人前进,乃建立长期抗战的目的。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材料二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八年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 117次,小型战斗28 931次。

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 211 419人。

空军阵亡4 321人,毁机2 468驾。

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的国民党将军即达200余位,其中有11位上将、34位中将、48位少将。

——中华网《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请回答:(1)指出蒋方震和陈诚在抗战的基本策略上有何相同之处?其共同的依据是什么?(2分)(2)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蒋方震提出的抗战“要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国转弱为强”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6分)(3)蒋方震和陈诚的主张有合理之处,但均未找到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分析:他们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途径各是什么?其共同的缺陷是什么?(4分)(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国民党的抗战。

(8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1)问主要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概括;第(2)问要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去考虑;第(3)问要结合国共两党的不同的抗战路线进行解答;第(4)问评价国民党的抗战时必须要做到客观公正。

【答案】(1)都主张持久抗战。

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