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及药敏_MTT法_的质量控制
原代细胞干预培养及MTT细胞增殖毒性检测

原代细胞干预培养及MTT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实验样本:原代XXXX上皮细胞实验药物:A药物刺激浓度:0.1%,0.01%,0.001%,0.000l%时间点: 30 min、2h、6h、24 h实验方案:常规细胞传代,用第2~4代细胞。
传代后孵育至少24 h至细胞70%融合:细胞移入96孔板内,5×103 细胞/孔待细胞贴壁后,移去原培养液,加入含0.1%,0.01%,0.001%,0.000l%共4个浓度的A药物培养液。
在30 min、2h、6h、24 h共4个时间点时实验终止,每孔加入5 mg/mL的MTT溶液20uL,继续孵育4 h,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每孔加DMSO(Dimethyl sulfoxide)150 uL,室温下振荡10 min,立刻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吸光度值(选择波长490 nm)。
每浓度每时间点做5孔。
设空白对照1孔 (不加细胞只加培养液)最后比色以对照孔调零。
实验试剂:MTT(sigma)操作步骤:在96孔板加入细胞100μL/孔(约5×103),置37℃ 5%CO2细胞培养箱培养24小时;待细胞贴壁后,移去原培养液,加入含0.1%,0.01%,0.001%,0.000 l%共4个浓度A药物培养液;在30 min、2h、6h、24 h共4个时间点时实验终止;每孔加入5mg/ml的MTT溶液20ul,继续孵育4 h,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每孔加DMSO(Dimethyl sulfoxide)150 uL,室温下振荡10 min,立刻在酶联免疫监测仪上测定各孔吸光度值(选择波长490 nm)。
实验分组:A 正常培养组B 0.0001% A药物培养液C 0.001% A药物培养液D 0.01% A药物培养液E 0.1% A药物培养液结果分析:细胞存活率% =(加药细胞OD-本地OD/对照细胞OD-本地OD)×100%注:本底OD值(完全培养基加MTT,无细胞)30 min时,490 nm波长各孔的OD值分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样本5平均值组A0.4870.4810.4660.4730.4590.4732B0.4650.4530.4410.4370.4320.445694.1%C0.4210.4160.4140.4080.4350.418888.3%D0.4060.3950.3880.3840.3930.393282.8%E0.3880.3730.3690.3770.3820.377879.5%本0.0070.0090.0120.0080.0080.0088底2h时,490 nm波长各孔的OD值分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样本5平均值组A0.5070.5240.5110.5050.4960.5086B0.4880.4790.4630.4660.4700.473292.9% C0.4530.4490.4660.4510.4470.453288.9% D0.4280.4340.4370.4190.4220.42883.9% E0.4070.3860.3930.4060.3990.398278.0%本0.0060.0090.0070.0070.0080.0074底6h时,490 nm波长各孔的OD值分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样本5平均值组A0.5690.5700.5620.5570.5680.5652B0.5470.5520.5410.5360.5440.54496.2% C0.5230.5150.5110.5080.5120.513890.8% D0.4750.4610.4760.4550.4480.46381.7% E0.4270.4210.4180.4220.4040.418473.7%本0.0080.0090.0070.0070.0090.008底24h时,490 nm波长各孔的OD值分样本1样本2样本3样本4样本5平均值组A0.6550.6470.6580.6490.6620.6542B0.6230.6190.6150.6340.6220.622695.1% C0.6040.5750.5910.5870.5820.587889.7%D0.5030.5260.5220.5180.5150.516878.7% E0.4370.4480.4210.4460.4380.43866.5%本0.0080.0090.0090.0110.0080.009底生长曲线:细胞培养图片:。
抗肿瘤药物筛选中MTT法和SRB法的比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 o l .11 N o.3NA TU RAL PRODU CT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M EN T 收稿日期:1999201207抗肿瘤药物筛选中M T T 法和SRB 法的比较谭卫东 金 红 罗弟祥 钟绍东 苏 芝 彭旭东 高小平(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 成都 610041)摘 要 在抗肿瘤药物的体外筛选中,M T T 法和SRB 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
我们用M T T 法和SRB 法分别测定3种已知植物抗癌药对22株人肿瘤细胞的抗癌活性,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通过分析两种方法测出的细胞存活率(T C )的差异分布和相关系数以及I C 50的二变量分布,比较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异同;通过两种方法重复测定3种药物对7株人癌细胞的抗癌活性,比较了两种方法的重复性;通过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T C 值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比较了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M T T 法和SRB 法的相关性较好,都可用于抗肿瘤药物的体外筛选,SRB 法更适合于大规模筛选,3种抗癌药物的测定结果与临床资料基本一致。
关键词 M T T 法,SRB 法,抗肿瘤药物体外筛选抗肿瘤药物筛选是抗肿瘤药物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立合理的筛选体系,提高筛选质量,发现新的抗癌药物,是90年代肿瘤药理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目前使用的筛选方法是针对某种肿瘤病而不是以肿瘤总体为对象[1],这种方法用60种人体瘤细胞系作为筛选用模型,组成一个“板块”。
此板块按肿瘤病种种类再分成白血病、黑色素瘤、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及中枢神经系统癌等7个亚板块。
如果某种受试药物的细胞毒作用具有亚板块特异性,则可能发现对某种(些)肿瘤具有选择性的抗肿瘤药。
在此基础上,辅以针对机理的生化筛选测定,并用体内模型复筛,就可以筛选出有效的抗癌药物,用于临床试验。
我们建立了“板块”筛选方法,用M T T 法[2]和SRB 法[3]在体外初步测定药物对癌细胞杀伤作用的选择性。
应用MTT法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培养进行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

应用MTT法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培养进行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MTT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细胞存活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基于将细胞培养在96孔板中,然后添加MTT(3-[4,5-二甲基噻唑-2-基]-2,5-二苯基-2H-四唑共辅酶)溶液,通过还原作用将MTT转化为紫色的甲基紫,并测定吸光度以评估细胞活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MTT法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培养进行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药物选择和指导。
我们收集并处理了来自不同患者的恶性肿瘤组织样本,分离出原代肿瘤细胞,并进行细胞培养。
鉴于原代细胞在培养和扩增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胞浓度、培养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差异,我们首先对原代细胞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测定了细胞的生长曲线和增殖速率,以确定最适宜的培养条件。
接下来,我们建立了恶性肿瘤原代细胞的体外药敏试验模型。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如氟尿嘧啶、紫杉醇和卡铂等,以及一些新型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和曲妥珠单抗等,分别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与细胞一起孵育一定时间后,通过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和增殖能力,从而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效果。
在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时,我们对实验流程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我们确保每种药物的浓度和处理时间都是一致的,以减少实验误差。
我们设置了对照组和空白组,用来比较各药物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的影响,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我们重复了每种药物的试验,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获取更准确的药物抗肿瘤效果数据。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成功建立了恶性肿瘤原代细胞的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模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种抗肿瘤药物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具有不同的抗肿瘤作用,部分药物甚至存在耐药现象。
这些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可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地选择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应用MTT法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培养进行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药物选择和指导。
肿瘤细胞产品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的总结和展望

肿瘤细胞产品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的总结和展望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肿瘤细胞产品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的总结和展望一、引言在肿瘤治疗领域,肿瘤细胞产品的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mtt检测方案

MTT检测方案1. 简介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常用的细胞代谢活性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估细胞的增殖、存活和损伤程度。
MTT检测方案是一种基于MTT试剂的细胞活力检测方法,通过将MTT试剂与细胞共培养,细胞内的还原型MTT物质将被代谢酶还原为紫色的甲啉盐,进而通过溶解甲啉盐来测定细胞数量或活力。
本文将介绍MTT检测方案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帮助研究人员正确进行细胞活力的评估和相关实验。
2. 实验原理MTT试剂是一种黄色的水溶性试剂,在细胞共培养过程中,MTT会被细胞内的代谢酶还原为紫色的甲啉盐。
甲啉盐在一定条件下可溶于有机溶剂,例如二甲基亚砜(DMSO),这样可以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溶解后的甲啉盐的光吸收度,间接反映细胞的活力。
MTT检测方案的基本步骤如下:1.细胞培养:选择适当的细胞系,并使用合适的培养基进行细胞的繁殖和培养。
确保细胞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时进行后续实验。
2.细胞处理:将细胞接种在培养物底物上,使其附着生长。
当细胞密度达到合适的程度时,加入待检测的样品或药物处理,根据实验需要进行时间和浓度的调整。
3.MTT试剂处理:将培养的细胞洗涤一遍,添加MTT试剂至培养基中,通常浓度为0.5 mg/ml。
将细胞孵育在37°C的培养箱中,孵育时间通常为4小时。
4.紫色甲啉盐形成:孵育结束后,将培养基中的MTT溶液用吸管吸除,加入溶解剂(如DMSO)彻底溶解甲啉盐。
一般来说,溶解剂的体积与MTT试剂所添加的体积相当,可在溶解前进行调整。
5.测定吸光度:将溶解后的甲啉盐溶液取出一定体积放入96孔板中,使用分光光度计在57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吸光度的数值与细胞活力相关,数值越高代表细胞活力越强。
3. 注意事项1.实验前准备:细胞培养需要遵守相关的无菌操作规范,并针对不同的细胞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和培养器具。
MTT法用于实体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测定的初步研究

MTT法用于实体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测定的初步研究
蔡景龙;李登华
【期刊名称】《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32)4
【摘要】用溴化二甲噻唑二苯四氮唑(MTT)方法对26例实体肿瘤细胞行化疗药敏测定。
结果表明,不同肿瘤细胞对同一化疗药物,同一肿瘤细胞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准确取材、避免污染、合理送检方式以及尽早实验是化疗药敏测定成功的关键。
当药敏结果用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时,可选择临床上常用的药物进行试验,并根据结果选对肿瘤抑制率高的前3种药物为相对敏感药物。
【总页数】3页(P324-326)
【作者】蔡景龙;李登华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3
【相关文献】
1.MTT法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度的研究 [J], 李胜水;李双标;张风梅;刘岩;许华
2.MTT法研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临床意义 [J], 杨宗华;金逸;李晓诗;褚东明;张曾明
3.MTT法检测人实体瘤化疗敏感性的临床应用研究 [J], 马玉彦;林英姬
4.琼脂培养-MTT法在实体瘤细胞化疗药敏中的应用 [J], 栗群英;李广运;李幼英;钱
江龙
5.MTT显色法快速测定实体瘤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方法研究 [J], 辛华雯;王润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琼脂MTT法用于肿瘤药敏的研究

双琼脂MTT法用于肿瘤药敏的研究
沈炜明;翟晓波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1999(020)012
【摘要】目的:采用将集落法和MTT法结合发展而成的双琼脂MTT法进行肿
瘤药敏试验,以克服MTT法中正常细胞干扰测定的缺点。
方法:对小鼠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株用两种方法的光密度抑制率进行比较。
结果:正常细胞在用双琼脂MTT法时生长不良,而肿瘤细胞则生长良好。
结论:双琼脂MTT法优于MTT法。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沈炜明;翟晓波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药学
研究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琼脂培养MTT法药敏测定对提高肺癌疗效的意义 [J], 王意兰;曹建国;谢金魁;谢辉忠
2.MTT法用于实体肿瘤细胞化疗药敏测定的初步研究 [J], 蔡景龙;李登华
3.琼脂培养-MTT法在实体瘤细胞化疗药敏中的应用 [J], 栗群英;李广运;李幼英;钱江龙
4.应用MTT法对恶性肿瘤原代细胞培养进行规范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 [J], 李恒
善; 云耀峰; 梁润; 郝灵芳; 苍宏宇
5.MTT法用于新鲜肿瘤标本体外抗癌药敏试验的方法研究 [J], 王润帮;辛华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MTT法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度的研究

MTT法检测胃癌患者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度的研究李胜水;李双标;张风梅;刘岩;许华【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023)006【摘要】目的探讨3-(4,5)-2-噻唑-(2,5)-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药敏试验法在指导临床胃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40例胃癌新鲜标本肿瘤细胞对2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度.结果对胃癌细胞抑制率强的药物为PTX,ADM,BCNU,eADM,Ara-C;对胃癌细胞抑制率较弱的化疗药物为CTX,OPT,VP-16,ICTX,PYM.结论 MTT药物敏感试验对于提高胃癌化疗效果,减少用药盲目性具有重要意义.【总页数】2页(P43-44)【作者】李胜水;李双标;张风梅;刘岩;许华【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河北沧州,06100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河北沧州,06100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河北沧州,06100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河北沧州,061001;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河北沧州,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R730.53【相关文献】1.MTT法研究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临床意义 [J], 杨宗华;金逸;李晓诗;褚东明;张曾明2.MTT法检测口腔恶性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J], 李伟忠;张进华3.预制检测板MTT法检测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J], 李胜水;于翠珍;崔克勤;张风梅4.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研究 [J], 江泽;许华;李胜水;张凤梅;李双标;刘岩5.用MTT改良法检测肿瘤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 [J], 丘仑兴;李诚信;黄学明;廖彩森;郭华伦;张爱娜;周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及药敏(MTT法)的质量控制
徐文科1,乔小云2
(1.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2.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目的考察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及药敏(MTT法)各项操作规程,为质量控制提供实践依据。
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强化无菌操作、规范化取舍标本、显微镜下控制单细胞悬液浓度、培养和测定条件的控制、工作液稳定性的研究。
结果
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及药敏(M TT法)的结果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结论通过严格控制实验操作程序,肿瘤药敏M TT 法的临床相符性令人满意,可在实际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肿瘤细胞;培养;药敏;质量控制
肿瘤细胞培养和药敏实验是筛选抗肿瘤药物的主要研究方法[1,2]。
不合适的临床抗肿瘤化疗药物不仅使治疗失败,同时能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因此,对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毒副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3]。
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中,对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及药敏实验大多采用体外四氮唑盐(M TT)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耗时少、无放射性等优点[4~6]。
该法主要的缺陷是,结果不稳定导致与临床相符性差。
究其原因,因为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质量控制的步骤较多,各种操作过程需要多次试验来验证[7,8]。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通过流程质量控制,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现报道如下。
1操作规范化
1.1强化无菌操作在细胞培养及药敏实验时,需要配制1640培养液、工作浓度的试剂和抗肿瘤药物、含有抗生素的生理盐水等。
这些药液的配制要求必须在净化的空间中配制,以免有细菌的污染。
参与配制的玻璃瓶、培养皿、不锈钢细胞滤筛、试管、移液管、吸头等器械均需在清洗后121e、30 m i n水蒸汽湿热灭菌。
对微量移液系统、洗耳球等不宜湿热灭菌的物品,在实验操作前后,用75%乙醇或0.1%醋酸氯己定溶液擦拭灭菌,可以获得较好的无菌效果。
1.2病理标本的规范化取舍一般来说,在室温条件下,组织细胞离体2h,后,活性受影响。
由于患者的情况不一,肿瘤的大小、分型不同,对标本的处理需加强/时效0观念。
必须与手术医师、手术室、病理科加强沟通。
标本离体后,应在第一时间送到病理科(或由病理科医师在手术室将标本进行处理),尽量去除标本上的坏死组织、成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洗净血水、分泌物等,浸泡于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瓶中,尽快送到肿瘤药敏实验室。
但是对标本量的多少,有学者建议为1.5c m[3,4],由于受肿瘤组织本身大小的限制,可能无法提供如此体积的标本。
根据我们的经验,0.5 c m@0.5c m@0.5cm或略小,只要研磨充分,也可以制备出良好的单细胞悬液。
1.3肿瘤细胞单悬液的制备在将标本放入不锈钢筛网进行研磨时,最合适的细胞浓度是每毫升1@105~1@106[4,5]。
此操作的浓度较大,必须边研磨,随时用显微镜观察,直到视野中有均匀、多量的单细胞为止。
研磨时间的长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本调整。
若在工作中没有控制好研磨时间,导致细胞浓度过高,产生的紫色甲臜结晶较多,将难以判断药物的抑制率。
1.4培养时间的确定一般要求在37e、5%CO
2
培养箱中培养48~72h,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断电、断气,否则效果受影响。
如果培养24~36h后,培养液的颜色已经变黄,即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而不需继续培养,缩短出报告的时间,降低成本。
1.5甲臜结晶的溶解现有的操作程序要求在标本中加入
10%十二磺基硫酸钠(SDS)后,震荡30m in,再置于室温30~ 120m i n,待结晶完全溶解后测定。
我们的工作体会是,震荡
30m i n后,置于37e、5%CO
2
培养箱中继续培养1h,能达到完全溶解甲臜结晶的目的,并且测定结果相当稳定。
2根据工作需要,探讨相关研究
2.1抗肿瘤药物浓度的探讨相关的文献报道有采用人体药物峰浓度、2倍峰浓度和5倍峰浓度甚至10倍浓度等[5,9,10]。
由于体内体外环境的差异,如果低浓度在体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采取1/2倍峰浓度是否可行有待于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验证。
特别是对昂贵的部分药物来说,降低成本对医院、对病人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2.2工作液的冻融稳定性研究含抗互素的生理盐水、M TT 液均不稳定,需现配现用。
由于所需的浓度均很低(青霉素100~200I U#m l-1链霉素100~200I U#m l-1、M TT2~5 g#L-1)。
为了防止浪费,整个配制过程中耗时较长。
可以一次配制合适的量并冷冻(-20e)保存,需要时再室温解冻。
抗肿瘤药物由于品种多,相对浓度不一,临时配制困难多。
预先储备,大多数药物的稳定性又差,在2~8e范围内推荐保存24h。
短期的冷冻储存不影响药物的抑制活性。
如果一次配制多量后冷冻储存,随着解冻次数的增加,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偏低,影响结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杨早.番荔枝科植物抗肿瘤作用研究概况[J].安徽医药,
2005,9(7):484-5.
[2]王世宏,魏伟,许杜娟,等.白芍总苷对SMM C-7721细胞增殖
的抑制作用[J].安徽医药,2006,10(1):8-9.
[3]张海霞,方芸,葛卫红,等.四氮唑盐法肿瘤药敏试验及应用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7):663-4.
[4]张强,张宾,李新霞,等,M TT比色法检测喷门癌中分化腺癌
化疗药物敏感性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27(7):635-6.
[5]曹丽芝,任华益,刘人树,等.MTT法测定卵巢癌患者单药与联
合用药的体外敏感性[J].中国药房,2006,17(15):1155-7. [6]曹静,赵志华,李道明.M TT法测定食管癌细胞株化疗药物敏
感性[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3):187-8.
[7]刘敏,吕鹏,于志红,等.消化道癌原代培养体外药敏试验
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6,18(6):468-70.
[8]张翠卿,唐东平.肿瘤体外药敏试验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的研
究时展[J].四川肿瘤防治,2006,19(4):280-4.
[9]王新立,付质杰,潘晶,等.MTT法检测中分化胃腺癌对化疗
药物的繁感性[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6):666-7.
[10]姚祺,李太原.大肠癌细胞体外培养药敏试验与临床物征关
系控讨[J].实用癌症杂志,2006,21(6):564-6.
(收稿日期:2007-12-27)
#
23
#
安徽医药A nhu iM e d ical and Phar maceutical Journal2009Jan;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