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14课
第14课 美国独立战争

第14课美国独立战争(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列克星顿打响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2、记住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基本内容及意义,。
3、掌握独立战争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4、理解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5、通过学习《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知道重要历史文件的出台对国家和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找出自己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一、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北美状况(独立战争的背景):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纷纷到美洲展开殖民活动,屠杀本地的印第安人,强占殖民地。
美国独立前是国的殖民地,其居民来自英国等国的移民。
英国最初在北美东海岸建立了个殖民地。
18世纪中叶,北美逐渐形成了新兴的民族,到六七十年代,英国强化了对北美的殖民统治。
2、各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激化,纷纷反抗,并联合起来。
1774年,12个殖民地代表在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英国拒绝,各殖民地纷纷组织民兵与英国战斗。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和经过:1、原因:2、开始:年4月,马萨诸塞民兵在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即列克星顿枪声。
3、建军: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武装反抗英国,整编大陆军,6月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4、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执笔起草的《》。
《独立宣言》的内容: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彻底与英国脱离关系,成为自由独立的;宣布了资产阶级、原则,宣告。
实际上宣告了美国独立。
后来确定月日为美国的独立日。
宣言的性质:是一份伟大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为1789年法国《》的范本。
《独立宣言》的历史作用:是。
5、胜利:1783年,经过年奋战,美、英签订《》,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三、战争成果的巩固——1787年宪法1、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 课前预习作业1.匈奴族主要生活在。
2.秦汉之际,匈奴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3.西汉初年,由于国力有限,不得不对匈奴实行政策。
4.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首领向汉朝称臣,汉元帝把嫁给了他。
和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向汉称臣,逐渐南迁;北匈奴与东汉为敌,东汉派大将、反击,打败北匈奴。
7.简述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二. 小组活动任务1.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
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建立时期反击匈奴和修筑长城的相关内容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14课_难忘九一八_导学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导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二、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一、九一八事变1.九一八事变的时间是,借口。
2.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是。
导致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
3.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部队,组织起,抵抗日军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
中国人民的抗战开始了。
二、西安事变4.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
5.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和十七路军,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
蒋介石不但不接受他们的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6. 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是,又叫做“”,发动者、。
7.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出发,主张解决。
党中央派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8.西安事变的结果是,从此,基本结束,形成。
㈡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无论日本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材料二:<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时说:“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11月的国民党四全大会期间,蒋再三表白要抵御外侮,“先要国家统一,力量集中”,同月30日又指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之统一。
”(1)从材料一电文看,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什么态度?(2)致电后的几个月内,东北三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材料二看出蒋介石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到:“不论我们对这一时间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稿14

五河县“三为主”高效课堂七年级(上)历史导学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主备:王鹏审核:张彩荣使用时间:一、学习目标:1、能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等史实。
2、能知道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能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历史的潮流。
西汉封建经济的繁荣、国家统一强盛,是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2、学习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三、学法指导:讨论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展开讨论,惊醒探究。
四、知识链接: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
墓前树立着董必武的诗碑,诗的内容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
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会了解这些问题。
五、学习内容:(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草原一定是你欣然向往的地方吧!那么,你知道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是谁?为什么能统一?2、举例说明秦朝同匈奴的关系。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反击,夺回了哪些地区?2、武帝时,大破匈奴的两位将领是谁?结果怎样?3、汉武帝时,能够成功反击匈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昭君出塞1、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其中向汗称臣的一部首领是谁?他们南迁到哪里?2、“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期的事?3、昭君出嫁这件事有何积极的作用?学生展示: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哪些?2、比较汉代与匈奴的两次和亲。
六、学习小结;七、达标检测:1、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 战国时B 秦始皇末年C 秦汉之际D 西汉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回了()A 河套地区B 河西走廊地区C 漠北地区D 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汉文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请求和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导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14课)

提纲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末汉初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昭君出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三、问答题
8.简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
四、重点点拨:
1、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匈奴南下掠夺,是掠夺战争。虽然没有侵略与被侵略的性质,但是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因为它给汉匈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和平时期,各族人民之间的杂居相处,友好往来,还有和亲、边境贸易等。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是历史的主流。
2、匈奴是我国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立奴隶制政权,活跃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舞台。匈奴的兴起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祖国的历史是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都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3、汉武帝时经济的繁荣和国力强盛为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准备了条件。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农业文明的发展。
7.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制瓷业发达D.逐渐有了农耕
3.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B.促动了民族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4课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14课](https://img.taocdn.com/s3/m/50f0e66aaf1ffc4ffe47accf.png)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能力目标: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祖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4、重点: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二、自主学案:(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下列问题:1、生活:在()草原过着()生活。
2、统一:时间()、人物()单于。
3、经济:()业兴旺;()业发展,铁器被广泛应用。
;学会了(),开始垦田种谷。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阅读课本第二目,完成下列问题。
1、条件:()时,国力强盛。
2、概况:(1)第一次:从匈奴手中夺取了()和()地区。
(2)第二次:漠北战役:时间:()、将领:()和()、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三)昭君出塞:阅读课本第三目,完成下列问题。
1、背景:公元前()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单于向汉称臣。
2、概况:()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3、意义:(1)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2)为汉匈的()和()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合作探究:1、联系12、13课回答: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友情提示:从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考虑)2、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
课堂检测:1、汉武帝时期,改变汉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为进攻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B匈奴族的分裂C卫青、霍去病的英勇抗击D西汉国力的强盛2、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在()A战国B秦始皇末年C秦末汉初D西汉3、匈奴统一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B冶铸业发展C逐渐有了农耕D制瓷业发达4、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5、西汉宫女王昭君前往匈奴和亲的原因是()A不满西汉宫廷的黑暗而前往的B西汉皇帝为图边界安宁而强迫她的C匈奴军队在同西汉战争中抢去的D为了促进汉匈两族友好相处而自愿的6、毛泽东在他的诗词中把秦皇和汉武并称,下列哪是他们都曾进行过的活动()A发行五铢钱B压制儒家思想C发动对匈奴的战争D治理黄河7、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七年级上册第14课导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14课《伐无道 诛暴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暴政的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及楚汉之争、西汉建立、修养生息政策的简单情况。
2、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能力。
3、了解本课出现的众多成语典故【学习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学习难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一、【知识回顾】(相信自己,我能行。
链接13课《六王毕 四海一》,完成下列问题)1、秦朝建立于何时?2、秦朝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二、【新知预习】(通读上网查阅、请教长辈,了解以下成语典故)1.指鹿为马2.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3.鱼腹丹书 篝火狐鸣4.破釜沉舟5.四面楚歌6.霸王别姬7.约法三章 8.楚河汉界9.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三、【自主学习】(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背景:秦朝灭亡后, 和 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 ” 时间: 建立 建立者:(汉高祖)都城:统治政策: 秦的暴政:①统治残暴, 苛严, 沉重, 繁多 ② 继位后统治更加残暴 吴广起义 时间: 地点: 政权:“张楚”政权 性质:第一次大规模的 结果: 、吴广牺牲, 但 、项羽等起义军继续战斗,最后在 年推翻了秦朝统治四、【拓展提升】(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1.秦曾经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为什么在短短十几年后就被推翻了?2.假设陈胜、吴广他们在戌边的路上没有遇到大雨,那么就不会起义,也就不会有后来项羽和刘邦的起义,秦就不会灭亡。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3.五、【成果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请同学们课堂完成1-6题)1.下列不属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原因的是( )A 赋税、徭役繁重B 刑法苛严C 争夺皇位D 秦二世的黑暗统治2.公元前209年夏,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能反映他们壮举的成语是( )A .破釜沉舟B 背水一战C 纸上谈兵D 揭竿而起3.下面列举的哪两次战役决定着秦王朝的成与败?( )①垓(gai)下之战 ②河套争夺 ③巨鹿之战 ④长平之战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④①4.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大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课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废分封,立郡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评价秦始皇,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预见】
1、学习重点:“废分封,立郡县”。
2、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中央集权的概念。
【知识链接】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名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很快就被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圈点勾画、合作交流。
【学习流程】
1、 自主学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69-72页“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A 、 政治:废分封,立郡县
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____称号,确立皇帝_______的地位。
⑵为了加强统治,在中央,设立____、____、________。
丞相协助____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_____,御史大夫负责________,他们互不统属,都对____负责。
在地方,设立____二级结构,把全国分为___郡,郡下设__,郡的长官称____,县的长官称____,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B 、 经济文化:“车同轨,书同文”
秦统一后,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__尺,以____作为标准文字,后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____,规定以秦国货币______作为标准样式,发行全国,又统一了度量衡。
C 、 军事:御匈奴,筑长城
秦始皇为防御____,将战国时___、___、___三国北边
的旧长城连成一体,西起____,东到____,全长一万多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2、 合作探究
A. 学习了“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后,某中学七年级
同学,围绕着如何评价秦始皇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对中华民族有功,是千古一帝;有的同学认为秦始皇太残暴, 是个暴君。
对于这个问题,你的观点是什么?
B.请你动手设计一个秦朝行政系统示意简图。
C.你的疑点、难点:
3、 展示提升 【达标测评】
A 、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
)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2.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
对此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中央机构中,负责监督百官的是 ( )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丞相 D .郡守
3.下图,你认为哪一枚钱币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 )
A .
B .
C .
D .
4.电影《英雄》中刺客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
秦王说“统一以后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写法”。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有 ( )
①秦始皇完成国家统一后,只是在局部地区统一了文字
②秦统一以后,把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字体 ③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5.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在秦朝的疆域图中标出秦长城的起止点,请问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咸阳,东到河套D.西起陇西,东到长城6.“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那种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这一“致命打击”来自()
A.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B.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C.焚书坑儒D.颁布严苛的刑法
二、非选择题
1.下图表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开创实践者是谁?依据右表说明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
(图见课本p69)
2.上面制度的开创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治、巩固统一?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材料二:一法度横石长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了什么现象?(2)材料二描述的又是什么现象?它的出现在哪个朝代?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