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复初 - 标准化考试可以休矣

合集下载

【推荐】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推荐】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11 文言文阅读

考点11 文言文阅读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

时蔡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

不能用。

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

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

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

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

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

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

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

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选A。

论高考语文考试问题

论高考语文考试问题

论高考语文考试问题周正逵周正逵 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

从1983年起,致力于语文教材体系的改革研究,提出了关于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据此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已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两轮试教,效果显著。

一命题不当,误导教学,是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过去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不管是平时考试,还是升学考试,都感到比较轻松,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平时靠积累,临场看发挥"。

只要平进认认真真地学,扎扎实实地练,该积累的积累,该掌握的掌握,考试是不难的。

所以过去的语文课做作业没有"总复习"一说,语文考试成绩很少有人不及格,学生的语文程度也并不低。

现在可不成了。

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各项常规训练,远远不能知识语言语高考试题的要求;不能适应高考试题的要求,就得不到高分,也就会影响升学率。

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争取得高分,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对口,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训练。

据反映为了应付高考,不少学校的语言语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

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

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教材中确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语言语高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查的新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方式通通"做"几遍……如此等等。

这样一业,既要增加课时,又要加重负担,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也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教材改革,特别是高中教材改革,面对强大的压力,也不得不收缩,甚至停顿。

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委曾经三令五申,禁止滥编、滥印各种复习资料,但是,禁而不止,各种练习题和复习资料照旧满天飞,原因是客观上有需求,只靠行政命令,是无济于事的。

核心素养时代,标准化教学当休矣

核心素养时代,标准化教学当休矣

核心素养时代,标准化教学当休矣作者:许兴亮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20年第04期“一支铅笔8()”。

这是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

一个小朋友填“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

小朋友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

这让我想到了课改之初一个引发热议的教学案例:“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

如此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答案,老师却给了“0”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变成了水。

关于中小学考题标准答的案闹剧屡屡发生,破解这一教育难题,需要回到“教育是什么”这一本原问题。

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

核心素养时代,育人为本的重要标志就是由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转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育人。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中指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诉求,也是新学习时代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2020年初,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提出核心能力考查,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

而主观开放题则是考查上述能力的主要方式。

要求主观开放题有标准答案,其根本原因在于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校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

实际上,备受关注的“钱学森之问”早已敲响了警钟:核心素养时代,标准化教学当休矣!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只会统一化、标准化教学的老师,不远的未来可能会被互取网取代而'下岗',只有有独特魅力的老师才符合未来教师的标准。

”西方把教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一类是具有固定性思维的人。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单价作者版本出版社中国教育史35 黄仁贤2003年3月第1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

参考答案:泮宫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参考答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四个环节,并把行看作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答案:闻、见、知、行4、《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参考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韩愈《》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问题进行系统论述。

参考答案:师说6.夏代“为政尚武”,故在国都设“”以培养武士。

参考答案:序7.稷下学宫采取“”的办学方针,保证了稷下先生学术自由。

参考答案:不治而议论8.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而又实际推行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等人拟定的《》。

参考答案:壬寅学制9.1927年5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的教育方针。

参考答案:党化教育10.洋务运动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京师同文馆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秦始皇采纳法家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A无为而治 B儒道释三教合一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参考答案:B2.孔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A学、思、行 B闻、见、知、行C学、问、思、辨、行 D见闻为与开心意参考答案:A3.唐代科举考试设题指事,由被试者做文章的方法是………………()A帖经 B墨义 C诗赋 D策问参考答案:D4.朱熹认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是…………………………………………()A学习四书五经B“明其理” C应科举D“学其事”参考答案:B5.王安石在太学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A苏湖教法 B三舍法 C监生历事制度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浅谈语文标准化考试

浅谈语文标准化考试

浅谈语文标准化考试作者:薛梦婷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12期摘要:语文标准化考试指的是在语文学科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具有同一标准并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的考试。

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以来,人们对于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批评就不曾停止,到底语文学科该不该实行标准化考试,怎样运用标准化考试呢?本文从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定义、历史发展、利弊等方面具体论述了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意义,并对未来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未来语文标准化考试将在考试结构、出题方式、评价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标准化考试语文教育测验语文标准化考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起就饱受争议,在上一轮课改中人们对语文标准化考试的讨论尤其激烈。

21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痛批应试教育,并且将矛头直指标准化考试,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批判标准化考试的文章,如于漪《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孙绍振《语文高考研究:标准化选择题即将终结》,一时间标准化考试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如今上一轮课改已经过去近20年,语文标准化考试现状如何,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不断更新的语文教学,标准化考试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一、定义:何为语文标准化考试要谈语文标准化考试,先要明确何为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教育及心理测量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

它是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考试。

这里的标准化具体是对不同的被测试者在测试题目、施测条件、考卷评分和分数解释等各个方面都采用统一的标准①。

标准化考试在试题编制、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分数组合与解释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控制,以保证考试的独立性、专业性、公平性。

它适用于大型的统一考试,它的测量标准明确,试题取样范围大、题量多、覆盖面宽,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专业和科学。

1985年初,我国开始引入标准化考试模式,首先在广东进行试点,1989年决定全国推行。

语文标准化考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即在语文科考试中改变传统的以主观题、作文为主导的考试,引入客观题,按照系统的科学的程序组织、建立统一的考试标准,并对误差进行严格控制的考试。

2024春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3)试题及答案

2024春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3)试题及答案

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国学经典选读》无纸化考试作业练习3 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5月,适用于2024春季学期国开河南电大本科学员一平台网上无纸化考试。

作业练习3 试题及答案1 .庄子认为,陪着君子说话,不需要察言观色,直说即可。

A.正确2 .韩非子认为,子女赡养父母是最高境界的孝。

A.正确3 ."本末〃是讲做事首先要明白万物的本末始终,也就是了解事物的外部规律。

A.正确B程4 .祖国医学崇尚〃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A画B.错误5 .孙子,名武。

后世尊称他为〃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

B.错误6 .开凿门窗修建房屋,有了门窗和四壁内的空间,才有房屋容纳和通气的作用•作用。

ASB错误7 ."上善若水"是一种智慧。

尽量去做别人不愿做而有利于自己的事情。

A.正确8 .8 .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张九龄《望月怀远》。

A.画B.错误9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

AHB.错误10 .“初唐四杰”包括(ABCD随机变化!!)?AI1."子畏于匡”的故事,解释正确的是(ABCD随机变化!!)。

A忸个故事表现了孔子那种"天命在我"的自信。

这是老子说的"无〃的B C DB.孔子当时地位身份很高,所以匡人奈何不了他。

C孔子因为有很多弟子保护,所以不怕匡人。

D 乩子之所以不怕匡人,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身负天命.12 .请问以下诗句中写岳阳楼所见之景的是(ABCD随机变化!!)?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B.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乾坤日子庭水,今上岳阳楼13 .入选”四书〃的儒家经典有(ABCD随机变化!!)?A∣<⅞子》JB∙∣《论语》IC.《学记》D.《荀子》14 .天行健fBCD随机变化!!);地势坤,(ABCD随机变化!!)。

A.|君子以自强不息B■明德载画C.寒往则暑来D.暑往则寒来15以下说范尹哽有:(ABCD随机变化!!)。

2023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及答案

2023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及答案

2023云南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卷及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说法正确的是()。

A.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个方面考察选官B.是东汉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C.将官吏的任免权下放到了州县等地方机关D. 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2.剩余价值具体形式中,()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基础。

A.生产价格B.平均利润C.生产成本D.利润3.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其中的“连中三元”是指依次获得哪三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A.院试——乡试——会试B.院试——会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D.会试——乡试——殿试4.下列有关欧洲地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中海是世界最大的陆间海B.少数国家因临海而拥有便利的海上交通C.东部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地形复杂D.北部和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5.甲是一名网络工程师,参加过一些职业技能大赛,在业内小有名气。

下列关于甲的判断正确的是()。

A.学历和文化水平较高B.能高质量完成公司交给的任务C.职业道德素养较高D.就业竞争力强6.下列关于选举制度的选项错误的是()。

A.选举一律采用不记名方式投票B.乡级以下采用直接选举,乡级以上用间接选举的方式C.75周岁以上的老人拥有选举权D.每位选民只能有一次投票权7.二进制数0011 与1101 相加,结果为()。

A.10111B.10112C.10001D.100008.甲乙认识两个月后登记结婚,乙隐瞒了其患有严重疾病的事实。

婚后不久,甲发现这一情况,但仍与乙共同生活。

两年后,甲想要解除与乙的婚姻关系。

根据《民法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之诉B.甲符合申请法院撤销婚姻的情形C.甲符合申请法院确认婚姻无效的情形D.甲符合申请婚姻登记部门撤销婚姻的情形9.2021 年7 月,为解决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全部开通“一卡通行”功能,成为我国首个实现医保卡省内“一卡通行”全覆盖的省份。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近日看到孙复初先生的教育评论《解高考招生制度之“结”》,心里有话不吐不快。

当看到这个题目时,笔者心里先是欣喜——又有人能够对高考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了!可是当我看完全文,担忧甚是多过了欣喜。

笔者可以从面临高考的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孙教授的思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第一,孙教授提出的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

高考之所以称之为高考,就是因为它的性质是一次性的升学考试,既然是考试就带有偶然性。

笔者也很愿意使用平时成绩代替“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但是很遗憾,从十年前的“减负运动”一直到现在,笔者所在城市的学校种种平时对于平时成绩考查与期终大考成绩相结合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原因大概有如下几条:首先,平时考试的考卷出得十分随意,不像高考有那么多的命题专家集中讨论,题目可能并不规范,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水平。

其次,平时考试对我们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掌握水平的自测,没有人看得很重,而如果按照孙教授所讲的方法改革的话,那么次次考试就都成了高考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如履薄冰,每次考试前都搞题海战术,而且是题海战术越成功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获得的对学习成果的承认更多。

这样就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严重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再次,这样的评价方式在缺乏法治的社会条件下难免为“寻租”提供了空间,妨碍了教育的良好发展。

平时考试成绩由学校甚至由自己的课任老师一人说得算,而实践证明学校、老师在权力、金钱面前也是弱势群体,学校的建设需要行政权力的支持,老师的工资也看财政,这样的条件面前,教我们如何放弃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而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职业道德操守”?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可操作性。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大家知道高考全称是“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现在各个地方的高考考卷不一样,录取分数线不一样,这些问题已经被老百姓诟病已久,而孙教授提出的意见却要将这种“统一”更深地打破,让高考成为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要不就是全国各地蔚为壮观地每隔三五个月就“关”进一批老师统一出卷,统一押送考卷,统一制作准考证,随机分配考场……前一种情况,违反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将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惨遭淘汰;后一种情况,则不符合市场规律,这样做额外增加支出的公共资源由谁来买单?对于孙教授的第二个思路,即选拔有培育前途的“偏才苗子”的问题,我对孙教授的诊断十分赞同,可是他开出的药方却不对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学习的方法
世界著名英语语言专家亚历山大(L.G. Alexander)在《二十一世纪报》上开设了一个疑难解答专栏。

有一次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有何区别,他竟然劈头答道:“知道这种区别并不能提高你的英语,顶多不过增加有关英语的知识而已。

”在略作举例说明后,他甚至得出结论:“由上可知,英语中并没有什么‘定语从句’,至少我是不知道。

”这一问一答,似乎也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

语言具有表达形式与表达功能两套系统。

两套系统的“一分为二”还是“合二为一”,直接影响到语言本身的学习。

以英语为例。

儿童学话,但求达意,疏于形式,其错误百出,常令外人惊愕。

如:I done it(I did it)、She no sleeping (she is not s1eeping),Nobody don't like me(Nobody like me)等,可谓比比皆是。

通常要到上学读书,接受正规教育,才能一一纠正。

至于文盲则多为“终身无悔”了。

当它作为外语时,这一顺序正好相反,即学习者已经具备表达功能,缺少的仅仅是另一套表达形式。

在二者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学习者便可以暂时摆脱功能的“纠缠”,专心于形式,首先一一弄清基本组词规律、句法结构,然后便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放之四海了。

这也正是英语比汉语好学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在入门阶段,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进展神速。

中国人学英语实在是捡了一个大使宜。

但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恰恰是英语语法的这种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带来的收获感过于丰厚,反而容易让人满足,让人上痛,更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只要顺着这条道跑下去,讲清事实,摆明道理,英语很快就能学会。

却没有想到,这其实不过才完成任务的一半,甚至只是一小半。

外语常常被比作弹琴打球,这是很有道理的。

一首曲子知道怎么弹是一回事,能否流利地弹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主要涉及背谱、记指法,而这几分钟便可办到;后者则事关十天半月的反复苦练。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学外语背了许多规则,记了大量单词,却不知道怎么用?这道理其实就跟光是修完一门“运动生理学”不足以成为运动员一样,丝毫也不奇怪。

反过来再看看外国人学中文,则不禁大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感慨。

正因为形式深藏在功能之中,正因为无道理可讲,无捷径可走,他们也就干脆死了这条心。

他们只需问一声:“这句话中文怎么说?”也就足够。

剩下的就是反复他说,反复地练,直到把它说熟说顺为至,而从不去追问“为什么?”表面看来,形式功能一肩扛,的确包袱沉重,步履维艰,很让健步如飞、疾去似鸟的中国人看不上眼。

殊不料,恰恰是这种蜗牛式的“走一步算一步”,才堪称步步踏实,不玩虚招。

他们学用结合,边学边用,反而很快尝到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简言之,中国人学外语是把它奉为学问,外国人则仅仅将其作为工具。

做学问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方才磨一剑;当工具使就有如等米下锅,三月便需见成效。

做学问讲究达道明理,推崇“知其所以然”;当工具使便可不求甚解,满足于“不知其所以然”。

外国人若不止于“耍嘴皮子”,下心来啃几本汉语语
法,找几个句子,比如,“台上都走空了”、“一锅饭吃八个人”、“他跟我之乎者也了大半天”,分析一下主谓宾补,就很有可能博得“汉学家”的美称——惜乎少有人肯下这功夫;与之相反,中国人则几乎个个堪称“英学家”——他们拥有的英语语法知识足以今英美人吃惊,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让世界一流的语言专家瞠目。

遗憾的是,社会却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理论才杰”;倒是紧要关头,成堆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后中竟然找不出一两个足以充当口译的实用人才!
《翁文恭公日记》曾记述:“诣总理衙门,群公皆集。

未初,各国来拜年。

余避西席,遥望中席,约有廿余人,曾侯与作夷语,啁啾不已。

…“曾侯”者,乃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也。

能与“各国”周旋,且“啁啾不已”,那“夷语”之熟巧想必是无话可说的了。

今日众多的外语学习者,若能达到他那个水平,恐怕也就堪称“此生足矣”。

不料,曾的英语老师,美国人丁超良(W,A.P.Martin)对他的评价竞是:“流利但不合文法。

”这就不得不让人三思了。

试问:若使曾侯参加今日扛勾划圈的标准化测试,或者,把考场上的佼佼者放到他那多种实际场合中去,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外语考试轻功能重形式,当然有它的苦衷。

社会经济不发达,高等教育不普及,就只能高矮排队,依次录取。

而为了保证公平竞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只能放弃无法客观评价的功能,斡而求助于可以精确计分的形式。

这显然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

高考固然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选拔任务,但它这一手“丢卒保车”所付出的代价也实在过于沉重。

落榜的“卒子”们,就等于白白花钱进了一趟“驾驶培训班”,连方向盘也没摸上一摸,说声“不是这块料”,便打发走人。

然而,回去以后,光凭那一脑子的发动机原理能让他们吃上司机这碗饭吗?再回过头来看看少数幸运儿,现在总算可以痛痛快快学开车了!然而且慢!前面还有一个四级统考在虎视眈眈地等待着他们!也就是说,好不容易从第一轮选拔赛中挣扎过来,立刻又要在更高一级的层次上重复高考前经历过的一切。

方向盘依然可望而不可及。

功能依然深深掩埋在形式之下。

如果说,高考为了解决“僧多粥少”,不得已而为之,那么试问,既不承担任何明确选拔任务,又明摆着不利于实用能力培养的四级统考,到底有什么意义!有人曾把四级统考赞誉为“小托福”,以为一旦沾上“外国月亮”的余荫,它便获得了存在的充足理由。

殊不知,正是这种一不要求张口说,二不强调动笔写的“洋八股”,把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语言肢解成一个个彼此毫无关联、现实生活之中根本不存在的“可考因素”,极大地刺激了应试教育的恶性发展,导致了全球性的语言退化。

“托福”者,实为“托祸”也!
英人Maley根据来华执教的亲身体验,曾作有如下一番不无辛辣的评价:“外籍教师对中国学生课内课外学习之勤奋,深感钦佩。

但每念及其研习多将语言本身当成目的而追求其知识,却无视其身为工具而淡薄其能力,又不免叹息。

他们在凿孔之举中极尽耐劳之能事,惜乎凿孔之处,常常地非其所。


只是尚有一点须作纠正,即:中国人学外语不如外国人,仅指在校学生而言,而一个在职人员,若是出于工作需要或纯粹是业余爱好而学外语,那他的成就便绝不会低于外国人。

原因很简单:他不会去参加任何标准化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