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思考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两种。
其中,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糖尿病类型,其主要特征为胰岛功能减退并伴有胰岛素抵抗。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平衡、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然而,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一直是一个挑战。
在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病情监测指标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主要通过血糖控制是否达标来评价。
传统的中医药治疗在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单一的血糖指标可能不能完全反映病情的变化。
因此,可以结合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指标进行联合监测,以全面了解病情的变化。
二、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除了病情监测指标外,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还应包括症状的改善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
因此,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症状的变化,如多尿、多饮、消渴、乏力等,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
三、患者满意度患者的满意度是评价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和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可以直接反映治疗效果的好坏。
中医药治疗注重患者的整体感受,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因此,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评价中医药治疗的参考依据。
四、长期效果评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长期效果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
中医药治疗强调治疗的整体平衡,因此对于一些患者,在接受一段时间的中医药治疗后,可以达到有效的病情控制。
因此,在评价临床疗效时,需要考虑治疗的持续时间,并对长期效果进行评估。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监测指标、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患者满意度以及长期效果等方面。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分析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统计,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患者在患病初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而在疾病进展至一定阶段时,则需要胰岛素治疗。
格列美脲是一种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口服降糖药物,属于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
它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胰岛素分泌和调节胰高血糖素的水平,进而促进血糖的降低。
相较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格列美脲具有副作用少、方便服用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
本文旨在分析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该药物的信息,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及其药理作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格列美脲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药理作用,深入探讨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机制;2. 探讨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表现,包括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炎症等方面的作用;3. 分析格列美脲的不良反应,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4. 探讨格列美脲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策略,研究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合理搭配;5. 探讨不同患者群体对格列美脲的剂量需求差异,以指导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的剂量选择和调整。
通过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全面评价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2. 正文2.1 格列美脲的药理作用格列美脲(又称格列酮或西格列酮)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氢-吡啶衍生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胰岛素抗性、减少肝葡萄糖生成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水平。
多格列艾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评价

◇综述与讲座◇摘要多格列艾汀是一种新型双作用变构系统性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可同时激活胰腺和肝脏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和肝糖原转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同时刺激肠道GK 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发挥多重降糖作用,作为首个上市的GKA 药物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本文对多格列艾汀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和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多格列艾汀;HMS5552;2型糖尿病;葡萄糖激酶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10-1177-07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10.012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和/或环境因素引发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报告显示,自1980年以来,患有糖尿病的成年患者已达到4.22亿人,且在不断增加,预计2045年将达到6.93亿人。
其中2型糖尿病(T2DM )占比最大,占总体的90%~95%[1]。
T2DM 又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特征是空腹血糖(FPG )升高,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生成增加,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 )不足。
T2DM 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其发病与肝脏和β细胞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 ,GK )功能、表达下降有关[3]。
一方面GK 作为β细胞中葡萄糖磷酸化的限速酶通过控制ATP 的产生和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葡萄糖浓度;另一方面肝脏内GK 激活后可促进糖原和脂肪的合成,从而降低游离血糖[2]。
因此近年来,新型抗糖尿病靶点GK 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 )对于GK 的药理激活为治疗T2DM 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GKA 可根据作用机制分为两大类:双作用GKA (靶向胰腺和肝脏GK )和肝脏选择性GKA (靶向肝脏GK )[3]。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发表时间:2012-03-06T14:55:48.7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白万锋马如科[导读]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白万锋马如科(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康乐 7315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086-02【摘要】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
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当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β细胞数量已减少25%~50%。
现有证据表明,炎症可能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凋亡而导致2型糖尿病。
炎症与中医中的火证有类似之处,火证为非特异性的亚临床性炎症表现,大多为自限性,但若损及胰岛β细胞,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非特异性的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减退,以致糖尿病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 β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医火证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十年内2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轻化。
不少国家儿童2 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
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

2型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创新策略助力康复在最近几年,2型糖尿病,或称T2DM,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影响着数百万人,并对社会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管理、体育活动和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病情有一定帮助,但并不能完全治愈这一疾病。
不过,一系列新的治疗策略正在涌现,它们利用最新的科技进展,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
例如,新型药物如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已经显示出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的潜力。
这些药物不仅能帮助降低血糖水平,还能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血脂状况,从而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治疗选项。
在探索治疗方法的同时,胰岛细胞移植和干细胞治疗也在研究阶段显示出了前景。
这些方法旨在通过替换或修复受损的胰岛细胞,来恢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尽管它们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但未来的应用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带来了智能医疗设备,它们能够帮助患者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糖尿病。
从实时监测血糖的设备到智能胰岛素泵,再到能够监测活动和饮食习惯的可穿戴设备,这些工具都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饮食方面,低碳水化合物和生酮饮食等新的饮食模式受到了关注。
这些饮食方法通过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减轻胰岛素的负担,从而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同时,通过科学搭配饮食,增加蛋白质、纤维和健康脂肪的摄入,也有助于改善血脂水平和体重。
心理健康在糖尿病康复过程中也不容忽视。
患者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疾病的心理压力,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疾病观,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中医中药在T2DM治疗中的应用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传统的中医疗法,如中药方剂、针灸和推拿等,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改善器官功能,有助于缓解糖尿病的症状。
T2DM的治疗正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领域,它涉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智能技术、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和中医治疗等多个方面。
针刀整脊疗法治疗II型糖尿病的体会和机理探讨

II型糖尿病的治疗,多年来均是以口服各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为主要治疗方法。
且疗效是肯定的。
但我们也发现临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虽经各种降糖药甚或较大剂量胰岛素治疗,其疗效仍不尽人意,血糖、尿糖化验仍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我们针刀医学认为该型糖尿病的病因与脊椎损害后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为此我们用针刀松解、整脊疗法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疗效。
并对其病因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机理探讨12例病人从治疗效果来看,因为有血糖、尿糖化验值做疗效判定的标准,加上临床症状的消除,说明针刀治脊疗法治疗该病收到了明显疗效。
我们分析其治疗机理:一是由于脊椎的损害(这里主要是指脊椎的偏歪,压痛、结节、条索、仰旋、侧弯)错位,造成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以及节前纤维受牵拉刺激,其兴奋性增高。
使支配胰腺岛素分地不足。
二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胰岛分泌功能下降。
三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一肾上腺功能亦增强,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强,使肝糖元分解加强使血糖升高。
以上机理说明脊椎的损害,引发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是该病发病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而造成脊椎损害又是由于胸背部慢性软组织损伤或外伤后遗症软组织的粘连、挛缩,久而久之将脊椎拉偏。
造成脊椎错位、仰位、俯位旋转侧弯所引起。
由于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势必影响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和节前纤维损害,最终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不足。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用针刀闭合性手术松解软组织粘连,解除软组织挛缩,然后用手法纠正脊椎的错位,恢复脊椎的生物力学平衡及植物神经正常的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治疗该病之目的。
过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过度肥胖及精神受到刺激有关。
这也可能是因为过食、肥胖、血脂过高、血液粘度大、血管硬化,加上精神因素引起交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胰腺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
又由于这部分病人发病前大多年龄偏大,身体偏重,运动量相对减少,血糖利用率相对下降等原因也可使血糖升高。
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突破-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

2014.06 Shanghai Economy Finance │ 金融2014.06 Shanghai Economy Views | 特别报道532014.06 Shanghai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 发展与创新 糖尿病是个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性综合症。
几乎现有的糖尿病药物都以控制血糖为目的,一旦患病,终生用药,因此被认为是不治之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糖尿病发病的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机理,锲而不舍地在寻找着治愈糖尿病的有效办法。
2012年2月,一篇发表在国际著名《生物化学杂志》上的关于诱导胰岛b-细胞体内再生来治愈2型糖尿病的论文受到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重视,被自然杂志期下的S c i B X 周刊作为本周的25项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即刻报道。
这项由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及老年病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马忠民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首次证明,口服一种名为F T Y720的小分子化合物可诱导2型糖尿病d b /d b 小鼠的胰岛b -细胞体内再生,从而使该小鼠的糖尿病痊愈。
同时,该研究还揭示了这个化合物诱导胰岛b -细胞在体内再生的分子细胞学机制。
马忠民教授的这项突破性研究,可以应用于开发抵御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衰竭和诱导患者体内-细胞增殖和再生的药物,使最终治愈2型糖尿病这个“不治之症”成为可能。
2013年12月,马忠民教授的关于用F T Y720治疗人类2型糖尿病的专利获美国专利局正式批准,而在包括中国及欧洲申请的国际专利也在审批中。
据最新报道,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
更为忧虑的是,中国成人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50.1%。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疾病,迅速在中国蔓延,在过去的30年间,其发病率暴增(在1980年发病率为0.8%),正在对我国造成灾难性影响。
梅连武_II型糖尿病治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机理设计研究及临床效果概述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
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
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
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
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
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I型糖尿病治愈机理研究及成效---复方中药制剂《梅糖》临床效果概述-梅连武糖尿病在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
美国糖尿病协会曾宣称“糖尿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事实上西医已经把糖尿病列为“不治之症”。
在我国糖尿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中医称之为“消渴症”或“消渴病”。
但从病症和发病机理上看中西医对糖尿病认知基本是一致的,但对糖尿病治愈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
我们课题组是一个以老、中、青结合的中医科研团队,针对治愈糖尿病的课题经历了近三十年、几代老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论证和研究,终于研究成功复方中药制剂—“梅糖”。
2013年此研究成果正式申报了国家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专利号201310121761.8),我本人作为次成果的研发人之一,并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经过近几年的临床验证,最终治愈人数近390人,平均治愈时间为4个月,有效治愈率为95%以上,全过程验证了糖尿病可以治愈的事实。
一、糖尿病治愈机理分析现代医学对糖尿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内在发病的表现形式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或存在缺陷。
传统的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病范畴,治疗糖尿病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三消论治。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而我们人类的遗传基因还是老样子。
这才是当代“现代病”“富贵病”爆发的主要原因。
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我们必须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双重利刃来破解医治糖尿病的难题。
为此,我们课题组在研制复方中药制剂—“梅糖”时,确定了以下两个课题:1、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的机理研究。
2、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胰岛细胞的激活和修复能力的临床验证。
我们总结研究这一机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调、养、生。
首先,“调”是前提。
西药治疗糖尿病关键是体现在“控”上,就是以控制住血糖值为主攻目标。
我们研制的中药制剂主要把功夫用在“调”上,根据“病在脏腑,根在细胞”的理论,全面调理五脏平衡、气血平衡和阴阳平衡,作用点就是从源头上解决了体内“胰岛素抵抗”的问题。
依据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患者在服用“梅糖”的当天可以立即停用所有降糖药和胰岛素(后文有图示分析),当“梅糖”服用到7-20天以后,血糖值开始逐步下降,并逐步向血糖值的平稳趋势行进。
最终结果是同时达到“调”与“控”的双重目的。
第二,“养”是基础。
西医不能治愈糖尿病主要是体现在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物,这些办法也只是解决了胰岛素缺乏的暂时问题,却没有解决胰岛素的自给自足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养”,通过养来弥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其实上一步的“调”已经为下一步的“养”创造了一个改善后的体内环境,同时我们在制剂的设计上加上了促进胰岛细胞生长的“营养”方剂,治疗效果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体内环境的改变与不适而使胰岛细胞受到损伤而产生的问题。
如果体内环境改善了,“营养素”供给到位了,胰岛细胞的再生功能的激活和恢复便水到渠成,此时的胰岛细胞已具备了快速繁殖的能力,将原来只有20万、30万个细胞,经过几个月的繁殖已变成了120万、160万个细胞,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我们身体的需求,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曾经对糖尿病患者的治愈前、后的胰岛细胞数量进行过检测验证。
包括糖耐量试验,C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实践证明我们的中药制剂完全可以解决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作用缺陷问题。
第三,“生”是目标。
事实上糖尿病真正治愈不光是血糖值达标,还要体重、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都要达标,才是真实的治愈效果。
只有这几个项目达标才能实现“生”的目标,让胰岛细胞重新恢复再生和原有的功能。
我们参考了199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提倡的糖尿病现代综合治疗法的“五架马车”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在糖尿病治愈中打“组合拳”。
“糖尿病教育”我们有糖尿病自愈指导治疗(糖尿病自愈康复指导手册);“糖尿病药物”有复方中药“梅糖”;“血糖监控”我们对每个患者进行血糖监控;“饮食控制”我们设计了“糖友食谱”;“运动疗法”我们编制了“运动疗法指南”。
在临床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糖尿病治愈和自愈相结合,重点做好患者“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方面的指导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临床实践与效果验证2009年9月--2013年12月份我们委托广东边防武警医院对复方中药制剂“梅糖”进行临床试验,在3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有过失败的教训,但最终我们还是更多的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我们对390例确诊的糖尿病患者病例进行试验,按比例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治疗,用药组全部取消了常规治疗的所有药物,只使用“梅糖”进行治疗(停用所有降糖药物)。
临床试验表明:使用了“梅糖”的糖尿病患者服药后分为如下几种情况。
1、空腹血糖在<10mmoL/L空腹血糖在10mmoL/L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病龄在5年以内的,年龄在65 岁以下的220人。
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5—10天血糖便可以降至6.5mmoL/L以下的214人,占比97.27%,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逐渐改善,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继续服药至60-9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7-9%下降到5.0-6.3%,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共计215人,占比97.72%。
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内,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220位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为100人,女性为120人,只有2例未跟踪到,仅有1例糖化血红蛋白为6.6%。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后,查糖化血红蛋白6.0%,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现生活和常人一样。
2、空腹血糖在<18mmoL/L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10mmoL/L以上的糖尿病患者170人,病龄在15年以内的,年龄在65岁以下的,经用“梅糖”治疗并配合饮食和运动,10—15周餐后血糖便可以降至6-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治疗前的9-10%下降到5.2-6.4%,身体各种糖尿病症状(如头晕、口渴、体乏、多吃、多饮、多尿等),全都消失,体力也逐渐恢复,精神状态明显好于治疗前,治愈后继续服药巩固30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血脂、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的159人,占比93.52%,分别于停药后的6个月内,每月跟踪抽检血糖4次,以后每月两次跟踪2年,经实验的170位糖尿病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100人。
只有1例未跟踪到。
仅有1例复发,糖化血红蛋白为6.7%。
血脂胆固醇偏高,又加服“梅糖”2个月,并配合饮食和运动,查糖化血红蛋白5.7%,血脂胆固醇也降至正常范围,3、实验方法:本临床的390例糖尿病病例,时间从1998年8月---2013年7月期间经确诊的糖尿病病人,年龄在35—73岁之间,平均年龄59岁,除3 例40岁以下的糖尿病人,其病龄在5年以下,其他患者的病龄都在5 ---15年之间,最长病例15、8年。
390例糖尿病患者中,其中男性170列,女性220列,其中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足的人就有42例。
病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95人,其中各组中所占糖尿病并发症的人数为,用药组为22例,对照组为20例。
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每天服用二甲双瓜+拜糖平或注射胰岛素。
用“梅糖”治疗组:所有病人每天服用“梅糖”,早晚各一次。
所有病人每天都要检测血糖。
60天后做相应的检查,并将检测结果与用药前的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的检测结果做相应的比较,并继续跟踪观察24个月(结果见下附图表)。
梅糖产品(两组)在广东边防武警医院治愈糖尿病效果前后对比表治愈分组治疗人数治疗前血糖值治疗后血糖值治愈人数治愈有效率第一组220 9.5--18.24.1--6.9 214 97.27%第二组170 10--184.8--6.8 159 93.52%合计390373 95.64%另附:A . B两组分别用药的效果统计表:表一:“梅糖”组与“胰岛素”组的疗效对比表项目A组(梅糖组432)B组(胰岛素组424)时间有效率时间有效率服药后空腹血糖24小时血糖4.0—6.0mmol/L 98.4%(425/432)24小时血糖7.0—9.9mmol/L 98.1%(416/424)三多一少的改变1—3天接近正常97.2%(420/432)10--20天且不明显68.4%(290/424)预防视网膜病变不会并发视网膜病变98.1%(424/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15.0%(65/424)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不会并发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97.9%(423/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和心肌病10.6%(45/424)乏力5—7天就可改善96.3%(416/432)30--50天改善不明显60.1%(255/424)精神状态较好很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4—6%98.4%(425/432)8—9%且不稳定60.1%(255/424)20年生存率98.1%(424/432)17.5%(74/424)有效率98.4%(425/432)98.1%(416/424)治愈率无治愈性表二:“糖60”组与“二甲双瓜+消渴丸”组的疗效对比表项目A组(梅糖组432人)C组(二甲双瓜+消渴丸424人)持续时间有效率持续时间有效率服药后空腹血糖24小时血糖4.0—6.0mmol/L98.1%(424/432)24小时血糖7.0—10.1mmol/L70.7%(300/424)三多一少的改变1—3天接近正常97.2%(420/432)16--25天且不明显68.4%(290/424)预防视网膜病变不会并发视网膜病变相当一部份会发生视网膜病变6.8%(29/424)糖尿病肾病不会并发糖尿病肾病97.9%(423/432)相当一部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10.6%(45/424)乏力5—7天就可改善96.3%(416/432)25-40天改善不明显68.4%(290/424)精神状态较好很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常4—6%98.4%(425/432)8—9%且不稳定66.0%(280/424)20年生存率98.1%(424/432)10.6%(45/424)有效率98.4%(425/432)89.6%(380/424)治愈率95.1%(411/432)无治愈性四、临床验证结论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验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复方中药制剂“梅糖”对II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18mmol/L以下,空腹血糖在18mmol/L 以下,经过3-5个月的“梅糖”治疗,并配合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均能达到治愈的理想效果,并具备了更大范围临床推广的基础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