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抃.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

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记载B.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名:命名C.雨麦于岐山之阳.阳:山的北面D.农夫相与抃.于野抃:鼓掌,表示欢喜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周公得禾,以.名其书/举匏尊以.相属B.以为休息之.所/唯江上之.清风C.官吏相与庆于.庭/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五日不雨,可乎./相与枕藉乎.舟中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B.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C.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D.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引经据典,借古代周公、汉武、叔孙等历史名人的史实说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表示不忘的用意。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一:喜雨亭记苏轼的阅读答案
篇一:喜雨亭记苏轼的阅读答案
篇二:喜雨亭记苏轼的阅读答案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

④荐饥:连年饥荒。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是岁之春()
③以属客而告之()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原文】: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注释】: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翻译】: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阅读训练】: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①予至扶风之明年()②既而弥月不雨( )③以属客而告之(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越三月,乙卯乃雨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节选)、注释、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文】: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也?”【注释】:①忭(biàn)欢乐②荐饥:连年饥荒③二三子:你们④优游:悠闲自得。

【翻译】: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

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

’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阅读训练】: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喜雨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10—13题。

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0.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修建。

B.亭以雨名,志喜也。

名:命名。

C.雨麦于岐山之阳阳:山的南面。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狱:监狱答案:选D项。

狱,诉讼案件。

11.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丁卯大雨,三日乃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惟江上之清风C.忧者以喜,病者以愈故为之文以志D.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选B项,皆为结构助词,译为“的”。

(A项,才,副词;竟然,副词。

C项,因为,介词;来,目的连词。

D项,在,介词;从,介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的通常写法,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

喜雨亭记 文言阅读

喜雨亭记 文言阅读

喜雨亭记文言阅读《喜雨亭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

当时苏轼正在凤翔府担任判官,在任职期间,他亲身经历了当地长期干旱的困境,深感雨水对农作物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因此,他在建造自己的居所时,特意将一座亭子命名为“喜雨亭”,以表达他对雨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

整篇文章紧扣“雨”字,首先从亭的命名缘由写起,通过描述亭子周围的景色和人们对雨水的感激之情,展现了雨水对农作物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接着,文章记叙了建亭经过,重点描述了久旱逢雨时人们的心情和庆祝的场景,反映了作者儒家重农、重民的仁政思想。

最后,文章以歌咏作结,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在写作风格上,苏轼运用了灵活多变的句法和生动活泼的笔调,使得文章充满了风趣和幽默感。

同时,他通过轻松含蓄的方式发表见解,给人以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种写作风格不仅避免了行文的枯燥无味,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在结构上,文章呈现出清晰的脉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全文紧扣“雨”字展开,从亭的命名缘由写到建亭经过,再到对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的探讨,最后以歌咏作结。

这种结构方式不仅使得文章逻辑清晰、有条不紊,也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苏轼在文章中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例如在描述久旱逢雨时人们的喜悦心情时,他运用了排比句式:“一雨三日,一洗都尽;一洗三锨,一曝十日。

”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对雨水的渴望和感激之情,也使得文章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喜雨亭记》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

苏轼通过对雨水这一自然现象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同时,他在文章中所运用的灵活多变的句法、生动活泼的笔调以及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推理,也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篇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醉翁亭记》和《喜雨亭记》阅读题及答案【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苏轼《喜雨亭记》原文阅读及翻译
开篇点题,为全文之纲。第二段叙修亭经过,点明修亭之人、时间、地点及周围环境。第二段写久旱民忧,大雨民喜,把修亭与喜雨联系起来,以忧衬喜。第三段离议论于对话之中,进一步说出亭与喜雨之关系。最后一段以歌作结。
《喜雨亭记》一反亭台游记写法的`俗套,集叙述、议论、抒情于一体,交错并用,可谓运笔生辉,出手不凡。古人云:“文章无定法,贵在创新”,苏轼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写作传统。此文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即小见大,以无化有”。小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使本来平凡的新建小亭,身价随之陡增,而定名之事也就非同寻常了。由此可见即小见大。文入二段,作者把建亭,喜雨、定名的经过均己交待,并未马上收笔,而是以设想的宴会河答和“喜雨亭”歌又起波澜,进一步开阔思路,阐述主题。这就笼所谓的“以无化有”。作者丰富的现象力,与上文衔接自然,文笔质朴清新。
C.以属客而告之 属:叮嘱 D.而盗贼滋炽 滋:增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休息之所 引以为流觞曲水 B.既而弥月不雨 既而儿醒
C.官吏相与庆于庭 夫人之相与 D.又从而歌之 吾从而师之
8.下列能体现苏轼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优游:安闲舒适、无优无虑的神态。
斯:这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7—10题。

(14分)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

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

④荐饥:连年饥荒。

荐,重。

7.(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是岁之春() ③以属客而告之()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

(2分) 今天不遗斯民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0.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7.(1)第二年。

这。

同“嘱”,嘱托,劝酒。

(2)C 8.今天不遗斯民9.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像老鹰飞到天上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样的山峰,就会平息那颗追名逐利的心。

10.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