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学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第七章 地震预测1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地震预测一、概说当今世界,各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20起严 重的自然灾害,年平均死亡8万余人,经济损失80余亿美元。
自然灾害 是对现代科学的挑战。
地震灾害的猝发性和惨重性给人类以极大威胁,地震所造成的巨 大灾害和损失,遥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
1995年1月17日,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MW=7.2),发生在工业发 达、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大阪-神户地区。
这个地震造成人员死 亡5413人、受伤2.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海域的MW 9.0地震及诱发的 海啸,已确认造成14435人死亡、11601人失踪;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2大陆是人类主要活动地区,发生在大陆的地震虽只占全球 地震的15%,但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损失的 85%。
中国是世界大陆区地震分布最广的国家,据1970-1980年 的统计,地震造成的伤亡和损失超过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 和,地震预报的紧迫性明显地摆在中国地震工作者面前。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发生在四川汶川地区的MS8.0级地 震,截至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 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 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2013-5-27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 3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4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5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6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7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8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92008年5月19日——21日,全国致哀2013-5-27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七章1019日下午校教学委员会会议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世界人口城市化1.地震预测的基本目标:预测三要素:①时间(时)②地点(空)③强度(强)完整地给出“三要素”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地震》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时的自我保护以及地震后的救援等知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灾害防范意识,但对于地震的成因、预测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地震相关知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及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2.难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震实例、地震模拟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震实例、地震模拟等教学资源。
2.准备地震逃生演练场地和器材。
3.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成因,解释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因素如何导致地震发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如何预测地震?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前兆现象,如地壳变形、地下水位变化等。
4.巩固(5分钟)讲解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措施,如躲到安全地带、保护好头部等。
5.拓展(5分钟)介绍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如搜救被困人员、防疫措施等。
第六章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1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六章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一、地震活动的特点1.宏观特点:伴有断层活动,特别是大浅震。
(因与果曾有争议。
)(1) 强度:1)相差悬殊。
目前可观测到-3~9 级的地震,折算为辐射的弹性波能可差18个数量级。
(人类长期观测的成果)2.地震动的特点:32[9-(-3)]≅1.15×10182)存在极限。
古今强震≤9.5级。
(2) 频带:目前可测10-2~103sec 。
(上限与地球半径、速度有关)(3) 频谱:1)远场、大震具有共同的特征;2)细节各有个性。
(1) G-R 公式3.震级─频度关系(地震活动性的定量描述)Gutenburg 和Richter 对南加州和全球地震作统计研究,得出:log 10N(M)=a -bM其中,N(M)称地震频度,频繁程度,单位时间里的次数。
*Uppsala 地震研究所用1918─1964共47年的资料统计的全球地震频度曲线:震级地震频度N '(1/10年)释放能量E (1023尔格/10年)8.5 - 8.931568.0 - 8.4111137.5 - 7.931807.0 - 7.414958*6.5 - 6.956041*6.0 - 6.4210030全球的地震次数和能量(1918-1964)log 10N =10.40-1.15M N 为每10年、震级为(M, M+0.5)地震次数的平均值。
( log 10N =8.73-1.15M N :1年中ΔM =0.1 M ±0.05 )*表示不是实测数据是按公式外推的。
*宇津德治(日),1965─1974,n(M)dM(dM=0.1)∫∞=M n(M)dMN(M)宇津德治(日),1965─1974Uppsala地震研究所log10N(M)=7.38-0.936M∫∞=M n(M)dMN(M)可见:*对于指定地带(包括全球)均有类似公式,只是a,b值因地区和时段不同而不同。
《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1223021课程名称: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英文名称:Applied Geophysics 3-Seismic Prospect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总学时:64学分:3.5开课单位:地球物理系授课对象: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专业本科生前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积分变换、数学物理方法、地球物理场论、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学原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应用地球物理3-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方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
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基本理论、几何地震学基本理论,地震勘探原始信息采集技术与工作方法,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测定方法,地震资料分析解释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渗透学科前沿问题,懂得所学的基本理论的意义及价值。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为后续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地震地层学》、《开发地震学》、《地球物理新方法新技术》等课程打下基础,能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为进一步深造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震勘探方法概介§1-1 地震勘探方法研究对象及基本原理§1-2 地震勘探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概况§1-3 地震勘探方法的应用领域§1-4 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及介质的简化物理模型第二章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特点§2-1 无限理想弹性介质情况下的物理方程及波动方程§2-2 球面扩散现象§2-3 波场计算公式及倾斜因子§2-4 地震子波及波形描述第三章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3-1 粘带弹性介质下的物理方程及波动方程§3-2 介质的吸收及大地滤波特性§3-3 岩层介质的品质因素Q值第四章地震波在两层固体弹性分界面上的反射、透射和折射§4-1 Zoeppritz方程及物理意义§4-2 球面波的反射、透射及折射波形成§4-3 地震薄层中波的干涉效应、调谐效应及波导效应§4-4 一个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第五章几何地震学基本理论§5-1 时间场概念及几何地震学基本方程§5-2 时距图、视速度定理§5-3直达波及其时距曲线§5-4 常速度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5 水平多次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6 连续介质反射波几何地震学§5-7 特殊波几何地震学§5-8 折射波几何地震学§5-9 垂直时距曲线方程§5-10 τ-P域内几种波的运动学特点第六章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方法§6-1 野外工作概述§6-2 地震干扰波来源及其特点§6-3 地震测线的布设§6-4 地震观测系统及图示§6-5 地震波的激发§6-6 地震波的接收§6-7地震组合法及原理§6-8 水平多次覆盖方法及其原理第七章地震波传播速度及测定方法§7-1 几种速度的概念§7-2 影响波传播速度的因素§7-3 地震波速度测定方法§7-4 地震波速度的应用第八章地震勘探资料的构造解释§8-1 资料解释的准备工作§8-2构造解释工作流程§8-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8-4 地震时间剖面的断层解释§8-5 地震构造图绘制方法§8-6 时-深转换原理§8-7 等厚图绘制及解释§8-8 地震折射波解释方法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说明地震波动力学和几何地震学是地震勘探的两大支柱理论,教学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地震波的球面扩散现象、介质的吸收现象、地震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能量分配问题、地震波形描述及反射地震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重点掌握常速介质、水平层状介质、连续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特点。
地震学原理讲义 中国科大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第一章地震学简介
一、天然地震和地震学
1.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大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国尤甚。
能够使整个地球震颤的地震波动,仅占大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的0.1~1%。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激烈事变;一、二十秒,甚至几秒钟就完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阿波罗青铜巨像月亮女神庙(Izmi)t土耳其卡里亚王陵
巴比伦空中花园
宙斯雕像
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6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71, San Fernando
1995, Kobe Earthquake, Japan
2000,Turkey earthquake
2000,Jiji earthquake
2000, Jiji earthquake
1964,
Alaska earthquake
2001 India
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6级地震
2008年5月12日汶川M
8.0地震
S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的北川中学
截至2008年8月25日统计,确认死亡69226人,失踪17823人,受伤374643人,累计受灾人数4624.9048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8451亿元人民币。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视察、指导抗震救援工作。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3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震》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的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探究能力,对于地震这一现象,他们可能有所了解,但不够系统。
在生理和心理特点方面,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对地震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
2.难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的理论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震实例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激发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地震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
2.视频材料:收集关于地震的实况视频,用于情境教学。
3.地震逃生演练道具:如安全帽、防毒面具等。
4.学习任务单: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震实例,让学生感受地震的破坏力。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吗?地震来临时应该如何应对?”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成因,通过动画展示地壳运动过程。
讲解地震的预测方法,如地震前兆、地震波等。
《GIS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GIS原理与应用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550X10课程名称:GIS原理与应用/ The Fundamentaland applica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课程类别:学科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测量学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教学参考书:龚健雅, 2001,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科学出版社邬伦刘瑜张晶马修军韦中亚田原等. 2012,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科学出版社.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地球科学、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解决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与应用等与地理相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建立中小型地理信息应用系统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数据结构(数据模型)、基本算法及其软件使用等知识,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选用哪种空间数据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为后续《毕业设计》等课程学习提供专业知识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①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和电子技术基础,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
2.能力要求①能应用地球物理勘探基本知识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灾害勘察,工民建、水利、电力、交通等的勘查与设计。
知识:掌握空间数据及其表达方法,包括矢量数据单元、栅格数据单元、矢量数据模型、栅格数据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等,空间数据查询与处理的基本算法等;能力:具有根据空间问题,选用合适空间数据与数据表达模型、合适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相应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素质:既能独立工作,又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竞争学会合作;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科学的工作心态;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注: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后提交手写实验报告,可附图。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说课稿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学会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会重点关注教材内容的结构、逻辑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在学情分析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地震的成因、等级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树立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预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授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震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的预测等基本知识。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地震知识,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4.讲授法:教师针对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演示法:教师通过地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的传播。
6.实践应用:学生通过模拟地震逃生演练,学会在地震发生时如何保护自己。
7.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震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成因:地壳运动、地质构造等级:震级、烈度预测:地震前兆、地震预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主要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地震知识测试等方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
刘斌编著,《地震学原理与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傅承义等,《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徐果明等,《地震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傅淑芳等,《地震学教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
A. U. Vallina,Principles of Seismology,Cambridge Univ Pr,2000
S. Stein,Introduction to Seismology, Earthquakes, and Earth Structure,Blackwell Pub,2002
§5.1 地震断层与震源区的应力状态
§5.2 弹性波辐射源的理论模式
§5.3 震源参数
第六章 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及成因假说(3 学时)
§6.1 天然地震活动的特征
§6.2 天然地震成因假说
§6.3 板块学说与天然地震的关系
第七章 地震预测(2 学时)
§7.1 基本目标与发展概况
§7.2 预报方法简介
§7.3 地震预报的实例
§7.4 孕震模式的研究
另有课堂讨论若干次。
六、系主任审批意见
系主任签字:年月日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地震学原理与应用
英文名称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Seismology
课程编号
GP03002
总学时
60
学分
3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弹性力学
开课学期
春
大纲撰写人
刘斌
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地震学是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地震波传播特性以及利用地震波传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于数学方法的理论推导,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以便他们能很快进入到相关领域的科研前沿。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系统介绍与地震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着重讨论利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目前人们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对天然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做适当介绍。结合文献调研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目前地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方法有概括的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F. A. Dahlen,Theoretical Global Seismology,Princeton University Pr,1998
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引言 课程简介(2 学时)
第一章 地震学简介(2 学时)
§1.1 天然地震与地震学
§1.2 地震学的主要内容
§1.3 地震学的主要应用
§3.5 波动理论向射线理论的过渡(1 学时)
§3.6 近震地震射线与地壳构造(4 学时)
§3.7 远震地震射线与地球内部构造(9 学时)
第四章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2 学时)
§4.1 密度分布
§4.2 重力与压力分布
§4.3 地球内部弹性性质的变化
§4.4 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
第五章 地震波的激发和震源机制(7 学时)
第二章 宏观地震调查(7 学时)
§2.1 伴随天然地震发生的自然现象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强度
§2.3 天然地震的宏观调查
第三章 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构造(35 学时)
§3.1 主要简化假设和基本理论内容(3 学时)
§3.2 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5 学时)
§3.3 地震面波(7 学时)
§3.4 地球自由振荡(6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