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社区旅游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学学习笔记

旅游地理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1、①、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

具有新兴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性质,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三个特点。

②、其研究对象为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

③、研究内容包括9个方面,即:旅游者、旅游资源评价、旅游通道、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流预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旅游地图。

第二章1、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山川、气候、居民点、生产活动、物产、交通等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和。

2、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结构特征,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一种实体系统。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利用改造自然,所形成的认为景观。

3、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4、①、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②、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组合与分异是自然旅游只有产生吸引力的源泉,具有组合和分异特性的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保障,地质地貌环境是自然旅游只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5、①、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货币回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开发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效改善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卫生工作、旅游工作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有利影响注意表现为保护作用,即修复、恢复、隔离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文化修养不高的旅游者的某些低劣行为对文物的破坏和耗损;由于景点盲目接待,超出景点容量,而造成的无意识破坏;不正当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破坏(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开发、道路通讯线路的开发)旅游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正当的旅游活动行为,导致区域文化庸俗化;干扰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宗教气氛、干扰正常宗教活动;导致社会文化的过渡商业化。

旅游地理学(精华版)

旅游地理学(精华版)

海外一日旅游客
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 华侨、港澳台同胞。包括乘坐游船、游艇、火车、汽车来华旅游,在车 (船)上过夜的游客和相应的乘务人员。
二、中国对旅游者的界定
国内旅游者
是指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 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国内游客包括在我国境内常住一年以 上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但不包括到各地巡视工作的部以上领 导、驻外地办事机构的临时人员、调遣的武装人员、到外地学习的学生、 到基层锻炼的干部、到境内其他地区定居的人员和无固定居住地的无业 游民。
评价筛选阶段情感过程
旅游者完成了对旅游产品的认识过程后,往往需要根据主客观因 素,对几个产品加以比较,在多个方案中筛选出最佳方案。筛选
过程与旅游者的情感因素有关。在众多旅游产品中,旅游者对某 种产品产生喜爱、偏好、愉悦的情感,就会做出购买该产品的决 定。情感过程与旅游者的个性及社会因素有关。
下述几类不属于游客: •为移民或获得一个职业而进入其他国家的人; •外交人员或军队人员 •隶属于上述分类的任何个人 •避难者、流浪者或边境往来工人 下述几类属于游客: •其旅行目的是娱乐、医疗、宗教、探亲、运动、会议、学习或过境的人 •中途停留的轮船或飞机乘客
•逗留时间不到1年的外国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国际团体雇用不超过1年的雇员或回国短暂停留的侨民
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
一、基本概念辨析
休闲(leisure)
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 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又称“闲暇”。
游憩(recreation)
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 恢复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很广,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 假都属游憩。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
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地域性、综合性
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1、萌芽时期
2、开端时期(二战前)
3、发展时期(二战后到60年代初)
4、多样化研究(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
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
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
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初创阶段(1979—1985年)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旅游动机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摆脱现实环境中的个人环境(即个人遇到的麻烦、问题、困难和挫折)或人际关系(即合作者、家庭成员、朋友邻里)矛盾,并获得个人的补偿(自主决策、能力意识、挑战、学习、探险和放松等)与人际关系的回报(主要指扩大社会交往)
K为旅景外国人数,
Ci为旅华客源国人数,
C为旅华外国人数。
亲景度F一般以1为界,大于等于1的客源国为亲景客源国,小于1的为疏景客源国,如果等于零则表示非客源国。细分:强亲景客源国(2≤F),弱亲景客源国(1≤F<2),弱疏景客源国(0.5≤F<1)和强疏景客源国(0≤F<0.5)。
亲景度反映了某客源国游客对某旅游目的地的喜好程度,关注的是游客的选择行为。亲景度大小未必与游客数量正相关,即亲景度高,未必游客数量就多;亲景度低,未必游客数量就少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第一章绪论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一个显着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

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国外学科发展史中国的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建立组织,加强合作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

旅游地理学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学教学大纲1. 引言旅游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探究旅游与地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深入研究旅游景点的地理背景、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以及旅游对地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旅游地理知识和工具,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为他们未来从事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等领域做好准备。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具备对旅游景点进行地理分析和评估的能力,了解旅游对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有深入的认识。

3. 教学内容3.1 旅游地理学基本概念- 旅游和旅游地理学的定义- 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3.2 旅游资源与旅游景点- 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旅游景点的地理背景和特点- 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分布模型3.3 旅游地理学与地方经济- 旅游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旅游经济的多样性和地区差异性- 旅游开发对地方经济结构的影响3.4 旅游地理学与社会文化- 旅游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旅游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3.5 旅游地理学与环境保护- 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旅游环境评估与管理4. 教学方法4.1 授课与讨论通过授课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旅游地理学的相关问题,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2 实地考察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实际的旅游景点和地理环境为案例,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4.3 研究项目与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旅游景点或地区展开研究,并编写研究项目和报告,以加深他们对旅游地理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参与、作业、考试、研究项目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考察他们对旅游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6. 参考教材- Liu, Z. 2010.《旅游地理学导论》。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

旅游地理学5篇第一篇:旅游地理学一、闲暇、游憩和旅游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第三章旅游者行为第一节旅游者最早的国家旅游定义是1937年由联盟统计委员会提出的。

该定义为:旅游者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1963年罗马会议提出“游客”、“旅游者”和“短途旅游者”三种人。

游客——是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或者常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不包括因工作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

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按时间分为过夜旅游者和一日游旅游者。

入境(过夜)旅游者:指入境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入境一日游游客:指入境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国内游客:指报告期内在国内观光游览、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的本国居民,其出游的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的活动谋取报酬。

国内过夜旅游者: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指国内居民离开惯常居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旅游地理学导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运动、相互作用以及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反馈。

它涉及人类在休闲、娱乐、探险等非居住性旅行活动中的空间行为和地理现象。

2. 研究内容:(1)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旅游者的行为模式、旅游动机、旅游消费等。

(2)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特性:研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的类型、分布、特色及其评价。

(3)旅游地的空间结构:探讨旅游地内部的布局、功能分区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

(4)旅游流的形成与分布:分析旅游者流动的规律、路径、流量以及影响因素。

(5)旅游市场分析:研究旅游市场的需求、供给、竞争格局以及市场细分。

(6)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估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7)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 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1)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开始关注旅游现象,主要研究旅游资源的调查与描述。

(2)中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旅游地理学逐渐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关注旅游活动的社会经济影响。

(3)现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强调可持续旅游和旅游规划。

2. 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地理学开始受到重视,主要进行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2)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扩大,关注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成熟阶段(21世纪初至今):旅游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注重旅游教育与行业应用的结合。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空间分析:(1)地图分析:使用地图来展示和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流的路径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以及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等多个方面。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显著,一方面能够增加旅游收入和政府税收,提高就业机会和当地收入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经济利益不一定由当地人获得,形成对外来投资者的依赖,以及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正面影响包括旅游收入可用于自然资源保护工作,旅游发展推进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然而,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过量的旅游者可能使得动植物生活环境恶化,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废水、废气带来高昂的保洁成本,对土壤结构、地表径流、局部气候都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旅游开发还会对区域的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通过胶东渔村和张家界武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具体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旅游发展阶段
处于旅游发展阶段上的中国,经济驱动成了旅游发展 的根本动力。
大力鼓励社区参与旅游经营、得到经济收益的中国式
旅游发展目标与关注社区权利和意愿、关注社区发展的西
方旅游发展目标存在很大差别。
4.土地所有制不同
中国的土地属国家和集体所有,政府拥有决策权,开
发商拥有广阔的经营空间,农民对于土地只有使用权。农民
综合来看,社区主要有三重含义:
第一,社区本身是一种社会单位。构成社区的有地域、人口 、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五个基本要素。
第二,社区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社区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1)以社区为单位来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社会结构;2)以社 区为单位对某种理论和命题进行检验和求证;3)为发展特定社 区而对该社区进行的调查和研究,严格地说来,后者属于社会工 作和发展研究范畴。
区产业,是旅游产品的重要成分,该产业把社区作为一种资源,把 它当作产品出售,并且在此过程中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他的社 区方法强调社区居民参与规划和决策制定过程,目的在于通过当 地居民的参与规划,使当地居民的想法和对旅游的态度反映在规 划中,以减少居民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以便规划实施。
“社区旅游”的含义:
社区参与上的被动体现主要有:在观念上,农民被歧视;在土 地征用中,农民没有主动的决定权;在政策上,处于被动接受 状态;在行政管理上,是被管理的对象,等等。 各参与方往往陷入这样一种被动连锁反应状态:农民利益 诉求受阻→对抗和冲突→政府被动处理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确定某种暂行政策→影响社区旅游发展方向→新的问题出现→ 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修正社区参与方式和旅游发展方向。
一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社区 旅游就是以社区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理念的社区
旅游则是指“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简称“社区参与”。 社区旅游的相关研究多偏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
三、社区参与
1、定义
社区参与,即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
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 其作为主要的开发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便在保证旅游可持 续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全面发展。
的旅游类型。同时,还分析了政府、旅游产业、非政府组织和
地方行动群体在旅游发展和社区增权中的作用。斯基文斯的增 权框架为后来的旅游增权研究奠定了基础。 斯基文斯将社区增权划分为4个维度:经济增权、心理增 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
斯基文斯社区参与旅游的增权评估框架
增权的表现 经济增权 旅游为当地社区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现金收 入在大多数社区住户之间分享;因赚得现金, 社区在某些方面有明显改进(例如,房屋由更 持久的建材建造,更多的小孩有机会进入学校 接受教育) 由于外界对当地文化、自然资源和传统知识的 认知,多数社区成员的自豪感得到增强;就业 和现金的获得使得传统地位较低的社会团体 去权的表现 旅游为当地社区仅带来少量间歇性的现金收入 ;绝大多数利润流向于地方精英、外来经营者 、政府机构等;只有一小部分个人或家庭从旅 游中赚得直接的财政收益,其他人由于缺乏资 本、经验与 与旅游者交往之后,社区成员认为他们自己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低人一等的;许多人由于未 能分享旅游收益,从而对旅游开发感到困惑、 失意、没兴趣或失望 不和谐,社会衰败;许多社区成员被社区外的 价值观同化,从而失去了对传统文化和老者的 尊敬;弱势群体(例如妇女)承受着旅游开发 中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冲击,并且不能平等地 分享收益;与合作相反,家庭、族群或社会经 济集团为感知到的旅游收益而相互竞争;普遍 存在怨恨和嫉妒
4)许多作为旅游产品的旅游节事源自旅游地社区原有的节庆 或事件;
5)当地社区须承担旅游开发的大量后果,因而当地社区需要 了解并掌控他们的社区如何被商品化为一个旅游产品在世界市场上 销售。
第一节 社区旅游概述
一、社区
作为学术名词的“社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Tounies)在其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提出。该书 中,“社区”被定义为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关系亲密、成员具有 强烈归属感的同类群体。 本章社区是指旅游社区。 社区发展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在内的 系统工程。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社区旅游是社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实现社区发展的 中间环节。居民群众是社区发展的参与主体,政府组织是 社区发展的倡导和指导主体。
2、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的研究脉络
1)旅游业发端之初,社区及其居民并没有进入人们的 视野,这方面的研究是缺失的; 2)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开始被当做旅游规划的要 素、旅游规划的方法加以考虑; 3)伴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推进,社区参与作为旅游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加以考虑; 4)当强调主位(Emic) 的视角出现时,社区参与开始作 为社区发展的需要纳入进来,并出现了对于社区参与的 有效性的反思和质疑。
源”。
2.社区参与方式及其收入分配制度
制度 解决的问题 缺点 忽视游客对 接待设施的 自主选择权 和公平 轮值户无法 准确监督游 客人数,接 待户就人数 问题出现分 歧 暂时还不明 显 改进方式
事实上,社区居民的弱势地位是相对的:一者,他们可
以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等进行权利争取;二者也可以利用自 己的“一无所有”进行合法的或“踩线但不越界”的对抗, 甚至还对前者的怠慢产生情感上的疏离,这是最具经常意义 的“弱者的武器”。
3)第三,社区的参与能力是可以成长的。 中国旅游社区的居民,其学习能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伴 随旅游业的发展,他们会逐渐成为旅游的管理者、旅游影 响的监督者以及社区发展的主人。
社区有一个独裁而发起或执管旅游投入的机构 不能使地方社区参与决策,以至于大多数社区 成员认为他们对“是否应该经营旅游”和“以 什么方式经营旅游”等问题几乎没有发言权
二、雨崩案例
云南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的雨崩村出现了一个社区主
动参与旅游发展,社区基本实现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部
分政治增权的案例。
1.地理状况
雨崩自然村座落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以西, 由上下两个村落构成,称为雨崩上村和雨崩下村,上村海
拔3150m,下村海拔3050m,是梅里雪山地区海拔最高的一
个村落。雨崩村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众多雪山冰川、神瀑 冰河、高山湖泊、牧场草甸、原始森林等雪域高原的自然
景观,被海内外游客称为真正的“香格里拉”和“世外桃
拥有使用权的承包地在被征用作旅游开发时,农民一般也
只能接受政府的征用条件,没有拒绝和选择的权利。
小结:中西社区参与差异对比
1、民主化进程不同
2、NGO、NPO等民间组织发育程度不同 3、旅游发展阶段不同 4、社区参与各方的主动性不同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1)首先,当中国民主化进程、民间组织、旅游发展阶段 等深层因素无法对社区旅游发展提供重大帮助时,占主导地 位的政府对旅游的理性决策、规范管理和注重民意就变得至 关重要。 2)其次,应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强势主体往往主观认 为社区是可以任意被决定的。
资料来源:《旅游社区关系》( Pearce , Moscardo ,Ross ,1996)
3、国内社区参与研究进展
国内对社区参与的研究也起源于20世纪末旅游研究者对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1)研究者开始认识到社区既具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功 能,又是可以把握的实体,从社区角度来思考旅游开发问题有
第九章 社区旅游
社区旅游研究的必要性:
1)旅游业所销售的产品是一种目的地体验,这使得旅游业高 度依赖东道主社区的亲善与合作; 2)许多目的地地区的吸引物本身就是公共财产或公共物品, 旅游所需要的接待不仅来自接待业雇员,而且来自公共财产或物品 所属的当地社区成员; 3)旅游开发需要基础设施及(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共享设 施的公共投资;
1、注重经济利益诉求
中国的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涨,注重单纯的经
济利益诉求,追求旅游的正效应,如增加居民收入、为剩
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其核心利 益点为经济收入,而对旅游的消极影响缺乏应有的认知,
即使有所了解也不太在意。
2、被动参与
中国农民的被动状态与其弱势地位一脉相承。中国农民在
农民、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的被动状态最终导致的
将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被动。
3、社区力量薄弱
中国各社区参与方的力量对比相对悬殊:政府主导, 政府和开发商联合决定旅游开发;社区缺乏知情权,力量
弱小,不足以抗衡强势集团;民间组织发育不全;社区农
民只是旅游业的“相关者”。 强势的政府和公司与弱势的农民间难以平等对话。农
第三节
一、社区增权理论
社区增权
“增权”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制度安排的原 因,处于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总是缺乏维权和 实现自我利益主张的权力和能力。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对权力进行再分配,走增权的途径。
在旅游研究中,直到1999年,斯基文斯(R. Scheyvens) 发表题为《生态旅游与地方社区增权》才真正开始了旅游发展 中的社区增权研究。 2002年,斯基文斯出版《增权社区与旅游发展》一书,将 她原先构建的社区增权分析框架从原来的生态旅游扩展到一般
中国的NPO:中国大陆由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 尚没有典型的西方意义上非营利组织。一般民众所熟知的青 联、妇联、残联、中国贸促会和对外友协等组织实际上都是 有政府背景的半官方社会组织。 国际NPO:香港乐施会是国际乐施会的成员之一; 福特基金会创立于1936年,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和改 善人类福祉的私人慈善机构,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 ; 英国救助儿童会是英国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一,它 成立于1919年,是救助儿童会国际联盟的重要成员; 无国界卫生组织最初于1971年成立于法国,以后在欧洲 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无国界卫生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