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论》文言文及译文
李陵劝降文言文翻译

汉孝武皇帝之世,匈奴为患,北地苦其侵掠。
会汉将李陵,才勇绝伦,被命往击匈奴。
陵至匈奴,单于爱其才,欲留以为将。
陵虽心动,然念国恩深重,遂决意归汉。
后匈奴大举南侵,汉帝以陵为将,率精骑五千,深入匈奴境内。
然陵兵少粮尽,被围于匈奴王庭,困厄甚急。
匈奴单于遣使至陵营,欲招陵降。
陵感念汉恩,欲降匈奴,然又念及父兄之恩,不忍背汉。
于是作书,欲以情辞劝降。
李陵书曰:昔汉帝以隆宠,授陵以节钺,使率士卒,击匈奴,志在安边。
陵虽不才,勉竭股肱,欲报国恩。
岂意匈奴猖獗,边陲不宁,陵兵少粮尽,独力难支。
今单于以仁德招陵,欲令归汉,此诚天赐之机,宜顺天意,归汉以报国恩。
然陵念及父兄之恩,终不忍背汉。
且汉帝待陵,恩如父子,今若降匈奴,必为汉人所笑,遗臭万年。
是以陵虽欲归汉,亦不敢轻举妄动。
今日之际,陵欲陈情于单于,愿得一见,以尽忠言。
单于若肯俯允,愿赐一介之使,陵当披肝沥胆,陈说衷肠。
若单于不信,陵请以刀自刎,以明心迹。
愿单于鉴察,勿以陵为疑。
单于闻书,犹豫未决。
有大臣进言曰:“李陵素以忠义称,今虽困厄,然其心未尝一日忘汉。
若降之,恐汉人轻视,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单于犹豫未决,复有大臣曰:“臣闻忠臣不事二主,李陵虽困,然其志不可移。
若杀之,汉必大举复仇,非国家之福也。
不如以礼待之,使其自新,归汉之后,必为汉所用。
”单于沉思良久,遂从后者之议。
乃召李陵至王庭,赐以厚礼,令其自择去留。
陵感激涕零,遂决意归汉。
李陵归汉后,汉帝以其忠义,封为侯。
然陵自念,若非单于之宽宏大量,恐已丧命匈奴。
故终身感激单于,每遇匈奴使者,必敬而礼之。
译为现代文:在汉武帝时期,匈奴对汉朝边疆造成了严重威胁,北方边疆人民深受其害。
恰逢汉将李陵,英勇非凡,被皇帝任命前去抗击匈奴。
李陵到达匈奴后,单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想要留下他担任将领。
李陵虽然内心有所动摇,但考虑到对国家的深厚恩情,最终还是决定返回汉朝。
后来,匈奴大举南侵,汉帝任命李陵为将领,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深入匈奴境内。
关于《汉书李陵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关于《汉书李陵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英语,有对话和短文。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汉书李陵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欢迎大家参考! 汉书李陵传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天汉二年,陵召见武台,上曰:“将恶相属①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②。”陵对:“无所事③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诏陵:“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④休士,因骑置以闻。”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夜半时,虏骑数千追之,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 (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注]①相属:做别人的下属。②女:通“汝,你。③事:使用。④受降城: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的一座城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发军多,毋骑予女;发:派遣 B、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亡:灭亡 C、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引:后退 D、连战,士卒中矢伤;中:遭受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陵“有广之风”的一组是(3分) ①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②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③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④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⑤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⑥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年青时曾得到皇帝赏识,接受重任,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皇帝下诏李陵到龙勒水后,立即查看敌情、休整士兵,不忘回朝报告。 B、李陵在浚稽山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扑向汉军营垒,后败退上山,汉军追杀,单于又召集更多骑兵围攻李陵,挫其军队士气。 C、李陵严肃军纪,提升士气,曾转败为胜,杀敌三千余人。曾在黄昏后着便衣独步出营,阻止左右兵士,单取单于,但寡不敌众,以失败投降告终。 D、李陵很受单于欣赏,单于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后,李陵的好友任立政等三人招李陵归汉,李陵只怕再次蒙受耻辱,委婉含蓄地拒绝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4分) (2)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6分) 参考答案 4、B(应通“无”,“没有”之意。) 5、B(②说的是单于遮断李陵军队后路,使其损失惨重;⑥只表明李陵准备投降。) 6、A(遗漏了条件,曲解了旨意。应是在没有发现敌情的前提条件下,并且要到另一地点受降城休整士兵。) 7、(1)最初军队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军做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始”、“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大匿车中”特殊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军您呢!(“遂”、“为……所”、“亡”、“客”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年青时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 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天汉二年,李陵在武台殿被召见,武帝说:“你是耻于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武帝认为他气节强盛便答应了他,(后)又传诏李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观敌情,如无所见,就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士兵,接着置马把相关情况报告皇上。” 李陵于是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与单于相对,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李陵说:“我军士气不如前,又鼓不起来,是何原因?军中难道有女人么?”原来,军队最初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军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李陵把她们搜出来,用剑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斩敌首三千多。 汉军南下,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掉了,立即弃车而退兵。汉军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就山势下投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生擒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军吏有的说:“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您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以及把珍宝埋藏在地下。李陵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夜半时,匈奴数千骑兵紧追,李陵说:“我无脸面见于是投降了。 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去匈奴招李陵归汉。李陵叫着任立政的字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我该怎么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李陵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李当户的遗腹子。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汉书李陵传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
无功而还。
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
③辎(zī)重:粮草。
④浚(jùn)稽山:在今蒙古喀尔喀境内。
读史书论李陵

读史书论李陵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
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参考译文:材料一: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
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
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
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
”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
李陵论 阅读答案附翻译(2)

李陵论阅读答案附翻译(2)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出发,批评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可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4.请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
(9分)(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
(3分)(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3分)【答案】1.D2.D3.C4.(1)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 获罪讥各1分,大意1分) (2)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让自己被强敌匈奴控制。
( 苟免微各1分,被动句1分) (3)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 但患各1分,大意1分)【解析】试题分析:1.爱:吝惜。
本题难度偏大,一是考了双音词策名,一是考了生僻字逭(hu n逃避)。
有一个答题策略:在拿不稳答案的时候,生难词语设置答案的可能性小,通常不作备选答案。
2.①是作者以假设立论,专指李陵;②是说李陵在投降前的战功;⑤是说范蠡、曹沫忍辱负重的行为。
判断文中人物品行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排除不属于题干要求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3. 白居易对此也深表同情,认为李陵功大于过错误,白居易没有同情李陵,也没有认为李陵功大于过,他不支持李陵投降。
李陵论(白居易)(2)原文

李陵论(白居易)(2)原文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
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是应该的吗?按照《》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
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
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
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
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了国家啊。
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
考察这几件事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
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
李陵事件的文言文的翻译

李陵率众深入匈奴,连战连胜,威震北狄。
匈奴单于大惊,遣精骑数十万来战。
李陵以少击众,苦战九日,箭尽粮绝,部下死伤殆尽。
李陵知事不可为,遂降匈奴,匈奴单于以其才勇,封为右校尉。
汉武帝闻李陵降匈奴,大怒,欲杀其全家。
群臣谏曰:“李陵有功于汉,不宜诛其全家。
”武帝不从,遂诛李陵全家。
李陵在匈奴,闻汉诛其全家,悲痛欲绝,遂自杀身亡。
李陵事件,世人多以为奇冤。
李陵降匈奴,实乃出于无奈。
匈奴单于残暴,部下无人能敌,李陵虽勇,亦难以抵挡。
汉武帝听信谗言,不顾李陵有功于汉,竟欲杀其全家,实乃不仁不义之举。
李陵之冤,千古传颂。
其英勇事迹,令人感慨万千。
李陵在匈奴,虽为敌国,然其心仍向汉。
匈奴单于封其为右校尉,亦可见其才勇。
李陵若在汉,必能大展鸿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然汉武帝听信谗言,不辨真伪,竟将李陵全家诛杀。
李陵在匈奴,闻此消息,悲痛欲绝,遂自杀身亡。
其冤屈之情,令人扼腕叹息。
李陵事件,实乃汉武帝不辨真伪,听信谗言,误杀忠良之奇冤。
李陵事件,亦使后人警醒。
国家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为。
皇帝当以仁义为本,明辨是非,不可听信谗言,误杀忠良。
否则,国家将无忠良之士,百姓将无安宁之日。
李陵之冤,虽已过去千年,但其精神永存。
李陵虽死,但其英勇事迹,将永远流传于世。
愿后人以此为鉴,勿忘国耻,奋发向前,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译文:李陵事件,古时的一件奇冤。
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李陵,陇西成纪人,少年时即有文武之才,精通经术,善于骑射,以孝顺和友爱在乡里闻名。
汉武帝听闻他的名声,召他担任骑都尉,派他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意图洗刷汉家的耻辱。
李陵率军深入匈奴,连续取得胜利,威震北狄。
匈奴单于非常惊恐,派遣数万精锐骑兵来战。
李陵以少击众,苦战九天,箭矢用尽,粮食耗尽,部下死伤几乎殆尽。
李陵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于是向匈奴投降。
匈奴单于因其才勇,封他为右校尉。
汉武帝听闻李陵投降匈奴,非常愤怒,想要杀掉他的全家。
群臣劝谏说:“李陵对汉有功,不应诛杀他的全家。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

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书李陵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书李陵传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
”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④,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注】①酒泉、张掖:地名。
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陵论》文言文及译文
导读:
原文: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
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
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
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
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
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
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入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
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可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
不可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可以言智;罪逭于躬,祸
移于母,不可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
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
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
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
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
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
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
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
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
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
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
乎?
译文:
《论》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
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
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
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
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
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
可悲啊!
我读《史记》《汉书》,发现它们对李陵都没有明确的批评,私
下为此感到很是疑惑。司马迁虽然是因为李陵而遭受罪责的,然而对
李陵没有批评,是应该的吗?班固也跟着司马迁而没有批评李陵,还
是应该的吗?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
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
批评吗?我看他最初带领步兵,深入到匈奴的领地,能用少数军队攻
击众多敌人,用辛劳的军队击败准备充分、养精蓄锐的敌人,一再打
仗一再胜利,没有谁能比他的功劳大的。然而到了士兵用尽、力量衰
竭、锋锐遭受摧折而失败的时候,他不能够拼死一战,最终被活捉而
投降了。
唉!丢掉国君的使命,挫伤国家的威风,不能够称作忠;向匈奴
屈服,束手就擒成为俘虏,不能够称作勇;丧失战功在前,不要自己
家庭的名声在后,不能够称作智;(只顾)自己免除罪行,而将灾祸
转移到母亲身上,不能够称作孝。他却引用范蠡、曹沫来自比,又是
多么荒谬啊!况且会稽的耻辱,不是范蠡的过错;鲁国蒙受羞辱,曹
沫一定会讨回损失,所以这二位不死。然而李陵苟且偷生逃避死亡降
低身份,使自己受制于强敌匈奴,即使他真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什
么作为呢?那吴国、齐国,是越国、鲁国的敌国;匈奴是汉朝的外臣,
作为大汉的将军被单于活捉,这是助长敌人(的气焰)而严重地侮辱
了国家啊。况且这二位即使不死,也不会有李陵的投降的恶名;这二
位如果被活捉投降,也不会有李陵的延及父母的祸患。考察这几件事
的始末,李陵的事与这两位的事并不相同,然而李陵却自以为是仰慕
(效仿)他们的行为,这是严重地失去了做臣子的道义啊。
我看李陵回复苏武的`书信,他心中只是担心汉朝不明白自己,
却没有自我反省这件事的始终。为什么呢?与其想要刺穿心脏自我表
白,割下头颅表明心志,何如尽到臣子的节操献上生命来取信于国君
呢?与其痛心母亲之死,悼念冤死的妻子,怨恨君王埋怨国家,何如
舍弃生命坚守正义而死,从而解除亲人的祸患呢?有人说:“汉武帝
不能明察具体情况,而听信下面的流言,立刻对李陵的家人施加重重
的刑罚,难道不是对不起李陵对汉朝立下的功劳吗?”我的回答是:
假使李陵不苟且偷生,而能够接着死去,那么朝廷一定会将对他的赏
赐延续到他的后代,刑罚也不会施加在他的父母亲族身上,李陵的战
功足以冠绝当时,他的豪壮气节足以为后世垂范,忠、孝、智、勇四
者都成立了,而且他的死将永垂不朽,哪有流言能涉及他啊!
所以不是该做的事,君子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到了该牺牲的时
候,君子不吝惜自己的生命。可惜李陵不死,就失去了君子该行的正
道。所以陇西的士大夫们以姓李感到惭愧,难道不是这样的吗?不是
这样的吗?
【《李陵论》文言文及译文】
1.《李陵论》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2.文言文《李陵论》练习题
3.《备论》李陵论文言文
4.文言文《论民本》原文及译文
5.《论民本》文言文及译文
6.论李陵与苏武作文600字
7.文言文素问·热论的原文和译文
8.《范增论》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上文是关于《李陵论》文言文及译文,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
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