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2015)

合集下载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潘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人的力量去担任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盲人还用得着辅助的人吗?而且你说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与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译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季氏将伐颛臾(2015)

季氏将伐颛臾(2015)

背景简介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 桓犯上”。 • 鲁庄公有弟三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 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要讨伐颛臾。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 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 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态度: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
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且在邦域之中) 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是社稷之臣)
反问:何以伐为?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 颛臾。
尝试背诵
• 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 “季氏_______颛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_____, 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在_____之中 矣,是__________也。何以_____?”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 位,不谋其政。” 引证 的方法证明自己的 •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_____
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 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 苟同。
两个重点句式
• 无乃……与
• 揣测语气句
• 译为:恐怕……吧
• 何……为
• 反问语气句
• 链接: • 何辞为?《鸿门宴》
• 译为:为什么要攻打呢?
• 尔是过,
• 宾语前置,过尔,责 备你。是,提宾标志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出自《左传》的文言文,讲述了季孙将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下面将为您提供原文和译文,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介绍其背景、内容和价值。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冬,十月,有一日而三旬。

军于曲沃之中。

曲沃,季氏之子也。

使揖子强将伐颛臾。

季孙谓孙书曰:“夫子必敢犯季氏。

”孙书曰:“然。

”亦曰:“乱之国,多横矣。

以慎事乎?”曰:“然。

犹将有捷。

”曰:“然。

是无罪也。

用民而已矣。

”既曰:“犹为也。

”季孙既与子强女与杞子盟于姑。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冬天,十月,持续了30天的一天。

军队驻扎在曲沃之中。

曲沃是季氏的子弟之一。

季孙派遣孙书将军去攻打颛臾。

季孙对孙书说:“夫子一定敢于侵犯季氏。

”孙书回答说:“是的。

”他又说:“混乱的国家,权谋繁多。

你要谨慎行事吗?”他回答:“是的。

还是可能会取得胜利的。

”孙书说:“是的。

这是没有罪过的。

只要维护民众就可以了。

”最后他说:“我还是会去的。

”季孙和子强女与杞子在姑地进行了联姻。

背景:《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春秋时期,是战乱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颛臾则是其中一个分裂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季孙作为季氏的当政者,决定发动对颛臾的进攻。

内容:文章以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季孙和孙书之间的对话与思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孙深知颛臾国的势力强大,但他依然勇敢决定出兵。

他对孙书说:“夫子必敢犯季氏。

”他相信孙书一定会敢于进攻颛臾。

而孙书也表示了他的决心,他说:“然。

”接着孙书又问季孙是否考虑到了乱之国多权谋的情况,是否谨慎行事,而季孙则说:“然。

犹将有捷。

”他相信自己依然希望能够获得胜利。

最后,季孙和孙书进行了联姻,这也是为了加强季氏与杞子的关系,为进攻颛臾做准备。

价值: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

首先,文章表现了季孙的决心和勇气。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

(4分)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分)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参考答案:16.B (过:责备)(3分)17.B (而:却,连词)(3分)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3分)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3分)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起兵而讨之。

颛臾,春秋时楚国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
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在楚国早期时代,颛臾是楚国的领土,后来渐渐独立为
楚的一个诸侯国,最终被楚国吞并。

妇好为颛臾的王后。

季氏是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与另外两大贵族家族春申君和陈胜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

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能够对抗楚国的中央政府。

由于颛臾一
直是楚国的一个难以管理的地方,而季氏对颛臾又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影响,因
此季氏选择对颛臾进行军事进攻。

然而,楚国的大夫张午劝谏季氏不要轻举妄动,因为颛臾有妇好这样的一
位英明的女性领袖,季氏恐怕难以取胜。

然而季氏不听从劝告,起兵进攻颛臾。

后来,季氏军队在颛臾城外设下了营帐,妇好在城中观察情况,并派出先
锋队进行攻击。

季氏的将领们担心战斗力悬殊,计划于夜间撤退,结果被妇好
及其士兵偷袭,全军覆没,季氏本人也被杀。

注释:
季氏: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颛臾:春秋时楚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妇好:颛臾的王后,亦是一个能干的女性领袖。

张午:楚国的大夫,曾为楚王大司马。

先锋队:在军事进攻中,通常派出的先头部队。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
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冉有曰:“_____欲之, _________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_______,不能者止 。’危_______,颠______,则 _______相矣?且尔言____。 _____出于柙,龟玉______,是 ______与?”
我们能联系到的成语是_尸_位__素_餐_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颠”指( ),( )意指“
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
而“不持”“不扶”,那么哪里要用那相
呢?
类比论证
这里孔子使用了______的方法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里运用了( 比喻论证 )的方法,有两层意
素餐;
再以盲人走路无相作类比——既为辅助
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
,谁辞其咎?
喻以物器之失与毁,据理力争,是要 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尽
积累实词 过
过:
过犹不及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也? 无乃尔是过与? 过故人庄
尝试背诵
3、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 是社稷之臣)
反问:何以伐为?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 颛臾。
尝试背诵
季氏将伐_____。______见于孔子,曰 :“季氏_______颛臾。”
孔子曰:“求!______是过与?夫 _____,昔者_____以为_______,且 在_____之中矣,是__________也。 何以_____?”
链接: 何辞为?《鸿门宴》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 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 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
证。[求!无乃尔是过与?]
2?
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 ?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季氏______伐______。________ 见于_____,曰:“_______有事于 ______。”
_____曰:“求!_________?夫颛 臾,___________,且 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研习第二段
朗读并疏通文意
陈、列、危、颠、相、柙、椟、过 夫子欲之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
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
的至尊地位。
孔子格言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 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听同学朗读,注意正音断句,体会语气节奏
语录体 对话体论辩文 有标题的论文
专题论文
诸子十家 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 政”
孟子《孟子》 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 “法治” 墨:墨子《墨子》 “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 孔子,孟子。 积极入世。
佛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 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 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 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
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
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yì)舞
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
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

4、面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如何辩解的?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卸己责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 位,不谋其政。”
在这里,孔子运用了_引_证____的方法证明自己
的观点,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 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 味苟同。
《论语》的地位:“四书”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 五经:《诗》《书》《礼》 (公元前551--前479) 《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
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
”。“仁者爱人”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
教民”
研习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试译下列文 句
(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 无乃尔是过与? (3)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4) 是社稷之臣也 (5) 何以伐为?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与
揣测语气句
译为:恐怕……吧
尔是过,
宾语前置,过尔,责 备你。是,提宾标志
何……为
反问语气句
译为:为什么要攻打呢 ?
1998年1月,世 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巴黎集会,发表
宣言:“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 去,必须回头 2500年,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 ”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编年体 国别体
诸子散文
《论语》 《孟子》 《荀子》
《庄子》
思:
季氏去攻打颛臾
“虎兕出于柙”颛喻臾指在(境内遭到攻打 龟玉毁于椟中”喻指( ),这是第一重喻义;
),“
老虎、犀牛看从护者笼中跑出,龟甲和玉在盒冉中有被、毁季,路
这都是(
)失职,因此来喻指(
)失职,这是第二重喻义
5: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
先列史官名言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 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 岂能露骨地表白,
3?
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 列举了什么理由?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态度: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理由:
——求!无乃尔是过与?
1、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先王以为东蒙主)
2、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且在邦域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