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登高-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登高-杜甫》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登高》的背景和主题。

2. 理解《登高》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进修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和审美情趣。

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2. 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3. 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4. 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5. 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形式展示杜甫的肖像和《登高》的原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如何?《登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主题?3. 让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二、进修杜甫简介及《登高》背景分析(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包括其出生地、主要成就和对后人的影响。

2. 分析《登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三、诗歌赏析:《登高》全文解读(20分钟)1. 逐句解读《登高》的诗句,诠释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押韵、格律等方面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四、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探究(20分钟)1. 分析《登高》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

2. 让学生尝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五、诗歌情感与意境解读(15分钟)1. 引导学生体会《登高》所表达的情感,包括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对人生苦难的体验等。

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景物描写,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营建的情景和氛围。

六、诗歌赏析与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练习仿写《登高》,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室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学生应该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和人生智慧。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学习方法】讨论、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诵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教材助读】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导学案XXX•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公开课导学案授课人:XXXXXX《登高》导学案【研究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研究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研究重点】1.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研究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研究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XXX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XXX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XXX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XXX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XXX、XXX、XXX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研究(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同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XXX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个中“XXX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绘的恰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配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XXX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XXX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导学案

《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2、合作探究,梳理诗歌层次。

3、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习学案]一、相关知识学习阅读以下文字,了解登高的写作背景。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杜甫只能继续漂泊,许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有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有个人的多病,未酬的壮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反而愁上加愁,更添了新的悲哀。

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标志,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

也正因为此,他的作品被称为“史诗”。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病逝。

二、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的诗文名句有[文本学习]登高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⑤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⑥悲秋常作客,百年⑦多病独登台。

艰难⑧苦恨⑨繁霜鬓⑩,潦倒⑾新停⑿浊酒杯。

①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②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⑤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⑥万里:指远离故乡。

⑦百年:这里指晚年。

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⑨苦恨:极其遗憾。

苦,极⑩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⑾潦倒:衰退,失意。

⑿新停:刚刚停止。

【探究学习】一、合作与展示1、简析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的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联诗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试做具体分析。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及导学案

杜甫《登高》公开课ppt及导学案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 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 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 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 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 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 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 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 “悲”,悲景悲笔,悲情落笔,真 是怎一个“悲”字了得!
体会作者心情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 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 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 仿佛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 伤、悲哀、绝望。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 的话,那么,“不尽长江”有什么意思 呢?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
间的流逝。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 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 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 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 己的家乡。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 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 难,壮志难酬。 苦恨:“苦”:极度;“恨”: 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 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放下。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 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完美版

《登高》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②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③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A.面世作客经过B.问世作客通过C.面世做客通过D.问世做客经过2.下面是对杜甫的《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

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

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最好用诗歌中的原词来回答)2.理解诗歌内容,探究诗人的情感(1)后两联中,有哪些字眼可以体现作者的感情?试作具体分析。

(2)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这与诗人的情感是否和谐统一?为什么?2.“片言可以明百意”“外形凝炼,而内蕴深永”都是说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4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3.作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可谓是他沉郁顿挫风格的典范之作,下面请以《登高》为例,来谈谈你对沉郁顿挫风格的理解。

三.1.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高中语文导学案:《登高》导学案

高中语文导学案:《登高》导学案
1、这首诗颔联主要描写诸葛亮祠堂周围的景色,请问:这景色有什么特征,哪两个词能体现这一点?
2、诗的最后一联为千古名句,你认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业:把《登高》默写到作业本,完成拓展学案四名句填空。
(针对目标2,用时8分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的?
(针对目标2,用时7分钟)
任务三:背诵全诗。(针对目标3,用时4分钟)
当堂检测: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疏通《登高》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背诵《登高》。
前置检测:朗读《登高》,读准字音。(3分钟)
任务一:自读全诗,疏通全诗意思,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以备交流。(针对目标1,用时6分钟)
任务二:品读《登高》
1、结合意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登高》前两联画面并写在学案上。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登高》(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8.2 登高导学案重难点:一、文体知识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生活贫困,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

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大多透出无限的凄凉和感伤。

待会儿我们将通过他的诗来看其写作的风格。

另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他的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他为“诗圣”,又称“杜工部”。

《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四、文言知识1.词语释义登高:古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猿啸哀:指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水中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落木:落叶。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义一中教育集团崇文中学校区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编号:G1—Y1—1-3--2
年级: 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 科目: 制作人: 语文组

课题:鉴赏《登高》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三么:写了什么?(意象/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技巧)
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读诗方法:一、诗歌鉴赏之“三抓”“三么”:
三抓: ①、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②抓作者:知人论世
③抓注释。

自学指导
自学检测及课堂展示

自读课本
及《步步
高》24页

1、朗读过关。个人读,小组读。
2、《登高》的写作时间 ,地点 ,人物 ,
事情 ,情感 。
3、杜甫(712—770)字 ,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 诗人。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
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被称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通读
1、解释括号前的词。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 )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 )萧萧( )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艰难( )苦恨( )繁霜鬓( ),
潦倒( )新停( )浊酒( )杯。
2、理解性填空。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
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
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3.《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
是: , 。
4《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
是: , 。
5.《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兴义一中教育集团崇文中学校区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编号:G1—Y1—1-3--2
是: , 。
6.《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
是: , 。
7.《登高》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 。
8.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
是: , 。
9.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
是: , 。
10.杜甫《登高》中写道:“ , ”借风、猿等
意象写出秋天的景象。
11.杜甫《登高》中写秋天衰败景象的诗句是: , 。
1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
是: , 。
13.杜甫在《登高》中说自己多种复杂情感交织,不得不停止喝酒的诗句
是: , 。

研读,读
“三么”
1、《登高》写了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

2、《登高》表达了什么情感?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3、《登高》怎么写的?或者说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巩固诊断
1、融入你的想象,将《登高》改写成散文。
兴义一中教育集团崇文中学校区驾驭式自主高效课堂导学案 编号:G1—Y1—1-3--2
今日之事今日毕 日积月累成大器
2、背诵并默写此诗。

学科组长签字: 等级评定:
年级主任签字: 等级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