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登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登高》公开课教案 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公开课导学案授课人:《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意象,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体味诗人流露在作品中的深沉苦痛和忧思;3.学习诗人心系苍生、情寄邦国的博大胸怀。
【学习重点】1. 分析意象中寄寓的情感;2.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学习难点】解读作品中“悲”情的丰富内涵。
【突破方法】围绕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析文字等方法突破。
【学习时数】一课时【知识链接】1.解题: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58岁时去世,写这首诗时是55岁。
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又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此时诗人还壮志未酬,而好友李白、高适、严武也相继辞世。
【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自主学习(一)抓题目从题目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二)抓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结合前两课所学回答:此诗写于什么时间?此时的社会环境如何?作者的境遇如何?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体会语言表现力,领略杜诗的格律之美;②把握诗歌内容,理清结构,掌握诗歌情、景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诵读品味;②解析意象,知人论世,感受体悟景中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深刻理解杜甫积极入世的精神内涵。
学习重难点:1、通过想象再创意境、体悟情感,理清诗中情景关系。
2、领悟诗中“悲”的内涵,鉴赏诗中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的巧妙结合,认识杜甫“沉郁”诗风的形成。
学习时间: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从作者称谓变化了解其生平。
2、填空。
后人称杜甫为“”;他的诗歌被称为“”;诗歌风格是“”;“三吏”指“、、”;“三别”指“、、”。
二、初读:整体感知1. 正字音,明节奏。
2. 交流读后感受。
3. 找出诗眼。
三、品读:明内容悟情感1. 宋代学者罗大经评论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悲意,试赏析。
2. 前两联中的从何看出诗人对自然的“悲”意?3. “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论的理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4. 请结合全诗概括出诗中“悲”的内容。
四、情读:品评诗人你从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形象?这给了你哪些启发或感悟?五、小结:重难点再现1. 概括本课学到的诗歌鉴赏方法。
2. 背诵全诗。
六、课后训练:学以致用1、预习《秋兴八首》,尝试解读其中的景中之情。
2、请解析下面诗中“片云”、“夜月”、“落日”、“秋风”的内涵。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3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3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导学案

千古哀情悲秋绝唱——杜甫《登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走近诗歌对联: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思考: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呢?有何依据?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歌?二、知人:了解背景1.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有《杜工部集》。
2.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初读:感受音韵美听录音,自由朗读。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朱月军一、生平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诗风沉郁顿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登高》学案人教版必修3目标导学1.了解近体诗的相关常识和杜甫的身世经历;2.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写作相关背景《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
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
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
在梓州,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已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
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能还得四处漂泊。
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
因此,杜甫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总之,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站在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的立场,反对统治阶级上层横征暴敛、奢侈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
他的名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的对立。
这样,在现实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现实性就发展到空前的高度。
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又有深刻的认识,他诗歌的政治倾向性是异常鲜明的。
当上层统治者沉醉于表面的繁荣时,他已洞察了隐伏的社会危机。
安史乱起,他更用诗歌作为评论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问题的手段,他的许多预见都成了事实。
他在诗里所一贯表现的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都是很鲜明的。
《登高》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登高》导学案【附答案与解析】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掌握七言律诗的相关常识。
2.学习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营造的浓郁悲凉的意境。
3.分析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知识链接律诗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其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得名。
律诗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
通常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共四联(首颔颈尾)。
律诗的章法讲究起、承、转、合。
首联:起,即起事,或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等,引出下文。
额联:承,是起句的延伸,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与上句自然衔接。
颈联:转,是诗意的转折变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转换。
“转笔”的作用是陡生波澜,有起有伏,避免平铺直叙。
尾联:合,是合笔,是结句,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
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古人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有登高的习俗,寄托人们驱邪避灾、祈求健康长寿、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
三、任务探究1.《登高》这首诗的主旨句是什么?2.《登高》中思考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悲情的?4.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5.默写全诗。
6.我的疑问:四.名句默写1.《登高》开篇以“,”两句写登高所见所闻,选取风、天、猿、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
2.《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杜甫在《登高》中发出“,”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抗争的精神。
4.《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五.链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登高》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2.初步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分析与鉴赏方法。
课前预习:1.了解杜甫生平、文学风格及其文学成就,使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认真阅读《登高》一诗,思考它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意义。
3.掌握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对诗歌进行探究。
课堂教学:Step 1. 导入老师用图片或音乐等方式渲染气氛,使同学们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或历史故事等引子,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杜甫和《登高》。
Step 2. 杜甫简介老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文学成就及其对唐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让同学们对杜甫有初步认识。
Step 3. 《登高》诗歌分析首先,老师以节选的形式让同学们再次朗读《登高》,感受其音韵和节奏。
然后,老师将诗歌按照内容与情感展开分析。
内容分析:1.诗歌主题:主题为文人士人崇尚高洁,遗诫后人,立志坚定,自强不息。
2.结构:共四首,前三首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指叙事和议论交替出现),其中第一首为引子,第二首和第三首是具体叙述和议论;第四首为结尾,文人表达对历史的终极感慨。
情感分析:1.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对时事不满;却对文人读书、写诗、追求精神高峰的人生观心怀敬仰。
2.读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蕴藏着一种崇高的情感,感受到诗歌里传递出一种人类精神的美丽价值观。
Step 4. 诗歌整体理解1.诗歌的深层含义:《登高》的主题是文人崇高人格,表现了杜甫倡导的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绳的人生观。
2.诗歌的艺术特点:杜甫的《登高》具有叙述性、议论性、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杜甫的写作风格是豪放、慷慨、雄浑、豁达,境界宏阔而豁达,较重孟郊的忧患意识,较远王之涣的完美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1课时【作者简介】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教师导入】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活动安排】:【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小结:感情基调:悲壮语调:低沉、忧伤【活动二】再读这首诗,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意境)(3)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全面分析)?请结合诗句分析。
(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活动三】各小组抽签来领任务,展示给全班同学。
可以小黑板展示,也可口头展示。
展示参考:1、八种。
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2、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
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3、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
既有对家乡和亲人的眷念,也有为国家多难的忡忡忧心。
首联哀婉孤独颔联沉郁高昂颈联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4、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
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
首联落笔阔大,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
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
“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
“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
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教师小结】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
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活动四】教师介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杜甫诗歌的这种风格。
完成课堂作业。
所谓“沉郁”,乃指思虑深沉、情感悲怆、境界阔大、用语凝重,体现出一种悲壮美。
意气洋洋诗兴遄飞如李白之《将进酒》,纤细柔弱凄凄惨惨如柳永之《雨霖铃》皆非此类。
所谓“顿挫”则指感情或文气章法的抑扬起伏迂回曲折。
李白之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白居易之剑拔弩张疾声高呼亦非此类。
杜诗有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怜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皆悲怆语、阔大语、厚重语。
写景则境界阔大雄浑,抒情则悲壮苍凉,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之风格。
【课堂作业】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问题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①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②描写,整句属于③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④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的情态,“滚滚”写出了的⑥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⑦,感情更加⑧。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⑨的风格。
答案:①静态描写;/②动态描写;/③动静结合;/④寓情于景;/⑤秋风扫落叶的声态;/⑥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⑦雄浑开阔;/⑧慷慨低沉苍凉悲痛;/⑨沉郁顿挫。
【课后作业】根据《蜀道难》《登高》所学的诗歌鉴赏知识,完成下面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第二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参考答案: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
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
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
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豪迈、进取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