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合集下载

第二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浦东
瑞丽 昆明 河口
贵阳
厦门
广州
东兴 北海
珠海
湛江
深圳
汕头
闽南三角区
海南
珠江三角洲
除了开放城市、开发区 之外,又出现了多种特 殊的开发区。这说明对 外开放的什么特点?
宽领域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四、对外开放的深化
1、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经济全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 化的需要 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加快全球经济的发展。
珲春
沈阳
乌鲁木齐 呼和浩特 秦皇岛 天津 银川 西宁 兰州 西安 拉萨 成都 郑州 合肥 太原 大连
石家庄
济南
烟台 青岛 连云港
环渤海 长三角
南京南通 上海
武汉 重庆 岳阳 九江
长沙 南宁 南昌
芜湖
杭州 宁波 温州 福州
内陆省会城市 沿江城市 92年后沿边城市 85年沿海开放区 84年沿海开放城市 80年经济特区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1978年——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单位:亿美元
19500.00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2864.07 1.67 82.20 110.93 1050.49
1978
96.P.91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97.P.92 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 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98.P.92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99.P.92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1986年7月,中国正 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100.P.93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要选择,也是 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 中国的开放。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探究:思考感悟
一、加1入、W抓T住O机为遇中,国迎的接改挑革战开;放和经济 建设营2造、一深个化有改利革的,国坚际持环开境放;; 二、有利3、于发加展快科国教内,产提业升结实构力调整,充分 利用国4际、资坚源持增科强学中发国展企观业,的实竞施争力; 三、提高中国的可国持际续地发位展,参与国际贸易 新规定的制定; 四、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促进 经济发展。
• 1948年,中国为关贸总协 定创始会员国之一
• 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 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 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 议;
• 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 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 缔约国地位;
• 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正式成员。
基础知识掌握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新阶段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
(1)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内陆省会城市
中 西

推进步骤 点
线

开放范围 沿海
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基础知识掌握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新阶段 历史再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是中国代表
石广生在中国加入 世贸组织的议定书 上签字。
卡塔尔多哈时间2001年 11月10日18时34分,随着卡 塔尔财政经济和贸易大臣 卡迈尔槌子的落下,中国 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 成员。
④开发开放沿江港口城市(以上海浦东为龙头)
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扩大
开放的浦东
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经济建设的 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①建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2)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4)对外开放的形式灵活多样(90年代以来) 5)重点开发上海浦东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1990年、1992年)
2)世贸组织的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待遇原则、互 惠原则、透明度原则
2、过程 1)1948年,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之一
2)1981年,首次派观察员列席
3)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 4)2001年11月11日,成为正式成员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影响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 长远利益 3)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被动开放有何不同?
3、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1)建立五个经济特区(1980年起)
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范围,实行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 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原因: 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 运港口。 区位优势: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 密切交往。
①全方位中有重点。即对所有的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②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方面的
而是有比较、有选择地开放。
开放,而且是多方面的开放。但多方面不等于来者不拒,全盘接受,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引进来)
1.背景:
(1)建国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2)中国在左倾 思想影响下闭关自守 (3)中国与西方 国家经济水平存在较 大差距 (4)十一届三中 全会决定对外开放
2.经济特区设立
(1)概念: 在一个地区内,划出 一定的区域范围,这些 区域范围的对外经济活 动中,采取特殊政策。
(2)目的: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 境,鼓励和吸引外商兴 办企业和其他事业,以 促进本国或地区的经济 发展。
(3)经济特区特点:
①是经济特区而不是政治特区,以 一定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去吸引 外资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我国创办的特区是兼营工、商、 农、牧、住宅、旅游等多种行业的 综合性特区,而不是单一的出口加 工区(多种经营) 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
拉萨
环渤海地区 呼和浩特 秦皇岛 银川 大连 天津 西宁 青岛 烟台 连云港 长 南通 上海 三 万县 宜昌 武汉 角 宁波 重庆 九江 温州 长沙 福州 贵阳 厦门 昆明 瑞丽 广州 汕头 闽三角 东兴 珠海 深圳 河口 北海 湛江 海南 珠三角
7.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2005年中国外贸顺差 突破千亿美元
③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挑战 Ⅰ.我国一些劣势行业处于不利境地
(如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及金融、 商业、服务业),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 Ⅱ.短期加剧国企的经营困难——国有 企业亏损面扩大、破产企业增多、下岗或 失业人员增加。
(2)对世界:
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1)对中国:
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 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 ②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不仅仅是加入一个国际组织, 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进程促进国内改革,促进国内开放。 因为加入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实际上是国内对开放问题统 促进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 一思想的过程,也是对产业和国人教育的过程,教育我 们开放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 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 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 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我们也不应忽视伴随入 世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东西部 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国有企 业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再就业问题等。 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收入差 距会进一步扩大,失业问题会严重。
材料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拨乱反正。 开放的可能性!
材料五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 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后, 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 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 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发展不起来。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如何开放的?
(二)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入世” 2、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 世界需要中国 巨大的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 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贸组织几任总干 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 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中国加入WTO究竟有利还是不利?
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在世界还没有被完全 认可
三、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文]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文]
对 新外 阶开 段放
1984年,14个开放城市
和沿海经济开放区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1990年,上海浦东
机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挑战
交互练习
1.(2005广东文综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 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 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 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2002年全国文综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 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 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WTO) 3.(2005江苏历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指导思想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 B.四项基本原则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
14.山东省政府“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中提出, 要进一步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 展,提升半岛城市群建设水平。 (3)观察右图,回答:“挽救青岛”是在怎样的历史背 景下发出的呼吁?该呼吁体现了什么精神?(6分)
(3)背景: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决 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北京学生 发起了五四运动。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请思考选择以上五地建立特区的原因。
2.沿海开放城市——线
上大 宁秦 温天 福烟 广青 湛连 北南
• •
港口城市
大连港
港口城市
秦皇岛
港口城市
天津市
烟台市
港口城市
青岛市
港口城市
南通市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
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 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 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特区 ——点
1980年8月26日,国务院宣布: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
2、在经济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国内方面: 1.十年“文革” 使中国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 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 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 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 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 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1996年 GDP(亿元人民币)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元人民币) 67795 4839 2001年 109655 6860 2005年 182321 10493
出口额(亿美元) 进口额(亿美元) 外汇储备(亿美元)
1511 1388 1050
2661 2436 2122
பைடு நூலகம்
7620 6601 8189
民众收入增加,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外汇储备快 速增长。
材料二 对普通百姓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关税将进一 步下降,一些进口商品的限制也会逐步取消,部分耐用消费品和 服务的价格会进一步降低,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实惠。人们可以买 到更多、更便宜的进口商品。同时,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也将会 被打破,消费者也同样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实惠。

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思维启迪 观察下图:
深圳的夜景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了深圳的繁荣,进一步证明了改革开放 政策的正确性。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经济贸易 活动的世界性 1.世贸组织的性质:各国之间从事_________ 统一市场。 2.过程 (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关贸总协定 中的缔约 (2)1986年 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 ____________ 国地位。 世贸组织 正式成员。 (3)2001年12月,中国成为__________ 3.影响 (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 本长远利益。 (3)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天国运动影响);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②错失1957~1976年机遇:国际环境的恶化,(可答资本主义 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中苏关系恶化等 ),国内“左”倾
错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 三个节奏: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易错易混】
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但它
不是联合国的下属组织。该组织有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 的多边国际协定,包括国民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非 歧视待遇原则、互惠原则和透明度原则等,若发生争端,则 按解决机制处理。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习目标】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
对外开放的原因,特点。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B案【课前自主预习】
疑惑解答:
C案【课堂合作探究】
【使用说明】利用C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知识活化。

探究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探究三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路之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
“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
【当堂巩固】
1、1992年,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又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的是
A、上海宝钢集团
B、上海浦东
C、海南经济特区
D、贯通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接轨
2、下列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弊大于利②中国可以享受双边和多边贸易的各种优惠③给国内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④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岛变得更加繁荣和美丽。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青岛、厦门、上海浦东和新疆伊宁等四个城市(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后顺序应是
A、青岛、厦门、浦东、伊宁
B、浦东、厦门、青岛、伊宁
C、厦门、青岛、浦东、伊宁
D、厦门、浦东、青岛、伊宁
5、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A引进外资,弥补我国资金不足的缺陷B为纺织品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C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D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有利于引进外国的科技和现代化管理经验
7、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D西部的开发
8、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是
A我国实行引进来战略B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内地、边疆的开放
9、经济特区主要特在
A政治制度不同B经济政策不同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10、19世纪末的对外开放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对外开放最本质的区别是
A开放的对象不同B开放的方式不同C开放的地区不同D开放的前提不同
11、从“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到成为中国的“东方明珠”,上海浦东这一变化的出现开始于
A 1978年
B 1980年
C 1984年
D 1992年
A案【课后拓展练习】
课后利用自主时间对课堂内容进行记忆和反思,并构建知识体系。

二、课后拓展
(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
1、含义:我国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必要性
①历史证明,自我封闭、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

②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时代潮流。

③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原则
①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前提。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④平等互利原则。

5、特点
①全方位有重点,即对所有国家开放,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

②多层次中有先后,多方面中有选择。

多方面开放,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③灵活中有原则。

“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怕谁.”
6、作用: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中国融入世界。

1、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2、中国经济融入世界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挑战——与狼共舞!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0课答案
答案:BBBCD CCCBDD
探究一:1)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2)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探究二: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开放14个沿海城市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④1992年⑤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⑥2001年12月11日⑦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探究三:(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课后题答案
[解析与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提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体会中来思考对外开放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如,没有对外开放能不能搞好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过对外开放我们可以从外国引进些什么?引进的东西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了什么作用?对外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什么?你身边、你的家庭有没有外国的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对你意味着什么?
[自我测评]
1.简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提示:从设立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是内地开放。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

2.简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

提示:参见本课教材相关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