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1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

地域性 和 连续性 周期性、 季节性、
①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的周期性(cycle),如水稻、玉米、 棉花、花生的一年生(annual),冬小麦、冬油菜、冬蚕 豆的二年生(biennial);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②作物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的生命活动因光、热、水资 源的季节变化而异,高效转换只能与最佳资源季节同步 (season),如冬小麦只能在春夏形成产品器官,水稻、玉米、 棉花只能在夏秋形成产品器官; ③作物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的区域性协调统一,表现显著的区域性。如油菜在淮河以南区 域生产,苹果以淮河以北区域为佳,香蕉仅在珠江流域生产; ④作物的再生产过程需要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的协调统一。 2.3 作物产品的产量、品质的差异性、可塑性 ①产品形成受复杂生命活动过程中某个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②产品形成受生产周期内不稳定自然因素变化的影响而变化 。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1.1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学概念及其发展
1、作物学概念及其范畴
作物(Crops) 自然界的植物(大约)40~50万种 (野生wilding plants)
被人类利用的植物 2~3万种 (Utilized plants)
大面积规模种植200多种,栽培作物1500余种 (栽培,cultivated plants)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 主体: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个体、 群体(庄稼)。作物是有机体,有机体有其自身的生长发 育、器官形成、产量和产品形成的规律。种好庄稼就必须 掌握作物的特征特性。 客体: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外界环境条件——光、热、 土、水、气、肥、生物等。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种以 至于不同的生育阶段、不同的器官形成过程,对外界有 不同的要求,因此,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也 是作物栽培学必须研究的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1

作物栽培学1

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据1952年至1999年的统计,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 均递增1042万kW,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 均每年递增达2029万kW;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平均递增2.15%。 化肥用量年均递增14.3%。 在堤防、水库和配套机井的修建以及洼涝、盐碱、 渍害低产田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方面都取得了杰出 的成就。 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中低产田改造、 荒地开垦及防沙、治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

近30年来世界主要作物新品种的培育着重于 高产、优质和高抗,特别是在矮秆、抗性和 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品种改良在这一 期间的累计增产效益在30%以上。 大多数国家种植的小麦、水稻品种,株高已 普遍由以前的110-140cm降为70-110cm, 单产有了显著的提高。
1.品种改良

基本解决了过去不耐肥水易倒伏的高产障碍,
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外,遥感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化 学调控技术等。 遥感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经过70年代的发展, 80年代进入了商业应用。主要包括作物长势监测和 估产、植被识别分类、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自然 灾害预测与灾情评估、农业生态系统监测等。 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已涉及到农业信息服务、 生产管理决策、模拟试验研究等多个领域。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调控作物生长发 育的技术,是在发现和研究植物激素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新技术。

000多种 植物通过花粉培养法获得了单倍体植株,其 中小麦、水稻、玉米、烟草、马铃薯等10多 种作物已由单倍体育成优良品种,其育种年 限比常规育种方法缩短了一半以上。植物幼 胚离体培养已成为作物育种中克服远缘杂交 不实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这一途径已获得 100多种远缘杂交后代。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10.生产上常见的三种土壤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⑴沙土类:由于粒间空孔隙大,毛管作用弱,故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保肥力差,施入化肥后很容易流失到下层。表层水分蒸发快,地下水上升的可能性小,容易受旱。土温升降容易,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植西瓜薯类等作物。沙性土适耕性好,有利于耕作出苗,但后期易脱肥早衰。⑵黏土类:细土粒含量多,比表面积大,土粒间空隙主要是小孔隙,通透性差,内部排水不畅,,作物易受涝。通透性差,水多气少,土温平稳,早春回温缓慢,不利于作物早期出苗。粘土比较紧,易板结,湿时泥泞,干时坚硬,耕作费力,易耕期短,不易出苗。⑶壤土类: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较强,土温比较稳定,耕性良好,易耕期长,适合各种作物生长,激发小苗也发老苗。
生长迅速 产品器官变大 产量提高 品质改善 成熟一致 种子休眠性变弱 传播手段退化
3.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
生长: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地变化(量变)
发育:作物在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作物单一器官及整个器官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变,从无到有)
⑷三基点温度: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生命活动都具有3个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种子萌发的三基点温度常低于营养器官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又低于生殖生长的温度三基点。开花时对温度最为敏感;作物维持生命温度范围比较宽,生长温度范围窄一些,而发育的温度范围更窄);
⑸积温:通常把作物某个生育时期或整个生育期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称为积温。(两种表示方式: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值总和)。
缓慢停滞期:随叶片变黄衰老,机能缓退,以及同化产物向生殖器官转移调运,群体生长速度减慢。到成熟期,生长进入停滞状态,干物质积累停止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1全解

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1全解

当前 位置
第一节 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二、我国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特用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 2600多年前,《诗经》记述蒿、芩、葛、 芍药等药用作物,也记载果药兼用的枣、 桃、梅的栽培。神农氏尝百草被公认为 药用植物鼻祖。张骞出使西域引回红花、 安石榴、胡桃、胡麻、大蒜等许多特用 作物。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象继 《群芳谱》、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 考》、徐光启《农政全书》。
当前 位置
第二节 特用作物分类 一、 按药用器官不同分类
5.叶类:艾叶、芦荟、甜叶菊。 6.花类:其药用部位为植物的花序、花穗、花 蕾、花及花的一部分。有:番红花、薰衣草、 金银花、槐花、曼佗罗的花。 7.果实类:药用部位为成熟或未成熟的果皮、 果肉、果核、种仁。如:枸杞、砂仁、栝楼、 山茱萸、木瓜、五味子、酸橙、酸枣仁、使君 子、罗汉果、补骨脂、水飞蓟和葫芦巴。 8.种子类:天仙子、草豆蔻等。
当前 位置
第一节 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三、世界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中国、埃及、印度是世界上栽培与利用特用作 物最早的国家。①中、南美洲和印尼、印度大 量栽培金鸡纳树,作为提取抗疟疾药物奎宁及 治疗心律不齐的药物奎尼丁的原料;②南欧、 阿尔及利亚和埃及引种蓝桉,提取桉油用作祛 痰剂和杀菌剂;③墨西哥、印度栽培薯蓣,是 合成甾体激素的原料;④印度、泰国栽培印度 萝芙木,为提取降压药物利血平的原料;
当前 位置
第一节 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二、我国特用作物栽培概况
1949年以来,进行了大量的资源调查,整理鉴 别了种质、品种,调查总结了栽培经验,对人 参、当归、黄连、地黄、贝母、百合等重要特 用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天麻、灵芝、 丹参等由野生引为家种,番红花、西洋参、印 度蛇银木、金鸡纳树等的引种已取得成功。人 参、大黄、八角茴香等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 药用作物产品年销售额已超过16亿美圆,是亚 洲除日本之外最大的药用作物市场。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 完整版

作物栽培学完整版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旨在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

其任务是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提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栽培技术措施。

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是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的低地,以及中南美洲地区。

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可以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三碳作物和四碳作物。

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可以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药用作物等。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作物可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冬播作物、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以及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旨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条件,制定出科学的栽培技术措施,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做出贡献。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长是指作物在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上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增加,而发育则是指作物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质的变化。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可以用“S”型生长曲线来描述,即前期生长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减缓直至停滞衰落。

不同作物的生育时期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等阶段。

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也是不可分割的,营养生长是指作物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生长则是指作物生殖器官的生长。

作物的种子休眠和叶面积指数也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指标。

首先,生长和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而发育则促进新器官的生长。

然而,生长和发育也存在矛盾。

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会影响开花结实,而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会加速进行。

其次,作物的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矛盾。

因此,在生殖生长期,需要掌握作物营养生长的适当程度,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

S型生长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作物栽培学(作物的起源)

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一、作物的概念作物是指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概念主要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农作物,一般称大田作物,俗称庄稼。

二、作物的起源(一)栽培作物的起源(二)作物的起源中心1. 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瓦维洛夫东亚起源中心)。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及其毗邻低地是世界第一个最大农业发源地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数量上,中国超过了其他起源地,如黍、稷、粟、大麦、荞麦、大豆、裸燕麦等作物,中国是初生基因中心;普通小麦和高粱等是次生中心。

该学说确认中国是栽培稻(Oryza sativa V.)的起源中心之一。

2. 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起源中心(瓦维洛夫称东南亚热带起源中心)。

是爪哇稻(Oryza sativa L.ssp.Javanica)和芋(Colocasia esculenla L.Schott)的初生基因中心。

这里还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

3. 澳大利亚中心。

除美洲外这里是烟草的初生基因中心之一,并有稻属(Oryza)的野生种。

4. 印度斯坦中心。

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豇豆等,还有许多热带果树。

5. 中亚细亚中心。

中心农作物有小麦、豌豆、山黧豆等。

6. 近东起源中心。

农作物有栽培小麦、黑麦等。

7. 地中海中心。

从许多作物品种和组成来看,这里是次生起源地,很多作物在此区被驯化,如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等属的种。

8. 非洲中心。

农作物有高粱、棉、稻等属的种。

此中心对世界作物影响很大,许多作物起源于非洲。

9. 欧洲——西伯利亚中心。

农作物有二年生块根糖用和饲用甜菜、苜蓿、三叶草等。

10.南美洲中心。

农作物有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等。

11.中美洲——墨西哥中心。

农作物有甘薯、玉米、陆地棉等。

12.北美洲中心。

该中心驯化的主要作物有向日葵、羽扇豆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栽培学》本科练习题(2)
一、单项选择题:
1、单子叶植物属()
A、须根系
B、直根系
C、定根系
D、则根系
2、作物地上的节一般不分枝是()
A、花生
B、水稻
C、烟草
D、大豆
3、目前,我国高产作物群体最适叶面积指数一般为()
A、3
B、4—6
C、8
D、10
4、禾谷类作物1朵颖花有()
A、1个胚珠
B、2个胚珠
C、3个胚珠
D、3个以上胚珠
5、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这类作物称()
A、短日照作物
B、长日照作物
C、日中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6、作物的“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
A、茎
B、叶
C、穗
D、根
7、作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热量积累,一般用≧或≧的积温值来表示。

()
A、0℃5℃
B、0℃10℃
C、0℃15℃
D、0℃20℃
8、水作为作物植株休内的主要成份,约占鲜重的()
A、30%
B、50%
C、60%
D、70—90%
9、LAI表示()
A、光合势
B、叶面积指数
C、比叶面积
D、净同化率
10、某些作物需要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的过程,称为()
A、同化过程
B、春化过程
C、分化过程
11、有效温度是指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

()
A、活动温度
B、最高温度
C、最适温度
12、空气中以与作物的关系最密切,它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
A、O2
B、CO2
C、CO
D、N
13、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作()
A、间作
B、连作
C、套作
D、轮作
14、对大多数作物来说,磷的临界期都在()
A、幼苗期
B、分蘖期
C、开花期
D、成熟期
15、一般认为,水稻分蘖期和幼穗形成期是需()
A、氮临界期
B、钾临界期
C、磷临界期
D、钙临界期
二、填空题: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产理论和技术措施的科学。

2、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等外界环境条件。

3、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还要靠和。

4、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在田间进行。

5、在大田上栽培的植物一般称作。

6、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

7、米由、、、胚乳和胚组成。

8、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