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戏剧《皮格马利翁》的言语幽默从不和谐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所震撼。
首先,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表面上是一个和善、宽容的老人,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无尽的阴暗面。
他的行为和言行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
这种复杂的性格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又能否真正了解他们呢?
其次,书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也让我深感震撼。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作者
通过描绘底层社会的贫困和不公,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
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德沦丧等问题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
地思考着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作品,它引导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去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被誉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讲述了两对恋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误会。
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表达。
故事的开端是由两位年轻的恋人——比安卡和克洛维奥相爱而不得。
由于比安卡的哥哥,奥尔西诺对克洛维奥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决定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谎言来解决问题。
奥尔西诺的朋友——佩德罗和克洛维奥的朋友——贝内迪克特也被卷入了这场谎言之中。
佩德罗和比安卡设下了一场圈套,让克洛维奥相信比安卡对他的爱已经变心,而贝内迪克特则被朋友们误导认为贝亚特丽克丝对他有好感。
然而,这些误会和谎言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笑料。
在佩德罗和比安卡的策划下,贝亚特丽克丝和贝内迪克特也陷入了一场爱情的误会之中。
而在另一方面,克洛维奥和比安卡也在误会和猜疑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然而,最终一切都在一场闹剧般的混乱中得到了解决。
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和揭露,所有的角色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幸福和爱情。
皮格马利翁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比安卡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勇敢地面对误会和困难,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克洛维奥是一个忠诚而又热情的年轻人,他对比安卡的爱从未动摇。
贝亚特丽克丝和贝内迪克特则是一对性格迥异却又深爱对方的情侣,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争执充满了喜剧色彩。
整部作品以欢乐和幽默为主旋律,却又在细节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莎士比亚通过皮格马利翁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狡诈、爱情和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勾画出了每一个角色的形象,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在皮格马利翁故事中,莎士比亚还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展现了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他描绘了爱情中的误会和猜疑,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忠诚的赞美。
在这个故事中,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和动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故事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和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
《皮格马利翁》-2019年文档

《皮格马利翁》神话中,爱神受感动把雕像变为美女让她伴君左右;电影中,平民姑娘转变为身价显赫的贵族。
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经久不衰,这也是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但萧伯纳制作的“麻雀变凤凰”和普通雕像变为美女的故事不尽相同,虽说借鉴了神话原型,但剧中的女主人公不是被动转变的,而是充满着现代独立新女性的特点、为谋生权而奋斗的女权主义者。
一、《皮格马利翁》是女权主义的产物女权运动以社会学说以及政治运动为中心,主要以妇女经历为基础广泛提供一个社会关系的评论,许多女权运动的支持者也致力于研究性别歧视和妇女权利的提高,如沃尔夫的“谋生权”。
女权运动是《皮格马利翁》不可或缺的外在推动力。
在过去,男性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妇女处于第二阶级的位置。
女权运动支持妇女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妇女可以获得一等阶级,换句话说,女权运动只是为性别平等而战,并没有要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奢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妇女应当被平等对待并在抗争中有了各种形式的组织。
到了十九世纪,妇女运动最基本的追求便是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就业权以及在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了。
二十世纪早期,英国妇女的公民平等权从法律上得到了认可,英国的女权运动随之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皮格马利翁》应运于1914年出版;但这次高潮却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这也在剧中反映为伊莉莎生活环境的困窘。
女权运动是影响伊莉莎这个人物形成的原因之一。
萧伯纳母亲早年的受教育经历和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深深影响了萧伯纳,并让他也成为早期的女权倡导者。
在《皮格马利翁》中,他对于男权统治下妇女生活的困境十分同情,并且想把神话中沉默的雕像变成现实中独立的新女性。
从《皮格马利翁》产生的内因来说,女权运动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早期,选举中妇女们的激烈斗争最终使她们获得了投票权,但一战的影响很难用语言去概括,它使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寻找就业机会,然而战后随着男性从战场上的回归,女人们又变回了没有任何的报酬和认可的家庭主妇。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戏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误会和
幽默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讲述了四对情侣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一对混乱的双胞胎兄弟之间的误会和困惑。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对情侣展开,分别是赛西利亚和奥利维亚,以及海丽
娜和德米特里奥。
赛西利亚爱上了奥利维亚,而奥利维亚却爱上了海丽娜。
而海丽娜则爱上了德米特里奥,而德米特里奥却爱上了赛西利亚。
这样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误会和笑料。
另一方面,故事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塞巴斯蒂安和安东尼奥。
由于一场海难,两人被分开,并且相互失散。
塞巴斯蒂安被一位海员雷昂托救起,并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而安东尼奥则在另一个城市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
在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误会和混乱不断升级,直到最后才得以解开。
通过
一系列的戏剧性的场景和情节,故事最终以幸福的结局结束。
所有的情侣都得到了他们所爱的人,双胞胎兄弟也在最后的时刻团聚。
皮格马利翁故事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莎
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和误会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同时,故事中对爱情、友谊和命运的描绘也让人深思。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故事是一部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戏剧作品,通过对爱情和
人性的描绘,展现了莎士比亚独特的戏剧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出和研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皮革马利翁》看萧伯纳的女性观

通过《皮革马利翁》看萧伯纳的女性观作者:柳月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摘要:《皮革马利翁》是萧伯纳的代表剧作之一。
在希腊神话中,皮革马利翁最终娶到了貌美的妻子,然而萧伯纳的剧作却有着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从来没说明伊莉莎是否会如希金斯所愿回到他身边。
我们可以从这一安排中看出,萧伯纳对于女权的特殊态度。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分析《皮革马利翁》中伊莉莎的转变来探讨萧伯纳的女性观。
关键词:皮革马利翁;转变;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020-01萧伯纳一生写过51部剧本。
他对待戏剧认真、全心全意的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赞誉。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皮革马利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剧本刻画了主人公伊莉莎在语言学家希金斯的帮助下,由一个贫穷的卖花女逐渐转变成一位行为举止得体的淑女,最后成为一位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的过程。
一、伊莉莎的转变剧本的开始,伊莉莎作为一个街边的卖花女登场,她操着奇怪的口音,装束怪异。
即便这样,我们仍对她的天真和聪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生活艰难,她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她找到希金斯,希望通过语音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在这一刻,伊莉莎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经过希金斯和伊莉莎的不懈努力,伊莉莎终于变成了一位优雅高贵的淑女。
而这时,伊莉莎的思想转变跟不上其举止和口音的变化。
尽管她成为了一位淑女,但正如皮革马利翁的雕塑一样,吸引人的只是外表,她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觉醒。
外表和口音的改变并不能使伊莉莎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的淑女,她从没想过她想要去做什么。
对于伊莉莎来说,一切都似在梦境中一样。
但是细微的变化仍在产生,伊莉莎受到的教育以及环境的改变都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皮克林上校触动了伊莉莎的自我觉醒,他称呼伊莉莎为“多莉特小姐”,并从始至终像对待淑女一样对待她。
但是从大使馆回来后,他们庆祝胜利时,即便是皮克林上校也把成功归因于希金斯的教导,而完全忽视了伊莉莎的努力,伊莉莎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金句摘抄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1.引言在文学课堂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莎士比亚的名著,其中最为经典的就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而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极其耐人寻味的角色——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不仅是一名热心的和平主义者,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幽默感的人物。
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令人感慨的金句,这些金句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角色的特质,更为我们敞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2.皮格马利翁的金句摘抄2.1 "人类的道德准则越少,他们的生活就越美好。
"这是皮格马利翁在剧中的名言之一。
这句话既流露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在这个道德混乱的世界中,皮格马利翁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2.2 "珍妮,让我跟你说,如果你对何时去教堂感到有疑问,就在你下定决心将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时候去,因为我敢打赌,有很多未婚女子也正在那里为着同一目的进行祈祷。
"皮格马利翁在这句话中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宗教及人们对宗教的态度的讽刺。
他以一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态度去看待宗教仪式,并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人文的一面,引人深思。
2.3 "女人是我看到过的最罕有的物种。
无论她们是聪明还是愚蠢,美丽还是丑陋,她们的言行却总是令人难以捉摸。
在这句话中,皮格马利翁表达了对女性的独特理解和认知。
他看似赞美同时又带着一丝戏谑的口吻,展现出对女性的钦佩和对于生活的浪漫主义。
3.皮格马利翁金句的思考皮格马利翁的金句中,融入了对人性、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着对现实的直面,也有着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金句以皮格马利翁独特的智慧和幽默展现出来,不仅让人感到新奇,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
4.结语皮格马利翁的金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世界观。
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皮格马利翁,那个即刻吐露真情,又能以幽默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自己。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在家族仇恨的阻挠下,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是两个年轻的意大利贵族子弟,他们的家族分别是蒙塔古家和卡布莱家,两家世仇已经延续了数代。
然而,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却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爱了。
在家族的反对下,他们决定私奔。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们找到了一位善良的修道士,希望他能帮助他们逃离这个家族的世仇。
修道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制定了一个计划。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混乱,导致了一连串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的爱情却变得更加坚定。
最终,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成功地逃离了家族的追捕,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终于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受到家族的干扰。
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家族的原谅和祝福。
皮格马利翁故事以其幽默风趣的对白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这个故事,莎士比亚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以及家族仇恨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剧。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喜剧,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皮格马利翁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即使面对着家族的仇恨和世俗的偏见,也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幸福。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勇气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家族和社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看到了家族仇恨所带来的悲剧和痛苦。
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皮格马利翁故事永远都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和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让人们相信,只要有爱,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摘要] 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源自希腊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卖花女伊莉莎如何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分析卖花女伊莉莎在学习上流社会语言时遇到的语言危机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萧伯纳;《皮格马利翁》;语言危机;权力—话语理论一、前言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可分为两部分的两幕剧,每部分都是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第一部分卖花女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淑女;第二部分为从淑女到独立女性的蜕变。
初读这部剧本,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出租车是童话故事里的南瓜马车,把戴着鸵鸟毛帽子、穿着粗布外衣的灰姑娘带到了希金斯的实验室。
通过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对其六个月发音、讲话方式和行为举止的训练,灰姑娘伊莉莎成为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是无知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差异,只是着眼于较为肤浅的外在品质,即高贵的谈吐方式和优雅的礼仪风度,并没有意识到金钱和物质是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经济基础。
显然,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在萧伯纳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上层阶级的语言及生活方式被用作下层阶级的“正面的”参照,实际上它们实施的是符号权力。
社会学家认为权力不是存在于词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词语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语词的人的信仰。
六个月后,卖花女掌握了上流社会的高贵语言,却把自己的cockney accent完全忘记了,就是想用以前的发音说话也已经做不到了。
从某一层面上说,蜕变后的卖花女伊莉莎成为语言的奴隶,然而她并不是放弃反抗的权利而一味地妥协。
相反的,她是在跟希金斯代表的父权制社会暗暗地进行着斗争,这种意识源自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拥有话语权力一方的积极反抗。
正如福柯所说“:反抗与权力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戏剧《皮格马利翁》的言语幽默从不和谐
作者:王雅雅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萧伯纳的戏剧对话机智幽默,不仅反映人物性格而且刺激读者反思言语背后的社会现象。
研究其言语幽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和谐——消解理论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幽默理论;关联理论与其相互补充,可以揭示不和谐产生与消解的认知过程。
本文试从不和谐-消解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解读《皮格马利翁》中的言语幽默。
【关键词】不和谐-消解理论关联理论《皮格马利翁》言语幽默
一、引言
言语幽默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述的幽默,它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的语境,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等手法来达到幽默的目的。
也就是说,幽默通常不是语言所表达的字面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传达的蕴含义。
因此,本文运用不和谐-消解理论,语用认知理论即关联理论,分析戏剧对话中幽默产生与理解的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二、理论基础
不和谐-消解理论是最有影响的幽默机制理论。
当人们的预期与现实中的事件出现不相容、不和谐时,人们会努力找出原因,重新寻找答案解释整个事件,从不和谐中找出合理的解释,幽默也就随之产生了。
很多哲学家认为不和谐是一切幽默制笑之基础。
觉察出不和谐只是第一步,要领悟幽默,我们还必须使不和谐得到某种方式的协调。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看做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性由两个因素决定,即加工努力和语境效应。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关联性和语境效应成正比,和加工努力成反比。
”我们可以把一个幽默文本大体分为两部分:“前文”和“妙语句”。
前文会使听话者根据百科知识去选择一个最大关联的假设,之后的“秒语句”与前面命题相反,这时不和谐就产生了。
不和谐就是关联理论中的明示刺激,为得到最佳关联不得不重新理解整个语篇的含义,找到“前文” 和“秒语句”的结合点,不和谐也就消解了。
幽默也就产生在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相互矛盾中。
幽默文本通常需要听话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才能建立前文和妙语句之间的联系。
解读该幽默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心智方面产生的语境效应补偿了解读过程中智力和体力的付出。
三、解读《皮格马利翁》言语幽默
本部分应用以上理论,解读戏剧中主人公的幽默言语。
HIGGINS....Take her away, Mrs.Pearce.
MRS.PEARCE.But I’ve no place to put her.
HIGGINS.Put her in the dustbin.
对话来自第二幕,皮尔斯太太说,没有地方安置她。
根据语境和百科知识能推断出,她的意图是询问能否找到房间让她住。
但希金斯教授回答把她放在垃圾箱里。
读者肯定会吃惊,因此重新理解上文。
其实,put一词也有放置东西、事物的意思,他的回答也可以理解。
读者贯通理解对话后,不仅体会到希金斯教授的幽默,同时也了解他的性格:冷漠、骄傲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他把她当做从路边捡来的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Example 2
MRS PEARCE.... but there is a certain word I must ask you not to use....It begins with the same letter bath....
HIGGINS.[loftily]I cannot charge myself with having ever uttered it...Except perhaps in a moment of extreme and justifiable excitement.
MRS.PEARCE.Only this morning, sir, you applied it to your boots, to the butter, and to the brown bread.
HIGGINS.Oh,that! Mere alliteration,Mrs.Pearce, natural to a poet.
对话出自第二幕,皮尔斯太太希望希金斯教授给利莎树立好的榜样,不要说脏话。
希金斯教授反驳道,在极兴奋时脏话是可以理解的。
皮尔斯太太又质问他,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巧妙回答说是为了头韵。
重新理解这个对话,会发现这个回答也在情理之中,但理由实在牵强,给自己的粗俗找借口。
读者不仅会心一笑,也察觉希金斯教授学识渊博,甚至有些卖弄;另外他爱狡辩,不服输,行为有些粗俗。
四、结语
结合不和谐-消解理论和关联理论解读萧伯纳戏剧《皮革马利翁》,阐释理解幽默的心理过程,同时再现人物性格—希金斯教授固执傲慢,唯我独尊,略带粗俗的行为实在与上流社会所谓的教养格格不入,他的真实更衬托上流社会的虚伪。
参考文献:
[1]刘平.英语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赏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2):31-34.
[2]王勇.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2001,22(1):23-27.
[3]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1):16-23.
作者简介:王雅雅(1991.10-),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词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