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合集下载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PPT教案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PPT教案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43
Dr.Feng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44
Dr.Feng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45
感谢您的聆听 您的关注使我们更努力
此课件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 关注我 每天分享干货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
文四十多篇,近些年提倡发展科学文艺, 出版有《科学是美丽的——科学艺术与 人文思维》一书。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4
•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比喻有恒心, 有毅力。
能还存在着其他的宇宙,
而这些宇宙是宇宙的可能
状态的一种反应,这些宇
宙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
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也》 可能不同。
20
“云深不知处”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21
叶绿素 神秘美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22
活 力 美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12-06
11


质疑科学美










2020-12-06
中职语文《科学是美丽的》
12
科学怎么会是 美丽的???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科学是美丽的,这是基于对自然界、生命、宇宙等万物运行规律的探索与理解。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1.2 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美丽。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观看视频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科学的美丽。

1.4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意义。

2. 科学的发展历程。

3. 科学的美丽之处。

第二章:科学的定义与意义2.1 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

2. 认识科学的意义。

2.2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2.3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

2. 科学的意义。

第三章:科学发展历程3.1 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

2. 认识科学的重要人物和贡献。

3.2 教学方法讲解、观看视频。

3.3 教学内容1. 科学发展的历程。

2. 科学重要人物和贡献。

第四章:科学的美丽之处4.1 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的美丽。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4.2 教学方法讲解、观看视频、讨论。

4.3 教学内容1. 科学的美丽展现。

2. 科学对人类的影响。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1. 总结课程所学内容。

2. 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科学的兴趣。

5.2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5.3 教学内容1. 课程总结。

2. 科学未来的发展展望。

第六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6.1 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6.2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

6.3 教学内容1. 观察与实验。

2. 假设与推理。

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七章:科学思维与创新7.1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7.2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7.3 教学内容1. 科学思维的基本方式。

2. 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美丽,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使其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让其能够深入思考科学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没有美丽的一面?”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活动(2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一些科学的美丽之处,例如:彩虹、太阳、星星等。

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

b. 实验观察:选择一个实验,例如:水中的折射现象。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丽之处。

c. 观察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 拓展活动(15分钟)a. 学生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其他同学了解到更多科学的美丽之处。

b. 科学故事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一个与科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听说的故事。

通过分享,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广泛应用和美丽之处。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科学的想法和感受,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手段: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展示分享等。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的美。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体验科学的美丽与魅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与特点2. 科学的美在哪里3. 科学实验与观察4. 科学思维与创新5. 科学家故事分享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实验法: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美丽。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科学实验和图片的课件,展示科学的美。

2. 实验器材: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实验。

3. 资料:收集科学家故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和美丽之处,让学生了解科学的重要性。

3. 实验: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美丽。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的美和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表达和沟通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实践环境。

2. 开展科学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科学书籍或文章,扩展知识面。

3. 举办科学知识竞赛或科学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或策略。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更是一种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美丽的。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好奇心。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美丽的,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丽。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3.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科学案例,以便进行教学。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实践材料:准备相关的实践材料,以便学生动手实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科学是美丽的。

3. 讨论: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4. 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5.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科学的美丽和实用性。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是否有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科学美丽的感悟,可以是文章、日记或短文。

2.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写出解决过程和心得。

八、课后辅导1. 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进行检查,给予指导和鼓励。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2.1第五课《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

2.1第五课《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
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作者认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三)第三部分 证明观点
1.第3自然段列举了哪些科学美的形态?
首先、威廉斯列举了宇宙的诞生、黑洞、多重宇宙空间、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四种天文物理学世界中的美。
碳是女孩之最爱
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
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 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
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
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所以,“钻石是女孩之最爱”只会让女孩走向平庸,“碳是女孩之最爱”,则会让女孩步向崇高。展现了科学的内涵美。
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4、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2.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进行论证,说服力强。
3.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极具感染力。
4.语言风格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语文(基础模块)
授课题目
《科学是美丽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授课周别
第4周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方法及手段
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4、启发法
手段: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感受科学的美丽;
3、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完整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完整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二、质疑科学美1.教师列举例子: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3.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感受科学美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2.进一步展示图片,让学生体会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现在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作品(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告诉我你们的感受。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方法。

2.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法探索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是什么,科学家的任务。

2. 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假设、验证。

3. 科学的美:科学现象的美,科学理论的美,科学实验的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2. 教学难点:科学方法的应用,科学美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是美丽的》。

2. 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所需的器材。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结果。

1. 导入:通过引入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设计板书,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与科学相关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个奇特的科学现象,如水的相变,让学生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美。

介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强调科学的美在于其逻辑性和预测力。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

例如,通过分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释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能力,展示科学理论的美。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

例如,进行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定重力加速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和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
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
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
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质疑科学美
19世纪英国着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
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
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
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
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
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
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
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
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
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
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
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2、感受科学美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
a、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b、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c、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d、“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e、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f、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3、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
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
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
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
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
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
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
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
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
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
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3.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
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
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
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4.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
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5.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
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
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
进行了评论分析。
6.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
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
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
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
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
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
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
了一步。
7.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
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
图案来加以论证。
8.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
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
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
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
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
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
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
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
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
你同意吗”等。
1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
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
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
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
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
悟。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