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雨巷word教案

合集下载

《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4篇

《雨巷》教案4篇《雨巷》教案4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巷》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象征主义诗歌,提升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意境,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3、探讨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学会从深层次体味感情。

教学重点鉴赏姑娘的形象。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曲《丁香花》让我们认识了唐磊,一把木吉他,一曲简单的音乐,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

梦蝶的出生是她痛苦的开始,她善良、纯洁,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世间万物,她清澈的眼眸里透射出的是对健康的渴盼,他的逝去是痛苦的结束,也是幸福的开始。

伊人已乘风去,唐磊只能借《丁香花》祭奠曾经的友情,音乐中唐磊沙哑的声音忧伤地诉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让人不免潸然泪下。

每听这首歌,在唐磊的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作者介绍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现代派诗人。

1905年出生于杭州。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近雨巷,走近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两遍录音,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

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

2、模仿朗诵(2~3人)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6个,主要是3个。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好情感的感知和追求,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巷》,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雨巷》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2.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雨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雨巷》的内容和背景,解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2.1.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1.3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雨巷》。

2.2 教学手段2.2.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雨巷》的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2.2.3 纸质教材:提供《雨巷》的纸质教材,方便学生阅读和笔记。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雨巷》的情境。

3.1.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雨巷》,进行内容解析和分析。

3.1.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1.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鉴赏《雨巷》。

3.2 教学安排3.2.1 第一课时:导入、朗读与解析《雨巷》。

3.2.2 第二课时:小组讨论、诗歌鉴赏。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1.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鉴赏作业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

《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整编的《雨巷》语文教案(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雨巷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2、了解作家作品。

3、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投影几首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上的街市郭沫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也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

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海子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雨巷教学设计课时数: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重点:1.理解《雨巷》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2.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抽象意象。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教学准备:1.课文《雨巷》的副本。

2. PowerPoint课件。

3.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下雨的图片和播放下雨的声音来引起学生对雨的感觉和联想,并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下雨时会有什么感觉?2.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雨巷》的全文和诗人余光中的简介,并说明今天的课程将学习这首现代诗。

3.集体朗读(10分钟)教师将《雨巷》逐句分段让学生跟读,然后组织全班进行集体朗读。

4.文字理解(10分钟)教师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懂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5.情感表达(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让他们根据《雨巷》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写一段与雨相关的情感故事,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

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教师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情感故事,并点评一些优秀的表达。

2.意象描写(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并解释其中抽象意象的具体含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一段意象描写所表达的意思。

3.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雨巷》的结构和诗人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其中一句诗句进行解读和思考。

4.写作训练(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或事物,并借助《雨巷》中的意象进行描写,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活用所学知识。

5.作品分享(10分钟)教师选几篇学生的作品进行分享,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雨巷教学设计,学生除了能够学习中职语文书本知识外,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在低沉而优美的旋律中抒发的含蓄而哀怨的情感。

(2)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结构等。

2、教学难点(1)领悟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审美体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意象象征意义、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朦胧、幽静的氛围。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雨巷,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讲述《雨巷》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思考: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再读诗歌,分析意象(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雨巷”象征着阴沉压抑的社会现实和诗人迷茫的心境。

“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理想中的美好事物,但又飘忽不定,难以追寻。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

《雨巷》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雨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语言魅力。

1.2.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1.2.3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情节。

2.1.2 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解释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如“雨巷”、“丁香花”等。

2.2.2 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入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1.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1.3 分析法: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具体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利用投影仪展示课文插图,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拓宽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2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1.3 分析与讲解: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讲解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4.1.4 实践活动:布置相关的写作或表演任务,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

《雨巷》优秀教案范本两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雨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2. 感受诗人戴望舒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雨巷》是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和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2.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诗歌鉴赏: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歌解析和鉴赏方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雨巷》。

2.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诗歌鉴赏:讲解如何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彼此的心得。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巷》。

2. 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3. 推荐一位现代诗人及其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表现“雨巷”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与《雨巷》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雨巷”为题材,锻炼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读后感分享:评估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3篇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3篇

《雨巷》教学设计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意象“雨巷”等特点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诗中“姑娘”、“我”等意象,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方法】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北方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江南的小巷悠长而又寂寥,走过雪月风花,走过杏花春雨,走过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过梦,有过泪花,更有着怒放的红芍药。

江南的小巷是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彷徨(pánghuáng)彳亍(chìchù)颓圮(tuípǐ)寂寥(jìliáo)惆怅(chóuchàng)2、学生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4、再请一位学生读整首诗。

5、朗读指导:现在请大家欣赏一下全诗的朗读,也随着朗读来看一看怎样的江南雨巷。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语速。

(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三、【赏美品美】1、品读意象,体意境之美:(过渡)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歌写的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丁香”,“姑娘”,“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我”等意象反复出现,并感觉到在那朦胧飘忽,缠绵哀怨的意境中,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情绪——诗人寂寥,愁怨,梦一般飘忽不定的情绪。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些意象。
4、段落分析
(一)(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
(二)(2-6)“我”遇见丁香姑娘。
(三)(7)“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
5、朗读全诗,分组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下节课把结果向大家汇报。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提示同学们去逐节理解诗意
检查同学们对意象、意境的掌握情况
注:鉴于体育科的学科特点,相关教师可在此模板的基础上视需要增加栏目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 Nhomakorabea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堂课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们分组讨论,现在就请各组委派一个同学把你们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第节
课题
雨巷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2、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三、难读字整音
彳亍:(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四、请同学朗读诗歌。
五、听课件中的朗诵。
六、分析诗歌
1、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这首诗歌美吗?
这首诗很美。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2、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3、总体梳理诗歌内容(中间穿插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把这首诗歌大致背出。)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图景: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心中怀着一点朦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姑娘呢,我们继续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样的色彩和芬芳又忧愁抑郁。她与诗人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哀伤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诗中凄凉的意境更加突出。(2、3)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如梦幻般的出现了,她美丽结着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诗人跟踪而去,姑娘却象梦幻一样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节里除将“逢着”改为“飘过”之外,诗句与音节与第一节完全一样,诗人低回咏唱中叠往复,一个失意者的孤独和惆怅跃然纸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伤的,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仍在继续希望着,追求着。(我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