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2第2章城市与环境规范答题8含答案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学科关键能力提升8含解析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典例1(2019·石家庄第二实验中学月考)读“某假想地城市分布图”,回答下题。
城市④形成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丰富B.靠近河流,水源充足C.气候条件优越D.铁路枢纽,交通便利答案 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盆地地形。
①处地形平坦;②处有石油,有铁路;③处多条铁路交会,有河流;④处有两条铁路交会。
典例2(2019·智慧上进联盟调研)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
经过历朝历代的建设,西安主城区形成了明显的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在中国城市里独树一帜。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汉城遗址保护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新市政府) 生态保护区工业区(电子城) 旧城(市中心区) 工业区(纺织城)高新技术开发区文教科研区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1)影响西安九宫格城市发展格局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收入水平C.历史因素D.宗教文化(2)电子城、纺织城历史上是自给自足的中国传统单位大院式城市建设模式的典范。
该模式() A.使各城区均亲近自然B.便于各城区职能的专业化发展C.会减少不同城区间的交通D.造成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答案(1)C(2)C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关中平原;历朝历代改建;材料显示西安以旧城为中心;城市建设为传统的大院式。
典例3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等。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城市发展早期的主要农业基地可能是()A.林木基地B.果蔬基地C.粮棉基地D.禽蛋基地(2)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图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是()A.由劳动力数量需求向素质需求转变B.工业地域由传统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转变C.交通运输由单一方式向综合方式转变D.城市功能结构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答案(1)C(2)D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答案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适合种植业发展;早期城市规模小,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现在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区;出现高速公路,传统工业规模比中期时规模小。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20讲含解析

第20讲 城市化考点一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方法技巧 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判读方法农村和小城镇考向一 城市化现象(2017·天津文综)天津既有优美的盘山自然景观,又有海河沿岸的历史遗迹。
读图回答下题。
目前,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如图所示)已难寻觅,主要原因是( ) A .城市的扩展B .河流的改道C.人口的迁移D.文化的融合答案 A解析由图可知,天津凡带“沽”字的村落,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沿岸地区。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原来的村落逐渐被城区取代;有的村落范围不断扩大,距离河流也越来越远,因此再称之为“沽”已经名不副实,导致天津部分称“沽”的村落难以寻觅。
故本题选A。
(2018·包头模拟)下表为我国2011~2015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对比。
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关于我国2011~2015年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B.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C.城市平均每年增加2 000多万常住人口D.每年城市户籍人口增加数都大于城市常住人口增加数3.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最可能的变化是()A.两者均增加,但差值减小B.两者均增加,且差值增加C.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增加,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减小D.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增加,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减小答案 2.B 3.A解析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我国人口城市化。
湘教版地理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第2讲课件

大小 原因
发达国家 大(70%以上)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发展中国家 小(不到40%) 起步晚,城市化水 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表 现及原因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 求提高,郊区基础设 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人口增长快,农村劳 动力过剩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早晚 起步 时间
原因
快慢 目前 速度 原因
发达国家 早(英国最早,从 18世纪中叶开始)
工业化早
趋缓(甚至停滞) 城市化已推进到 相对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
晚(20世纪中叶 以来) 国家独立较晚, 工业化晚
快
民族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迅速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城市人 口比重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栏目 导引
3.城市化的意义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 _社__会__经__济__发__展___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 (3)城市的兴起与__第__三__产__业__的发展密切关联。 5.城市化特点 (1)发达国家:起步早、__水__平__高__、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出现“虚假城市化”和 “__滞__后__城__市__化__”现象。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这句话对吗?判断理 由是什么? 提示:不对。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如 __南__美__洲______一些国家,由于受历史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 平较低,但城市化水平却较高;还有__西__亚__、__北__非____一些产 油国,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业不发达,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 致使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 湘教必修2(湖南专用)

(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 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 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 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 化现象。如下图所示: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 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 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 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 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302022/1/302022/1/301/30/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302022/1/30January 30,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302022/1/302022/1/302022/1/30
第二章
必修Ⅱ
城市与环境
第2课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考点1 城市化及动力机制
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 如下图归纳:
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 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走向高考·】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必修2)课件 第2单元 城市与环境 2-2-2

3.意义 (1)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________城乡发展差距。 (2)有利于改善地区________。 (3)有助于提高工业________。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提高区域的整体发 展水平。 (5)影响乡村的________,并提高乡村的________程度。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主要动力: __________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进程 的发展
思考:可图解如下:
高频考点梳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易错点提醒 1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与城市化速度快慢的区别:前者 主要由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映,百分比越高,表明城 市化水平越高; 后者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 起步晚,水平低,但当前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城市总 人口也比发达国家多。 2“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虽然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没有农村 化。
答案:2.C
3.B
解析:第2题,土地质量对农业的影响显著,而对城市 地租的影响较小;城市地租主要受距离市中心远近及交通通 达度的影响。第3题,①、②、③、④四点距市中心的远近 相同,根据等时线可知②地交通最便捷(②处向外等时线稀 疏),因此城市地租最高。
(2013· 江苏南京一模)读“某大城市居民出行时间分布比 例变化图”,完成4~5题。
自主核对 一1.城镇化 3.(1)缩小 对外开放 二、社会经济发展 三、相对成熟 不断提高 城镇体系 高 农业 慢 就业 工业化 低 快 下降 第三产业 快速增长 人居环境 急剧增加 工业化 2.(1)持续上升 (2)产业结构 (2)一 二、三 (3)扩大
(3)生产效率
(5)生活方式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2课件:第2章 城市与环境2

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城市区位因 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
素的变化 弱,新的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
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 素、人文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思考。自然 因素相对变化不大,称之为静态因素,人文因素相对变化较大,称之为动态因素。
知识结构建网
专题整合
专题一 城市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城市的位置是从微观上来谈城市区 位,是指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城市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是从宏观上来谈城市 区位,指的是城市的总体分布(哪个地区城市多,哪个地区城市少)。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即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综 合影响,但在不同阶段有其主导因素。从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城市 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方 面,这些因素又有包含或交叉的关系。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把眼 光放在这个城市刚诞生时,是什么原因把它吸引在一定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 么原因促进或抑制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从而找到这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2)一方面,从自然条件看南部为高原山区(六盘山区及黄土高原区),自然条 件恶劣,北部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而且灌溉条件优越。另一方面,随着人群 北迁,南部人口密度变小,利于留下的人口脱贫致富,利于恢复南部自然生态, 减少水土流失。
专题二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 条件下影响城市多种功能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地租理论是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 选择最有效的工具。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 近。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19讲含解析

第19讲 城市空间结构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考点一 城市区位分析1.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3.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河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考向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 .文化底蕴深厚 B .商业繁荣发达 C .人口高度集聚D .水陆交通便利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 .行政功能为主 B .军事功能为主 C .文化功能为主 D .经济功能为主答案 1.D 2.A解析 第1题,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该城市临河而建,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同时陆路交通也比较便利,故水陆交通便利,D 项正确。
第2题,从材料可知该城市为北宋都城,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故以行政职能为主,A 项正确。
(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
据此完成3~4题。
3.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地形B.气候C.公路交通枢纽D.港口4.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A.位置适中B.资源丰富C.气候宜人D.经济中心答案 3.D 4.D解析第3题,根据题干材料,该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地有港口,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好,容易发展成城市,故选D。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提分教程(湘教版)讲义:必修2第2章城市与环境第2讲含答案

第2讲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础全面梳理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1.含义指人口和□01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三个标志(1)□0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03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意义4.城市化动力机制□04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城市化特点三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对城乡生活的影响①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和交通等基础设施。
②城市现代文明影响传统的生活习惯和□01劳作方式等。
(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3)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四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化是不是只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不是。
城市化不只是表现为城市人口的增多,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
2.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一样吗?不一样。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的郊区形成城市,是一个人口、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城市处在规模膨胀、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郊区化指人口、产业向郊区或卫星城迁移,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产业由集聚发展到扩散的一个新阶段,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3.城市化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吗?不是。
城市化不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还包括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城市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二是地域城市化。
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城市化进程1.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对应续表(2015·重庆高考)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 .20%~30% B .30%~40% C .40%~50% D .60%~70%(2)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 .工业化程度提高 B .人口增长率增大 C .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 .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思维探究][答案](1)B(2)A(2018·河南联考)下图示意美、日、德三个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下图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下图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分)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分)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
(3分)
样卷展示
得分:9分
样卷剖析 失分原因:对问题要求理解错误;答题要点不全;未能很好
利用题中的信息。
Ⅰ城市布局的有利条件Array
Ⅱ城市化问题
Ⅲ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
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改善城市环境;重视城市绿化,保护城市水域;加强城市交通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卫星城镇和城市新区建设,减轻中心城区的压力;因地制宜发展城市产业等。
1.(2018·山东东平明湖中学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进一步发挥兰州对西部发展的带动作用,2012年8月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
新区位于距兰州市区北部38.5千米的秦王川盆地,该盆地是兰州周边地区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盆地内整体地势平坦,引大(大通河)入秦工程初步解决了新区的用水问
题。
下图为兰州行政区图及兰州城区图。
(1)兰州城区呈带状分布,说出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
(2)简析兰州新区选址的主要优势条件。
(3)“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说明新区建设对老城区发展的意义。
答案(1)地形与河流。
(2)盆地地形,地势平坦;有引水工程,区内用水充足;靠近机场并与兰州城区有高速公路相连,交通便捷;未利用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大;地价比较便宜;政府政策支持等。
(3)控制老城区人口规模;分散城市职能;缓解老城区用地紧张和城市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兰州地处黄河谷地,是河谷型城市,因此受地形和河流影响呈带状分布。
第(2)题,从地形、交通、供水、土地等方面分析兰州新区选址的区位条件。
第(3)题,从分散城市职能、改善城市环境角度分析新区建设对老城区发展的意义。
新区的建设,可以控制老城区人口规模;分散城市职能;缓解老城区用地紧张和城市环境问题。
2.读杭州市(不含萧山和余杭)1991~199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单位:hm2),回
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杭州市(不含萧山和余杭)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分析杭州城市化过程中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特点: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
原因:经济的发展,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导致这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不断减少。
(2)不利影响:工业增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导致酸雨增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汽车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加重。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加强环保宣传等。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耕地、园地、林草地和未利用地,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第(2)题,杭州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的增多,排放大量酸性气体,导致酸雨增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导致大气中悬浮颗粒增多。
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加重。
解决这些问题,要优化产业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尾气排放量;加强绿化环境,净化空气;加强环保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