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指导:肝硬化的治疗概述

合集下载

治疗肝硬化的最好方法

治疗肝硬化的最好方法

治疗肝硬化的最好方法治疗肝硬化的最佳方法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减轻肝脏负担、补充营养、保护肝细胞、控制病因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治疗肝硬化的最佳方法。

一、药物治疗1. 解毒: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片、乙酰谷胱甘肽和尼麦角圣龙胆等药物,可以滋养肝脏,改善肝细胞代谢与解毒功能。

2. 利胆:可以使用黄芪、柴胡、郁金和牛黄等药物,可以改善胆汁排泄,刺激胆道蠕动,促进胆道内毒素排出。

3. 抗病毒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中出现的病毒性肝炎,应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 消炎:使用人工胶体、低分子右旋糖酐、乙酰胆碱等药物,可以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缓解肝脏损伤。

5. 修复肝细胞:可以使用乳酸菌素、肝素和血凝酶等药物,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二、减轻肝脏负担1. 戒酒: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戒酒是减轻肝脏负担的重要措施。

酒精对肝脏损害较大,会进一步加剧肝硬化的进展。

2. 控制药物:肝硬化患者应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特别是非处方药和中草药,必要时应经医生指导调整用药方案。

3. 合理饮食:肝硬化患者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蛋白质,以减轻肝脏负担。

同时,要确保充足的营养摄入,适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三、补充营养1. 合理膳食:肝硬化患者应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鱼虾、瘦肉等,以提供肝脏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

2. 营养支持:肝硬化患者常常存在食欲不振和营养不良的问题,可以通过口服营养液或使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

四、保护肝细胞1. 抗氧化:使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维生素E和谷胱甘肽等,可以减轻肝细胞的氧化损伤。

2. 护肝药物:可以使用水飞蓟素、丹参等中药,具有保护肝脏功能,减缓肝硬化的进展。

3. 调节免疫:使用中草药,如黄芪、参等,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肝脏损伤。

五、控制病因1. 抗病毒治疗:如果肝硬化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应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肝硬化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肝硬化

西医内科学教学大纲:肝硬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2.熟悉鉴别诊断。

3.了解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教学内容]
1.概述:着重介绍门脉性肝硬化。

2.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营养障碍、酒精中毒、胆汁郁积、循环障碍等。

主要发病机制为肝细胞大量坏死。

病理学特点。

3.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失代偿期。

肝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并发症包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感染等。

4.实验室与其他检查:
(1)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免疫学检查、腹水检查。

(2)食管及胃底静脉的影像学检查。

(3)内镜检查:胃镜、腹腔镜。

(4)B超检查。

(5)肝穿刺活检。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2)鉴别诊断:与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消化性溃疡大出血、胃癌、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炎、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

6.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饮食治疗、营养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保肝药、维生素。

(3)腹水的治疗。

(4)并发症的治疗:肝性脑病的诊断与治疗。

7.预防。

[教学方式]
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内科学8版-肝硬化

内科学8版-肝硬化

02 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最常见 的病因,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 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酒精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 炎,最终导致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 紊乱引起的脂肪肝,可发展为 肝硬化。
药物和毒物
长期或大量服用某些药物,或 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引起肝脏
等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在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上均有重叠,鉴别需依靠影像 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肝脏肿瘤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鉴别需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
肝脏肿瘤与肝硬化在影像学检查上有 时难以区分,鉴别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05 肝硬化的治疗
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发病机制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慢性炎症刺激下,肝星状细胞激活并转化为 肌成纤维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
门脉高压的形成
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门静脉压力逐渐升高, 导致门脉高压。
胶原合成增多
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合成大量胶原纤维,使肝 脏逐渐失去弹性。
肝功能减退
肝实质的广泛破坏导致肝功能减退,表现为 解毒、合成、代谢等功能下降。
内科学8版-肝硬化
ents
目录
• 肝硬化的定义与分类 • 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硬化的治疗 • 肝硬化的预防与预后
01 肝硬化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结 构和功能的改变。
预后
病因
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预后不同,如酒精性肝硬化戒酒后可能逆转,而肝炎后 肝硬化则较难逆转。

内科学《肝硬化》教案

内科学《肝硬化》教案

内科学《肝硬化》教案教案:内科学《肝硬化》一、教学目标:1.了解肝硬化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流行病学特点。

2.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3.理解肝硬化的并发症和治疗原则。

4.提升学生对于肝硬化的综合治疗和护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肝硬化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a.肝硬化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点。

b.肝硬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c.肝硬化的发病机制,包括肝纤维化、再生结节形成等。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a.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包括肝功能受损、门脉高压和肝性脑病等。

b.肝硬化的辅助检查方法,包括肝功能检查、超声检查、肝组织活检等。

3.肝硬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评估方法。

b.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包括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炎等。

4.肝硬化的并发症和治疗原则:a.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包括食管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肝癌等。

b.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肝移植等。

5.肝硬化的综合治疗和护理:a.肝硬化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包括膳食、运动和避免诱发因素。

b.肝硬化患者的心理护理,包括情绪调节和家庭支持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结合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辅以典型病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肝硬化的诊治原则。

2.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解决肝硬化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治疗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1.电子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肝硬化的病例、图片和视频等。

2.临床病例数据库:用于提供典型病例和相关资料供学生讨论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主动性和合作精神进行评价。

2.考试评价:针对肝硬化相关知识进行笔试,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简答题。

六、教学反思:。

第十五章 肝硬化内科学第8版

第十五章 肝硬化内科学第8版

治疗——肝性脑病
主要措施:
• 积极治疗原发肝病 • 去除引发HE的诱因 • 维护肝脏功能 • 促进氨代谢清除 • 调节神经递质
治疗——肝性脑病
一、及早识别及去除HE发作的诱因
1、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避免低钾性碱中毒
2、预防和控制感染 遵循广谱、足量、肝肾毒性小的原则
3、改善肠道微生态,减少氨的生成和吸收
肝肺综合征(HPS)
并发症
(基础) 严重肝病 (关键) 肺血管扩张 三联征
低氧血症
呼吸困难 发绀、杵状指
原发性肝癌
并发症
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 因肝功能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
调的综合征。
治疗——腹水
(2)利尿剂
螺内酯与呋塞米(100mg:40mg)
最 大
400mg/d:160mg/d
原则:小剂量开始,速度宜缓,以免诱发肝性脑 病、肝肾综合征,体重下降<0.5kg/天
酌情补充清蛋白
治疗——腹水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建立肝内门体分流,减低门脉压
治疗——腹水
假小叶形成 肝内血循环紊乱 门静脉高压、肝功能减退
病理 • 大体形态
正常肝脏
肝硬化
病理 • 组织学—正常肝小叶被假小叶取代
正常肝组织
cirrhosis
病 理—分型
小结节性肝硬化
大结节性肝硬化
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代 偿 期:
• 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 门静脉高压
两期分界不清
– 少尿、无尿 – 氮质血症 – 稀释性低钠血症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

肝硬化(摘自第九版内科学)肝硬化(liver cirrho sis)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病人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病因】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1 0余种,我国目前仍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 BV )为主;在欧美国家,酒精及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 iru s,H CV )为多见病因。

肝炎病毒、脂肪性肝病、免疫疾病及药物或化学毒物作为肝硬化常见病因,已分别在本篇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中详细述及,其他病因包括:( - ) 胆汁淤积任何原因引起肝内、外胆道梗阻,持续胆汁淤积,皆可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根据胆汁淤积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二)循环障碍肝静脉和(或 )下腔静脉阻塞(Budd-Chiari syn drome)、慢性心功能不全及缩窄性心包炎(心源性)可致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变性及纤维化 ,终致肝硬化。

(三) 寄生虫感染血吸虫感染在我国南方依然存在,成熟虫卵被肝内巨噬细胞吞噬后演变为成纤维细胞,形成纤维性结节。

由于虫卵在肝内主要沉积在门静脉分支附近,纤维化常使门静脉灌注障碍,所导致的肝硬化常以门静脉高压为突出特征。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肝内外胆管内,所引起的胆道梗阻及炎症可逐渐进展为肝硬化。

(四) 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由于遗传或先天性酶缺陷,某些代谢产物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

主要有:1. 铜代谢紊乱也称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3ql4 ,该基因编码产物为转运铜离子的P 型-ATP酶。

由于该酶的功能障碍,致使铜在体内沉积,损害肝、脑等器官而致病。

2. 血色病因第 6 对染色体上基因异常,导致小肠黏膜对食物内铁吸收增加,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及脏器功能障碍。

肝硬化健康宣教

肝硬化健康宣教

肝硬化的健康宣教1、概述: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2、治疗原则重视早期治疗,加强病因治疗,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后期积极防治并发症,终末期只能依赖于肝移植。

3、疾病指导(1)活动与休息:可参加轻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失代偿期病人以卧床为主,但过多的躺卧易引起消化不良,应视病情适量活动,活动量以下不加重疲劳感和其他症状为度,睡眠充足,生活起居有规律。

(2)皮肤护理指导:皮肤干燥,水肿、黄疸时出现皮肤瘙痒,以及长期卧床等因素,易发生皮肤破溃和继发感染,沐浴时避免水温过高,或者刺激性的皂类和沐浴液,沐浴后使用性质柔和的润肤品,皮肤瘙痒给予止痒处理,勿用手抓挠,以免发生破溃。

(3)心理调适:树立治病信心,保持愉悦心情。

(4)饮食调理:禁酒。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适当摄入脂肪,动物脂肪不宜过多摄入,避免进食粗糙、坚硬食物。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

(5)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按医生处方用药,加用药物要经过医生同意,以免服药不当加重肝脏负担和肝功能损害。

服用利尿药者,应记录尿量,如出现软弱无力、心悸等症状时,提示低钠、低钾血症,应及时就医。

4、出院指导(1)保持愉快心情、树立治病信心。

(2)饮食调理:切实遵循饮食治疗原则和计划。

禁酒。

(3)预防感染,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可参加轻工作,避免过度疲劳、生活起居有规律。

(4)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皂类和沐浴液。

保持皮肤清洁,勿用手抓搔,以免皮肤破损。

(5)按时合理用药。

勿滥用损伤肝脏药物。

(6)照顾着指导:指导家属理解关心病人,给予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

细心观察、及早识别病情变化,当病人出现性格、行为改变等可能为肝性脑病的前驱症状,或消化道出血等其他并发症时,应及时随诊。

参考文献《内科护理学》第6版《内科学》第7版拟定人:林**芬审核人:修订日期2020年8月拟定日期2018年8月。

内科学(肝硬化)

内科学(肝硬化)

肝硬化是—种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结构严重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临床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一)病因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硬化为主,西方国家以酒精中毒多见。

①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重叠感染通常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演变而来,称肝炎后肝硬化。

②酒精中毒;③胆汁淤积造成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④循环障碍:肝细胞长期缺血缺氧,造成淤血性肝硬化。

;⑤工业毒物或药物;⑥代谢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

⑦营养障碍;⑧免疫紊乱;⑨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虫卵沉积在汇管区。

⑩原因不明(二)发病机制肝硬化的演变发展:(考生要熟练掌握)①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②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③自汇管区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包绕再生结节或将残留肝小叶重新分割,改建成为假小叶(何为假小叶?),是肝硬化已经形成的典型形态改变。

④肝内血循环紊乱,表现为血管床缩小,扭曲,血管失去正常毗邻结构,可进一步形成门静脉高压,同时,加重肝细胞营养循环障碍。

(三)临床表现(须牢记)1.代偿期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

以乏力、食欲减退出现较早,可伴有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等,多呈间歇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经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

患者营养状态一般,肝轻度大,质地结实或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脾轻或中度大。

肝功能检查结果正常或轻度异常。

(早期症状常见的是什么?乏力,食欲减退)。

2.失代偿期(1)肝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①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与营养状况较差,消瘦乏力,精神不振,严重者衰弱而卧床不起。

皮肤干枯,面色黝暗无光泽(肝病面容较为特征性表现),可有不规则低热、舌质绛红光剥,夜盲及浮肿等。

②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甚至厌食,进食后常感上腹饱胀不适,恶心或呕吐,对脂肪和蛋白质耐受性差,稍进油腻肉食,易引起腹泻,患者因腹水和胃肠积气终日腹胀难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休息在肝功能代偿期和病情不活动的情况下,可参加一般轻体力劳动;在代偿功能减退并发感染等情况下,必须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应给易消化、无刺激性的软质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品为宜。

每日总热量约为10.5至12.5MJ(2,500至3,000kcal),蛋白质摄入量100至105g;但肝功能显著减退或有肝性昏迷先兆者,要严格限制钠盐的摄入。

应禁止饮酒和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2.药物治疗
(1)维生素的补充根据需要补充各种维生素,常用者为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

(2)静脉内补充营养进食少而一般情况较差者,可静脉内给高渗葡萄糖,5%水解蛋白。

必要时可给血浆、白蛋白或全血。

亦可输注能量合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