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七年级语文《狼》教学设计一等奖怎么写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生词,七年级语文下:《狼》教学设计。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
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
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①出处。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③《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
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这一部分主要由教师讲授。
3.认读课文。
(1)教师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蒲松龄《狼》教学设计【优秀5篇】

蒲松龄《狼》教学设计【优秀5篇】蒲松龄《狼》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知道故事的叙述者与故事蕴含的道理密切相关。
2.懂得了解作者对于理解文章的重要性。
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并着力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阅读方法理清故事的层次,理解角色形象。
学习难点:挖掘故事中的哲理。
活动形式:朗读课文,交流,听写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大意。
2.检查朗读,交流疑难字词。
目的:读懂课文,扫除字词主要障碍。
独立读懂课文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面对新课文。
文章选在专题活动中,注释比较多,学生自读基本能理解课文。
二、复述故事。
活动形式:复述,交流,朗读课文。
请2-3位同学复述故事,互相补充,调整,修正。
目的:进一步熟悉课文,落实重点字词。
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文和言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我喜欢在一步一步的师生交流中落实言的学习。
三、换角度叙述。
活动形式: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朗读课文,总结。
小组合作活动。
一位同学讲述故事,他需要重新选择一个讲述的角度,如“屠夫”、“狼”等;另外三位同学分别设想好自己的角色来听故事。
讲(听)完后,交流自己的心情。
目的:变换叙述者,故事的细节、故事的整体面貌都会发生改变,蕴含在故事中的寓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小说的叙述者与预想的读者都很重要,也就是读小说要注意“谁讲”与“向谁讲”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阅读一个成语故事,如“鹬蚌相争、滥竽充数”等,换一个角度讲述该故事,讲给父母或同学听,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目的:作业指向目标的巩固。
蒲松龄《狼》教学设计篇二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牧童和狼》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
《狼》教学设计(精选17篇)

《狼》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按照课后提纲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懂得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通过理解五壮士英勇歼敌、壮烈跳崖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谈话引入: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
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2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2、板书课题:“狼牙山”在哪里?“壮士”指什么人?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默读预习要求,联系课前预习,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2、放录音,听课文,感知课文:⑴这五名战士是怎样完成任务的?结果怎样?我们一起听录音。
⑵说说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⑶课题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什么精神?3、自学课文:⑴投影表示自学要求,指名读。
⑵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⑷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练习说段意。
⑸学生自学课文。
⑹分小组学习,讨论重点词语和分段情况,练习说段意。
⑺交流学习情况。
⑻指名读准生字的字音。
⑼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⑽画出你认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⑾分段,说段意:(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狼》讲述了屠户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尾耐人寻味。
小说形象鲜明,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小说结构清晰,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
语言简洁,情节生动,适合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点语句或段落等方式,把握段落大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
【学情分析】之前,已经学习过《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几篇文言文。
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疏通了文意,整体感知了课文。
所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
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可以以自然段为基础阅读单位,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出情节。
2.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重点】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整理出课文的情节。
【教学难点】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圈点关键,概括段意1.默读课文,圈点出语段中的关键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方法提示:把“狼”作文核心词,在前面加一个动词,概括各段的大意。
指导学生先划出关键句,然后圈出关键词,最后按照“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
最后一段属于作者的议论,不是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在概括时,主语有变化。
2.认识表达方式,梳理文章结构问题设置:本文前4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前4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4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论故事。
七年级下册语文《狼》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狼》教学设计6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2、课时:1课时3、学情分析: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不久,能力尚在初级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因此,在这堂课的前期准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文章短小些,故事情节生动些,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
而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本着重点突出、知识落实、重在方法指导的思想,把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相对独立地阅读文言文。
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
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
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
“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
4、教材分析:《狼》节选自选自清代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
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阅读文言文起步不久,所以我认为,5、教学环境分析:可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创设情境,链接相关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二、教学目标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狼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4、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设计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初中语文《狼》教案

初中语文《狼》教案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狼和羊的形象,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狼》、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向学生讲述一个有关狼和羊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狼》,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思考。
三、课堂讲解(20分钟)
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狼和羊的形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狼和羊的斗争,揭示狼的狡猾、凶残的本性,以及羊的聪明、勇敢的
一面。
3.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学生根据课堂讲解和自主学习的情况,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狼和羊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狼和羊的形象。
2.写一篇关于狼和羊斗争的短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狼和羊的寓言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狼和羊的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出主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
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2021年《狼》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狼》教学设计15篇《狼》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一些重要实词的含义及其用法。
3、准确、形象地复述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
4、成语积累。
【教学重点】1、课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义。
2、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学习文言文困难的原因:⑴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
⑵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
(语言障碍:词、句。
)2、中考文言文考点①字词解释。
⑴翻译句子。
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针对以上内容,指导学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⑴从整体到局部。
⑵从熟读到理解。
⑶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基本方法:⑴字词的理解,要重视语言环境。
⑵要从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词的含义。
二、利用以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狼》1、作者,__简介。
2、朗读课文。
要求:⑴语言准确。
⑵顺畅。
⑶读出语气。
3、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的诠释弄清文意)4、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一词多义)苫蔽:覆盖,遮盖犬坐:像狗一样坐着,犬:名词作状语洞:打洞,名词活用为动词遂:钻洞,名词活用为动词假寐:假装睡觉(教师指导重点词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提问))⑴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状语后置句,如故是状语,翻译时应回原)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离开犬:像狗一样,是动词坐的状语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方,才盖:原来这才领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⑷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哉:表反问的语气词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5、提出问题:⑴ __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⑵屠夫和狼搏斗有一个过程,看看作者是怎样完整地叙述这个故事;每段都用一个字概括记叙: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狼↓议论6、分组讨论、探究:⑴让学生分组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狼与屠户的形象的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狼《狼》教案(优秀10篇)

狼《狼》教案(优秀10篇)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狼字的成语非常之多,如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狼》教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狼》教案篇一[创新设计]一、创新角度意在创新一种文言文教学的“说读课”。
二、教学内容1.落实字词;2.朗读课文;3.品读课文。
三、预习要求1.理解注释,理解课文,熟读课文。
2.就课文内容,每人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准备说一句话。
四、教学结构三读:读准、读顺、读美。
三说:说译文、说描叙文、说评析文。
五、教学环节(一)教学铺垫。
(3分钟左右)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二)读——读准;说——说译文。
(15分钟左右)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缀苫倚薪暇黠3.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4.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5.教师强调如下字词。
(重点在第四段)①指出用法:止( ) 犬( ) 洞( ) 隧( )②理解词意:去( ) 股( ) 盖( ) 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 ) 顷刻( ) 变诈( ) 几何( )④辨析词意:目似暝意暇甚意将隧人以攻其后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6‘老师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说一遍译文,说完之后老师检查。
(三)读——读顺;说——说描叙文。
(约12分钟)1.同学们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
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
《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
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其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飞层写人,——层写狼,朗读时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⑵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⑶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⑷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⑵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⑶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⑵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2、难点:
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型及课时】
阅读探究型:一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读准字音,读顺句读,发现疑难问题,回忆巩固作者及作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
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
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
(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
(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
(准备抢答。
)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老师提示:
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挖掘出狼的性格。
(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分析屠夫和狼的形象。
)
屠夫: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2、悟读:明主旨,谈感受。
思考:你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悟?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谈。
学生畅谈之后,教师点评、小结。
)
作业:请结合图片适当想像,将此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板书设计】
狼
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屠夫:机智、勇敢
恶狼:贪婪、凶狠、狡诈
寓意:对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