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当代语境人与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疆
1、疆域的演变
域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政
• • • • •
区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 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 延续力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 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 的包容性
1.气候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 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 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
2.政区: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 制”。
汉武帝时,州、郡、县三级制。
2.政区: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 持州、郡、县三级。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 集权的郡县制。
(4)隋唐:“道——州——县”三 级制。
2.政区:
(5)宋朝: “路—州(府、军、 监)—县”三级制。
(6)元朝::行省—路—府— 州—县。
第一是分布 不均衡。
第二个特点 是人口迁移 频繁。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 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的 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形成了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 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 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形成了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
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
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
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
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
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
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
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
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
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
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竟相争芳斗艳,使南方人养成了沉稳、安详、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特征。
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地域面积几乎是中原地区的齐、鲁、韩、魏、赵、宋等诸侯国面积的总和。中原地区这些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赏与的土地,楚国则是楚人自己开拓出来的疆土。因此,历史上荆楚一带的民众,天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吴越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青莲岗、河姆渡、良渚等古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移民群体的素质。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化是地理环境塑造下的产物。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经济发展。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选择了适应性的生存方式。
例如,在高海拔地区,人们通常发展出耐寒、植物资源利用丰富的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如放牧业和高山农业。
而在沿海地区,人们则更多地依赖海洋资源,开展渔业和贸易,形成了以航海技术为基础的文化体系。
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社会通过适应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其次,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各个地理环境中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艺术、宗教和文学等形式。
例如,置身于广袤的大漠,人们的文化往往与生存困难、极端恶劣的环境相适应,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培养了坚韧、沉稳的性格,追求内省和平和的精神境界。
又如,身处于多山丘陵的地区,人们的文化往往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与山川共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互动,为人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文化也对地理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传统中蕴含着科技和智慧,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例如,人们通过对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形成了河谷文化。
发展了农业灌溉技术,使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
又如,人们通过对森林的保护和管理,形成了山地文化,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资源。
最后,文化和地理环境的互动还会带来地域间的差异和交流。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各地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的交流又促进了地理环境的改造。
不同地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观。
例如,沿海城市常常面对着各类外来文化的涌入,形成了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城市风貌。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地理环境下的文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而言之,文化与地理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和经济发展,而文化则塑造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一、疆域、政区(一)疆域:我国历史上从秦统一到清乾隆年间的疆域状况:中国历史悠久,早在商朝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疆域广大的政治实体,周朝进一步巩固,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整合,到秦始皇时期形成了一个历代比较稳定的疆域核心。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前221年立国,前206年被汉刘邦所灭,传2代,历15年,建都咸阳。
它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长城一带。
经过历代发展,到清朝时期形成了目前中国疆域的基础。
清朝(公元1644——1911年),从皇太极到溥仪,传11帝,历267年,建都北京。
清代乾隆年间,中国的疆域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到南海诸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西到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临太平洋,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因此属于人文地理环境范畴。
研究政区应当探讨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规章制度、机构组织及权利分配。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五个时期:一、萌芽时期(商周时期):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相传,夏朝开始按地区划分居民,史称“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尚书禹贡》)。
商朝开始在王室以外地区分封诸侯,世袭统治权。
西周实行了“封邦建国”,“受民受疆土”的典型分封制。
各封国尊周王为天下共王,承担守疆土,卫王室,纳贡税的义务,诸侯在封国之内,掌握政治经济军事权,兼可分封下属为卿大夫。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一)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绪论1、广义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广义文化定义三要点: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文化产品: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经验性特点)。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中国古代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是人文。
4、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
5、两个文化层:上层文化、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以文字典籍为媒介,底层文化靠口头传承6、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说苑yuàn》。
7、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是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中国文化概论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夏
商
西 周 初 年 分 封 形 势 图
• 3、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版图 的基础):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 到长城,南达越南东北和广东 地区。
• 4、唐:(中国版图全盛期) 东达大海,西到咸海(前期),东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一带(中期),南达南海。 西部与北部疆域的开拓超过以往任 何一个朝代。
• 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 •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 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农耕经济发达)和 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 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 要解放思想。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
清朝中后期,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 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 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的时候, 中国自己所谓强大的时候,西方完成了 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蒸汽 机、纺纱机等等,英国大踏步地前进。
•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 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 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是到 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 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 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 山开始融化。
•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 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 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 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 的人。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 于水灾。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 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 冰山融化有关。
秦始皇置36郡,以郡统县,汉代郡国并存。 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鹿、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 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 郡、长沙、黔中,后又添南海、桂林、象郡、 闽中、九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世债,今世还
在人类文明滥觞之前,自然界已存在了千万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人类和自然界开始了彼此的交融、彼此的分离、最终又共荣共生。
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人类的生产活动完全依靠着自然界中的地理环境展开,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劳动的方式,锻炼着人们的劳动技能。
由于中国地处亚欧大陆最大的腹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此农业在中国北部大平原发展繁荣,并最终诞生了绵延不绝的中国文明。
与此同时,由于处于海洋周边,渔业发达,地中海沿岸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为主,这与中国的农耕文化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古希腊爱琴海周围的航海和渔业较发达,也孕育了希腊文明与众不同的气质。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地理环境也越来越熟悉,懂得更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一方面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利用地理环境优势,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矛盾和冲突,人与地理环境、人与自然,这一对不可回避的矛盾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加剧越来越显著地表现出来,在当代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这一对关系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春去春又来,秋去冬又回,世界上的事情仿佛都成为一个轮回,从生到死,从死到生,从悲到喜,从喜到悲,总也找不到永垂不朽的事物,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
在我们自豪地骄傲地庆祝战胜自然的时候,成功改变地理环境的时候,我们也已经开始了“买单”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前期问题是隐形的,我们看不见,看见了也忽视,直到一次次地受到惩罚,才明白原来步子迈得太大虽然会增加速度,但是重心不稳最终会导致摔一大跟头,而事实上我们也一次次地付出血的代价,这些代价甚至我们难以接受,难以承受,难以继续下去。
那么回过头来再想,我们错了,在地理环境中生存,总是要懂得规则的,地理环境之前照着我们规划的方案走了很多年,而现在或许真的到了我们偿还债务的时候。
在谈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之前,首先是需要了解什么是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这是词典书上给予地理环境十分详尽的定义,说白了,地理环境是一些自然要素的综合体,这些自然要素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到的,如气候、河流山川、湖泊沼泽、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生物体。
这一切似乎已经昭示着地理环境就是我们生存最基本的构成体,或许是生活的背景,或许是生活的天然来源,没有地理环境人们是不可以继续繁衍下去的,就像家一样,一定要有个实物来告诉我们,这是家,家是必须形式和内容统一的。
同样地,作为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理环境也应该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正如唱戏搭台一样,把背景台搭好了,演员才能在台上游刃有余地演出,少了台子,再美的演出,
再高超的演技也难有用武之地。
人是什么?这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人是不是就是指我们,是也不是,人既是一个个体概念,也可以是个集体概念,并且在这样的区分中,拿地理环境来说,是不同的。
如果单单只能作为一个个体的话,衣食住行用可能都来自于地理环境,种植而后衣,耕田而后食,砍木锯作住,出行要看路,用得都要有。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事物的具体形态,但是不可能创造一个毫无参照物和不存在的新事物。
如此说来,地理环境成为个体人生存的来源、生活的依靠,虽然个体可以改变地理环境,但是毋庸置疑地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正如湖南四川爱吃辣,这样可以御寒,而两广爱喝凉茶,这样可以祛湿,地理环境从每一个侧面每一个细微处渗透进人的生活,尤其是个体的生活。
如果将一个个的个体汇集起来,当然成为集体的诉求,但是这与严格意义上的集体还是有所差别。
个体汇集起来的集体还是个人,那个集体只能是数量上的优势,而且仅具有部分的个体共同性,因而还只是小范围的集体。
而真正与地理环境发生关系的应该是在千万个个体汇集起来的团体中又经过千挑万选或是层层凝聚而成的集体,这个集体性带有普遍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能够快速地打开人与地理环境的通道。
作为全社会的共同体,集体之于地理环境除了明显地双向互动之外,还更表现出是一种连体的融合,无论人们现在一直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的严格区分,但这些都仅仅只能是理想状态下的异想,地理环境今时今日无法孤立起身,那么对于本就依赖着的集体人更是无法回避。
诚然我们已经改变了地理环境,甚至是让它们面目全非,它从本质上还就只能是这样,改变的只是形态。
以上种种说法,让我们懂得当代需要重新构建二者的关系语境,并不能说我们在积极地保护自然,我们在为地理环境做出着积极地让步和追悔,如果我们真的做得很好的话,我们就不用时时把它们提出来强调,也不会有沙尘暴、泥石流、这样的字眼出现,更不可能出现二者的背离而不得不让一方做出改变。
我们需要承认我们现在做的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想受到伤害和惩罚,但是我们已经忘了我们曾经的行为已经让地理环境受过伤,因此当代语境应该是构建积极意识的范畴,我们和谐相处并不是在灾难面前无能为力之举,而是我们真正懂得地理环境和人的关系,我们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