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 《世说新语》赏析
世说新语两则赏析

世说新语两则赏析《世说新语》是一部汉朝末年至东晋时期的一部重要文献,记录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风云变幻,以及人物的品行谈论和言行举止。
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两则进行赏析。
【赏析一】选取自《世说新语》中的“尚矣”一则,描述了晋朝名士王国维与张华的一次对话。
王国维问张华:“何为不以忠守信为勇而称之?”张华回答:“谓忠乎!天下之掌故不能测也。
” 王国维接着问:“何谓举而困之?”张华回答:“举觯而伏之。
” 王国维又问:“何谓久暇而不夙习?”张华回答:“且我闲者也。
”这则对话简洁明了,通过王国维的提问和张华的回答,凸显了晋代社会对忠诚守信的推崇和珍视。
王国维首先询问忠诚守信为何不被称作勇,张华答道:“忠诚如此,世间难以测量。
” 这里表明,忠诚和信义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超越了一般的勇武行为。
接着,王国维再问什么是“举而困之”,张华回答:“举起酒杯,却不醉倒。
” 这个回答告诉我们要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自律,不被酒色等物质诱惑而困扰。
最后,王国维继续询问什么是“久暇而不夙习”,张华回答:“因为我没有事情要做。
” 这里强调了要珍惜时间,不浪费宝贵的闲暇。
通过这则对话,我们可以看到晋代社会对忠诚守信、自律珍惜时间的重视,以及中庸恬淡的生活态度。
【赏析二】选取自《世说新语》中的“还舆”一则,记载了鲁国的孔子行将出京时,公众送行的情景。
孔子办散金之宴,告别亲属和学生后,上车离开。
当车行到鲁国城堡门口时,人们紧紧包围着车子,祈祷孔子平安归国。
这则记载了孔子离开魏国返家时,受到士人与百姓的盛情送行。
人们围着孔子的车子,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与祝福。
孔子是古代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为人民传道授业解惑,深受人们的钦佩和爱戴。
这一场面充满了深切的感情和仪式感,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孔子的崇拜之情。
通过庄重而庄严的举止,体现了对孔子及其学说的尊重。
这一则对人们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学问的追求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展示了当时社会对孔子思想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第一篇:《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选自《世说新语》)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⑴、少所推服.()⑵、时.名士无不至者()⑶、莫.不垂涕()⑷、使.君辈存()10、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
(2分)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⑴、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⑵、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12、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5分)参考答案9、⑴、佩服⑵、当时..⑶、没有谁⑷、让.10、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⑴、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⑵、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了。
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2、子猷的悼念方式是弹琴,孙子荆的悼念方式是学驴叫。
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刻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喜欢听孙子荆学驴叫,孙子荆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丧友之痛。
参考译文孙子荆(孙楚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济)。
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
孙子荆后到,面对尸体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
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
”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
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这样的人死了!”二【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乙】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世说新语》(三则)赏析

2、行为描写生动、曲折传神。 3、文笔简洁,充满诗意。
5
《温公娶妇》
解题: 赏析: 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曲折表达密有婿意。 第二部分:成婚,真相大白。
6
中心思想:
小说比较完整地记叙了温峤婚娶的始 末 ,生动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写作特色:
1、生动而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展示了人物 鲜明的个性。 2、双线索发展,悬念叠生,使故事情节紧 凑集中。
7
《桓公入洛 》
解题: 中心思想:
记叙了桓温将清谈误国的名士斥为 “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 一羸牸”的大牛,揭示出了清谈名士的本 质:误国。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8
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机锋咄咄,极富个 性。
➢比喻,实现了指桑骂槐。
9
作业:
熟读《世说新语》选文三则体 会其中语言简练,辞义隽永。注意 翻译,领会词义。
3
招隐诗
左思
其一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 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非必丝与竹, 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 聊欲投我簪。
这首诗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
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4
艺术特色:
这首诗描写隐士的生活及居住环境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三则)
刘义 庆
1
教学要点:
赏析《世说新语》选文“三则” 的内容 。
了解“三则”艺术特点
2
赏析三则故事
〖雪夜访戴〗
酌酒赏雪 咏诗怀友 泛舟造门 返舟
触景生趣
《世说新语》及《聊斋》赏析

第三课时《世说新语》及《聊斋》赏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说新语》《聊斋》。
2、积累文言实词,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学习语言描写,以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
二,课堂笔记:《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德行第一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
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
《世说新语》赏析

《世说新语》赏析《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期的名士刘义庆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类作品,记录了“六朝”时期(220年-589年)官场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许多有趣事例,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本人对《世说新语》的一些赏析和感悟。
一、文化内涵《世说新语》汇集了不少当时名流的名言警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了积极作用。
例如,“以礼无所不可者,其人九成孝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吾不知所云而无罪于心者,君子也”等,都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政治风尚《世说新语》中反映了当时官场的政治风尚,包括一些官员崇德向善、勇于直言、刚正不阿的事例,也有一些奸佞权奸之辈的表现,对于理性分析当时政治现象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例如,“忠直而不谄佞者,道也”、“入门休问荣枯事,桃李应须满院春”等,都对我们如何看待和接纳政治执掌者有所启示。
三、生活智慧《世说新语》不仅记录了官场政治的种种偏差,更多的是记录了人物的智慧和生活智慧,包括处世哲学、人际交往、教育方法等方面。
这些智慧经验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例如,“以卑为贵者,谓之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是现代人需要思考的生活智慧。
四、教育价值《世说新语》中塑造了很多优秀的人格品质,如孝顺、忠信、刚毅、谦虚等,这些人格品质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因此,我们可以从《世说新语》中学习到如何培养和发展优秀的人格品质,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五、人生哲学《世说新语》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学,如“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得与失之间,不失其德”,“俗气之所嫌,不可与同世”等,都是颇有深意的哲学箴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悟。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

《世说新语》两则课文解析一、整体把握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入赏析。
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不要动辄直接询问同学“这句话什么意思?”),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
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
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意义相同。
多用比较法、联系法学习文言实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舍去”与“相委而去”意思相近),多举例子,加深印象;适当运用汉字学、词源学、训诂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归纳类推地掌握文言词义。
例如,“入门不顾”的“顾”是“回头看”;“页”部首的字多与头部相关,如颇(偏头)、顶、倾、项、须、顿(点头)、颅、领、颈、颊、颖、频、颗、题、颜、额、颠、颤等。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两个问题:一是从文中何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如何评论两个比喻的高下。
《陈太丘与友期行》也可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哪里,二是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针对“文”的理解和欣赏,所提问题不宜过于细碎。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是由刘义庆所编写的文集,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语录、故事、轶事等,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生活。
这部书首次引入了“言行”这个概念,对后来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读者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因为《世说新语》的原文之中充满了古文、典故和隐晦的表达,需要通过细致的解读和译文来理解其中的精髓和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历史背景。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转型和变革。
在此期间,社会经济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政治权力也在不断地转移。
因此,人们对于行为准则、品德道德、教育方法等方面的讨论特别活跃。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杂编文集,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名士达官的言语和行为,被誉为“古代名人言行录”。
然而,《世说新语》的原文不是那么容易阅读和理解的。
它采用了很多隐晦、古怪的表达方式,加上编者刘义庆本人的思想倾向,使得读者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经验才能有所收获。
比如,《世说新语》经常使用典故和引用经典,例如“拄杖思过”、“东山再起”等,如果没有对这些典故的理解,读者就很难理解相关的篇章。
其次,它也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依靠专业的解读和研究才能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读者可以结合一些译本来学习原文。
经典的译本有冯唐的《世说新语释义》和陆游的《世说新语集解》,它们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义。
例如,在冯唐的译本中,他对于“九隐”一篇解释道:“九隐者,孙康子、邢昺之子树、詹后野、李群玉、阮嗣宗子(即阮籍)、陆绩、周舍、蒋干、陆机也”,这些注释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人物及背景信息,并引导读者去思考相关故事的意义。
此外,对于《世说新语》的解读还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人物的言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
世说新语赏析

世说新语赏析《世说新语》是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袁宏编写的一部记载了那个时代人们言谈和行为的故事集,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内容价值等方面对《世说新语》进行赏析。
一、文化背景《世说新语》成书于东晋时期,那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频繁地闲谈风月、政治、道德等话题。
在这种背景下,《世说新语》应运而生。
它记录了当时社会人物的言谈,反映了晋朝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风貌的真实面貌。
二、风格特点1.散文与诗歌的结合《世说新语》既包含了大量的散文记载,描述了人物的言行举止,又穿插了一些韵文诗句,让整篇文章更具艺术性和文学性。
2.兼质辩证的思辨性《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不仅是为了取悦,更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道德、政治等问题的思考。
其中有许多故事具有相当高的思辨性,通过兼收并蓄、发人深思的方式传递了丰富的哲理。
3.独立篇章的互文《世说新语》中的各个篇章相互独立,不以时间序列为主线,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小品,但它们之间通过主题、人物等方面进行联系,使整体呈现出一种错综有序的结构。
三、内容价值1.历史参考价值《世说新语》是一部真实记载晋代人文思想、家风政风的书,对于了解该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它描绘了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2.文化传承价值作为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世说新语》中蕴含的思想、谈话方式和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让我们认识到现代人和古代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并引导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
3.思想启迪价值《世说新语》中的许多故事都蕴含着智慧和人生哲理,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这些故事涉及到人情世故、忠诚、孝道、智慧等方面,对于我们提高自身修养和处世之道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和内容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佼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世说新语》赏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说新语》的创作背景及大致内容。
2、分析人物性格。
3、借鉴写人的手法,练习用简笔勾画人物。
二,课堂笔记:
三,《世说新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言语
郗(xi)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
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
”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
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容止)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衣,诸君何为入我中?”(任诞)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假谲)
9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①。
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乘此得及前源。
五,毛泽东诗词两首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课堂练习,运用“看听感想做”的方法对一个人进行细节描写,思考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表现出这个人的性格或身份。
(1)对你的同学进行描写
(2)对你的老师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