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中国古代的状元 一个被历朝历代所边缘化的荣耀

合集下载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之最”古代有多少状元据史籍记载,唐代共有状元139人。

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有状元11人。

宋代有状元118人。

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

明朝有状元90人。

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制时,其间有状元114人。

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

状元之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状元翁同龢。

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的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状元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状元王维。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杜(甫)而下,当为第一”。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状元柳公权。

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拓展: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1872年1944年),字润琴,号石云。

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刘春霖之中状元,实属偶然,在他的背后还有一段趣事。

公元1904年7月,清朝照例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

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做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

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

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

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为珍妃支持光绪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后十分不悦,后来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见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

“状元”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状元”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

“状元”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作者:许平来源:《小读者之友》2019年第11期说到状元,现代社会泛指某个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也指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甚至是某个范围内技术领先、成绩突出的人或组织。

其实在古代,“状元”一词还真大有说道。

那时,“中状元”称“大魁天下”或“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考取进士第一名,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一个人如果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叫“连中三元”。

“状元”一词产生于唐代,状元一词要拆开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里的元,代表首个,或第一;而“状”字,则与旧时科举程序有关。

唐代科举考试是两级制,先在地方考得“贡生”(相当于后来的“举人”)资格后,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进一步考取“进士”。

进京考试的“贡生”先要到礼部填写包括自己身世和近况的个人资料,相当于现在的报考表,名曰“书状”或者“投状”。

因此,后来考得进士第一名的就是这些“投状”中的第一名,故称之为“状元”,或“状头”。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在发布进士榜时,因为皇榜是自上而下挂在墙上,而进士名单则是依照名次自上而下,进士第一名自然在最前面,位于榜首,所以称之为“榜首”、“状元”或者“状头”。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状元”在宋代时并非指进士第一名,而是对于“殿试”三甲中“一甲”的统称,即“进士”前三名均可称为“状元”,也就是说宋朝时,每次殿试,“状元”有三个。

只是到明清之际,殿试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自此,“状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名,其地位也日益特殊。

唐朝时,先后有11名状元后来当了宰相。

宋、明时,状元一般会被安排到翰林院去做编修,官封六至七品。

清朝时,状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却可以去外面当官,担任地方上的官员,比如说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另行安排。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史上状元知多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史上状元知多少!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史上状元知多少!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

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

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冠,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

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大业二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

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有姓名记载的)。

状元(殿试第一名)就是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百科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盘点中国古代十位状元的趣事

盘点中国古代十位状元的趣事

盘点中国古代十位状元的趣事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

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

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被迫娶公主的唐朝状元——郑颢郑颢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

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

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

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

脸皮可当砧板的唐朝状元——裴思谦裴思谦巴结权贵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与仇士良打得火热。

这一年,裴思谦心血来潮,想当个进士,便向仇讨了个帖子,去找当年的主考官高锴。

高锴为官清正,将他轰了出去。

裴思谦气愤之际,声称明年非状元不要。

第二年,裴思谦又拿着仇士良的帖子来找主考官高锴,对他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

”高锴早把裴思谦忘掉了,对他说:“状元已经有人了,状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办。

”裴思谦厚着脸皮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知道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会有好果子吃,就说:“既然如此,我要见裴秀才。

”裴说:“卑吏便是。

”不得已,只好让他当了状元。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靠角力夺魁的宋朝状元——王嗣宗宋太祖赵匡胤坐天下的第十六年,太祖亲临讲武殿举行殿试。

考生王嗣宗、陈识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二人的试卷均为上乘之作。

谁为第一?太祖实在犯难。

最后马上得天下的太祖让二人角力(即相扑),胜者为状元。

王嗣宗便与陈识在大殿上扑斗起来,结果陈识倒地,王嗣宗夺得了当年的状元。

很狂又有才的宋朝状元——胡旦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

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

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

历史趣闻揭秘传奇色彩的古代状元 做驸马的只有一个人

历史趣闻揭秘传奇色彩的古代状元 做驸马的只有一个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传奇色彩的古代状元做驸马的只有一个人导语:古代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

是创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长达一千三百年历史。

进士第古代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

是创始于唐代,完备于宋代,延续至元、明、清,长达一千三百年历史。

进士第一名为之状元。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

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

考试及格后,礼部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呈报给皇帝,称为奏状。

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

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

到武则天天授元年(六九○)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覆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

状元之名,自始而起。

从唐朝到清朝的一千三百年中,共开科考试七百四十五次,有据可查的文状元共录取六百五十三人。

历史上第一位状元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文状元出自大唐科举第一状头的孙伏伽。

孙系河北邢台清河人氏。

李渊在长安称帝后,举行科举考试,孙伏伽名列榜首。

敢于诚言直谏的孙伏伽,对皇帝李渊说:“隋朝是因皇帝不听取诚实的忠告才灭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训。

再有才华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国事都想得到周全,只有善于用人、虚心听取意见才能治国。

”李渊觉得孙伏伽是为国着想的忠臣,于是就任命他为治书御史。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贞观五年,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有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李世民又重新起用他为刑部郎中。

有一天,唐太宗正要外出打猎。

这时孙伏伽匆匆赶来,一把拉住马缰说:“陛下打猎,游生活常识分享。

你不一定知道的历史知识:历朝历代状元之最

你不一定知道的历史知识:历朝历代状元之最

你不一定知道的历史知识:历朝历代状元之最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2.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

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

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

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

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

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

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5.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

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6.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

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

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着者。

7.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

8.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9.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

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

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状元奇谈 揭古代时几个状元的那些趣事儿

状元奇谈 揭古代时几个状元的那些趣事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状元奇谈揭古代时几个状元的那些趣事儿导语: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俗话说三生三大喜事之榜上提名可是件了不得的事。

中国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殿试第一称状元。

俗话说三生三大喜事之榜上提名可是件了不得的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

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

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

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参加科考成为状元是古代文人士子的最佳出头机会,但是科举并不容易,一年科举也不一定会诞生一个状元。

于是状元也成了香饽饽。

他们的故事流传甚广。

饽饽状元清康熙三十六年丁卯科的状元,是江苏铜山人李蟠。

他家境贫寒,进京科考时没有盘缠,便带了30个馒头。

每天早中晚,顿顿吃馒头。

开考那天,别人都交卷了,他还没答完,急得满头大汗,一直写到四更天。

一天三顿吃馒头,不仅是一种心志,而且是一种能力。

难怪康熙皇帝听说以后,会钦点其为状元。

鸭蛋状元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科状元黄士俊,家里很穷。

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去借路费。

岳父见他衣衫褴褛,连客厅都没让他进,只给生活常识分享。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

有关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澄清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朝官和官员的考试制度,它于唐代开始实施,并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考生经过多次筛选和选拔,最终有能力和运气的考生可以成为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状元。

1. 科举制度并非只有状元,还有其他名次科举制度没有仅仅赏识状元,考试期间还会同时评定一、二、三等、举人、榜眼、探花等的名次。

在唐朝中期,科目主要有“进士”,“举人”和“明经”,其中,通过“进士”的人最终能够成为各类官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目不断演变,但其核心制度却一直保持不变。

2. 状元并非绝对领先状元的评定不仅考虑考生的分数,还考虑考生的年龄、家世、身份和文化水平等诸多方面。

因此,有时候,即使得分最高的考生并不够资格成为状元,相反,其他排名高的考生可能更适合做状元。

3. 普及科举制度但难度增加与透明度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被扩展到数量更多的社会阶层,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高的考试难度,以至于许多人无法通过考试。

而且,在一些情况下,考试局面不公,考试过程也不透明,这使得一些有才华的考生无法获得应得的好成绩。

4. 竞争激烈,存在着一定的非法的行为科举制度的竞争非常激烈,考生们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会采取不同的行动。

其中,一些人利用贿赂、作弊等手段来获得高分,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5. 状元的一生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状元能够通过科举制度获得许多荣誉和地位,但他们的生活也会受到限制。

这些限制包括:不能离开首都市区,不能于普通群众通婚,不能参加团体活动等等。

此外,如果一些状元被定为清官,则他们可能会面临很多责任和压力。

总之,通过了解科举制度和状元问题的若干史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制度特点。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其文化遗产和历史价值仍将持续存在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的状元一个被历朝历代所边缘化的荣耀
导语:上千年的时间里面,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生活中的顺风顺水。

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
上千年的时间里面,并非历届状元都有清楚记载,也并非考取状元那一刻的风光就能保证此后生活中的顺风顺水。

唐朝落第学子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留名千年,而那一年的状元无人记得。

罗贯中、蒲松龄、李时珍、徐霞客,这些人其实都没有在科举中考取什么功名。

科举考状元更多是为入仕做官,而要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以政治家的身份留名,则需要比较特殊的时间和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那么多文人、政客,单纯以政绩闻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从数量上就不好比较。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但实际上,王维也是一名状元,不过,王维的这个状元却是“活动”而来的。

刘先澄介绍,唐朝的进士不好考,王维考试之前听说当朝名士张九皋也打算考试,并且拿到一封太平公主名义写的推荐信,呈给长安的主考官了。

王维很担心自己在长安考试的名次,于是去找岐王想办法。

岐王让王维精心修饰一番后,带他到了九公主府,说是献酒乐。

王维演奏了一曲哀切的《郁轮袍》,让本就对王维外貌心生好感的公主更加高兴。

岐王趁机说,这是位书生,不仅通音律,而且诗作也无人能及。

公主更加惊异,当即要了王维的诗作品读,这一读更加吃惊,原来都是她平常爱读的诗,还以为是古人的佳作。

公主马上请王维换上正装,坐到贵宾席,王维也大施个人魅力。

看时机成熟,岐王便漫不经心说明来意,公主也答应下来,愿意为王维的长安考区解头之名“尽量使劲”,回头,公主将京兆府主考官招到府中,让婢女传话,将解头换成王维。

王维就这样当上解头,紧接着又在第二年春天的省试中被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