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拉图尔一起生活在非现代的世界之中——评拉图尔的《我们从未现代过》
《科学与社会》编委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调 整 和优化 栏 目内容设 计 , 增 强规 范化 管理 , 提高 刊 物 的影 响力 。 与会 编委充 分肯 定 了编辑 部 过 去一 年 的工作 成 绩 , 并 提 出了若 干 具 体
J,H a s s a r d J( e d s . ) . Ac t o r n e t wo r k
t he or y a nd a f t e r .M a l de n:Bl a c k we l l ,
l 99 9:23 .
思两 极 , 那么 , 我们 就能 够真 正 回归 我们 一直 “ 都 未 曾离 开 过 的非 现 代
意见 和建议 。主要包 括 : ( 1 ) 应 当 秉 承 刊 物 目前 的 基 本 框 架 , 同时严 格 把关
稿 件质 量 , 坚持走 精 品刊 物路 线 ; ( 2 ) 赞 同开 辟 “ 观点” 版块 , 邀 请 院士 、 专 家 就 科技 热点 问题 发表 简短 切实 的看 法 , 在其 内容 策划 上注 重针对 性 , 特别是
关 注 创 新 型 国家 建 设 、 创新 人 才培养 等重 要 问题 ; ( 3 ) 刊载 内容要 有深 度 , 有 力度 , 要 敢 于触碰 尖锐 问题 , 以问题 引领社 会讨 论 。
世界 ” 。 E 1 3 7 7
( 责任 编 辑
缪航 )
《 科 学与社 会 》 编 委会 第 三次 会议 在 京 召 开
2 0 1 3年 3月 1 5日, 《 科学与社会 》 第 三 次 编 委 会 在北 京 召开 。会 议 由 曹 效业 主编 主持 , 杨叔 子 主编 和许智 宏 院士 、 赵忠 贤 院士 、 王越 院士等 编委 , 以及编辑 部 工作人 员 等 2 0余人 出席 了会 议 。 李 真真 常务 副 主编代 表编 辑部 , 向编委会 汇 报 了 2 0 1 2年度期 刊 工作 的 总体情 况 。过去 一年 , 《 科 学与 社会 》 坚 持 办 刊宗 旨 , 注 重稿 件 质 量 , 强 调 刊 发 内容 的思 想性 、 学术 性 和专 业 性 。此 外 , 为 加强 学 科 建设 , 我 刊作 为 主 办 方 之一 , 为 2 0 1 2年 9月举 行 的“ 第 四届全 国科 学社 会学 学 术研讨 会 ” 构筑 了
茨维塔耶娃的诗

关于茨维塔耶娃的诗【1】: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笛声,吹笛者倚著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2】: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古老时钟敲出的微弱响声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笛声,吹笛者倚著窗牖,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你都懒得弹落——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茨维塔耶娃《我想和你一起生活》【3】:像这样细细地听像这样细细地听,如河口凝神倾听自己的源头。
像这样深深地嗅.嗅一朵小花.直到知觉化为乌有。
像这样,在蔚蓝的空气里溶进了无底的渴望。
像这样,在床单的蔚蓝里孩子遥望记忆的远方。
像这样.莲花般的少年默默体验血的温泉。
……就像这样,与爱情相恋就像这样,落入深渊。
——茨维塔耶娃《茨维塔耶娃诗集》【4】: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
——茨维塔耶娃【5】: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从所有的金色的旗帜下,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我要从所有其他人那里我要决一雌雄把你带走,你要屏住呼吸。
——茨维塔耶娃《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6】:三十年在一起比爱情更清澈。
我熟悉你的每一道纹理,你了解我的诗行。
——茨维塔耶娃《桌子》【7】:我体内的魔鬼没有死去,他活着,活得很好。
在肉体中仿佛在监禁中,在自我中好似身处单人牢房,世界不过是在高墙之内。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读后感

我也像太阳一样热爱生命与一切深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
这就是我所说的知识,一切深邃的都要上升到——我的高度!我与我的思想在他们头上走着,即使我踩着我自己的弱点,那也还是在他们的头上。
正义说:人类是不平等的。
——放在最前面这是我这个暑假主攻的一本书的书名。
作者佛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对于取了这个书名是这样解释的:很简单,这个拗口的名字可以滤掉大部分浅薄的读者——一看到这么个书名就不打算读下去的读者根本就不适合来看这本书,或者说他们就算是看了,也看不懂。
顺带一提,我网名刚换的的第二个昵称就是尼采(Nietzsche)只不过我把字母i倒过来写成了!成了N!etzsche。
这是我这个暑假唯一认真写的东西,结算一部分放在下面,懒得整理了。
一:开始我并不推荐初学者看这本书。
如果说叔本华的书是毒,看多了会中毒,那么这本书就是酒,看着看着会醉,会分不清方向,想保持清醒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来支持。
我个人的哲学入门书籍是《苏菲的世界》,是个挪威人写的,可能并不怎么出名,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本书的价值。
我从2003年初中开始拿到这本书开始读,到现在读了3遍,同名的电影也看了2次,每次读都有新收获,这也是我无论到哪都带着这本书的缘故。
说道获得这本书真是一个意外:当时这本书卖的比较火,于是作为我的生日礼物,我便拿到了一本。
送书的人后来告诉我其实他也没看过,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他以为是一本小说。
就这样,我拿到了我这辈子为止最喜欢的生日礼物。
我推荐这本书入门哲学,写得很简单,你会认识到哲学并非教科书上的那般复杂。
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全书是小说结构,可以当小说看。
我第一次看就是撇除哲学内容单看故事,第二次才全部看,第三次就不用看故事光看哲学部分了。
第二本是《西方哲学史》罗素写的,这本书还是很有名的,而且我也非常喜欢罗素。
问题是这本书有点长,看的时间会很久。
看过这两本书之后会对哲学有或深或浅的大致认识,再可以选一个自己有兴趣的人物来研究,比如尼采。
allthelightwecannotsee简介 -回复

allthelightwecannotsee简介-回复《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是由美国作家安东尼·多尔写的一部历史小说。
该小说于2014年出版,并在同年获得普利策奖小说类奖项。
本作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个主要角色玛丽·拉尔和维尔纳·普弗比所经历的故事。
本文将以该小说的主题为中心,分析两位主角的成长与命运、灾难背景下的爱情与人性的探索。
首先,玛丽和维尔纳是小说中的两个关键角色,他们的个性和成长故事是小说的核心。
玛丽·拉尔是一个年幼聪明但生活在法国贫民区的盲女孩。
尽管她生活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但她通过听音辨色的超凡能力和父亲的鼓励,逐渐成为一个勇敢、坚韧且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女孩。
她的聪明才智和对知识的渴望,给她在这个充满恐惧和破碎的世界中找到了希望和力量。
与此同时,小说还讲述了维尔纳·普弗比的故事。
维尔纳生活在纳粹德国,成长于贫穷中。
他在小说中被描绘为一个聪明且有才华的年轻人,被德国纳粹军队招募加入。
维尔纳通过他的技术才能成为一名通信专家,并在纳粹政权下享受到了一定的特权。
然而,他逐渐开始怀疑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并逐渐摆脱了战争的蛊惑。
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意识到战争对人类的摧毁力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其次,《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探讨了战争背景下的爱情和人性。
玛丽和维尔纳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尽管他们在敌对的国家生活。
他们通过无线电通讯交流,并在互相帮助和鼓励中发展出一种深厚的感情。
这种纯真而无私的爱情在战争中受到了许多挑战和障碍,但它依然燃烧着,并促使他们帮助对方并保持希望。
另一方面,小说还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
作者描绘了不同人物的种种选择,从纳粹员到抵抗运动成员,使读者对人类的行为进行了思考。
小说中的一系列冲突和人物抉择凸显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
尽管战争造成了无数的破坏,但通过所有不可见的光明,是人们仍然保持希望和善良。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融合了他毕生的哲思精华,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语录,渗透着哲理思辨经典语录,喷薄着诗人激情。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语录1) 许多人之所以离弃生命,只是为了躲避卑贱的群众——他们不愿意与卑贱者共享泉水和果实。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 你们当中,有谁能够笑且提升呢?攀登至最高山顶的人,会笑那人世间一切如幻似真的悲剧。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3) 凡被拥有的一切对其拥有者都是深藏不露的,属于自己的珍藏总是要到了最后才会被挖掘出来。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4) 我的轻蔑与期望与日俱增。
我愈升高,便愈鄙视那在攀爬的人,他们究竟想到高处寻找什么呢?——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5) 现在,我要你们将我遗忘而去寻找自己。
唯有当你们都摒弃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的身边。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6) 小心谨防那些善良和公正者!他们很喜欢将那些自创道德标准的人钉上十字架——他们恨孤独者。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7) 对于所有深井来说,体验事物是很慢的:它们必须等待很久,才能知道,是什么掉到了它们的深处。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8) 不管怎样,我和我的思想总是在他们头上行走如故,即使我踩到自己的错误,也还是在他们的头上。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9) 你们不是老鹰:所以你们甚至体会不到精神惊恐中的快感。
不是鸟类者,就不应该栖身在深渊的上方。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0)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句子语录1) 同情他人是把他人当作弱者而使他人感到羞愧。
对所爱的人,应锻炼他,使他提高,这才是真正的爱。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2) 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终点;人类之所以可爱,正在于他是一个跨越的过程与完成。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提醒
宏大叙事人人都有,只是清晰与复杂的程度不同。常识 暗含的宏大叙事可能相互冲突。理性的宏大叙事要求具 有最大的普遍性。比如共产主义。理性取代上帝之后, 独自成为宏大叙事的支撑者。
宏大叙事的衰落,一方面是指,文化精英们质疑宏大叙 事的合理性,从而质疑理性对社会生活等的计划的合理 性;另一方面是指,人们已经越来越不倾向于用一个普 遍的理由来为自己的日常生活辩护(去看看革命电影, 体会一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个别的,而不是某个普 遍理想的无差别承担者。
困难:凸现后现代主义作为纯粹描述跟作 为一个更新转型的筹划的张力
纯粹描述的后现代主义 跟筹划的后现代主义
1980年代,尚有脆弱的平衡,但后来情况越 来越复杂了。 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同态度
1、完全赞成:詹克斯,利奥塔 2、有保留地赞成:哈维、维瑞利奥 3、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自然科学家、哈贝马斯 4、认为后现代主义不可能,但却支持它:拉图尔
后现代主义的积累
时间: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早期 特点:后现代主义在不同的阵地发展 代表人物:
贝尔和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新解释
利奥塔:宏大叙事的衰落
詹克斯:现代建筑寿终正寝。 哈桑:战后写作新气质
困难:如何结合两种转变
南京夫子庙与步行街
消费社会新景观: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还是时代的全然替换?
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革命事业,让我们结 婚吧。
为了爱情,让我们结婚吧。
正常情况下,前者隐含宏大叙事,后者不含。但“愿天下有 情人皆成眷属”可能例外。革命是大家的,爱情是你我的。
詹克斯
Landform Ueda
后现代主义的综合
空间的诗学

空间的诗学这个悬空的旅馆让投宿者找不到方向一一何小竹〈〈天堂旅馆》梦想本身是一个经常被人和睡梦混为一谈的心理结构精神可能经历一种松弛,但在诗歌梦想中,灵魂清醒着,但并不紧张,既放松又活跃。
让-保罗.里希特尔:“他读伟人的颂歌时是如此快乐,就好像他白己成了这些颂词的歌颂对象一样。
”“诗歌不断地超越它的起源,越是深沉地酝酿于狂喜或忧伤之中,它就越是白由。
”——皮埃尔-让.茹弗莱斯屈尔:“艺术家不是像他的生活那样创作,而是像他创作那样生活。
”古典心理学几乎不讨论诗歌形象,因为它总是被混同于单纯的隐喻不但我们的回忆是“安居”的,我们所忘却的确东西也是。
我们的无意识也是“安居”的。
我们的灵魂就是居所乔治.桑:“还有什么比一条小路更美的东西?它是生动而多变的生活的象征和形象。
”让.瓦尔:“篱笆如云翻卷,/只存于我心间”居所复杂外貌可能会掩盖它的内心空间。
花儿总在种子里传说神话祭祀居所隐士的小木屋是一个不需要变奏的主题。
只要最简单一次忆起被办禁的目光/困在石砌的四面墙之间诗歌的梦想和睡中的梦想相反,它从不入睡。
它总是必须从最简单的形象开始,让想象之波扩散开来。
山水里尔克“远处小屋的一扇发亮的窗户,那是最远处的小屋,大片田野和沼泽前的地平线上唯一一座小屋”临时居所孤独筑室兮水中诱惑性安定白己的渴望归最普通的形象,这个诗人肯定已经见过几百次的形象我们难道不能说,那盏来白孤独的、固执的守夜人的灯火具有催眠的力量。
我们被孤独催眠,被孤独家宅的目光催眠兰波:就像一个寒冬的夜晚,雪让世界彻底窒息可就这个虚无的背景下长出了人性的价值!相反,如果我们超出回忆,前往幻想深处,那么在那前记忆中,我们仿佛年岁虚无抚摸着存在,渗透着存在,轻柔地解开存在的各种关联。
树对鸟来说已经是一处庇护所陋室的渴望休息的形象、安静的形象一样,鸟巢直接关联着简单家宅的形象山水缩影文学中缩影,这些很容易被文人缩小的对象家宅空想内部美那种在长期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哲学思考会要求把新观念纳入已经过检验的观念体系中去,即使那个新观念会迫使整个观念体系发生深刻的重组,就像当代科学中的所有革命一样。
法国画家保罗·高更经典作品赏析

法国画家保罗·⾼更经典作品赏析保罗·⾼更(P.Gauguin ,1848-1903),法国画家,与塞尚、梵⾼被称为后期印象派三⼤巨匠。
起伏多变的⽣活境遇,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盾,使⾼更作品的思想内容⽐较复杂,难于理解。
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单纯的⾊彩,粗犷的⽤笔,和东⽅绘画风格的装饰性,形成了⼀种特殊的美感。
20世纪以来,随着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渐盛⾏,⾼更的艺术风格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
⾼更晚年的⽣活孤独抑郁,其间创作的重要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出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
英国名作家⽑姆,曾以⾼更传记为题,写了⼀部⼩说《⽉亮与六便⼠》,以艺术的创造(⽉亮)与世俗的物质⽂明(六便⼠/⾦钱)为对⽐,象征书中主⾓的境遇。
⾊彩是画家表情达意的重要⼿段。
⾼更曾⼀语道破:“⾊彩是思想的结果,⽽不是观察的结果。
”他⼀⽣的创作,表明⾊彩运⽤呈现出⼀种由外部描摹向内⼼深⼊的轨迹。
▽1.《献给梵⾼的⾃画像》简介:这幅⾼更《献给梵⾼的⾃画像》中,你似乎都能听到⾼更在冷笑:“哼,没错,我去窑⼦就是为了那个。
”但正是这种创作的感觉,让来到阿尔勒的梵⾼决定拒绝那种可疑的愉悦,或者⾄少限制了⾃⼰两周才去⼀次。
当他们交换肖像时,梵⾼把⾃⼰画成佛教的和尚⼀般(献给⾼更的⾃画像),头发很短,背景是青瓷般的绿,让⼈陷⼊沉思。
⽽⾼更把⾃⼰画得好像在挑衅,他的头似乎是⼀⼑⼀⼑凿出来的,如同⾮洲或是印加武⼠的半⾝像。
后墙上有⼀幅埃⽶尔·博纳尔的肖像,那是他们共同的朋友。
肖像下⾯,⾼更写下了富有同志情谊的题词:“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2.《黄⾊的基督》简介:《黄⾊的基督》⼀画,也是以《布道后的幻想(天使与雅各的格⽃)》同样的⽅法画的:画⾯描写了三个农妇跪在“受难处”,即钉死基督的⼗字架前;基督的雕像画得相当粗糙⼀这座神像的概括的形体处理颇能表现出民间创作的特点,但它毕竟太简略,草率得经不住与纯⾊的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3 2 《 科学与社会》 ( S & S )
说 自然 是 超 越 的 , 建 构 了 社会 的 内
因此 , 第 一 重 二 分 是 人 类 与 非
人类 、 主体 与 客体 、 文化 与 自然 之 间
的二 分 ; 第 二 重 二 分 便 是 转 译 工 作
与纯 化工 作之 间 的二 分 。第 一 重二
分是 现代 性 的 核 心 和基 础 , 这 种 二
拉 图尔 认 为 , 现代 制 度 包 含 两 个“ 伟 大 分界 ” ( g r e a t d i v i d e ) 。第 一
作者简介 : 刘鹏 , 南京 大学哲学 系讲师 。研究方 向为法 国科学哲学 、 S S  ̄ T S 。
本 文 得 到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青 年项 目“ 当 代法 国科 学哲 学 的历 史 与逻 辑 研 究 ” ( 1 l C Z X 0 1 7 ) 资助 。 ① 受 法 国 符 号 学 家格 雷 马斯 的 影 响 , 拉 图尔 在 1 9 7 7年 就 发 表 了一 篇 有 关 科 学 修 辞 学 的 论
合 起来 , 科 学 和技 术 是 转译 实 践 在
当下 的最 突 出表现 形式 。第 二 种实 践形式是 “ 纯化” (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 , 其 任 务是 创 造 出两种 完全 不 同 的本体
领域一 一 人类 和 非 人 类 , 也 可 以认
物; 它 内在 于 我 们 的行 动 之 中” , 另
《 科 学 与社 会 》 ( S & S )
1 31
与 拉 图尔 一 起 生 活在 非现 代 的 世 界 之 中
— —
评拉图尔的《 我们从 未现代过》
刘 鹏
( 南京 大学 哲学 系 )
2 O世 纪 7 O年 代 末 , 拉 图尔 以 独特 的法 国背 景 进 入 “ 科 学论”
一
方 面, “ 社 会 并 不 是 我 们 的 建 构
物; 它是 超验 的 , 并 且 无 限 地 超 越 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们” 。现 代人 如何 解决 这一 矛 盾 呢?
他们 保 留 了 自然 的 超 验 性 , 取 消 内
在性 , 于 是 超 验 自然 就 成 为 了 纯 粹
为是对 第 一种 实践 形式 的抹 煞 与消
解。
科 学 的基 础 ; 他 们 同样 保 留 了社 会 的超验 性 , 取消其 内在性 , 进 而社会
就 成 为 与 自然 不 同 的 另 外 一 极 。 “ 自然 和社会 必 须被 截然 分 开 ; 纯 化 的工 作 与 转 译 的 工 作 必 须 截 然 分 开” 。 _ l 所以, 现 代 人 是 非 常 虚 伪 的, 他们 建 构 了 自然 的内在性 , 却 又
是 现代 人 所 从 事 的两 种 实 践 形 式 。 第一种实践 形式 可 以称为 “ 转译” ( t r a n s l a t i o n ) , 其 任 务 是 将 自然 和 文 化这 两 种完 全不 同 的存在 形式 杂
其合 法性 。这 样 就产 生 了另外 一个
矛盾 , 一方面 , “ 社 会 是 我 们 的建 构
个 伟大 分 界 是 指 社 会 与 自然 、 主 体
与 客体 之 间 的分 界 , 这 种 分 界 又 包 含 另外 两 重 二 分 , 这 种 二 分 的 基 础
“ 自然 是 我 们 在 实 验 室 之 中建 构 出 来 的; 它 内在 于实 验室 之 中” 。尽 管 人类 ( 霍 布斯 为代 表 ) 建 构 出 了社 会 ( f l 维坦 ) , 但 社 会 却 又 必 须 超 越 于 我们 的建 构 , 不 然 利 维 坦 就 会 失 去
( S c i e n c e S t u d i e s ) 领 域 。在《 实验 室
思辨 风 格 , 他 所 要 做 的就 是 试 图 对 其科 学社 会学 和科 学人 类 学研究 进
行哲 学 层面 的 阐述 。
生活》 中, 他 的法 国性 体现 在将 建构 主义 推进 到 了本 体 论 , 并 引入 了话 语 分析 维 度①; 在《 细 菌: 战 争 与 和
分意 味着 , 科 学 所 处 理 的是 纯 粹 的
自然 , 而 政 治 面 对 的则 是 纯 粹 的社
会 。但这 种 二分 实 际上仅 仅 是现代 制度 的一 个 假象 。以夏平 和 沙佛 对
平》 ( 英文 版 译 为 《 法 国 的 巴斯 德
一
、
主 客二 分 : 现 代人 的
第 一个 伟 大 分 界
这种 哲学 阐释主要 围绕 现代 性
问题 展 开 , 他 以对 科 学 的 人类 学 分 析 为基 础 , 独辟 蹊径 , 发 展 出 了一 种 别具 一格 的现 代性 理论 。
化》 ) 中, 他 将 符 号 学 推 进 到 方 法 论
层面 , 提 出了“ 追 随行 动者 ” 的 口号 ; 而《 行动 中的科 学 》 则 可 以视 为对这 种 方 法 论 的 一 个 应 用 成 果 。 到
1 9 9 1年 的《 我 们 从 未现 代 过 》 , 拉 图 尔 试 图表现 出一 种“ 非 常高 卢式 ” 的
文 参 见 L a t o u r B,F a h h r i P .L a r h  ̄ t o r i q u e d e l a s e i e n e e :p o u v o i r e t d e v o i r d a t r s k i n a r t i c l e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