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源于生活

合集下载

音乐来源于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

音乐来源于生活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陪伴我们度过快乐的时光,也可以在悲伤时给予我们慰藉。

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音乐都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以成为音乐的灵感来源。

比如,一首歌曲可能是由一段美好的回忆或者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所启发而创作的。

而这些歌曲又会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陪伴着我们经历人生的各种风风雨雨。

音乐也可以是生活中的调剂品。

当我们感到疲惫或者压力山大时,一首轻快的歌曲可以让我们放松心情,忘记烦恼。

而在孤独时,一首抒情的歌曲也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和安慰。

此外,音乐还可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交流方式。

无论是在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社交场合,音乐都可以成为我们互相交流的媒介。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他人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总的来说,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方式。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音乐都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力量,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

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的每一首歌,因为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美妙动人的音乐也正是因为它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

从古至今,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是因为它是人类情感的表达。

在生活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喜怒哀乐皆是人生的常态。

而音乐正是借助音符、旋律和歌词来表达这些情感的载体。

无论是快乐、悲伤、恐惧还是愤怒,都可以在音乐中找到共鸣。

比如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欢快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当我们感到悲伤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选择抒情的歌曲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它能够真实地表达出人们的情感。

音乐源于生活还因为它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发展会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音乐正是这种变迁和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比如在战争年代,人们可能会创作出激昂的歌曲来鼓舞士气;而在和平年代,人们可能会创作出柔和的音乐来渲染宁静的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它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现实并引起人们的共鸣。

音乐源于生活还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创作灵感源泉。

比如乡村的风景、城市的繁华、儿时的回忆、恋爱的情感等等,都可以成为音乐作品的创作素材。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它能够吸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之融入音乐之中,使得作品更加鲜活和生动。

音乐源于生活还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压力,而音乐正是这样一种可以让人们放松心情的良药。

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忘却一切烦恼,沉浸在美妙的旋律和歌词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宁静。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正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情感、社会现实、生活场景密不可分,并且能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

音乐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梁祝》有感

音乐来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梁祝》有感
( 用 休 止 的方 法 ) 运
以梁 山伯与 祝英 台的 占老传 说为题材 、根据越 剧 曲调 为素 材创 作而成 的音乐精 品 。作 品 问世 以来 ,被 公认是我 国交 响音乐 民族化 成功的代表作之一 。 长期 以来 ,在 课堂中教 师在 介绍该 曲时 ,更 多关注 的是其优 美的旋律 、动人 的故 事和 曲作者 骄人 的成 绩 ,而 我觉得 ,教师在对 待经典 的传 统音 乐作 品时,一方面 要忠 实于作 品的本身 ,另一方面 , 也要 赋予她 时代的精神 内涵 ,教师应 该在作 品本 身看似 平
轻松 ,一份释然,我作 为一名 中学音乐教师,持着一份爱乐
者 的狂热 ,和 同学 们 共 同学 习 了这 首小 提 琴协 奏 曲 《 梁 祝 》 ,这 支 流 传 至今 但 仍 被 人 们 所 喜 爱 的 曲 子 ,在 摇 滚 疯 狂
下子便把 所有学 生的情绪 调动起来 了,在 热烈 的掌 声 中, 在 同学们 的热情推 荐下 ,两名 同学羞涩而 又激动地 开始 了 他 们 的表 演 ,虽然 表演还 很稚嫩 ,语言也 不流畅 ,但表演
最 终 达 到 育 人 的 目的 。
关键词 :音 乐;生活
D : 1 . 9 9 ji nf 7 —6 9 .o1 . i0 7 OI 5 6 /.s .6 1 5 62 1 . 4 o s o
音乐作 为一 独立的艺术 ,以音响 的流动为物质手段 ,
就激活 了学生 的想象力 ,多数 同学在下面 议论 ,另一部分 同学则腼 腆地观 望着 ,为 了帮助 学生对音 乐 的理解 ,我要
以 此 来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音 乐 的 兴趣 ,培 养 学 生 的 想 象 力和 创 造 性 ,逐 步 获 得 感 受 与 鉴 赏 、 表 现 、 创 造 、 以 及 音 乐 与 相 关 文

浅析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冀东民歌为例

浅析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冀东民歌为例

068文学·艺术《名家名作》·专题一、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什么?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音乐是快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

从理论上来说,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通过各种音响元素在时间中展现,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

不论是唱、听或者奏,都与人们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认为音乐更是一门语言,作者借助音乐来寄托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听众通过听觉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两者在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形成共鸣,它比一般的语言来说能更直接地传达感情。

二、音乐与社会生活关系探讨音乐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音乐中的大部分灵感、材料都取自生活,以此为基础,结合作曲家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与亲身经历进行再创造。

音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压力大,音乐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减压器。

倾听一些优美的歌曲,可以使人们精神上得到放松与享受,身心愉悦,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优秀的音乐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更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生活服务。

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三、冀东民歌每个地区都有着代表自己本地浓郁风味的歌曲,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歌词通俗易懂,曲调普遍较简单,唱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方便大众口头传播,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实际上民歌是音乐文化的母体,更是我们国家音乐文化创作的基础。

冀东地区包含了唐山、秦皇岛以及天津、北京的部分地区,是连接东北的一个重要纽带。

冀东民歌在河北民歌中是色彩较为鲜明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唐山人,从小听冀东民歌长大,它是冀东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表现冀东地区风土人情的民间歌曲,它对我的音乐学习起到了启蒙作用。

它在河北民歌中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曲调更鲜明,流传更广泛。

冀东民歌最初就是劳动人民在工作过程中即兴创作,用来表达他们对生活和劳动的观察与感悟,口口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因此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口语化非常明显。

音乐源于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

音乐源于生活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渗透着我们
的生活。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音乐都能成为我们情感的宣泄和寄托。

音乐源于生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能成为音乐的灵感来源。

街头巷尾的喧嚣声、风吹草动的
声音、人们的交谈声,都能成为音乐作曲的素材。

就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他用音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中的美好和忧愁都能被音乐传达出来,让人们在音乐中找到共鸣和慰藉。

音乐也是生活中的陪伴者。

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中还是休闲时,音乐都能给
人们带来愉悦和放松。

在繁忙的工作中,一首轻快的音乐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让心情变得愉快。

在学习时,一段柔和的音乐能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休闲时,一首动听的音乐能让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

音乐更是生活中的交流方式。

无论是在庆祝活动中、婚礼上还是葬礼上,音乐
都能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庆祝活动中,欢快的音乐能让人们更加热烈地庆祝,增添活动的喜庆气氛。

在婚礼上,动听的音乐能让新人和亲友们更加感受到幸福和祝福。

在葬礼上,悲伤的音乐能让人们更加深切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总而言之,音乐源于生活,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
沟通方式。

它如同生活中的一道风景,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让我们在生活中,用心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让音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之美源于生活
音乐是一种人类创造的艺术形式,它是通过各种声音、节奏和旋律,创造出一种艺术品,为人们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

而这种美,是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生活是音乐的源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

从古至今,一些伟大的作
曲家就是从阅历丰富的生活中获取灵感,创作出了千古流传的音乐作品。

例如巴赫的《小
步舞曲》,就是通过他经常参加的社交活动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的动感舞曲。

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则是通过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音乐的探索,完成了这一不朽的杰作。

除了受生活的点滴启发,音乐也反过来为生活注入了美妙的色彩。

生活中经常被使用
的“背景音乐”,就是印证了这一点。

例如在购物中心中,常常可以听到愉快的流行音乐;在电影中,音乐常常是制造气氛与情感共鸣的重要元素。

即便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
通过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让生活焕然一新。

音乐之美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都有自己的魅力。

例如,在西方,古典音乐是代表高雅、尊贵的立体音乐,而流行音乐则是充满活力、振奋人
心的音乐。

在东方,传统音乐更多的是表达深刻人生哲理的意境,而现代音乐则更注重形
式美与视听效果。

总之,音乐之美是多方面的,它能抚平心灵、激发情感、启迪思想。

正如克雷贝尔所
说的:“音乐是上帝派给我们的礼物”。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我们应当把音乐作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聆听、演奏和创作中,不断感受音乐之美。

引生活于音乐 融音乐于生活

引生活于音乐 融音乐于生活

引生活于音乐融音乐于生活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音乐素材。

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音乐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

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音乐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音乐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音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志的。

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越明显、越具体,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所以,音乐源于生活。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寻找生活中的影子,让生活回归课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热爱生活。

一、捕捉生活的素材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提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变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

”用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各种音乐符号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

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电闪雷鸣”“小猫走路”“火车来了”等引入,围绕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作出相应的回应,再结合视频播放出“电闪雷鸣”“小猫走路”“火车来了”等相应的片断,增强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的感觉。

随后我出示课件要求他们完成选择。

“电闪雷鸣”选择()记号;“小猫走路”选择()记号;“火车来了”选择()记号。

(1)f (2)p(3)<电闪雷鸣是强,选(1);小猫走路是弱,选(2);火车来了渐强,选(3)。

这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能很快地回答出答案。

这样就把一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换成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音乐,音乐与生活同在。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
其次,音乐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素材。

自然界是一个充满音乐的地方,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节奏。

例如,鸟儿的啁啾声、海浪的拍打声、风的
呼啸声等等,这些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的素材。

众多作曲家和音乐家们从
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

这些音乐作品能够让
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神秘,引发人们对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音乐还可以从社会文化中获取素材。

社会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
的环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

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拥有不同的音乐
传统和风格,如中国的古典音乐、印度的印度音乐、非洲的民族音乐等等。

这些音乐文化都是人们长期生活和发展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音乐素材。

作曲家和音乐家们可以从这些音乐文化中获取灵感,结合当下的音乐
风格,创作出独特而有价值的音乐作品。

最后,音乐还可以从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中获取素材。

人类是有思想和
感情的动物,我们思考问题,表达情感,通过音乐可以更好地传达这些内
心的世界。

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方式,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例如,大家熟悉的悲伤音乐,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悲伤
的情感并引发共鸣;而欢快的音乐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这些音
乐作品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与他人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源于生活——谈生活经验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融合箬横镇中心小学蔡丽娜【摘要】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儿童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让生活经验融入音乐教学,让音乐教学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在生活与音乐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演唱、欣赏、知识和技能、创作学习等方面得以运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生活经验的帮衬下更容易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让音乐真正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有音乐性。

【关键词】生活经验演唱欣赏知识和技能创作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更能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学习中寻找生活经验。

那么音乐教育和生活经验该怎样融合呢?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习由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掌握音乐。

同时又使生活经验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强化和提升,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

一、生活经验与演唱教学的融合演唱是音乐表现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主要目标。

对任何一首歌曲,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有表情地歌唱,更好的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在歌唱教学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歌曲学习当中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唱准歌曲、唱对歌曲。

如在学习四册第一课中的《大树妈妈》这首歌曲时,“大树妈妈,个儿高”歌曲开头一句起音就比较高,学生一开始就唱高音有点找不到状态,结果,音高没有唱准确,总差一点点。

俗话说歌曲的开头是整首歌曲成功的一半,所以开头的第一句一定要把握好音准,唱准音。

于是我启发学生:“大树妈妈个子很高,这样才能更安全的保护小鸟,看!就像我们窗外的这棵大树一样高”,我指了指窗外的那棵大树,学生看后,发出惊叹的声音:“哇!真的好高啊!”,我马上顺势引导下去:“我们一起把歌声,唱到大树妈妈最高的那根枝头上去吧!”。

学生非常兴奋,仿佛真的把声音唱到了枝头上,音准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歌唱教学顺利完成。

在歌曲唱准后,学生很兴奋,音量很强,声音很直白,没有一点情感。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特定的情感,需要演唱者通过有感情的演唱才能够表达出来。

这样歌曲才有更强的感染力。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速度、力度、表情去表现歌曲情感,更好的辅助演唱教学。

“你的妈妈会用强硬,还是轻柔的声音哄你睡觉呢?”学生略加思索说:“会用轻柔的声音,用温柔的声音,哄我睡觉,不然我就睡不着了”这时学生才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力度太强。

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共鸣,学生唱得更轻柔、更动听、更投入了。

在歌唱教学中,音乐与生活沟通起来,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对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生活经验与欣赏教学的融合《新课标》指出:欣赏教学要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音乐欣赏,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音乐,不同的人听同一首音乐,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那都是和他自身的生活经验、情绪等多重因素有关联。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会听音乐,爱听音乐。

因此,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进行丰富的联想,从而更容易感受音乐,更好的体会音乐。

如聆听《青蛙音乐会》时,通过多媒体观看青蛙的图片,对青蛙有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

然后再让学生们模仿青蛙的叫声,最后借用多媒体进行聆听。

当乐曲中连续出现一连串的青蛙的模仿声时,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强,时而弱,此起彼伏,十分热闹时我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们举手络绎不绝,有的说:“我听到有很多只青蛙在叫。

”有的说:“是小青蛙在合唱吗。

”有的说:“小青蛙在比赛谁的歌声最好听。

”“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没有否定学生们独特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结合音乐积极的想象。

得到我的称赞,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聆听音乐也更加投入了。

当乐曲平静下来时,同学们又有了不同的答案说:“音乐会结束了,小青蛙回家了。

”“小青蛙唱累了,休息一会儿”,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为这首乐曲取了不同的名字,他们很有成就感。

再如聆听《彼得与狼》时,我先给学生讲《彼得与狼》的故事。

告诉了他们故事里的情节和里面的人物和小动物。

然后我让他们模仿狼、小鸭、小猫、小鸟、彼得和老爷爷的动作,他们表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

最后开始播放音乐,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马上能猜出哪一段音乐在刻画哪个小动物或人物:当长笛吹奏快速流动的曲调表现的是小鸟在树上欢唱;用双簧管吹奏装饰音是在模似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用单簧管吹奏断音,表现猫上窜下跳,活泼机灵的样子;用低沉的大管吹奏慢速的音调,是在描述爷爷;用三支圆号吹奏不协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的凶残及阴森恐怖的气氛;用小提琴演奏优美的旋律,表现活泼、开朗、机智的少年彼得的形象。

通过表演和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促使学生们很容易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不再畏惧聆听难以理解的器乐乐曲,让学生敢听、会听、爱听这些难以理解的器乐乐曲。

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联想、想象,能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三、生活经验与知识技能的融合《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中小学音乐教学不应该理性化、学术化,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有趣地、令人开心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老师用专业化语言直接进行单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不仅会很难理解,而且也会使课堂变得单调乏味,抑制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们可以取“生活”之材,使抽象的方法具体化、形象化,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也同时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发声技能方面的训练,如果直接按照理论知识教授给小学生,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导致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学习结果一塌糊涂。

为了让学习过程变的有趣,让学习结果变的明朗,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技能知识。

所以教师可以取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儿童化的语言,使知识技能变得浅显易懂。

例如:呼吸训练时,启发学生像闻花香或用吸管吸水似的进行吸气,呼气时想象自己是一只“蚕宝宝”,把“丝”吐的又细又长;把需要唱的跳跃和短促的音,想象成小皮球,让小肚子像拍皮球一样的帮助歌唱,从而体会音的跳跃和短促;通过火车渐渐地开来理解声音的渐强,火车渐渐地离去来理解声音的渐弱。

还有,学生在唱连音时,因为咬字吐字和气息的关系破坏了声音的连贯,我就对学生说:“唱这句歌词时,不能像切菜一样,声音不连贯,我们的气息要像一条线,这里的所有字、音符就是一颗颗珍珠,我们要把他们串起来。

”引导学生用“串”动作的想象,建立声音连贯的歌唱感觉。

节奏的训练不只是枯燥的朗读和拍打,它更应该是让孩子从生活中去探索发现,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之声来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

如:小猫叫(喵—喵—);小鸡叫(叽叽叽叽);布谷鸟叫(咕咕·咕咕·),切菜声(××××××××)等等。

我们还可以用身边的故事来解决节奏难点。

如在学习《小小少年》这一课时,有一个典型的节奏X· X X X —︳这个节奏型中有附点八分音符,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唱好这附点八分音符就能准确形象地唱出一个阳光、充满朝气的少年。

因此我讲了一个《八分音符去旅游》的故事,让孩子去了解附点八分音符。

有一天八分音符去旅游,他背了一个旅行包,他把这个包叫附点八分音符,八分音符坐在车位上,顺便把包也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正好占了半个座位。

那么剩下的半个座位谁能坐呢?这时全音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都想来坐,谁坐刚刚合适呢?通过师生讨论,得出十六分音符坐最合适。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不仅认识了附点八分音符,而且还知道了八分音符加上附点等于八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占的时值比较长。

因此在唱时学生节奏都唱得很准。

这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趣味化,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留下深了刻的印象。

四、生活经验与创造教学的融合音乐创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创造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已经引起包括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在内的众多音乐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看来创造在音乐教育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通常情况下教师认为音乐创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师在让学生创作时,总是有些放不开手。

其实孩子是具有很强的创作能力,教师应该试着放手,让学生试着进行音乐创作。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与音乐创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创作。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因此教师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孩子的生活中寻找创造的主题与内容,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强的创造欲望,会创造出许多好的作品。

如表演《小小摇篮曲》这首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象,自己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于是学生联想到妈妈是怎样抱孩子,哄孩子的,结果他们编了许多优美的动作:他们有的手中抱着宝宝,慢慢地左右摇晃;有的仿佛轻轻地推着摇篮,唱着摇篮曲;有的不停地拍打着手里的宝宝,正哄他睡觉;有的还模仿起了小宝宝甜蜜睡觉的样子……这些画面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喜欢模仿的,因此创作起来也很容易,学生表演地也非常投入。

音乐课中打击乐器数量有限,很多时候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不能全面的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我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凳子,每人都有自己的铅笔。

于是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敲一敲自己身边的物品,能够发出怎样的声音,并指导学生为歌曲伴奏,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打击乐器了,并且演奏效果也很有震撼力。

平时我还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或者制作成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打击乐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如在欣赏《老虎磨牙》后,我请学生一起来用身边的物品当乐器,以老虎抓猎物、进食、磨牙为线索,创造自制打击乐——《老虎啊呜》。

学生们对老虎多少比较熟悉,所以纷纷地快速地创作出了不同的模拟声,争先恐后地想展示给同学们看,有的学生用塑料纸的揉搓声模仿老虎咀嚼食物的声音。

有的用铅笔敲击盒子的声音模仿老虎吃饱后的打嗝声。

有的用尺子的波纹面在文具盒上摩擦,发出的摩擦声用以模仿老虎磨牙的声音。

一时之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创造之花如潮般喷发而出,学生是那么投入,是那么充满激情。

在教师的指挥引导下,学生们兴高采烈演奏表演着,感受着创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来源,教师在音乐创造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自由表现的空间,他们一定会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乐趣,使他们更热爱自己的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