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教案
幼儿园中班书法欣赏教案内容丰富多彩

《幼儿园中班书法欣赏教案内容丰富多彩》一、幼儿书法欣赏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中,书法教育被越来越多地重视和关注。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幼儿期是孩子心智开发的关键时期,通过书法欣赏教案,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观察力、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对幼儿的整体素养和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书法欣赏教案的设计与内容1. 初识书法艺术:引导幼儿认识书法艺术的基本概念,包括汉字的书写形态、笔画结构、用笔技巧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展示。
2. 传统与现代书法作品:介绍传统和现代优秀的书法作品,包括碑帖、行书、楷书等不同体裁的书法作品,让幼儿感受不同风格和时代的书法之美。
3. 临摹与创作: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幼儿尝试临摹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的用笔技巧和审美能力,同时也逐步引导他们尝试创作简单的书法作品。
4. 文字与意境:通过注重幼儿对书法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想象力拓展,引导他们从书法作品中感悟文字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5. 游戏与趣味:设计书法欣赏的游戏形式,如书法接龙、书法拼图等,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和记忆深度。
三、书法欣赏教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估书法欣赏教案在幼儿园中的实施应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不同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进行灵活安排,并结合幼儿园其他教育环节有机地融入书法欣赏内容。
教师应在实施教案时注重对幼儿学习情况的观察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书法欣赏教案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书法教育工作者,我深切认识到书法欣赏教案对幼儿的学习与成长的积极作用。
通过书法欣赏,幼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书法欣赏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
书法鉴赏教案

书法鉴赏教案教案标题:书法鉴赏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并认识到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学习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
2. 学习基本的书法技巧和规范。
3. 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书法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书法作品图片或书法字帖。
2. 书法工具:毛笔、宣纸、墨汁等。
3.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书法的代表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书法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何?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书法的起源和发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的字体。
2. 解释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如笔画的顺序、力度、结构等。
3. 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规范和标准,如字形的比例、间距、书写的节奏等。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 分发书法字帖,让学生用毛笔按照字帖上的字形进行模仿和练习。
2. 引导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和笔画的顺序,逐渐提高书写的准确性和美感。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或名言进行书写。
四、作品欣赏(15分钟)1. 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让他们相互欣赏和评价。
2. 分享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让学生对不同字体和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中的美感和艺术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实践书法,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参观书法展览或邀请书法家进行现场指导。
2. 组织书法比赛或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3. 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和书法作品的分享,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初中学生书法欣赏课教案

初中学生书法欣赏课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提高书法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教学内容:1. 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书法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 欣赏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4. 学生实践:临摹书法作品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书法吗?书法有哪些种类?二、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书法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
2. 举例分析古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的美。
3.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书法作品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哪一幅作品?三、欣赏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展示更多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和理由。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发放书法作品临摹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临摹实践。
2. 学生在临摹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生完成临摹作品,互相展示和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法艺术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书法欣赏能力。
3. 推荐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或兴趣小组,进一步拓展书法艺术。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法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的了解程度。
2. 学生掌握书法欣赏方法和技巧的情况。
3. 学生在临摹实践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欣赏、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提高书法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书法艺术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使他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欣赏书法作品教案

欣赏书法作品教案教案标题:欣赏书法作品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
2. 分析不同书法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3.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了解其艺术魅力和技巧。
4. 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作,展示个人的艺术才华。
教学准备:1. 书法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展示。
2. 书法名家的介绍材料。
3. 书法工具和纸张。
4. 学生的书法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步骤: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书法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书法的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参与讨论。
主体:3. 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4. 分析不同书法风格的特点和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理解书法的艺术表达方式。
5.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其艺术魅力和技巧,并引导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感受。
6. 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作,提供书法工具和纸张,让学生亲自体验书法的过程,展示个人的艺术才华。
7. 学生书法作品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会。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书法艺术的重要性和美学价值。
9.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欣赏和实践书法艺术,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艺术博物馆,进一步拓展他们对书法艺术的了解和欣赏。
2. 鼓励学生参加书法比赛或展览,展示个人的书法才华,并与他人分享交流。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书法作品,包括技巧运用、创意表达和艺术感染力等方面。
教学资源:1. 书法作品的图片或实物。
2. 书法名家的介绍材料。
3. 书法工具和纸张。
4. 学生的书法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
书法欣赏教案初中

书法欣赏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2. 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3. 书法作品的欣赏方法和分析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书法艺术,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 教学新课: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讲解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审美特点,让学生了解书法的艺术魅力。
3. 欣赏与分析:展示一些经典书法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的书法技法和审美理念应用到实际作品中。
6.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书法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强调书法艺术的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引导学生了解书法艺术。
2. 示范法:展示经典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书法的美感。
3. 实践法:鼓励学生进行书法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学生进行书法创作的表现。
4.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书法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个性,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关于书法欣赏课教案范本

关于书法欣赏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书法的基本概念:书法的定义、书法与文字的关系等。
2. 书法的历史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3. 不同书体特点:甲骨文古朴、金文粗犷、小篆典雅、隶书端庄、楷书规整、行书流畅、草书奔放等。
4. 书法作品欣赏:分析经典书法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多宝塔碑》等。
5. 书法创作方法与技巧:笔法、墨法、章法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特点。
2. 欣赏法:展示经典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 实践法: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书法的定义和与文字的关系,引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书法的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的特点。
3. 欣赏:展示经典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4. 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书法创作,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特点。
2. 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经典书法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学生能够进行书法创作,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4.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有所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书法欣赏教材或相关书籍。
2. 课件:书法作品图片、书法创作视频等。
3. 书法用品:毛笔、墨汁、宣纸、练习本等。
4. 参考资料:书法家的生平介绍、书法作品集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不同书体特点和书法作品欣赏。
2. 教学难点:书法创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第1-4课时:讲解书法的基本概念、历史演变和不同书体特点。
书法欣赏翰墨飘香教案

书法欣赏翰墨飘香教案教案标题:书法欣赏——翰墨飘香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品味。
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不同的书体。
2. 学习书法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了解书法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法作品的图片或书法字帖。
2. 准备书法工具,如毛笔、纸张等。
3. 提前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介绍中国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解释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展示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引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和欣赏欲望。
主体:1. 学习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a. 介绍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b. 教授书法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如横、竖、撇、捺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方式。
c. 练习基本笔画的书写,通过模仿书法字帖或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熟悉书法的基本技巧。
2. 欣赏名家书法作品:a. 展示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如王羲之、颜真卿等,让学生欣赏他们的书法艺术和独特风格。
b. 分析书法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c. 鼓励学生表达对书法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品味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实践与创作:a. 提供书法工具和纸张,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书法的乐趣。
b.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体和字体,进行书写练习和创作。
c.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书法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总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2. 鼓励学生继续在课余时间进行书法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书法兴趣和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书法比赛或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2. 邀请专业书法家来校进行书法讲座或示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书法视野和知识面。
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案

西泠印社出版社书法练习与指导六年级下册第16课
书法作品欣赏
教学目的:
学会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各种书法样式。
教学用具:
毛笔、墨汁、砚台、教材和大字册、宣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欣赏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
2、了解“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来到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王羲之为大家的诗歌合集写了序,就是这篇《兰亭序》。
《兰亭序》的书法流露出王羲之平日的俊
朗风神以及书写时内心所充满的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3、出示:书法作品欣赏要素
4、欣赏
A、横幅:指在高宽比约为1:3的横条纸上书写的作品,又称
“横披”,如上图伊秉绶“友多闻斋”。
B、条幅:指在高宽比约为3:1或4:1的长条纸上书写的作
品。
图为明代书法大家王铎作品。
C、中堂:整张宣纸所书写的作品,通常情况下,宣纸的长宽
比例是2:1,以竖式为准。
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
四尺、六尺等。
D、扇面:团扇,为椭圆形或圆形,常用素绢制成,书写时字
数多少随意,也可在扇面中央用方形构图书写;折扇,
上宽下窄,呈圆心辐射状,字数可多可少,书写安排必
须适合扇子的弧线式形制。
5、欣赏其他书法作品。
6、出示示范。
7、学生练习书写,并创作自己的作品。
(师巡视)
8、教会学生签名,签章,课后装裱自己的大字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1 、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 、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
3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室的影视设备,电脑,介绍书法的VCD 光碟等。
教学过程:一、讲述关于汉字和汉字书法的有关知识。
书法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无尽的智慧,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1.什么是书法。
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2.中国文字书法的发生的诸因素。
人类为生活、生存而创造了文字,并使文字的形式——书体不断发展变化,如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行书等。
每一次书体的变化,都使它的服务范围拓宽,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汉字的式样,在越来越统一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精美,这样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书法。
再加上汉晋以来统治阶级对这一艺术的大力倡导,在人民群众中也有了广泛的影响。
我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书法家,他们留下了大量的名帖和墨迹,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中光辉灿烂的花朵。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的基础。
汉字的产生,也就孕育了书法艺术的因素,如以线造型,以及匀称、平衡、变化等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先民们仰观俯视,审美地观察世界,把思维、观念、追求寄托在这些刻划线条。
.汉字书法艺术的形成一般来说有三方面因素:其一,汉字的表意性。
汉字从象形开始,是表意的。
“依类象形”,“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虽然经历了种种变迁,仍然保留其表意的特征。
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复杂的形体结构在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之下可以产生无尽的变化。
正是汉字本身具有造形美因素,汉字才有可能成为一门艺术。
其二,汉字的书写工具——毛笔,汉字书写能成为一种绝妙的艺术,同它很有关系。
毛笔体圆锋尖,刚柔相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由于用笔力度、速度和方向的不同,写出来的点画线条可以产生轻重缓急枯润浓淡藏露方圆种种变化。
作书者的情感起伏和心理波动,也能从笔下微妙的起承转合中表现出来,生动地记录在纸上。
可以说,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其三,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
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为汉字书法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材料和造形载体。
而最终使汉字书写成为艺术的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渗入。
书家把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感悟,按照美的形式和规律,创造性地渗入汉字书写之中,汉字书写由此得出从写字的“技” 升华为艺术之“道” 。
书法中的一点一画,一揖一让都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蕴和思想内涵以及书者个性个化的情怀,儒家的“中庸” 、道家的“自然” 、释家的“渐修” 在书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我们看一块石碑、一帧法帖,透过那石花斑剥、墨色依稀的笔画,首先先感悟到的是中华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
所以中华文化思想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值得注意的书法和写字是两个既有共同点又相区别的不同概念。
一个强调艺术,一个强调实用。
写字只有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之后才能成为书法。
3.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1)书法与中国画。
古有书画同源之说,这说明书法与中国画关系密切之深。
汉字来源于形象。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以形象为基础,而造形之始就是根据物象成其物,它们本身就是一幅经过加工的抽象了的绘画作品。
虽然后来汉字在发展演变中日渐远离物象,但溯本追源,还是离不开形象。
书法和中国画都是用线条造形。
书法是线条造形艺术,是以点、横、撇、捺、提、折等线条进行规定的造形组合。
中国画同样离不开线条,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都要通过线条来塑造形象。
具有相同的审美观念。
二者都注重墨色的枯润浓淡,章法的虚实主次,讲究神采、气韵,把意境美的追求放在形态的表现上。
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决一,不为成书也。
” 把神放在首位。
同样他在论画时,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 强调也意境与神韵。
书法与国画在形式上也能都融合在一起。
我国的绘画在传统上讲究题款,而题款本身就是一幅书法作品,它除表明作者的身份以及作画时间外,更重要的在于书与画的交融,丰富作品内容,增添作品情趣,从而取得双剑合璧、相映成辉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每一幅中国画里都有书法的内容。
使用的工具材料也有很大的一致性,文房四宝是书法和国画的共用品。
因为以上原因,造就了历史上一代代书画兼长的大师,如苏轼、唐伯虎、郑板桥等人既是画家又是书法家。
2)书法与篆刻篆刻就是以篆书刻写的艺术。
篆刻与书法关系十分密切,也是线条造形的艺术。
所不同的是,一种是用毛笔写出来,一种是用刀刻出来。
但从刻这一过程来看,印稿无疑是书法作品。
此外,书法还与文学(尤其诗、词)、音乐、舞蹈、武术等有广泛的联系。
例如书法与文学的关系,书者如具备相当文学水平,语言表达水平,熟悉一定诗词歌赋,达到一定的境界,对其书法艺术的提高很帮助。
作品中的文字内容,有时能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文学素养。
历史上一些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赤壁赋》等不但在书艺上是光辉典范,其文字在文学上也是不朽之作。
一件完美的书法作品应该语言新颖、内容健康、富有哲理和诗意,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介绍书法欣赏的有关内容(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就是欣赏者接触书法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
现代书法家沈默尹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
” 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吸引了几千年的无数华夏子孙,使不计其数的人为之孜孜终生,并且不同于西方艺术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征服了并不懂得中国文字的欧洲人。
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
”同样,不懂得欣赏,最美的书法作品也没有意义。
要欣赏书法,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书法欣赏,不但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亨受,而且对学书者来说,还可以开扩眼界,学习借鉴前人书法艺术的重要手段。
多欣赏,可以提高对书法作品的感从受能力,丰富内心世界,使人更富于想象,从而提高赏者的创造力。
1.书法欣赏的特点。
(1)书法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者欣赏书法作品,总是根据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感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对书法作品进行积极的能动的再创造。
但书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简约的线条艺术,它不应言,也不具象,仅以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的墨迹,表达书者情思。
可以说,任何一种艺术欣赏都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欣赏书法的再创造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看小说可根据自己生活经历想象出书中的情景、气氛和人物相貌,看绘画则可以所绘形象跟现实物体建立起一种对应的联系。
书法更接近于音乐,有人称书法为“无声之音” ,音乐的要素一是旋律,二是节奏。
书法也一样,每一笔每一字都是在不同的轻重缓急中有节奏地写出来,而每一行每一篇忽如“奔雷坠,忽如“山崩海啸” ,忽如光风明月。
这正象音乐中的不同旋律和不同乐曲音乐可以表现石,鸿飞兽骇”喜、怒、哀、乐,可表现激昂、忧伤、悲壮、恬静各种不同的感情,书法亦然。
各种艺术都应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我们以为文字内容就象歌词,表现文字内容的书法就象为歌词谱曲。
曲谱要尽可能地去表现歌词(文字)的内容。
这样的书法既可以与文字内容一起欣赏,也可以独立欣赏书法。
单看书法也有欣赏价值,但不够完美,因为连同文字内容一起欣赏是民族传统习惯。
比如我们用“瘦金体” 去写岳飞的“满江红” ,如果连同“壮怀激烈” 的内容一起去欣赏,就很难令人满意了。
总之,书法欣赏具有再创造的特点。
(2)书法欣赏的模糊性。
书法欣赏的模糊性是什么?首先是线条的抽象性。
中国书法中的线条,是书法者内心感情活动的轨迹,它区别于几何学上的线条,它活生生,有感情,有力量,有形象。
但它究景是什么情调和意趣,难以确指。
例如,一横,在欣赏者眼里,可以看作“千里阵云“,也可看作是“一条钢筋” ;一点,可以是“高峰坠石” ,也可以是“平地砖头” 。
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出来,是因为书法欣赏具有较强的“模糊性” 或叫“朦胧感” 。
只是道出大致的感觉而已。
书法欣赏的层次,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审美力的高下。
由于书法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就必然带有欣赏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
造成其差异性的原因有主要有三个:一是受政治立场影响。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欣赏作品就是欣赏人格,如果一个人在政治上有亏大节,在道德品行上低下,那么他的书法作品技巧再高,格调再雅,也为人所不耻。
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 如古人对赵孟兆之书法,他作为元代书坛盟主,练就一身笔墨工夫,虽然缺少变化和过于平整,也足以是一代大家。
而不少人认为他身为南宋宗胄,不应仕元,由此而大受批判。
说是“为人少骨力,故字无雄浑之气” (李桢伯)。
二是受趣味爱好的影响。
有的人喜欢雄强质朴,有的人喜欢精巧别致,不一而足,“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
而这势必影响对书家及其作品的评价。
如被称为“书圣” 的王羲之,他的书法秀美典雅,而有人却站在壮美的立场上说他的作品“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铦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 ,“有女郎才,无丈夫气” 。
三是受流派观念影响。
一定历史时期的各书法流派,都有自己的思想基础、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
因此互相之间必然会出现互相竞争甚至互相争斗的局面。
往往对同派的书家和作品加以褒扬,对异派进行批评甚至抵毁。
如康有为作为碑派代表,极力鼓吹北碑,称颂魏碑之美,“北魏碑无不佳者” 。
而对以妍美见长的帖派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大力抨击,贬低。
“局束如辕下驹,骞怯如三日新妇” 。
由于有这种“门户之见” ,就很难产生公允的评论。
2.书法欣赏的标准。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的欣赏一样,有个相对的审美标准。
古人云:“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书法艺术重在有神采,而要有神采,必须有“功” 和“性”。
“功”指功力、技巧,即指对一定的法度对笔画、结构、章法等的把握。
“性,指性情、风格,即指其中寄托的意趣、情操、学识、修养和感情。
因此,功力、技巧、个性、风格是我们欣赏书法的基本标准。
具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1)点画的线条美。
汉字由点画组成,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
点画是中国书法的基本造型因素,本身也具有独立的美学品格。
线条美主要表现在:一是线条的力度。
不论何种书法作品,都必须以“力度”为基础。
没有笔力,形态再美,也毫无审美内涵。
只有笔力雄浑,才显示其美妙。
所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笔力的称赞。
二是线条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