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跨时代解读67分

合集下载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的大致经过结果及影响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简称甲午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毕扮山,因按干支纪年为甲午年得名。

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

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

战争在山东
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满洲清国和日本的日清战争,导致满洲清国的垂死挣扎彻底失败,不
得不再次搜刮中国人手中的民脂民膏,向日本支付缺信巨额战争赔款。


本依靠两亿两白银的赔款,实现了原始积累,迅速现代化,称为和欧洲并
驾齐驱的列强,为日本进一步四处扩张奠定了基础。

而满洲清国对外出卖主权和领土,对内加紧了剥削中国人,最终激发
了民族主义大起义。

中国人在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下推
翻了满洲清国政权,各地纷纷光复,然后合为“中华民国”。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观课报告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观课报告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观课报告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观课报告将从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瓜分狂潮、反思与启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动荡。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开始觊觎中国,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割占中国领土。

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对中国领土产生了野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了。

二、战争过程甲午中日战争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黄海海战,日本海军击败了中国海军,取得了黄海制海权;第二阶段是辽东半岛战役,日本陆军登陆并攻占了辽东半岛;第三阶段是威海卫战役,日本海军围攻并最终占领了威海卫军港。

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宣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洋务运动的破产。

三、瓜分狂潮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他们纷纷割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这些列强包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等国家。

瓜分狂潮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四、反思与启示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落后、软弱就会被其他国家侵略、剥削。

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必须坚持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

同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国际地位,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努力奋斗。

总之,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未来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这段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建设一个强大、繁荣、和谐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大打击了天朝上国的自尊心,也使国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衰落了,甚至落后于昔日的弟子。

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折点,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取代了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影响中国的最大的外部因素。

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

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头,中国在甲午战争后想要再次崛起,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舍此一途别无他法。

以日为师谋求全面改革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中的少数人意识到没有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器物层面的变革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先见之明却不被认同。

经过甲午战争的刺激,效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日本成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维新,若中国取法日本变法,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光绪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 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变法措施几乎全盘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以变革封建政治体制为目标,将中国的现代化从物质技术层面推向政治制度层面。

虽然变法的思想来不及实施就遭到保守派的扼杀,但在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危机全面迫近的形势下,亲手绞杀维新派的慈禧不得不继承其衣钵,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但改革仍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系,至此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深人,也更全面。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

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

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如何看待新时代的甲午战争?

如何看待新时代的甲午战争?

如何看待新时代的甲午战争?--[[蓝牙血压计 , 蓝牙计步器,宝通动感科技转自]]不顾各界的强烈反对,日本安倍内阁昨日正式解禁集体自衞权,,打开了战争之门。

在中日关系每况愈下的背景之下,两国重演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风云已不是杞人忧天的幻景,[孙生Q Q :2 8 3 5 3 1 7 7 9 7]而是近在眼前的现实。

虽然安倍晋三用了很多花哨的语言包装今次解禁,但明眼人都知道,今次解禁改变了过去专守防衞的政策,扫除了对华发动战争的法律限制。

今后日美将进一步形成联合军事干预台海、朝鲜半岛乃至钓鱼岛和东海的局势。

同时,日本可与美国、澳洲、印度和东盟进行紧密的安全协作,从而构筑一个针对中国的东亚小北约。

安倍选择甲午之年解禁集体自衞权并非没有原因。

一百二十年前的甲午,日本将国力远超自己的清王朝打败,强佔台湾、辽东半岛,勒索二亿両白银,使日本走上与英法德等列强并肩的强盛之路。

在安倍看来,甲午是改变日本国运的幸运年份,如果在这个年份与中国再决一雌雄,他们的「天照大神」将会再度护佑日本,[蓝牙4.0模块,蓝牙血糖仪,蓝牙血压计,GPRS 牙血糖仪,宝通动感科技转自],重演历史的荣光。

事实上,安倍上台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无论是早前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和平宪法的修改,还是北兵南调、联络越菲印各国,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就是要赶在甲午之前做好对华战争的法律、政治、外交、军事等一系列准备,只待战机来临,便可一声令下,再度发动侵华战争。

对于日本的狼子野心,本栏早就一眼洞穿,两年之前本栏就预见中日关系将面临巨大转折,而且直接点出甲午之年有兵灾之祸,但当时不少人以为是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

然而,这两年多的历史演绎下来,证明本栏所言不虚。

不过,一样的甲午却未必有一样的结局。

如果懦弱的中共第四代现在当政,今次甲午中国将难逃劫数。

好在天佑中国,在这关键时刻,敢干敢斗的第五代全面执政,一洗过去对日颓风,针锋相对,局面大为改观。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历史甲午知识点总结甲午战争,是指1894年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也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一、背景清朝在19世纪末已经经历了多次战争,国力逐渐弱化,内外交困。

而日本则在启蒙运动之后大力西化,进步迅速,追赶欧洲工业化的步伐。

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巨大鸿沟造成了不少矛盾。

二、导火索当时,清政府对于东北边疆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并且还对于日本人在朝鲜的影响力毫无防备,轻信奸商的谎言。

加上慈禧太后独揽大权,官场上的腐败比起来还要更加恶劣,这些都成为了导火索。

日本为了保护在中国居民的权益和在朝鲜的势力,开始对中国的影响力进行反制,导致了这场甲午战争。

三、战争过程战争开始后,日本很快成功的占领了中国的军港,中国方面却始终无法给予有效的回应,战争不过两个多月,就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方面的弱点暴露无疑,对于军队的组织和指挥问题,以及武器装备的更新和工业化水平反观日本都有极大的不足。

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才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落后,并且加大了对于工业发展的重视。

四、后果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赔款、割地等条件。

这些条件对于清政府来说都是极为苛刻的,但是不承认这些条约,则意味着继续战争。

清政府最终还是在日本军队的压力下签订了这些条约。

但是,这场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开始吸纳西方文化、技术和思想,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

同时,甲午战争也启示着中国学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许多知名人物陆续涌现,中国思想文化也迎来了崛起期。

总体来说,甲午战争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清末的中国和近代中国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落后和弱小,历史不能被遗忘,也不能被否认。

今日中国已经在国际上傲视群伦,但是我们的历史依旧需要我们去审视,去探讨。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对“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的理解。

或者为什么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
(1)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主,掀起瓜分狂潮。

(2)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户开放等。

(3)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战后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的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5)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甲午战争的介绍

甲午战争的介绍

甲午战争的介绍甲午战争的分析中文名称:甲午战争参战部队:清军、日军战争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威海、黄海人物: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甲午战争的详情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7月下旬,中日两军在朝鲜境内开战。

平壤之战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五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平壤城的地势也非常险要,易守难攻。

而且清军还得到朝鲜人民的支持。

可惜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

日军分四路围攻平壤,兵力分散,由于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作战方针以及清将叶志超的胆小昏聩,左宝贵等人攻打日军的行动不断遭到叶志超的阻挠,日军遂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

1894年9月15日,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船桥里)战场。

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

其三为城西南战场。

在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叶志超竟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20__人,被俘500余人。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

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1894年9月17日,即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这场战役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海面。

9月15日上午,北洋水师护送4000余名入朝援军到朝鲜。

返航后在大东沟遭遇日军阻截,战斗由此爆发。

日本海军在大同江外海面投入战斗军舰则有12艘,包括其全都精华,几乎可以说是倾巢出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战争的跨时代解读
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总分:100 及格线:60
67分
∙ 1.甲午战争爆发于()年。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893
o B.1894
o C.1895
o D.1896
∙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

(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围绕朝鲜的前途与未来中国的宗主权而战
o B.国际格局的必然变化
o C.亚洲远东地区局势的变化
o D.西方社会的属性变化
∙ 3.1860年后,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公平的来讲有其正当性,用今天的经济学观点可以解释为(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先动优势
o B.后发优势
o C.先发优势
o D.先发劣势
∙ 4.中国社会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很稳定,其重要的原因在于()。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以工业为基础
o B.以手工业为基础
o C.以农业为基础
o D.以商业为基础
∙ 5.201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周年。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00
o B.110
o C.120
o D.130
∙ 6.()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希望通过和平的谈判来解决中英贸易不均衡这个问题。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1791
o B.1792
o C.1793
o D.1794
∙7.“康乾盛世”的出现,是由于()导致的。

(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中国版图的最终固定
o B.制度、文化和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o C.西方贸易与中国贸易的不均衡
o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顶峰
∙8.中西贸易过程中,中国存在的问题体现在()。

(单选题3分)得分:3分o A.出口商品种类过少
o B.内需不充分
o C.外求量过大
o D.进口产品需求过大
∙9.资本主义萌芽为中国带来重要的变化体现在()。

(单选题3分)得分:0分o A.手工业发生变化
o B.出现新的雇佣关系
o C.工商业得到缓慢发展
o D.农业文明发生改变
∙10.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来自于()的影响。

(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西方的近代工业文明
o B.雇佣关系
o C.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
o D.农业强国的时代转型
∙11.甲午战争前,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经济
o B.政治
o C.教育
o D.军事
∙12.1882年,中国寻找出最好的方式来解决朝鲜问题,让各个大国进入朝鲜,以遏制()侵占朝鲜的目的。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日本
o B.英国
o C.美国
o D.俄国
∙1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究其根本是对工业化的抗拒,具体体现在朝鲜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阶层经济上的失落和破产。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商人
o B.工人
o C.农民
o D.手工业者
∙14.北洋海军在与日本海军的黄海海战中发挥出了中国近代军队的威风,究其原因是()。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中日两国的海军师出同门
o B.同文同种的亚洲人,并在英国接受同一个学校的训练
o C.中日两国军舰都是来自于德国
o D.此次海战两国损失伤亡程度相当
∙15.1894年,东学党起义平定后,中国建议中日双方不再派兵并从朝鲜撤军,但日本并未采纳该建议,其原因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日本的宪政架构决定不能轻易撤兵
o B.意图挑起战争,从而达到占领朝鲜半岛的目的
o C.在说服议会派兵后,轻易的撤兵会导致现任政府的倒台
o D.朝鲜政局不稳,以帮助其稳定政局
∙16.1871年,日本派出高级考察团,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方案,其重点在于()。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政治上重建统一的国内次序
o B.走君主立宪制
o C.废藩立宪
o D.军事对抗,攘夷锁国
∙17.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诱因是()。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中日两国所派兵力存在巨大悬殊
o B.1882年《济物浦条约》中指出,朝鲜如果遇见危险时,日本有权利出兵
o C.1884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曾达成默契,若中国出兵朝鲜将通过外交渠道知会日本
o D.1894年,日本政府正处于内部矛盾多发时期,无暇顾及朝鲜问题
∙18.1876年,日朝达成《江华条约》,其条约内容包含()。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朝鲜不再承认是中国的属国
o B.朝鲜和日本两个主权平等的国家进行谈判
o C.日本正式吞并朝鲜半岛
o D.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
∙19.1871年后,中日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地缘关系,发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多选题4分)得分:0分
o A.日本国策指出要冲出岛国
o B.要走向欧亚大陆
o C.要和欧美诸强竞争
o D.要攘夷安内
∙20.时至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它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背景在于()。

(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中日之间的摩擦冲突
o B.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动荡
o C.与世界格局息息相关
o D.欧美势力的介入
∙21.甲午战争前,中日之间更重要的差距在于军事上。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2.1871年,中国政府和日本达成通商条约。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3.中日之间教育的改革,也是中日两国力量形成巨大差异的一个原因。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4.明治维新改革过程中,政治上最重要的改革是废藩置县。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5.1871年,中国和日本开始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由原本的平等关系转变成师生关系。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6.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是文化。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7.由于西方势力的压迫,日本借助于《海国图治》汲取发展的力量,以应对贸易通商。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8.通过1871年对外考察,日本充分认识到所谓近代化、西方化,就是一个近代政治问题。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29.1867年明治天皇的即位后,对于国家体制的根本改革有着借鉴中国的经验和教训。

(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30.甲午战争前,日本一位思想家提出一个重要的看法就是利益线和主权线。

(判断
题3分)得分:3分
o正确
o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