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地震
日记的格式及范文3篇

日记的格式及范文3篇一:[日记的格式及范文]日记格式轻松3个步骤搞定日记格式:首先:你可以给日记取个标题!其次:在第一行写上你写作日记时的日记,天气,星期几或者再加上个心情!然后:在其次行就可以开头写作正文了。
日记格式就是这么简洁。
关于日记的格式,以下供应几篇比较规范的日记格式的范文,权作参考:标准日记格式范文1:今日下午,我睡过午觉起来,打开电脑预备写日记。
突然,电脑上挑出了一条新闻:甘肃定西发生了6.6级的大地震,“天哪,地震已致54人死亡296人重伤。
哎,又是一场飞来横祸!“我情不自禁的惋惜道。
6.6级的地震对城市里的一些新型建筑物并无大碍,但是对老房子和乡下的土房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发现倒塌房屋下的血迹,我心中的鸡皮疙瘩又蹦跳了起来……这场6.6级的地震发生在早上7时44分。
由于地震发生在早上,所以伤亡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峻。
其实我这样想是错误的,当我看过视频后我才知道:地震不仅给地方县市带来经济了损失,而且还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损害。
定西是在山中,每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气温非常身高,当太阳落下山时气温却很低。
房子倒塌了,灾区的群众们只能在外面挨冻了。
日记格式如今的中国已经粮食缺乏了,前面粮仓着火,接着四川暴雨造成洪水,现在又发生地震……哎,咱们中国咋这么倒霉呀!让我们珍惜粮食,为甘肃定西人民祈福吧!标准日记格式范文2:今日下午我给鱼儿换水,我的小鱼一条叫长尾巴,另一条叫欢欢,以前还有一条叫短尾巴。
有一天,我早上起来去看它们,突然,我发觉短尾巴不见了!我赶快跑到妈妈身边问:“短尾巴去哪了?”妈妈也不知道,妈妈给他打个电话问爸爸,爸爸说:“短尾巴死了。
”所以我们又买了一条小鱼,我给它取名叫欢欢。
我给欢欢和长尾巴换水后又给了它们点鱼食,它们吃饱后,在鱼缸里欢乐地游来游去。
标准日记格式范文3:星期四傍晚,我和小伙伴们跟平常一样乘282公交车回家。
当车子行驶到开弦弓时,驾驶员一个紧急刹车,我差点摔倒。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与地震烈度评定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与地震烈度评定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经常受到地震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并介绍地震烈度评定的相关知识。
1.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甘肃地震活动频繁,其历史记录可追溯到古代。
根据文献记载,自公元前1600年开始,甘肃地区就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地震。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也被称为“甘肃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据估计,约有830,000人丧生。
除了这次重大地震,甘肃地区还发生了多次地震活动。
例如,在20世纪初至今,该地区至少发生了十次以上的大地震,包括1920年的“甘肃陇西地震”、1932年的“武都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
这些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
2. 地震烈度评定地震烈度评定是对地震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类的过程。
它是通过对地震破坏情况、震感调查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评定地震强度和破坏程度。
在甘肃地区,地震烈度评定主要采用中国地震局推行的烈度评定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用罗马数字I到XII表示。
其中,I至III级为无感地震,属于微震;IV级为轻微地震,V至VI级为中等地震;VII至VIII级为大震,IX至XII级为特大震。
地震烈度评定是通过针对事件后的采访和证据收集来进行的。
专业人员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建筑物损坏程度、地面破裂情况、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来评定地震烈度。
这些数据将被记录并用于研究地震活动及其影响,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事件。
3. 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针对甘肃地区频繁发生地震的特点,地震部门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首先,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活动,并向当地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其次,对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需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在地震中的稳固性。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与空间分布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影响。
甘肃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本文将从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来探讨甘肃地震的特点。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1.震源深度甘肃地震的特点之一是地震震源深度较浅。
根据地震学家的研究,甘肃地震的大部分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20千米之间。
这种浅源地震活动是甘肃地震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地震能量释放周期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
一般来说,甘肃地震的能量释放周期大约在10至15年左右。
也就是说,大地震和小地震的频率和能量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为甘肃地震发生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多震中、多断裂带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呈现出多震中和多断裂带的特点。
在甘肃省境内,存在着多条断裂带,例如酒泉-海南、张掖-和政、武威-天祝等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甘肃地震活动规律的一部分。
二、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震活动频繁甘肃省东部地区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尤其是平凉、庆阳、天水等地。
这些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常常发生中小型地震。
这与断裂带的分布和构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西部地震相对较弱相对于东部地区,甘肃省的西部地震相对较弱。
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震活动相对较少,且多为中小型地震。
这与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和地下构造的差异有关。
3.近年来震中区域的变化近年来,甘肃地震的震中区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震中位于四川,但其影响范围涉及了甘肃的一些地区。
这一现象表明,甘肃地震的空间分布也受到相邻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规律和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和特点,对于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同时,加强地震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人们的地震防御意识,也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
甘肃为什么这么穷

甘肃为什么这么穷徐静波:甘肃为什么这么穷甘肃穷,2600多万人口中,年收入低于3000元人民币的,估算接近1000万人。
甘肃穷,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只有100多毫米,就连省会城市兰州,一年也只洒下200毫米的“珍珠眼泪”。
我遇到甘肃省扶贫办副主任苏振祥时,他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们近期的扶贫目标,就是要保证一日有三餐,四季有衣穿。
”我听了快落泪,因为我知道,他其实想告诉我的是,甘肃还有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
西北之行的第一站,到兰州。
梦中的黄河穿越“西北第一城”,毫无塞纳河穿越巴黎的美景。
住在兰州最高级的酒店里,我望著窗外,发了一条微博,写了8个字:“兰州不蓝,黄河太黄。
”兰州况且如此,其他地区便可想而知。
到甘肃访问的第一站,是去定西。
定西被称为甘肃最穷的地区,因为一年只下几天雨。
沿途看到的山,除了泥土,便少有植物。
陪同的定西官员说,今年还算好,雨水比往年多,山上长草了。
他说话时,心中带着一份愉悦。
我担心,接下来没雨的话,那一点点可怜的绿色,还能让人喜悦几时。
定西刚发生过地震,6.6级,在日本的话,不会死人,也不会塌房,最多房子裂条逢。
但是在定西,倒塌房子12万间,遇难95人,受伤1000余人。
我在东京听到这一数据的时候,曾在微博上写道:“明知在地震带上,为何不建抗震房?”网友立即反驳说:“你是喝冷水不知牙疼”。
真的,到了定西,我才发现,确实是我的错,因为农民们没有钱盖砖房,只能夯土墙盖土坯房,稍有动摇,一晃就倒。
定西地震之后,灾民们没有如汶川人那么幸运,有沿海富裕城市对口支援,不惜成本帮助建房。
定西的村民们领取了一些政府的救灾补助金后,继续在自己松垮的地基上建房。
甘肃省政府担忧村民们会把建房救济款挪作生活费之用,推出了“移地重建,集中居住”的灾后重建的对策,在地基比较结实的山间小平地上集中建设砖瓦排房,采用政府适当补贴,村民个人自建的方式,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我们去参观的那一个村,是一个示范村。
一户人家有院门,3间房,一个羊圈。
甘肃地震灾情严重原因分析

甘肃地震灾情严重原因分析
甘肃地震中,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震源深度较浅: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对较浅,只有约10公里。
在震级相
同的情况下,震源深度越浅,对地表造成的破坏越严重。
2.地形地貌因素:此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地形地貌
的梯度比较大。
居民区所在的区域盖层相对比较松散,场地效应导致局部的烈度更高,对地表的破坏也就更大。
3.人口分布密集:甘肃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尤其是灾区内的居民点,这使得
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对较大。
4.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历史、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甘肃地区
的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弱,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损坏。
5.救援难度较大:地震发生在深夜,很多居民在熟睡中,反应时间较短,增
加了救援的难度。
此外,甘肃地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总之,甘肃地震中灾情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分析

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分析地震作为一种地球自然现象,经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甘肃作为一个地处地震活动带的省份,经历过多次地震事件。
本文将对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和地震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一、地震的地质背景甘肃是我国地震活动最频繁的省份之一,其地质背景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甘肃位于我国地震活动带的边缘位置,激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导致地震频繁发生。
该地区由于地质构造活动比较活跃,地壳变形和岩石断裂常常发生,这种地壳运动最终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此外,甘肃地区孕育了许多构造断裂和断层带,这也是地震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莫高窟附近的安岳断裂、祁连山附近的祁连山断裂等都是明显的地震活动带。
这些断裂带的活动会积累大量的地震能量,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事件。
二、地震的成因分析地震的成因可以从地震能量释放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岩石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引起的,而地震能量则是由构造运动或物质的弹性势能转化而来。
在甘肃地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导致地震的发生:1. 地壳构造运动:甘肃位于青藏高原和阿尔金山脉的交汇处,这两个地质构造的碰撞和挤压给甘肃带来了巨大的地震活动。
地壳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会产生断层滑动和岩石断裂,从而形成地震。
2. 地壳变形堆积:甘肃地区的地壳变形堆积也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构造运动的持续作用,地壳在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会发生形变。
当压力超过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发生破裂,释放出巨大的地震能量。
3. 积累的地震能量:甘肃地区由于地震频繁,构造断层带上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能量。
这些能量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逐渐积累,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地震。
这也是为什么甘肃地区连续发生地震的原因之一。
总结: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与成因是导致地震频发的重要原因。
地质背景决定了地震活动带的位置,而地震的成因则是地震能量释放的源头。
了解甘肃地震的地质背景和成因,对于制定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提醒人们地震来临时的应对策略,以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关于我们学校所在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学校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B.学校所在地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C.我们学校所在地的地形以平原为主D.我们学校处在半湿润地区【答案】B【解析】我们学校处于山东泰安市,属于温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A对,我们学校处于华北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C对,B错,山东省处于半湿润地区,所以我们学校也处于半湿润地区,【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了泰安市的气候和地形。
2.在野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石笼网兜装置,该装置可以减轻的自然风险是A.崩塌B.河岸侵蚀C.滑坡D.以上所有【答案】D【解析】石笼网兜装置主要用作河道、岸坡、路基边坡护坡结构,既可防止河岸遭水流、风浪侵袭而破坏,又实现了水体与坡下土体间的自然对流交换功能,达到生态平衡.石笼网兜装置可以减轻的自然风险是崩塌、河岸侵蚀、滑坡等,故D正确。
【考点】减轻自然灾害的装置。
3.中国所在的地区是A.东亚B.东南亚C.西亚D.北亚【答案】A【解析】我国从东西半球来看,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位于北半球;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故A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①1月0℃等温线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③⑥D.①④⑤【答案】C【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是: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可见符合条件的是①③⑥,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秦岭与淮河的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5.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对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产生很大影响,回答下列各题。
中国地震历史

中国地震历史地震、瘟疫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灾难。
大多数都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重点总结下中国境内近2000余年来的地震史,看看有你听说的吗?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发生地震- 震级7级512年5月21日山西原平代县地震- 震级7.5级,死者5,310人。
734年3月23日甘肃,秦州地震(即今甘肃天水) - 死者4000多人。
788年陕西,长安地震1038年1月9日山西,忻州地震- 震级7.3级,死者32300人。
1119年2月吉林前郭卡拉木地震- 震级7,死者数千人1143年宁夏,银川地震1290年内蒙古渤海地震- 死者10万人。
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赵城地震,震级8.0级,死20万人(一说475800人)。
1306年,宁夏固源开城地震,震级6.5级,死者5000人。
1411年9月29日清晨,西藏发生地震- 震级8.0级,死者多数,地表断层引起,前一夜有前震。
1515年6月17日,云南鹤庆地震- 震级7.8级,死者数千人。
1536年3月19日四川,西昌地震- 震级7.5级,死者数百人。
1556年1月23日午夜陕西南部地区,嘉靖大地震- 震级8.3级,死者83万人(地震灾害史上死者最多的地震)。
1561年7月25日宁夏中宁地震- 震级7.3级,死者5000余人。
1597年10月6日,吉林长白山地震-震级8级。
1600年9月29日广东南澳大地震- 震级7级。
1605年7月13日海南琼山地震- 震级7.5级,死者3300人。
1609年7月12日甘肃酒泉地震- 震级7.3级,死者840人。
1622年10月25日宁夏固原北地震- 震级7.0级,死者12000人。
1654年7月21日夜甘肃天水地震- 震级8级,死者31000余人。
大地震- 震级8.5级,死者5万余人。
1679年9月2日河北,三河平谷地震- 震级8级,死者45500人。
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地震- 震级7.8级,死者52600人。
1709年10月14日宁夏中卫地震- 震级7.5级,死者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