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合集下载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

航拍中国甘肃地理知识点笔记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1.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介于东经102°13"—108°46"、北纬34°54"—42°01"之间。

甘肃地理位置独特,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

省内东西横跨1600公里,南北纵贯1000公里。

2.地貌特征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河西走廊和祁连山地。

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山峰叠翠,森林资源丰富。

甘南高原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势较低,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草原辽阔,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势平坦,气候干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通道。

祁连山地位于甘肃省北部,海拔较高,山地草原景色壮观。

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1.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总量为174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黄河穿境而过,形成了丰富的水资源。

此外,甘肃还有众多的湖泊和水库,如青海湖、尕海等。

2.土地资源甘肃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草原、山地、沙漠等多种类型。

耕地主要分布在陇南、天水等地,草原主要集中在甘南、河西走廊等地。

3.生物资源甘肃生物资源丰富,拥有大熊猫、金丝猴、雪豹等珍稀动物。

植物资源方面,甘肃有世界著名的祁连山雪莲等高山植物。

4.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甘肃生态环境脆弱,面临水土流失、沙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

近年来,甘肃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甘肃地区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常年处于地震活跃区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甘肃地震的地质特征及其灾害影响。

甘肃地区地震的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构造复杂、断裂发育。

首先,甘肃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构造相对复杂,地壳运动频繁。

其次,甘肃地区断裂发育,沿着该地区走向的断裂带密布,如甘南—甘南—湟中断裂带、甘南—树县—滚川—宽乃木林断裂等。

这些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使得地震风险加大。

甘肃地震的灾害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严重危及居民的生命安全。

由于甘肃地区地震频发,当地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相较其他地区较低,因此易受到地震的摧毁。

其次,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地面沉降、土石流等也会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甘肃地区植被脆弱,土壤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震一经发生,这些次生灾害往往会相继而来。

最后,地震可能造成基础设施的瘫痪,如交通、供电、通讯等系统的中断,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不便。

为了降低甘肃地区地震带来的灾害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地震监测仪器的布设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对于减少人员伤亡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加强抗震设防标准,对新建的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改造老旧建筑物,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开展地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地震应急意识,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甘肃地区地震的地质特征以构造复杂、断裂发育为主要特点。

地震对当地的灾害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破坏、次生灾害和基础设施中断等方面。

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及加强地震宣传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与地表沉降研究

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与地表沉降研究

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与地表沉降研究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它常常伴随着地表的破坏和地貌的改变。

甘肃地震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地震事件之一,它对地震地貌和地表沉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文将就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与地表沉降进行探讨,并对其研究意义进行分析。

一、地震地貌的形成地震地貌是指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称。

甘肃地震中,地震地貌的形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

1.断层活动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主要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

断层是地壳中由于地质力学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带,当地震发生时,断层会发生滑动和错动,导致地表的断层破裂和位移。

这些断层破裂和位移会显著改变地表的形态,形成地震地貌。

2.地震震源地震震源的位置和深度决定了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地貌变化的范围。

甘肃地震的震源位于较浅的地下,这导致地震能量在地表上释放,造成地表的破坏和变形。

尤其是在震中周围的地区,地震波破坏力较强,地表地貌发生明显变化。

3.震级和震中距地震的震级和震中距离也是地震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甘肃地震的震级较高,能量释放较大,因此地表破坏较为严重。

同时,地震地貌的范围也与震中距离有关,离震中越近,地震地貌变化越明显。

二、地表沉降的研究地表沉降是指地震引起的地下岩石体积变化造成地表下降的现象。

甘肃地震中的地表沉降对地貌研究和地震灾害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表沉降的测量与记录地表沉降的测量和记录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使用水准仪、GPS定位等。

甘肃地震中,地震局通过对地震带内的测量点进行定期观测,可以获取到地表沉降的数据,进而分析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2.地表沉降的影响地表沉降对地震地貌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地表沉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影响到地下水资源的利用。

此外,地表沉降还会导致地下管道的变形和破裂,给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损害。

因此,研究地震中的地表沉降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甘肃地震研究的意义甘肃地震中的地震地貌与地表沉降研究在科学研究和地震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

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

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一、总体情况我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省内有天水地震带、民勤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等地震带。

其中天水地震带,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自1990年之前的约100年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0余次,最大震级为7.5级;民勤地震带,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本带强震活动自1952年起才有记载,截止到1990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3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震惊世界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为8.5级;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区活动性最强的一条地震带,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北麓,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大地震和1954年山丹7.25级大地震都属于这一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包括祁连山山脉主体部分,1900年到1990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25次,最大震级6.5级。

二、极强破坏性地震1、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在甘肃海原(北纬36.5°东经105.3°)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5级大地震,震中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干盐池附近,破坏最严重地区烈度达12度。

此次地震波及13个省区,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甘肃58县都有强烈震动。

据档案《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一九二0年冬十二月十六日,静宁县大地震二十分钟而止,又震动三十一次,山崩川裂,城垣尽圯,城开庐舍,倾塌殆尽”。

这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

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待饿殍,亦将僵毙。

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加之,当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救灾措施,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

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与变形机制

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与变形机制

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与变形机制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

甘肃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地段,也常常受地震的威胁。

本文将就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和变形机制进行探讨。

一、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地表地壳形变是指地震活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形变的现象。

对于甘肃地区的地表地壳形变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

首先,地震引起的地表地壳形变通常表现为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在甘肃地区的地震中,震源处附近的地表通常会发生较大的位移,沿着地震断层线的两侧也会有一定的位移。

另外,地震产生的垂直位移通常导致地表出现断裂带和抬升下陷等现象。

其次,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还会引起地表地貌的改变。

地表地貌通常是地质活动和地震活动的结果,甘肃地震也不例外。

地震引发的地表地形改变包括地表断崖、地震湖泊、新生峡谷等,这些地貌变化可以用来判断地震的大小和活动性。

最后,甘肃地震的地表地壳形变还会对人类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破坏。

地震所导致的地表位移和地壳形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会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于甘肃地区已有的老旧建筑来说,地震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二、甘肃地震的变形机制地震的变形机制是指地震产生的地球内部形变和能量释放的物理过程。

甘肃地震的变形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甘肃地震常常发生在地球的板块交界处或者断层带。

在地球板块运动的过程中,板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断层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其次,甘肃地震的变形机制还与地震波的传播有关。

地震波是地震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它们造成了地球内部的振动和位移。

甘肃地震的变形机制与地震波的传播路径、振动方向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甘肃地震的变形机制还与地球内部的物质性质有关。

地球内部是由固体岩石和流体构成的,它们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地壳的变形机制。

甘肃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变形和能量的释放。

[讲解]甘肃地貌

[讲解]甘肃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二级阶梯上。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省会兰州,天水、嘉峪关、平凉、庆阳、酒泉、张掖、金昌、白银等为省内主要城市。

该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河西走廊绵延于省内西北部;砂磁、戈壁与绿洲相间。

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陇山、西倾山、龙首山、马鬃山等。

本省河流多属黄河水系,以黄河及其支流洮河、渭河、祖历河等为主。

甘肃特色地貌:梯田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

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

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

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干旱地貌干旱地貌是指干旱气候区发育的地貌。

干旱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超过200-250毫米,且多以暴雨形式降落。

植被稀少,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风力强,荒漠发育。

其地貌以风成地貌和暂时性流水地貌为主,如沙丘、戈壁,干冲沟和洪积扇等。

金昌市地质报告

金昌市地质报告

金昌市地质报告1. 概述本报告旨在对金昌市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地质信息和建议。

金昌市位于中国甘肃省西部,是甘肃省的一个重要地级市。

本报告将从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等方面对金昌市的地质情况进行介绍。

2. 地质背景金昌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在地质历史上,金昌市曾经历过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沉积作用。

据研究表明,这里的地壳构造主要有隆起、下陷和断裂带等。

3. 地质构造金昌市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包括断裂带、褶皱带和岩浆活动等。

断裂带是金昌市地震活动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褶皱带则是金昌市地质构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特征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此外,岩浆活动也在金昌市的地质构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许多火山岩和火山熔岩地质景观。

4. 地质灾害由于金昌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其中,地震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金昌市位于中国的地震带中,地震活动频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此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给金昌市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5. 矿产资源金昌市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矿产资源包括金、银、铅、锌等。

在金昌市境内,有多个金矿、银矿和多金属矿床。

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金昌市的经济发展以及地方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6. 地质环境保护金昌市高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地质环境保护是保护地下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自然景观的关键环节。

而地质环境保护的工作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划和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等。

7. 结论与建议根据对金昌市地质情况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金昌市抗震能力;•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合理开发利用金昌市的矿产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自然景观;•加强地质科普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质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

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地震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发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甘肃地区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活动性显著且频繁。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并对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一、甘肃地震的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性是指某一地区或特定地点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大小。

甘肃地区位于中国的地震活动带之一,属于特定的地震构造背景。

地震活动性的强弱与地壳构造、板块运动以及地震断裂带的分布关系密切。

甘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多次小震与少数中强震交替出现的特点。

据历史地震数据统计,甘肃地区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相对较高,尤其是3级以下的微震,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而且,甘肃地区地震活动性的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冬季相对较高,夏季相对较低。

二、甘肃地震的概率地震的概率指的是某一特定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概率的计算主要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震统计学原理。

通过分析多年的地震数据以及地震构造背景,可以推算出某个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地震规模和频率。

甘肃地区的地震概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其地处青藏高原与华北平原的交界区域,地壳构造活动频繁。

根据中国地震局的地震概率模型,甘肃地区未来几十年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且可能有1-2次超过7级的强震发生。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监测甘肃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与概率,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测。

1. 地震台网监测:中国地震台网系统在甘肃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地震监测站,通过实时监测地壳运动和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及时获取地震活动信息,并作出预测和警示。

2. 地震参数研究:科学家们对甘肃地区历史地震数据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地震的震源参数、震级规律以及地震断裂带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测未来地震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3. 数字模拟模型:利用现代地震学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建立地震数字模拟模型,模拟地震波传播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从而预测地震的可能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工程地质、地貌、地势等图地层本省地层发育齐全,除太古界地层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元古界和古生界广布山区。

主要为火山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

中生界分布全省基岩区,以碎屑岩、含煤碎屑岩为主。

第三系分布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以碎屑岩、泥岩为主。

第四系遍布全省,具有多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

全省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区,祁连山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区;北山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区;西秦岭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区。

构造省内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

现将厘定的构造体系简述如下:(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l?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横贯于我省北山区。

由山地与其相间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构成。

贯穿北山地区所有新老地层;2?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贯穿本省南部徽成盆地以西的西秦岭地区。

具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卷入新生的构造体系之中。

(二)经向构造体系:由南北向压性形迹组成,位于贺兰褶皱带南端。

因被后期祁吕系构造迭加复合而成其为脊柱部分。

(三)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半部。

由相间排列的隆起、拗陷和活动断裂构成,是地震活跃区。

(四)山字型构造体系:1?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省内的是祁吕系弧形褶皱带西翼、脊柱与马蹄形盾地的一部分;2.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主体是在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挽近继续活动,地震活跃。

(五)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展布于阿宁盾地中,是中生代后发展起来的,挽近活动较强,是重要控震构造之一。

岩土体类型的主要特征(一)岩体类型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在北山区,次为祁连山区和西秦岭区。

侵入时代齐全。

岩性复杂,以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岩类及辉长岩类等。

火山熔岩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结构呈整体块状,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变质岩建造:分布广泛,’由元古界、下古生界组成。

岩石多呈块状或中厚层状――薄层状结构,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

砂岩、板岩、灰岩、页岩,呈薄层状或页片状结构,力学性质复杂而多变。

碎屑岩建造:出露广泛,由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组成。

砾岩、砂岩强度较高。

泥岩类、页岩、煤层是软弱地层。

碳酸盐岩建造:主要分布于西秦岭南带。

灰岩所夹泥岩、页岩是软弱层。

(二)土体类型1.砾质土:广泛分布在祁连山与北山山前地带,是河西走廊第四纪主要沉积类型。

由卵石、砾石和砂组成。

2.沙性土:断续分布于河西走廊西、北部。

由风成沙组成。

3.粘性土:分布于河西走廊各绿洲平原和各地河谷平原上部。

岩性有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等。

本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是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分布区,易造成地基沉陷。

4.特殊土:特殊土中的淤泥质土、盐渍土和冻土分布偏辟而少,相当时期内不会开发利用。

(三)工程地质区主要特征1.阿尼玛卿山~西秦岭工程地质区:位于本省南部。

呈高原山地地貌,间有中新生代断裂型盆地。

挽近活动断裂发育。

天水~武都地震带纵贯中东部。

沿白龙江中游及武都以北地区泥石流、滑坡十分发育。

2.陇西、陇东黄土高原工程地质区:黄土广厚,水系发育,地表破碎,将黄土高原侵蚀成多种地貌类型,滑坡、泥石流发育,水土流失严重。

陇西黄土高原构造复杂,挽近断裂仍有活动,地处天水一兰州地震带。

陇东黄土高原表层构造不发育,是长期稳定地块。

3.阿尔金山一祁连山工程地质区:由一系列呈多字型排列的复式褶皱和压性、压扭性断裂带和间夹的中新生代槽地组成。

区内西北向活动断裂是主要控震断裂。

4.河西走廊平原工程地质区:是燕山运动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大型盆地。

第四纪堆积物巨厚,表层断裂不发育。

5.走廊北山工程地质区:位于甘肃西北部的北山地区。

基岩风化剥蚀强烈,地块相当稳定。

?甘肃省地貌类型图地貌是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陆地表面的不同形态。

以内营力为根据,甘肃省地貌可分为平原、高原与台地、丘陵和山地四种基本形态。

而各种外营力因蚀积程度的不同,将各种较小的形态迭加于这四种基本形态之上,这就使地貌类型具有了多样性。

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和河西的山前地带,有以下五种类型:1.冲积平原:分布在外流河、内陆河流域各主支流的中下游谷地。

黄河干流横贯本省中部,沿河峡谷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以兰州、靖远盆地中平原面积最大,上游玛曲一带,也形成较大的冲积平原。

黄河支流泾河、渭河、洮河、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等,沿河均有冲积平原发育。

河西走廊南、北盆地受祁连山北麓三大内流水系的冲积,形成许多独立的冲积平原。

主要有石羊河水系中下游的武威、民勤平原;黑河水系中下游的张掖、高台平原和鼎新平原;北大河水系中下游的酒泉、金塔平原;疏勒河中下游的玉门、安西平原;党河中游的敦煌平原。

2.洪积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合黎山、龙首山以北,张掖、酒泉间和疏勒河下游一带。

此外,在祁连山脉的山间谷地中也有分布。

3.洪积倾斜平原:分布在祁连山脉北麓和北山南麓的某些地段,与冲积平原相间分布,组成物质为晚更新世以来的砂砾石,由水流从山地搬运、堆积而成。

4.干燥剥蚀平原:在干燥环境下,受各种外营力的剥蚀作用形成的平原。

地表覆盖薄层碎石,植被稀少。

多分布在弱水两岸和马鬃山南缘一带。

5.沙丘平原:干旱地区受风力的吹扬和堆积作用,由松散物质形成波状沙地和沙丘甚至沙山。

腾格里沙漠,以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为主,边缘为新月形沙丘。

巴丹吉林沙漠,以低矮沙丘链为主,且不断东移。

库穆塔格沙漠以羽毛状沙垄、格状沙丘为主,向东延伸到石质山地上,形成巨大沙山,如鸣沙山。

高原与台地主要是黄土塬,它是厚层黄土覆盖在古地形上,并受流水切割形成的。

目前本省残存面积较大的黄土塬,分布在六盘山与子午岭之间,有董志、早胜、草峰、灵台等26个大小不同独立的黄土塬,其中董志塬最大,面积达2309平方公里。

六盘山以西的黄土塬仅出现在祖厉河下游,以会宁城北的白草塬较大,面积455平方公里。

丘陵主要分布在陇中黄土地区、陇南的山间盆地和河西的马鬃山一带,可分下列三类:1.流水侵蚀的黄土丘陵:分布在六盘山以东的庆阳地区北部以及定西、临夏地区的黄土分布区。

境内黄土梁、峁发育,沟壑纵横,流水侵蚀强烈,地面支离破碎,海拔l】00―2500米,兰州附近黄土最厚可达400米左右。

黄土丘陵上黄土喀斯特微地貌和滑坡、崩塌都较发育。

2.流水侵蚀的红岩丘陵:分布在徽成盆地、西礼盆地中部和北秦岭北麓。

地面主要由第三纪红色岩层构成,上覆有薄层黄土,受流水侵蚀形成丘陵地形,相对高度200―500米。

3.干燥剥蚀丘陵:分布在河西的马鬃山地和合黎山、龙首山部分地方。

马鬃山丘陵是准平原化的古老山地,在干燥作用下,形成大片丘陵、孤山和山间盆地。

丘陵一般海拔1500―2000米,而相对高度仅100―500米。

地面岩石裸露,植被稀少,呈荒漠化丘陵景观。

山地1.干燥剥蚀低山:海拔2000米以下,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为干燥剥蚀作用形成的低山,如鸣沙山、三危山、截山子、宽台山、黑山、合黎山等,皆呈荒漠山地景观。

2.干燥剥蚀中山:海拔2000~3500米,主要分布在河西、定西地区北部,马鬃山地中山最高峰海拔2584米,龙首山西段最高峰东大山海拔3616米,榆木山以西沿祁连山北麓的照壁山、鹰咀山、大红山和乌鞘岭以东的寿鹿山、昌林山、哈思山等均属之。

3.流水侵蚀中山:海拔3000米左右,山地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分布在河西走廊和陇南地区。

祁连山东段北部前山地带,土层深厚,草木繁茂,外营力以流水侵蚀为主,如榆木山、九条岭、大黄山、天梯山等。

陇南地区的山地统称西秦岭山地,因新构造运动呈中度至强烈隆起,流水切割剧烈,多峭壁峡谷。

南部石灰岩层地区,切割深度在1000米以上,山高谷深,岩溶地貌有良好发育。

4.流水侵蚀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青藏高原东缘的山地,海拔均在4000米以上。

临夏以西的达里加山,最高峰海拔4636米,悬崖峭壁,巍峨高耸,局部山峰有冰斗和u形谷等冰川地貌。

积石山东段,最高峰海拔.4500米,山体由碎屑岩和岩浆岩构成,雪线在4200米上下,雪线以上山峰有小型冰川。

迭山和岷山均属于南秦岭山地南部的高山,主峰海拔4920米,山脊呈锯齿形和折线形。

5.冰川冰缘作用高山:包括祁连山脉和阿尔金山主体部分。

祁连山东段的冷龙岭、毛毛山一般海拔3500米,高峰4000―5000米,雪线一4200―4400米,少数高峰终年积雪,并有少量冰川发育。

中段走廊南山,海拔4000米上下,祁连山主峰海拔55417米,雪线4500米,山脊高峻狭长,冰川发育较多。

西段大雪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与疏勒河、党河的谷地相间排列,山脊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峰宰吾结勒海拔5808米,为本省最高峰,雪线以上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发育。

?3甘肃省地势图甘肃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

构造上受鄂尔多斯地台、阿拉善一北山地台、祁连山褶皱和西秦岭褶皱的控制。

全省地域狭长,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阿尔金山的全脉以近似东西向伸入本省西部;巍峨的祁连山以西北一东南向自河西南缘向陇中延伸,西秦岭山地以数条东西向的山脉,盘踞在陇南地区;六盘山纵贯本省东部,成为陇东、陇西的分界线。

本省除陇南部分谷地和疏勒河下游谷地地势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一千米以上,属山地型高原。

根据地势高低及地形形态特征将全省分为六个区:1)河西走廊平原区:位于本省西部祁连山地以北,北山山地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边界,是长约一千公里、宽几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

大部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地势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由冲积、洪积平原组成。

区内大黄山、黑山、宽台山把走廊分为三个主要区域,每一个区域对应一条较大的内陆河,即武威、永昌平原一石羊河流域;张掖、酒泉平原一黑河流域;玉门、敦煌平原一疏勒河流域。

平坦的地域与三大内陆河结合,形成了成片的绿洲。

2)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位于本省中部和东部,陇南山地以北,东起甘陕边界,西至乌鞘岭,海拔1200―2200米,相对高程500―1000米。

第四纪以来,堆积了深厚的午城黄土、离石黄土和马兰黄土。

接近南北走向的六盘山把黄土高原分为陇东黄土高原和陇西黄土高原。

陇东部分地势大致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部缓慢倾斜。

由于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黄土高原被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塬、梁、峁、崾岘和纵横深切的沟壑等地形,着名的董志塬就分布在该区。

陇西部分是我国黄土高原的最西部分.,祁连山的余脉,以其石质山岭,犹如突出于“黄土海”上的“岩石岛”,如老虎山、屈吴山、马唧山、华家岭等。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水土流失尤为严重,是我国黄土高原受流水纵横深切,沟壑遍布的典型地区。

3)北山中山区:位于河西走廊平原以北,包括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等。

系断续的中山,海拔1500―2500米,相对高程500―1000米,山势东西高,中间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