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
甘肃地震中的感动故事

甘肃地震中的感动故事甘肃地震是一次令人痛心的自然灾害事件,然而在这场灾难中,也涌现出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其中几个令人难忘的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震中的一个小镇上。
地震发生后,镇上的一所小学倒塌了,数十名学生被困在废墟之下。
当地的居民听到倒塌的声音后,纷纷前来帮助,挖掘机、消防队等救援力量也随即到达现场。
然而,在抵达时,他们发现现场人手不足,无法全面展开救援。
在这紧急的关头,一位叫李明的中学生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自己拿起了铁锹,组织起了一支志愿者救援队。
在他的带领下,数十位勇敢的中学生们参与到了抢救工作。
最终,他们成功地救出了几名学生,这个感人的故事也被广泛传播。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受灾较为严重的农村。
由于地震造成的损失,许多农民失去了房屋和财产。
在这个困境中,一位叫王大叔的农民自愿担任起了当地的临时救援队队长。
他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知识,组织居民们搭建简易的避难所,分发食物,疏散受灾群众。
他没有畏惧困难,一直坚持帮助更多的人。
他的善举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整个村庄,带给了灾民们希望和力量。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年长的教师。
这位老师在地震发生时正在教室里上课,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地震的迹象。
为了保护学生的安全,他立即命令学生们迅速撤离教室,有条不紊地组织疏散。
当地震最终过去后,老师们才发现,他们的教室已经完全坍塌了,如果他没有及时采取行动,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
这位教师用他的勇敢和冷静,挽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
这些感动人心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困境中的坚强。
在灾难面前,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和关爱的力量。
这些故事也鼓舞着人们坚定信心,相信无论遭遇何种困难,我们都能够通过团结和互助来战胜困境,重建家园。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与地震烈度评定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与地震烈度评定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这个地区就经常受到地震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并介绍地震烈度评定的相关知识。
1. 甘肃地震的历史记录甘肃地震活动频繁,其历史记录可追溯到古代。
根据文献记载,自公元前1600年开始,甘肃地区就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地震。
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也被称为“甘肃大地震”。
这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据估计,约有830,000人丧生。
除了这次重大地震,甘肃地区还发生了多次地震活动。
例如,在20世纪初至今,该地区至少发生了十次以上的大地震,包括1920年的“甘肃陇西地震”、1932年的“武都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
这些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
2. 地震烈度评定地震烈度评定是对地震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科学分类的过程。
它是通过对地震破坏情况、震感调查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评定地震强度和破坏程度。
在甘肃地区,地震烈度评定主要采用中国地震局推行的烈度评定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用罗马数字I到XII表示。
其中,I至III级为无感地震,属于微震;IV级为轻微地震,V至VI级为中等地震;VII至VIII级为大震,IX至XII级为特大震。
地震烈度评定是通过针对事件后的采访和证据收集来进行的。
专业人员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包括建筑物损坏程度、地面破裂情况、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等,来评定地震烈度。
这些数据将被记录并用于研究地震活动及其影响,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事件。
3. 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针对甘肃地区频繁发生地震的特点,地震部门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首先,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及时监测到地震活动,并向当地居民发布预警信息。
其次,对于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需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确保其在地震中的稳固性。
甘肃陇南地震亲历者口述

甘肃陇南地震亲历者口述作者:包锐李开南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20期在5月12日四川大地震中,甘肃省部分地市灾情严重,当地居民生活、经济建设遭受极大破坏,尤其是位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居民伤亡甚大,财产损失甚巨。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展开了积极的抗震救灾工作,目前灾区社会秩序平稳,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在地震发生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迅即赶赴陇南。
在采访中,记者收录到了在巨大天灾中真实上演的真情与惨剧,也记录下了在灾情中自救者和施救者的感人情怀。
电信职工:“到岗位是唯一的选择”地震重灾区——陇南市文县碧口片区有三乡一镇:碧口镇、范坝乡、玉垒乡、中庙乡,位于川陕甘三省的交接处,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
震后,碧口片区一度与外界音信隔绝成为“孤岛”,且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大批建筑物垮塌,死亡数十人,碧口镇大街裂开了几条大大的口子,镇上游的大坝位移30厘米。
紧随而来的是绵绵的余震,三级、四级、五级余震可谓是家常便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5月25日,6.4级,震中在四川青川,距离碧口极近,震感强烈。
于永祥,唐山大地震那一年出生,老家甘肃岷县,他曾是四川某部队的一名侦察兵。
2000年退伍转业后,于永祥在兰州的一家中专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来到文县碧口镇电信传输局工作。
地震那天,碧口镇阳光灿烂,天气格外的晴朗。
于永祥短短的午休之后,走出家门去上班。
下午14时28分,正走在大街上的于永祥忽然感觉到一阵天旋地转,眩晕,站立不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民房、楼房都开始剧烈的晃动,两面碧绿的山峰上冒起了烟尘。
大地经历了长达数分钟的颤抖,人们纷纷跑到街上,一片恐慌。
房屋倒塌,呼救声、哭泣声齐来,那一瞬间让于永祥感觉自己不是生活在现实里,而是身处一部虚构的灾难大片中。
那一刻,他的心中产生了犹豫:退一步,他可以迅速返回家里,妻子,三岁的女儿,还在二楼的房子里;停下来,可以帮助那些呼救的人、哭泣的人;但于永祥却加快了脚步,他知道,那一刻,他必须坚守在通讯传输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他也明白保持通讯畅通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
甘肃地震作文素材

甘肃地震作文素材
以下是一些关于甘肃地震的作文素材:
1.2013年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与漳县交界发生6.6级
地震,造成因灾死亡89人,失踪5人,受伤628人。
2.地震发生后,各级救灾人员迅速赶往灾区,展开自救和互救。
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为灾区提供帮助和支持。
3.地震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展现出了人们的
团结、友爱和坚强。
在灾区,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画面,展现
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力量。
4.地震无情人有情。
在灾难面前,人们展现出了大爱无疆的精神,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5.甘肃地震再次提醒我们,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和脆弱。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关爱身边的人,用我们的力量去创造一个
更美好的世界。
这些素材可以用于描写地震场景、救援行动、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的细节和情感表达来展示甘肃地震的严重性和人们的勇气与坚强。
同时,也可以引发对生命、自然、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甘肃岷县漳县重大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纪实

级 。根据 国务 院领导指示 ,国家减 灾委 秘书长 、民政部党 组 副书记 、副 部长姜力率领 由民政 部、公安部 、财政部 、 国土 资源 部 、住 房城 乡建 设 部 、交通 运 输部 、 卫生 计 生 委 、地震局和 总参作 战部等9 部 门组成 的国务 院工作组紧急 赶赴 甘肃地震 灾区,查看 灾情 ,慰 问受灾群众 ,协助开展 抗震救灾工作 。 在震后第一时间, 民政部 向甘肃地震灾区紧急调拨1 万 顶帐篷、3 万床棉被 、5 0 0 0 张折 叠床和1 万条睡袋,帮助灾 区 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 。7 42 3 日晚 ,民政部再次 向甘肃岷
批灾 害隐 患;六是有效保 障群众基 本生活 。在 调集救援 力
这 次甘 肃 省抗 震 救灾 工 作有 以下几 个 显 著特 点 :一 量 的 同时 ,省 里及时下拔6 5 0 0 万元 ,及 时调运 了一批救灾 是 果断调集 救援力量 。甘肃省委 、省政府 主要领 导根据震 级 和第一 时间掌握 的灾害情况 ,在省地 震应急指挥 中心果
治安状况 良好 。 7 月2 2 日9 时 ,国家减 灾委 、民政部针对甘肃 省岷县 、 漳 县6 . 6 级地震 造成 的损 失紧急 启动 国家 四级 救灾应 急 响 应 ,派 出工作 组赶赴灾 区查看灾情 ,指导开展救 灾工作 。 7 42 2 日l 5 时 ,国家减灾委、 民政部将此前针对甘肃省岷县
调抓好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 的各项工作 。
总第2 1 0 娟 2 0 1 3 — 8 《 # } } 国减灾》
7
都 以最快 的速度 开展 了避 险转移 ,仅 岷县就转移 1 5 . 4 万多 人 。 由于农村 倒塌 的房 屋多为土 坯房 ,经过 全力搜救 ,大 多数遇 难人员 很快找 到,并及 时开展 了善后 事宜和家 属抚 慰工 作。岷县 有1 4 名 失踪人员 ,判断被深埋 在滑坡体 后 , 组织专 业力量 不分昼夜 的挖 掘寻 找,经过3 2 个小 时的不间 断努 力,所有 失踪人 员的遗体全 部找到 ;四是迅速 开展抢
民乐地震记载

10月26日
16、1时15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开堂在民乐宾馆主持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安排部署了抗震救灾有关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永成,副市长栾克军及县委、县政府在家领导、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17、1时50分,县委书记张文礼赶回民乐,奔赴永固镇姚寨村察看灾情。
24、6时许,民联乡龙山村被压群众挖出4人,2人死亡,2人送往医院抢救。
8时30分,挖出1人,已死亡。
8时40分,再挖出1人,生命垂危,送往县医院抢救。
9时45分,被埋最后2人挖出,均已死亡。至此,全县地震死亡人数已达7人,重伤8人,轻伤29人。
25、16时50分,正在嘉峪关调研的省长陆浩中断活动,与副省长李膺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财政厅、省民政厅等部门负责人赶赴永固镇姚寨村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工作,慰问灾区群众。
29、自是日凌晨始,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甘肃日报》、《西部商报》、《兰州都市报》、《兰州晚报》、《张掖日报》等新闻媒体记者纷纷赶赴我县灾区,对灾情及救灾工作进行连续报道,民乐县发生强烈地震的新闻在新闻联播、中央电视台四套、新闻报道、经济半小时等重点媒体先后播出,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
10月27日
19时30分,县委书记张文礼主持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炳书参加会议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一要救急,搭建灾民过冬的暖窝;二要立足当前,想尽办法尽快恢复学校上课;三要着眼长远,多形式开展生产自救。
是日,全县除6所中学、24所小学、2所幼儿园外,其他学校均已复课。
10月30日
8时,曾在民乐担任过县委书记的原省政协副主席韩正卿寄来捐助资金500元,并致信县委书记张文礼慰问灾区。
中国历年大地震

中国历年大地震中国历年大地震1556年中国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人数高达83万人。
1668年7月25日晚8时左右,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为8.5级郯城大地震,波及8省161县,是中国历史上地震中最大的地震之一,破坏区面积50万平方公里以上,史称“旷古奇灾”。
1920年12月16日20时5分53秒,中国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为8.5级的强烈地震。
死亡24万人,毁城四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47秒,中国甘肃古浪发生震级为8级的强烈地震。
死亡4万余人。
地震发生时,土地开裂,冒出发绿的黑水,硫磺毒气横溢,熏死饥民无数。
1932年12月25日10时4分27秒,中国甘肃昌马堡发生震级为7.6级的大地震。
死亡7万人。
地震发生时,有黄风白光在黄土墙头“扑来扑去”;山岩乱蹦冒出灰尘,中国著名古迹嘉峪关城楼被震坍一角;疏勒河南岸雪峰崩塌;千佛洞落石滚滚……余震频频,持续竟达半年。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中国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为7.5级的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有一个牧童竟然飞越了两重山岭。
巨大山崩使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1950年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6级的强烈地震。
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邢台地震由两个大地震组成:1966年3月8日5时29分14秒,河北省邢台专区隆尧县发生震级为6.8级的大地震,1966年3月22日16时19分46秒,河北省邢台专区宁晋县发生震级为7.2级的大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经济损失10亿元。
1970年1月5日1时0分34秒,中国云南省通海县发生震级为7.7级的大地震。
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为中国1949年以来继1954年长江大水后第二个死亡万人以上的重灾。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6秒,中国辽宁省海城县发生震级为7.3级的大地震。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时间地点统计如下

1976年以来中国发生的六级以上大地震:1918年南澳地震:1918年2月13日14时07分13秒,广东南澳(北纬23度30分,东经117度13分)发生7.3级大地震。
地震使南澳县城遭到严重破坏,该县四万人伤亡十之八九,死亡万余人.这是20世纪中国惟一的一次地震海啸.福建泉州至广东汕头一带,海啸波高达7米,持续14小时,福建《同安县志》记载有:“地大震,海潮退而复涨,鱼船多遭沉没”.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发生8.5级地震。
此次地震,中外闻名,中外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次能量巨大的地震。
据当时的《中国民报》记载:“清江驿以东,山崩土裂,村庄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鸡犬绝迹。
”地震造成的死亡总人数为234117人。
死亡在万人以上的有6个县。
其中以震中海原县最严重,达7万人,占县总人数的—半以上。
地震造成的山崩滑坡掩埋了村庄。
海原县房屋和窑洞倒塌近6万间。
会宁县房屋倒塌达8万间。
海原地震的滑坡数量多,规模大。
海原、固原和西吉县滑坡数量大到无法统计的地步。
1925年云南大理地震火灾:1925年3月16日,在云南苍山洱海(震中北纬25.7度,东经100.2度)之间发生了一次7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5800余人死亡,近万人受伤,洱海沿岸数万间房屋倒塌.地震后大理、凤仪、宾川、邓川起火。
大理全城官署民房庙宇,同时倾圮。
火起多处,风助火威,延至17日午方熄,被毁店铺数百家。
附近各村之草房全部烧毁。
风仪城内同时火起多处,绣衣街、十字街一带全被烧毁。
宾川县城灾情稍轻,仅海东玉龙村和海南耆内南村尊庄等处火灾,共烧毁瓦草房86所。
这次地震是大理有历史记载以来造成伤亡最大的一次。
1927年甘肃古浪地震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北纬37.6度,东经102.6度)发生8级地震。
地震波及甘肃、青海、陕西等地,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来甘肃地震情况纪实一、总体情况我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震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
省内有天水地震带、民勤地震带、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等地震带。
其中天水地震带,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自1990年之前的约100年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0余次,最大震级为7.5级;民勤地震带,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本带强震活动自1952年起才有记载,截止到1990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3次,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就是震惊世界的1920年海原大地震,震级为8.5级;河西走廊地震带,祁连山地区活动性最强的一条地震带,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北麓,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1932年昌马7.6级大地震和1954年山丹7.25级大地震都属于这一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包括祁连山山脉主体部分,1900年到1990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25次,最大震级6.5级。
二、极强破坏性地震1、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在甘肃海原(北纬36.5°东经105.3°)发生了震惊世界的8.5级大地震,震中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的干盐池附近,破坏最严重地区烈度达12度。
此次地震波及13个省区,面积达170万平方公里,甘肃58县都有强烈震动。
据档案《甘肃静宁县大地震纪略》:“一九二0年冬十二月十六日,静宁县大地震二十分钟而止,又震动三十一次,山崩川裂,城垣尽圯,城开庐舍,倾塌殆尽”。
这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当时《陕甘地震记略》报道:“大震后灾区人民无衣、无食、无住。
流离惨状,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苦人多依火炕取暖,衣被素薄,一日失所,复值严寒大风,忍冻忍饥,瑟瑟露宿,匍匐扶伤,哭声遍野,不待饿殍,亦将僵毙。
牲畜死亡散失,狼狗亦群出吃人……”。
加之,当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有力救灾措施,致使灾情进一步加重。
根据当时各县统计,在这次地震中共死亡23万余人。
2、1927年5月23日6时32分,在古浪(北纬37.6°,东经102.8°)发生8级大地震,估计烈度可达十一度。
古浪县城城垣房屋,绝大部分已经倒塌,平地裂为深沟,出现一长近60里,深2丈,宽2丈的灰岩裂缝,县城周围50里内变为废墟,群众伤亡3800余人,压死牲畜2.856万头;武威死亡3.54万余人,伤4.3万余人,压死牲畜22万多头,倒塌房屋40万余间,名胜古迹多为毁坏;永昌、山丹、镇番(今民勤)、平番(今永登)、高台、酒泉、金塔、敦煌、兰州、临夏等地均有程度不同的生命财产损失,河西30余万灾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
3、1932年12月25日10时04分,昌马(北纬39.7°,东经97.0°)发生7.6级地震。
遭受此次地震灾害的有玉门、金塔、酒泉、鼎新、临泽、高台、张掖、敦煌、安西9县及嘉峪关、肃南地区,各县均有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并波及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
据1933年5月30日《大公报》载陇西地震视查报告称:“陇西各县,年来屡次发生地震,受害甚巨……安西除震塌已经不勘之旧房数十间,死牲口约数十外,人民无伤亡。
玉门昌马区房屋完全被震倒,人民死四百余名,牲口约在五百以上,其余各县损失甚大……”4、1936年2月7日至8月1日,兰州、临洮、临夏、夏河、天水、和政、静宁、定西、平凉、西宁、康乐、礼县、成县等三、四十县连续发生地震,“轻者物摇人惊,民心恐惶,重者城壕、房屋、墙壁等多所倒塌,间有死伤。
” 各县县城及乡村房屋多有倒塌,伤亡人畜,受灾严重。
据相关各县县志记载:兰州(2月7日)下午3时30分突发生大地震,历时1分多钟,破旧房屋多有倒坍者;康乐地震山崖崩裂,倒瓦、土、草房共1135间,土窑14座,受灾371户,死男女11人,伤35人,牲畜死亡不计其数;和政2月7日地震,全境多数墙倒屋塌,压死人民甚众。
仅南乡一小区,殆30人(一说死13人);临洮四乡死人亦多;天水于8月1日下午一时半发生地震,据各区先后将损失情形造册呈报前来,计城乡压毙男女115人,受伤者31人,倒塌房屋4459间,压毙牲畜600有余……5、1954年2月11日0时30分,在山丹县(北纬38°51′,东经101°22′)发生7.25级地震,震中烈度十度。
此次地震倒塌房屋3804间,窑59孔,损坏房屋3473间,压死47人,伤332人,受灾约1500多户。
6、1990年lO月20日16时07分在天祝、景泰、古浪交界地区(北纬37°07′,东经103°37·5′)发生了一次6.2级地震。
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天祝县松山乡、古浪县新堡乡和景泰县寺滩乡。
破坏区域面积为814平方公里,包括景泰、天祝、古浪、永登4个县的7个乡41个村。
受灾户数6205户,人口30609人;死亡2人,伤27人;经济损失为10503.3万元。
7、2003年10月25日20时41分,在民乐、山丹间(北纬38.4°,东经101.2°)发生6.1级地震。
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南县部分民宅和畜禽圈棚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据初步统计(截止至此年11月3日),地震共造成10人死亡,43人受伤;受灾村175个;受灾户46491户;倒塌房屋78700间;受损房屋45950间,还有34幢楼房不同程度受损;倒塌畜棚13289间;损坏桥梁47座;死伤牧畜63400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3亿元。
三、赈灾措施(一)民国时期的救灾措施民国初期,甘肃救灾工作由内务司、政务厅主管。
1923年4月,成立甘肃省赈济会,1930年1月,改称甘肃省赈务委员会,由民办官督性质改为官办,兼理甘肃省丰黎社仓。
民国期间,甘肃救灾赈济主要有勘报灾歉、蠲免赋税、临灾赈济,丰黎义(社)仓、以工代赈等方面。
1、勘报灾歉受灾地区由该县(市)赈务会派员履勘,县长亲自弄清灾情后整理上报;省府根据下面报来的灾情大小、危害程度,再派专员、灾区邻县县长协同灾县政府官员,并请民意机关代表、自治人员、地方公正绅士参与,联合实地复勘;于3日内写出灾歉报告,附受灾简图,提出救济措施,准备赈济,借贷粮、款、物数目等,得再次呈报省政府审议,才能放赈。
譬如,馆藏甘肃省民政厅档案中,就有数量众多的民国档案,反映了地震发生后各县县长及乡绅呈报发生地震情形和灾民请求赈济的呈文。
1932年昌马大地震后,省政府下发训令,“令酒泉、玉门、临泽、金塔、高台、安西、鼎新等县就地赈恤,再由民政厅派员详查救济”(见馆藏档案4-2-92卷)。
2、蠲免赋税被灾地方经勘报后,按被灾分数应行减免土地赋税。
规定:凡被灾七分以上者,全部蠲免;被灾五分以上不足七分者,蠲免十分之五;被灾三分以上未满五分者,不予蠲免。
根据档案记载,1927年古浪大地震发生后,甘肃省政府下令“免甘肃通省钱、粮”。
3、临灾赈济地震等灾情发生后,受灾地方,如有应该先行赈济者,省政府商得中央监放大员同意,按中央救灾规定拟订动用国库救灾款的散、放赈办法,中央未派监放大员者,由负责散、放赈的省赈务会分别造册,分别报告省民政、财政两厅,转呈省府查核同意,再由省府分别上报内政、财政两部及国府赈务会查核。
同时,省垣兰州还采取官粮平粜、开办粥厂等赈济办法来救济因地震而聚集的难民、流民。
4、丰黎社仓1926年,开始设立甘肃省丰黎社仓,制订《甘肃各县社仓章程》9条,规定社仓“专以救荒贷贫为宗旨”,不准借故挪用;仓储地点一般设于县城或主要乡、镇;由社会团体组成董事会自行管理和赈贷。
省垣丰黎社仓董事会由水梓、杨思、王恒、裴建准、赵元桢、王遵宪、李龙儒、杨沛霖、邓琮、柯与参、郑元滋、马王介壁等12人组成;下设由王恒、杨沛霖任主管的办公室。
丰黎社仓遇有特别灾情,施行无偿赈济。
甘肃省历经的1927古浪、1932昌马、1936康乐天水等地大地震,震后受灾灾民都得到社仓不同程度的赈济,以至后来省丰黎社仓、各县丰黎分社仓、各处义仓的仓储粮已“赈贷殆尽,民无力偿还”。
另外,每次地震后,民国政府还采取以工代赈,疏通山塞河道;募捐物款,赶买耕牛,散放籽种;散发“乐天、士治、风瘟”三种药物到乡村实行施救。
(二)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救灾方针和措施l、方针建国后,党和政府的救灾工作方针,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
194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陇东革命根据地救灾工作时,曾提出:“节约防灾,生产自救,群众互助,以工代赈”的方针,通过渡荒、以细粮换粗粮、互助救济等方法,度过了灾荒。
1951年,第一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的救灾方针,甘肃省各级民政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互助互济,提出大灾之后“决不能饿死一个人”、“生产与节约并重”等口号,很快扭转了历史上无法解决的灾荒。
1958年,内务部提出了“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方针。
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派出工作组到甘肃调查人民生活生产情况,并调拨大批救灾款物,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及时解决了灾民的生活生产困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救灾方针继续得到贯彻,救灾工作有了新的发展。
1983年,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提出“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方针,甘肃各地在贯彻这一方针时,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助相结合,在保证灾民生活前提下,把救灾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生产、解决群众温饱上。
2、措施(1)党政齐抓。
建国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始终把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扭转了以往遇灾无人管,大灾荒饿死人的历史,使灾荒面逐渐减少,灾荒程度逐渐减轻。
(2)生产自救。
依靠群众生产自救是党和政府抓生产救灾的首要任务,也是灾民解决生活困难的根本途径。
通过自力更生、群众互助、政府帮助,增强了防灾抗灾和生产自救的能力。
(3)国家救济。
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在各个时期制定的救灾工作方针、对无自救能力的灾民,给予必要的救济和扶助,解决他们在吃饭、穿衣、住房和治病方面的困难。
(4)募捐援助。
各级人民政府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力量支援灾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