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院举行刁培萼教授追思会
刁培萼教授的遗产是什么——用思维完成一个人

应该是哲学上“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 , “ 思维必然有一
个思维者在 思维 ” 的教育 思维 , 所 以, 我一直试 图把 教
育学理解成思维, 刁老师也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教育 可归结为思维教育。 ” _ l 刁老师那个年代的学者 , 青年 的时候 以政府编 译 的马克 思 主 义 为 学 习 , 既下过功夫 , 又 带 有 强 烈
说话 。我不知道这样说合适不合适: 在中国教育理论
界, 能够达到思 维 的人 , 不多, 能 够达 到 思想 的人 , 极 少 。2 0 0 5年我来 到福 建 师 范 大学 以后 , 福建 师 范大 学教 育学 院的老 前辈李 明德教授 , 也是 刁老师 的学术 朋友 ( 少 刁老师 一 岁 ) , 还 在我 面前 说 起 刁 老师 二 十 多年 前 提 出 的 “自然 ・ 社会 ・ 思维” 的 教 育 哲 学 观 念 。他在 8 0岁的 时候 , 又在“ 自然 ・ 社会 ・ 思维 ” 发 展链 与教 育实践辩证 法之后 , 提 出第 二个 发展链 与教 育实践辩 证法 : “自然 ・ 社会 ・ 人” , 把 时代 的 “ 人” 或 者“ 人学” 架 构 在 教 育实 践 上 。我 觉 得 这两 个 观 念 ,
助, 令我们 感动和 难忘 !我 们为失去一位好师长而痛心 ; 我 们为失去一位好 朋友 而哀 泣。对刁先 生的 离去我们表 示
深切的哀悼 !在此特请我- t : 1 另外一位顾 问, 刁培萼教授 的学生毕世响教授 , 撰 文纪念。
教 育可归结为思维教育
刁培 萼 老师 “ 大行 ” 了!
刁培萼老师是南京师范大学 , 特别是教育科学学 院, 一个 叫人想 忘 都不 能不 能忘 记 的人 , 也是 中 国教
在追思涂又光先生会上的发言

大师” 、 “ 是 一 位 极 高 明 的教 育 家” 。 中 国工 程 院 院士 、 : “ 涂 先 生 的 逝 世 不 仅 是 华 中科 技 大 学的 重 大损 失 , 也 是 我 国文 化 界 的 重 大损 失 。 ” 涂 又 光 先 生 用 整 个 生 命 对 待 教 学 与 研 究, 以文学为形式 , 以历 史为 内容 , 以哲学为 觉解, 将 文 吏哲融通 合一 , 知 情意行 一体 , 给 学 生 以 罕 见 的 教
各 位来 宾 、 各位 同 志 : 这 个 月 4日凌 晨 , 涂又光 先生离我们 长去 了! 先生 与 他家 人 一再 叮嘱 , 他 身后 的一 切从 简 , 什么 仪 式 也不 要 。今 天这 个 会 是 先 生 的 同事 、 学生 、 同志 、
朋 友 不 约而 同地 要举 行 的 , 追 思 我们 的涂 又光 先生 。
死! 》 交给 我 , 要 我 表达 他 的意思 , 因余 东升 同志在外
地 赶 不 回来 。
我 沉 痛 地 悼 念涂 又 光 先生 , 深情 地 追思 涂 又光 先生 , 真挚 地怀 念 涂 又 光 先 生 !深 深感 谢 涂 先 生所 作 出 的卓越 贡献 ! 第一 , 涂先 生 是 一 个 真正 的共 产 党人 。他 一 身 正直 , 两袖清风, 一 生不 辞 辛 苦 , 全 心为 民服 务 。用
代 表在追思会上发 言, 后 携 部 分 贤 达 的 追 思 发 言 文 稿 和 特 约 的 涂 又 光 研 究 专 稿 而 归 。涂 又 光 先 生 在 哲
学、 教 育和 艺 术 等 诸 多领 域 都 有 深厚 的造 诣 , 为 我 们 留 下 了宝 贵 的 精 神 遗 产 。为 深切 缅 怀 涂 又 光 先 生 , 深 入 研 究 涂 又 光 先 生 的 思 想 学 说 和 高 尚人 格 , 本 刊 特 辟 涂 又 光 研 究 专栏 。 本 期 与 下 期 将 先 行 刊 发 上 述 所 约 文稿 , 敬请垂 注; 同 时 欢 迎 海 内外 专 家 学 者 不 吝 赐 稿 。
寻找灵魂的诗意栖居地

寻找灵魂的诗意栖居地——2014年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我市成功召开2014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东莞市教育局协办,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承办的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东莞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家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先生,当代广东研究会理事、古建筑专家、印缅抗战专家卢洁峰女士,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副院长黄牧航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学历史教学》执行主编鲁力教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课程科副主任魏恤民老师等嘉宾出席了会议。
全省各地市中学历史教研员、中学历史骨干教师、示范教研组学校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夏辉辉老师主持开幕式,各位嘉宾在主席台就座18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夏辉辉老师主持,魏恤民老师作了题为“寻找灵魂的诗意栖居地——以教研组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题报告,向参会人员传达了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指导意见,对教研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以“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价值追求来勉励大家,提出教师应加强自我管理,锻炼出专业生命和专业生活方式。
会议主旨报告由黄牧航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丁作了题为《打开尘封的记忆——民间家书的征集与编研实践》的专题报告,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的来龙去脉、对民间家书文化价值的认识,以及民间家书的历史价值。
精彩的报告为观察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新的思维、新的视角,与会人员都感觉受益匪浅。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丁先生作《打开尘封的记忆——民间家书的征集与编研实践》主题报告随后,卢洁峰女士作了题为《从非专业到专业——我的研究之路》的专题报告,与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由普通宣传干部到专业历史研究者的成长过程。
整场报告激情澎湃、逻辑清晰,生动活泼与严谨厚重兼备,理性分析与感性表达并存,卢女士最后以“为人所不为”、“见人所不见”、“人要有历史的担当”与大家共勉。
教科院举行刁培萼教授追思会

教科院举行刁培萼教授追思会为了缅怀教育学家刁培萼教授对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贡献,追思他的学术生涯和教书育人历程,激励全院师生继承其博雅弘通的学术精神以及厚生敬业的教育品质,教育科学学院于1月8日举行了刁培萼教授追思会。
刁培萼教授的夫人吴也显教授及子女刁凯民夫妇、刁凯华;学院老教师代表鲁洁、班华等教授,学生代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成满等,以及刁先生生前好友、学院教师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思会。
追思会由学院院长顾建军教授主持。
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顾建军院长宣布全体起立,为刁培萼教授默哀一分钟。
默哀完毕,顾建军院长简要介绍了刁培萼教授生平,回顾了刁培萼教授的革命人生、学术人生、教育人生。
刁培萼教授生于1927年,1950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提前毕业留任南京师范学院青年辅导处,在多个系科团总支、党总支及南师附中从事党团工作,1970年回教育系任教,1989年提升为教授,2014年1月8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去世。
刁培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农村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教育学、教育文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任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刁培萼教授一生笔耕不辍,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年)当时被指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主编过国内第一本《农村教育学》(1989年),第一部《教育文化学》(1992年),以及《农村少年儿童问题行为对策》(1991年)、《农村儿童发展与教育》(1993年)、《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1998年)等著作。
退休后,又组织了近十余所小学参加实验团队,先后出版了《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2000年)、《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2005年)、《重建课堂文化》(2009年),随后又对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加以修订,出版了《追寻发展链:教育的辩证拷问》。
顾建军院长表示,教科院今日的辉煌与刁培萼教授等老同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多个学术领域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
卞毓麟天文科普作品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发微

卞毓麟天文科普作品的特征及其教育价值发微作者:曹勇军来源:《科普创作》2020年第04期[编者按]加强科普作品评论,总结创作经验,是繁荣科普原创的必由之路。
对科普名家作品的鉴赏,更是评论活动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科普创作界开展了一系列对科普名家的研讨活动。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普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于2016年12月主办的“加强评论,繁荣原创——卞毓麟科普作品研讨会”就是其中影响颇广的一次活动。
卞毓麟先生是天文学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普理论家。
他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1998年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专事科技出版事业。
著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等图书30余种,科普类文章约700篇,作品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文章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
研讨会是对卞毓麟先生科普创作历程和作品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将研讨创新繁荣科普创作落到实处、推动科普原创再上新台阶的契机。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在研讨会上强调,特别希望借此契机,在总结科普传播、科普创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科普原创作品、科普创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做出更大的业绩,为我国科普事业多作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钱旭红会上指出,当下科普创作不易、科普名家难寻,社会的科普文化氛围亟待增强,针对此现状,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已有科普作品的关注与评论。
承办单位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决议在研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论文征集活动,正式出版卞毓麟《挚爱与使命——卞毓麟科普作品评论文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年5月,见本期封底书讯)。
该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卞毓麟作品的写作特色、风格,用寄语篇、思想篇、风格篇、影响篇、档案篇五个部分,全方位展示了卞毓麟的科普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在代后记中表示,以卞毓麟为代表的一代投身科普创作的科技工作者,内心具有厚重的社会使命感,这将激励更多后辈在科普的道路上耕耘、前行。
得遇良师是人生幸甚之事—— 怀念贝时璋先生

1980年,在贝老的倡议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贝老当选为首任理事长。
在他的领导下我国生物物理学得以快速发展。
在推进生命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贝老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科学研究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他所开创的我国的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就是为适应我国的原子能和平利用的需要,以及为我国“两弹”实验服务的。
贝老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泰斗。
早在20世纪30年代,贝老首次发现,细胞繁殖增生除了细胞分裂之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细胞重建,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
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这方面的研究未能继续开展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贝老以国家任务为重,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重要科学规划制定,任务繁重。
他一有空就思考细胞重建工作。
20世纪70贝老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他一生钟爱艺术,喜欢传统戏曲和古典音乐,他的书法艺术造诣颇高,曾题写“科学艺术,相得益彰”,鼓励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他手绘的动植物标本图,细致逼真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他用科学的方法欣赏艺术,又用艺术的手腕表现科学,科学和艺术在贝老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
作为一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人,贝老秉承古训,严格操守。
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办公桌上总摆放着两沓纸,一沓是带有单位抬头的信纸仅用于公文,另一沓私信所用的纸都是自费购买。
贝老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
每逢春节,他总是主动先给清洁工人拜年,给同事拜年。
耄耋之年,随着听力的衰退,他开始与上门求教的来访者用笔交谈,且毫无倦意。
我珍藏着多张他留给我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迹说着他无声的精神品质。
2007年元宵节,我去看望先生,105岁高龄的他用笔告诉我“不仅要科学,还要学做人”,“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贝老是科学家中著名的寿星,为科学贡献了他漫长的一生。
淡泊名利,专注学问,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90多岁时,他还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出门的时间非常精准,与过路的同事亲切问候早安。
年过百岁,他思维仍然清晰,时刻关注着科技前沿。
让智慧走进课堂 推动课堂文化重建

Promoting Culture Reconstruction in Classroom by Letting Wisdom into Class
作者: 刁培萼;吴也显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页码: 72-75页
主题词: 课堂文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文化重建;教育智慧;自由人格精神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如何重建?让智慧走进课堂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为此,首先要预设课堂文化重建的实验综合目标,其次要探索课堂文化重建的多维实验路径,最终实现'塑造智慧人',培养自由人格精神的教育目标.。
村庄里走出去的文化人——谨以此文纪念本刊最尊敬的已故学术顾问刁培萼教授

The Intellectual Walking out of Village —— A tribute to the late Professor Diao Pei' e the most respectable academic counsultant of our journal 作者: 刁维国
作者机构: 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出版物刊名: 教育文化论坛
页码: 128-13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6期
主题词: 苏中;里下河;刁舍村;文化人;家族文化;教育思考
摘要:近现代学制的建立,新式教育的兴起,重教尚文的村风、民风的滋生,村庄家族史上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人开始出现。
清末至民国时期、共和国初期、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每个历史阶段,伴随着民主精神、科学精神、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村庄家族史上文化人数渐多,所占比例渐大。
社会变革进程中,传统村庄衰落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家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院举行刁培萼教授追思会
为了缅怀教育学家刁培萼教授对教育事业和学科发展的贡献,追思他的学术生涯和教书育人历程,激励全院师生继承其博雅弘通的学术精神以及厚生敬业的教育品质,教育科学学院于1月8日举行了刁培萼教授追思会。
刁培萼教授的夫人吴也显教授及子女刁凯民夫妇、刁凯华;学院老教师代表鲁洁、班华等教授,学生代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成满等,以及刁先生生前好友、学院教师代表等三十余人参加了此次追思会。
追思会由学院院长顾建军教授主持。
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顾建军院长宣布全体起立,为刁培萼教授默哀一分钟。
默哀完毕,顾建军院长简要介绍了刁培萼教授生平,回顾了刁培萼教授的革命人生、学术人生、教育人生。
刁培萼教授生于1927年,1950年9
月考入南京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提前毕业留任南京师范学院青年辅导处,在多个系科团总支、党总支及南师附中从事党团工作,1970年回教育系任教,1989年提升为教授,2014年1月8日在南京鼓楼医院去世。
刁培萼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农村教育学与教育文化学,为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教育学、教育文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任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刁培萼教授一生笔耕不辍,创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1987年)当时被指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主编过国内第一本《农村教育学》(1989年),第一部《教育文化学》(1992年),以及《农村少年儿童问题行为对策》(1991年)、《农村儿童发展与教育》(1993年)、《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程》(1998年)等著作。
退休后,又组织了近十余所小学参加实验团队,先后出版了《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之路》(2000年)、《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2005年)、《重建课堂文化》(2009年),随后又对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加以修订,出版了《追寻发展链:教育的辩证拷问》。
顾建军院长表示,教科院今日的辉煌与刁培萼教授等老同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多个学术领域开拓进取是分不开的。
刁培萼教授不仅在教学、科研上是值得晚辈学习的典范,在师德上、在人格上更是一代楷模。
追思会上,刁培萼教授的生前亲友、同事、各届学生代表纷纷发言。
鲁洁教授等老教师结合与刁老师数十年交往的历程,对其学术贡献和浓情密意做了深切的回顾,动情之景令人为之动容;刁培萼教授的学生代表们在谈到刁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时,屡屡哽咽,甚至泣不成声。
一瓣心香,慢
慢倾吐;一片心语,细细道来。
大家的发言温馨感人、情真意切。
追思会持续了近三个多小时,大家都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视学术如生命、视学生如子弟的优秀学者而感到悲痛和惋惜;更对刁培萼教授数十年来在工作上的奉献精神、在学术道路上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以及对他人的博爱之心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最后,刁培萼教授的夫人吴也显教授发言,并向与会人员赠送了刁培萼教授的遗著、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文化学通论》。
吴也显教授在讲话中深情回忆了与刁培萼教授走过的人生路途,一路风雨,一路相伴。
她感谢教科院对刁培萼教授及其亲属的关怀和慰问,向参加追思会的亲友、同事、学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并祝愿教科院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吴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