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必修2)第3、4单元-单元检测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效劳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

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 )1952 1957 1962 1965年年年年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左〞倾错误影响经济C.方案经济体制确实立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表格的内容反映出,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商业、饮食、效劳业网点不断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逐步建立了方案经济体制,国家控制了商业等效劳网点的建立。

答案C2.“一五〞方案期间,农业开展缓慢,如1954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方案,导致工业生产缺乏原料,从而影响了工业开展方案的实现。

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我国政府开始()A.加速农业改造的进程B.缩减粮食征收指标C.减缓工业化建设D.加快革新农业生产技术解析工业化建设是“一五〞建设的重点,为满足工业化对商品粮的需求,从1954年起,我国加速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答案A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动了一次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农业产量、防止富农重新冒头、争取更大程度的农业专业化。

对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选项是()A.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B.主要效劳于工业化建设C.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D.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解析此题考查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从材料信息可知此次生产关系改革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消灭农村封建土地关系是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特点,故A项错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工业化建设效劳的,故B项正确;对农民实行军事化管理与材料中改革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故D项错误。

答案B4.1957年我国钢材自给率到达86%,机械设备自给率达60%以上。

1957年与1952年相比,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2%,12个工业部门的产品本钱降低29%。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每做好一份历史试题,你便能够从中你发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点。

所以,还在等什么呢?让我们从这份试题卷中找出那些你欠缺的知识点吧!所以,下面不妨和店铺一起来做份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测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2.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1946 1949B.1952 1956C.1966 1976D.1978 19823.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

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 1958年某领导到江苏视察中稻丰产试验田,他问:“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

”领导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

”产生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精神振奋,斗志昂扬,生产积极性高B.当时国家领导人对农业特别重视C.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有了正确的以识D.人们为发展生产力而夸大了主观意志的作用5.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的错误严重泛滥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政策调整6. 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4单元练习题.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4单元练习题.doc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4单元练习题1、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这表明()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2、有人说,洋务运动中的军事企业基本上是封建官办工业的继续。

其理由应该是()①其产品用于军事②其产品由清政府无偿划拨给各地清军③其资金来自清政府财政拨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①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发达,基础较好②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③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程度较深④清政府对其施行特殊政策优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5、费正清教授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没有前途”主要是因为()A.工业结构存在不合理B.地区分布存在不平衡C.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D.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6、下列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促使中国走向近代化B.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C.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D.难以独立发展7、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表述最完整的是()A.初期有较快发展,后期不断萎缩B.在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下,全面萎缩C.发展迅速,水平较高D.发展水平较低,速度缓慢8、洋务企业破产的原因不包括()A.缺乏政府的支持B.社会观念的陈旧C.封建制度的腐朽D.管理人员的腐败9、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2)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2)

⼈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2)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量优先发展重⼯业。

“因为我国过去重⼯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业开始,⼀般是花五⼗年到⼀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业化,⽽苏联采⽤了社会主义⼯业化的⽅针,从重⼯业开始,在⼗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业化”。

材料⼆1958年⽑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些同志不愿意在⼯业⽅⾯搞⼤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改⾰开放后的⼯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业化,以⼯业化促进信息化,⾛出⼀条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业化路⼦。

──中共⼗六⼤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量优先发展重⼯业”的原因。

(3分) (2)材料⼆体现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5分) (3)指出材料三中的外资企业在我国社会主义⼯业化进程中能解决什么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社会主义⼯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货⾮⾐⾷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构之衅⽆由⽣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中国内地风⽓尚未尽开,资本⼜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致者,集⼀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地⼀矿⼀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配其⽤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地尊主国之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

”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答案 B解析从“自洋纱盛行……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B项正确。

2.它“虽宣言变法,却专事练兵购械等项,不知本源,只变事不变法”。

“它”是指()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答案 A解析“专事练兵……只变事不变法”说明只在军事技术方面变革,不在政治制度方面变动,符合这个特点的是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

3.(2016·山东枣庄模拟)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A.“晚清富国强兵的改革”B.“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C.“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D.“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答案 B解析图片中的企业有洋务企业和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两种企业的相同点是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属于中国的近代企业,故选B项。

4.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

但在1895年之后,上海却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

这主要是由于()A.洋务运动的发展B.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C.政府调整经济政策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答案 C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减弱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封建阻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正确。

5.(2016·贵州模拟)1873年,上海《申报》载有“上海虹口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的广告,之后该厂又刊登广告,称“专造大小火轮机器,。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美洲金银矿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隶化、被埋于矿坑,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与劫掠,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捕黑人的场所,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上述言论意在强调()A. 殖民地出现新式生产关系B. 殖民扩张助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C. 非洲已沦为欧洲的殖民地D. 欧洲资本积累主要依靠殖民掠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国家对亚洲、非洲以及美洲的殖民扩张使得西欧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说明殖民扩张助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殖民扩张对欧洲的影响,没有体现对殖民地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非洲已沦为欧洲的殖民地,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欧洲的殖民掠夺,没有涉及其他方式,因此无法得出欧洲资本积累主要依靠殖民掠夺,故D项错误。

故选B。

2.在16世纪到19世纪欧洲殖民者进行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其影响()A. 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但客观上促进了非洲的文明进步B. 不利于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答案】D【解析】A“客观上促进了非洲的文明进步”说法是错误的;B黑人大量移民美洲,为美洲的开发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B说法错误;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D结合已学知识三角贸易为欧洲聚敛了大量财富,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繁荣,故D说法是正确的;3.西班牙的物价在16世纪中叶开始上涨,17世纪初上涨四倍。

英法的物价上涨晚于西班牙五十年,到17世纪中叶达到顶点。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下表是唐宋历史笔记中对唐太宗李世民形象的叙述,由此可见A. 历史笔记所记内容较荒诞,不足为信B. 历史笔记能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C. 历史笔记是当时人的记述,史料价值高D. 笔记情节的形成是一个由简至繁的过程【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儒家伦理道德、科举制和天人感应思想,说明历史笔记能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历史笔记并不全是荒诞不可信,排除;材料所选历史笔记并不都是当时人的记述,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笔记情节形成过程的特点,排除D项。

2.唐太宗李世民有诗《登三台言志》:“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

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

”诗中所体现的思想在唐太宗执政中还表现为()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③一人听断,安能尽善④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B【解析】唐太宗李世民在《登三台言志》中,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意识到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危害性,诗中注重民生、提倡节俭的思想,在其执政中还表现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和“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的仁政思想,①④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任人唯贤)的用人思想和“一人听断,安能尽善”(集思广益)的执政理念,与《登三台言志》的内容无关,②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故排除。

3.《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

”这一举措()A. 加强北部边防B. 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C. 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D.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A【解析】A.通过题干“九原”“云阳”可知这是对北方的管理,也就是对北部边防的管理,故正确;B.题干中并未涉及“西南夷”,故排除;C.题干中并未涉及岭南地区,故排除;D.题干也并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故排除。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全部人教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7小题,每题3分,共计51分)1.下列关于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种族多元,呈现多元一体格局B. 是外来文化本土化融合的结果C. 都建立联邦制,实行权力制衡D. 都是多种信仰,以天主教为主【答案】B【解析】随着欧洲移民的大量涌入,欧洲的文化移植到美洲大陆,在其殖民的过程中,与本土印第安人的文化还有黑人文化相融合,最后形成了多元化的特征,故B项符合题意;种族多元,多元一体是美国文化的特点,拉美以拉丁裔为主,故A错误;联邦制是美国政体,与拉美无关,故C错误;拉丁美洲地区主要信仰天主教,与美国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2.有学者称,美洲白银的到来,加剧了欧洲货币与商品比例的不平衡。

由此推断()A. 封建贵族通过殖民扩张获取了暴利B. 殖民掠夺引起了欧洲“价格革命”C. 欧洲实物地租逐渐取代了货币地租D. 商业革命源于贵金属严重过剩【答案】B【解析】材料中体现不出封建贵族获得暴利,排除A;货币数量增加应该是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选项正好意思相反,排除C;材料信息反映的应该是价格革命,而不是商业革命,排除D;材料中反映的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白银,导致了欧洲市场上白银货币的多余,商品数量相对不足,出现物价上涨,这就导致了价格革命的出现,B正确。

故选B。

3.如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①殖民者残酷的奴役剥削②大批土著居民被贩卖到非洲③传染疾病的肆虐④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A. ①②④B. ②③C. ①③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从材料可以看出,北美海地岛人口,到16世纪大量减少甚至绝灭,这与当时殖民统治者在北美地区进行殖民扩张密切相关,殖民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奴役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检测卷(六)(考试范围:必修2第三、四单元)时量:40分钟满分:100分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2.下图中的第一个下降期说明了近代中国《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的周期性波动》曲线图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C.晚清时期中国经济大衰退 D.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剧3.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先后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其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C.其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4.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5.1904年,商部头等顾问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A.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B.遏制了列强对渔业资源的掠夺C.有利于发展实业与维护海权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权益6.读下表,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C.抗战促进西北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7.“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

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A.土地改革 B.“大跃进” C.三大改造 D.“文化大革命”8.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正是走了S 形。

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9.有经济学者认为:“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政治改革的一部分。

”对材料中“政治改革”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扩大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B.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C.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演变的表现 D.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10.1981年,我国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已经放开,托福考试也开始进入中国,但从1978年至1985年,中国的留学仍属于精英留学,以公派留学英美国家为主。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小 B.民众的观念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C.英美对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民众的留学要求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11.德国两位经济学家说:“在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在赶超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进步要归功于中国人的机敏和勤劳,但也应归功于中国再次向外部世界开放了它的经济。

中国经济体制中的这些基本变化将使发展新的可依赖的制度变得必要。

”这里“基本变化”不包括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B.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C.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制度的建立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12.某同学在设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页时,设计了“思想解放的历程”、“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几个并列的栏目。

如果再增加一个栏目,最合适的应该是A.国有企业改革 B.经济特区崛起C.“九二共识” D.联产承包后的农村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13.(25分)古今中外贸易的发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反映了世界经济走向融合与交流的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

明清时期,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

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

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额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棉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材料二从近代史的角度来看,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之起点和重心。

早期中国现代化事业,大多以通商口岸为起点,从而将其影响扩散至内地,令内陆城镇景观出现空前变化。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文化与教育事业中心,西方传教士在通商口岸开拓之教育事业与文化机关,对中国国人民智启迪与思想改革及其广泛传播意义重大……外国新思想经通商口岸的新闻出版事业传至中国,经知识分子重新诠释与宣扬,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作出了极大贡献。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材料三英国驻上海副领事马安认为,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中国对外贸易,“不仅仅有利于英国,而且有利于中国这个大国的千百万居民”。

——李必璋译《英国驻上海领事贸易报告汇编》(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明清时期的“国际贸易”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额猛烈增加”的因素。

(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6分)(3)材料三是从哪些历史角度看待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理由。

(4分)14.(12分)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举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正式承认而处于“不合法”的地位,直到1898年清政府才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表示要“提挈工商”。

材料二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

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

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经达到16家。

材料三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

有人用一幅示意图(见右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最早出现在通商口岸?(2分)甲午中日战争前,它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2分)(2)1912年后到1922年间,荣氏兄弟能够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多家企业,受惠于当时哪些有利的客观条件?(3分)(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是哪些因素?(3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2分)15.(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

……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

……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

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6分)(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5分)(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4分)单元检测卷(六)1.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的中心内容是外国商品在中国畅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情况。

其原因是洋布等价格便宜,中国手工业纺织品无法与洋布等竞争。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税率降低。

据1845年这一时间限制分析,外国人这时不可能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这一特权的取得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2.B 第一个下降期指1865~1885年。

分析各选项,A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

D项错误,1865~1885年时期列强对外侵略主要特点是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

本题选B项,说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3.B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民用企业。

从材料看,两家外商航运企业之所以与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是为了避免“自杀性竞争”,也就是说招商局已经具备了与外商企业“两败俱伤”的实力,选择B项。

4.C 本题考查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运动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等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获得较快发展,表中工人数字的变化印证了这一点。

故应选C。

5.C 考查对晚清时期发展实业的理解。

材料中张謇的建议,主要是发展自己的渔业事业,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所以选C。

A项不符合题意;B项并未真正起到遏制列强的作用;D项更没有收回列强的在华权益。

6.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的工业大部分都转移到西北大后方,在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图表中的数字就反映了这一历史事实。

7.B 从材料中“仅仅靠精神的力量”来发展经济,即可看出“乌托邦梦想”指的是“大跃进”,选B项。

“文化大革命”主要是政治运动,经济建设中的空想性不是很突出,排除D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