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的建筑文化

合集下载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

云南民居建筑特点云南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云南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这种多元文化在云南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深受人们喜爱。

云南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云南地理环境和民族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建筑形式多样。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云南人民根据自然条件和实际需要,创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

在高原地区,人们建造了木质结构的藏式房屋,以适应寒冷的气候和较大的降雪量。

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选择了砖木结构的房屋,这些房屋通常分为几个座房,周围有一个庭院。

而在云南的边境地区,人们倾向于采用土石结构的简易房屋,这种房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和地震。

其次,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云南作为一个山水之州,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民居建筑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比如,著名的古城丽江的民居建筑通常都是砖木结构,色彩鲜艳,屋顶上常有色彩斑斓的陶瓷装饰,与周围的山川和湖泊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此外,云南的农村地区,人们常常以农田和山脉为背景,选择了悬崖上的凉台式房屋,这样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农民劳作,还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云南民居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表达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比如,哈尼族喜欢修建木质结构的吊脚楼,这种楼房具有修长的木柱和悬臂式的平台,适应了哈尼族的田园生活方式。

而彝族则喜欢修建以竹子为材料的房屋,这种房屋通常有三层,每层的功能不同,结构严谨。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展示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成为了云南旅游的重要景点。

总之,云南民居建筑的特点多样而独特,既与地理环境相协调,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云南的民居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更是对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达。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使人们更加感受到了云南这个美丽的地方的魅力。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简述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

云南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的简要概述:
1.多元文化融合: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理位置使得云南自古就是多元文化交汇的地区。

云南民居建筑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如彝族、哈尼族、傣族等)以及外来文化的建筑特色,展现了多元文化的包容与融合。

2.山水风景融入:云南地势多山,水源丰富,因此云南民居建筑往往会借景山水,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融入建筑设计中,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3.木结构建筑:云南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惜和利用。

木结构的建筑风格也赋予了云南民居独特的朴实和温馨感。

4.彩绘装饰:云南民居建筑在外墙、门窗等部位常常进行彩绘装饰,这些彩绘传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

5.庭院布局:云南民居建筑通常会围绕庭院布局,庭院是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了云南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和关怀。

6.风水观念:云南民居建筑中还融入了风水观念,建筑的朝向、布局和装饰等都考虑到了风水的因素,以求得家庭的平安和吉祥。

总的来说,云南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展现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的装饰应用更是丰富多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对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应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一、云南传统民居建筑概况云南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包括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通常以木质材料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和斗拱、斗栱等传统建筑技法,建筑形式多样、造型独特。

在建筑装饰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

1.多样化的风格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白族建筑以雕、镂、绘等技法为主,装饰图案多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造型多彩多姿,富有立体感和装饰性。

彝族建筑注重利用材料本身的天然质感,采用粗犷的几何图案和神秘的图腾符号进行装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傣族建筑则重视色彩的运用,色彩艳丽丰富,图案精致多样,富有民族特色。

哈尼族建筑则以土法筑墙、石板铺地和典型的螺旋梯为主要特征,装饰风格简约大方、融合了自然景观和地域文化。

2.受自然环境影响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白族建筑多以花鸟鱼虫为题材,反映了对自然界的喜爱和崇拜。

彝族建筑装饰中的图腾符号和几何图案,则是对自然界力量的崇拜和祈福。

傣族建筑则以植物为主题,图案中常见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

哈尼族建筑则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中,营造出独特的生活氛围。

3.民族特色浓郁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在图案、色彩、材料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些装饰不仅是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民族生活、信仰和精神世界的表达。

装饰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文化传承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云南建筑文化

云南建筑文化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5平顶碉式建筑。其构造为平顶土墙,墙体下厚 上薄,外形下大上小。平顶碉式建筑一般二至 三层,层次错叠地建于高山陡坡之间。 平顶式住屋的特点是:一是建造经济、便捷, 分层设柱,各屋自成体系;二是楼面、屋面均 以土添实,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三是 注重白、红两色,外观精美。 平顶碉式建筑是以藏族民居为代表 。
四、云南民族城市建筑
大理 位于点苍山中和峰东麓。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 设益州郡,大理地区设叶榆县,县治在大厘城(今 大理喜洲镇)。739年,南诏王皮罗阁迁都太和城 (今大理古城南7公里),大理开始成为云南的政治 中心,并一直到大理政权灭亡。770年前后,南诏迁 都至阳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及以西地区)。明清时 期奠定了今大理古城的基础。主要古建筑有:杜文 秀元帅府、大理府考朋、西云书院和玉珥园等。特 色:用鹅卵石砌墙。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3道教建筑。云南道教建筑与汉传佛寺相似,基本采 用传统的宫殿、坛庙形式,多以殿堂或楼阁为主, 依中轴线布局,只是布局较为随意、自由,具有世 俗性。 在装饰题材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广泛运用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等图案,壁画,门窗的装饰以八卦、 太极及鹤、鹿、龟和灵芝等含有长生不老、羽化成 仙之意的图案。 比较著名的道观有金殿、西山龙门和三清阁。
三、云南民族宗教建筑
5基督教建筑。云南基督教堂除在昆明有一些外,多 数集中于边远山区发展程度不高的少数民族地区, 时间主要集中在清末和民国时期。 基督教堂采用本土传统民族建筑的形式,融合基督 教建筑的标志和色彩。教堂一般由礼堂和屋舍组成, 规模较小。 著名的有昆明三一圣堂,德钦茈中教堂、澜沧糯福 教堂和贡山白汉罗教堂等。
二、云南民族民居建筑
4“三坊一照壁”民居。在纵轴上建筑正房,正房 两边安置小于正房的厢房,与正房形成“门”字状, 再面对正房建一照壁与厢房相连接,构成的封闭式 院落。 “三坊一照壁”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平面布局; 二是具有牢固的房屋结构,抗震(木锁)防风防火 (带封火檐外墙工艺);三是具有精美的外观装饰; 四是体现合理的房屋设计,入口曲折变化,厅廊的 设置,院内各房房屋既独立又联系,便于分期修建。 是大理白族合院式住房的典型代表。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展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1. 彝族建筑文化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

彝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其中,彝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

土楼通常由土坯、石头和木材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2. 白族建筑文化白族是云南省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也非常独特。

白族建筑以白族传统民居“三坊一照壁”为代表。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个主要建筑组成的庭院式住宅,分别为前坊、中坊和后坊,中间是一道高大的照壁。

这种建筑形式体现了白族人民对家庭和社区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对称和美学的追求。

3. 傣族建筑文化傣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风格独特而精美。

傣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傣族木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多层组成,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祭祀等。

傣族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彩色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傣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追求。

4. 哈尼族建筑文化哈尼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其建筑文化独特而富有特色。

哈尼族传统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土楼等。

哈尼族土楼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之一,通常由土坯和石头构建而成,外观呈圆形或方形,内部分为多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如居住、储藏和集会等。

土楼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展示了哈尼族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

5. 布朗族建筑文化布朗族是云南省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建筑文化独特而精美。

布朗族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形式多样,包括木楼、木板房和竹楼等。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 傈僳族、摩梭人生活地区,木材丰富,木材在他们的建 筑中被广泛运用,木楞房的整个屋体几乎都由木构成。 • 滇南地区盛产竹子,因而竹也成为当地各民族常见的建 材之一,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竹楼,竹既被作为柱、粱、 檩、椽,也可削为竹板,作为墙板或铺为楼板,还可做 成门、窗、梯等必需的构件。 • 滇西北藏族地区木材较少,因而就主要用土为材料,修 建了碉房。 • 大理的七里桥一带有丰富的卵石和料石资源,民众又有 丰富的利用卵石砌墙和开采加工料石的经验,加上当地 的土壤中含沙量高,不宜制作土坯或夯土墙,因而就形 成了以石砌墙造屋的建筑特色,民间还流行着“大理有 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的俗谚。


云南的很多民族都在家中设有火塘,火塘 成为住屋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划分社会性别、 社会地位的一个中介。 • 比如傣族,火塘里侧是女性成员的坐处, 火塘外侧右端第一个座位是男主人的坐处:家 中如有客人来访,也需撞照性别分别坐于火塘 的里侧或外侧。傣族的住屋中还有一个规矩, 即非家人不能进入卧室:卧室内不分室,只分 床,遵守长辈的床靠里,晚辈的床靠外的原则。 怒江峡谷的白族支系勒墨人的床,一般用大木 板搭在火塘的东,西、北三面,北面是家长的 睡处,晚辈不得侵占。
干栏式竹楼
• 滇南地区的傣族,主要居住在平坝中,海拔较 低.气候炎热.雨量充足,空气潮湿,地表容易积 水,蚊虫毒蛇很多,防湿、防水、通风及防地面瘴 疠之气就成了这一带建筑的首要问题。傣族人民便 创造和选择了干栏式的竹楼,住房架空又离地面有 一定的距离,有透风、凉爽、防潮、避虫蛇的多重 功效。雨季时洪水可从架空的底层通过,因此还可 避洪涝。
滇中彝族土掌房
• 滇中的彝族土掌房,多分布在坡地上,分布密集, 户户紧挨,沿着房顶及楼梯,无需下地就可走遍全 村。远观之下,屋面层层错落,左右延展,显示出 一种壮观之美:这与彝族热情而坚韧的民族性格带 来的审美心理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 同时,不论是彝族的土掌房还是藏族的平顶碉房, 其厚重敦实的风格正是彝、藏民族淳朴、稳重的民 族性格之反映。

云南的建筑特色

云南的建筑特色

云南的建筑特色介绍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这片土地上,有许多独特而美丽的建筑,展示着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本文将介绍云南的建筑特色,带大家一起探索这片神奇的土地。

传统民居彝族土楼1.彝族是云南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建造了许多独特的土楼。

2.土楼是一种高大的建筑,通常呈圆形或方形,由土坯和木材构成。

3.土楼通常有多个楼层,每层都有厨房、卧室和储物室等功能区。

4.土楼的外墙采用红色、白色和黑色的壁画装饰,充满了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

5.土楼是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中心,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白族民居1.白族是云南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建造了许多独特的白族寨子。

2.白族寨子是一种以建筑群为中心的传统民居,常常位于山坡上。

3.寨子由多个建筑群组成,每个建筑群都有自己的厨房、卧室和储物室。

4.白族寨子的建筑风格简洁而实用,主要采用木材和白色的墙壁。

5.在白族寨子中,还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雕刻和纹饰,展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1.云南是中国重要的佛教地区,有许多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

2.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唐代、宋代、明代和清代的风格。

3.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佛塔等建筑组成。

4.寺庙的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料,富有雕刻和绘画装饰。

5.佛教寺庙是云南人民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游客感受佛教文化的好去处。

道教庙宇1.道教是云南的主要宗教之一,有许多道教庙宇遗迹可供参观。

2.道教庙宇的建筑风格多样,有明代和清代的风格。

3.庙宇通常由山门、大殿和观音亭等建筑组成。

4.建筑材料多为木材和石料,富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5.道教庙宇是道教信徒聚会祈祷的场所,也是旅游者了解道教文化的好地方。

历史古迹丽江古城1.丽江古城是云南最著名的历史古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2.古城建于宋朝,保留了许多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道。

3.古城风格独特,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有纳西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 建筑中物质材料的运用程度、人力投入规模的大小等均 受到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 规模、尺度、结构大小以及或精致或简约的外形风格都 会受到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
·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其建筑不论是住房民居还是 宗教寺庙都显得相对简朴。
• 三江之内,主要为汉式合院建筑和城市集镇,汉 式合院建筑既有移民建筑如建水、石屏等地的民 居,又有汉化厂的民族建筑,如白族,纳西族的 民居及滇中的“一颗印”等。
• 三江之外主要是本土建筑和村落。本土建筑主要 是干栏式、木楞房、土掌房。
各历史时期云南的建筑形式
新石器时代云南远古建筑中的主要形式是半穴居住屋。 青铜时代,云南地区出现了干栏式住屋形式,考古的证据可见之于大 理剑川海门口遗址、祥云大波那遗址和晋宁石寨山遗址。 东汉时期,由于铁器的运用,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砖瓦、石灰等材 料开始被运用于建筑当中,云南地区的于栏式建 筑得到了进一步发 展。 到南诏、大理国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交往较为密切,特别是由于 南诏统治阶级卜分崇尚汉文化,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有了更广泛地传 播,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殿、官署及寺塔等宗教建筑.都与中原地 区十分相似。 元明以后,汉式建筑在云南地区的影响更大,并成为了很多地方建筑 的主体形式;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在学习和汲取汉式建筑的风 格特点时.又往往根据自己民族的喜好进
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 材质方面的影响
• 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 的材质方面。云南各民族建筑均有就地取材的原则, 由于各地环境的不同,建筑的材料也有所差别。云南 地区各民族中用于建筑的材料很多,天然材料有木、 竹、土、石、草等,人工建材有砖、瓦、石灰、水泥、 钢筋等。
• 傈僳族、摩梭人生活地区,木材丰富,木材在他们的建 筑中被广泛运用,木楞房的整个屋体几乎都由木构成。
周围要树林茂盛,水源丰富:寨子上方和山顶要有茂
密的神树林,不得任意砍伐、污染其中的树和水源。

景颇族的村寨房屋间距大,且房前屋后都喜种竹
林果木,四周多用篱笆或灌木丛围合,环境优美宜人:
• 傣族的院落也是如此,整幢竹楼掩映在婀娜多姿、摇 曳婆娑的芭蕉丛、风尾竹之中,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一体:
• 白族的村落,一般在村头、村中或村尾种有几棵高大 挺拔的大青树.
• 从事农耕的民族,生活往往相对稳定,一般在很长时期内都不 会有变动.特 别是在坝区生产力较为发达,土地重复使用率 已达较高程度的民族中,人们往往固守土地,追求长治久安, 因而这些民族的建筑也与农耕的生计方式相适应,重视房屋建 筑的稳固和长久性:此外,由于农耕民族需有晾晒粮食和贮存 粮食的场所,因而除了有卧室、会客室、厨房之外还需有晾晒 场地和仓库等故这些民族十分注重房屋的建筑及结构,住所一 般较宽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土掌房
• 滇中的彝族和滇南元江、红河等地的哈尼族流行凝重 结实的”土掌房”,原因是这种房屋取材容易,厚实 的墙体和屋顶隔热性能好,能有效抗御过热或过冷的 气候,使室内冬暖夏凉、房子的平顶町作晒场,解决 了这些地区平地少、晒场用地紧缺的困难 平顶屋的 设置与这些地区少雨干旱的气候特点有关。
• 而在元阳一带,由于降雨量较多,平顶屋已经不再适 宜,哈尼族居民就在墙上增加了四面坡的草屋顶,状 如蘑菇。因而被称为蘑菇房。
云南民族形态丰富的建筑文化
1. 与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相一致的丰富多样的民族建筑。 2.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联系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建筑中
物质材料的运用程度、人力投入规模的大小等均受到经济及社 会发展程度的制约,这也就决定了建筑的规模、尺度、结构大 小以及或精致或简约的外形风格都会受到不同经济状况和社会 发展程度的影响。 3. 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由于自然环 境、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云南民族的生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的。就大的方面而言,有农耕型、游牧型等,在各种大的类型 之下还有不同的亚类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各民族选择什么形 式的住屋影响颇大。
• 而从事畜牧、游猎等生活方式的民族则其建筑也适应此种生计 方式的需要而遵循简便、朴素、易于搬迁的原则。游猎的生活 不可能长期在一地固定居住,所以就产生了简便易建的棚屋式 住房“叉叉房”,随到一地就临时搭建,只求暂时性地遮风避 雨,不求永久性地坚固耐用。
第二节 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
• 一个民族的建筑不仅仅是他们挡风避雨的地 方,更是他们精神交流、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是他们表达自己文化观念、传承文化意识的重要 符号:解读多姿多彩的云南民族建筑,可以发现 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傣族干栏式竹楼
千脚落地房
• 居住于怒江峡谷的傈僳族,长期在高山 峡谷过着刀崭火种式的游居生活,创造 出了适于调整高差的底层架空的千脚落 地房,在不动土方的前提下营造了一个 居住的平面。由于房屋的跨度大,其构 件的断面小,因而房屋的柱子很密,故 称“千脚落地”。
合院式建筑
• 云南合院式建筑多分布在北纬23-27度之间的 平坝区,海拔高度在1 300—2 300米左右,气 候方面可谓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 因而.居民多喜欢户外活动,使得天井、檐廊 等户外空间备受重视,而且室内与室外分隔不 严,檐廊将室内与室外联系在一起。白族地区 地理环境上的特点是风大、多震,因而,当地 群众建造了三坊一照壁等住屋形式,严整的房 屋可避风,土木结构的构架及“木锁”工艺则 有较强的抗震性。
年年有余
纳西族民居屋脊上的悬鱼,是 “年年有余”的象征,诉说着纳西 民族的生活理念。
明清时期纳西族民居
云南民族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
• 从空间分布上看,三江内外分别代表了云南民族 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这里的三江指金沙江、 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内外两个地区,由于地域、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了生存于其间的 民族建筑也具有很大的反差。
• 滇南地区盛产竹子,因而竹也成为当地各民族常见的建 材之一,最典型的就是傣族的竹楼,竹既被作为柱、粱、 檩、椽,也可削为竹板,作为墙板或铺为楼板,还可做 成门、窗、梯等必需的构件。
• 滇西北藏族地区木材较少,因而就主要用土为材料,修 建了碉房。
• 大理的七里桥一带有丰富的卵石和料石资源,民众又有 丰富的利用卵石砌墙和开采加工料石的经验,加上当地 的土壤中含沙量高,不宜制作土坯或夯土墙,因而就形 成了以石砌墙造屋的建筑特色,民间还流行着“大理有 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的俗谚。
的地位。建筑文化具有外显性.但在物化的实体之中又往
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外显与内在的有机结
合体。

从类型上说,云南民族建筑可谓多姿多彩。傣族的干
栏式竹楼,彝族的土掌房平楼,普米族和纳西族卑梭人的
井干式木楞房,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藏族的
平顶碉房,普米族、哈尼族的原始祭坛,彝族的土主庙,
• 与丰富多样的生计方式相适应的多样性的民族建筑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云南民族的 生计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大的方面而言,有农 耕型、游牧型等,在各种大的类型之下还有不同的 亚类型。不同的生计方式对各民族选择什么形式的 住屋影响颇大。
• 即使是同属农耕经济类型的民族,由于具体耕作方 式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建筑样式。
白族的本主庙,傣族的缅寺,藏族的喇嘛寺等,都是云南 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在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形
式后面,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人们去深入解读。
三坊一照壁
白族的三坊一 照壁在相对封闭 的同时又通过各 坊房屋体量、尺 度上的不同及大 门前导人性空间、 照壁、门楼的设 置显现出变化, 是白族文化中开 放性和 包容性 的完美体现。
• 云南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立体性和多样性 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势必影响和反映在云 南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当中,使得云南民族 的建筑也打上了多样性的烙印。
• 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还 表现在建筑的材质方面。
• 云南地区的地貌地形差异很大,境内分 布着高山峡谷、激流江河,被切割成高 寒山区、半山区、河谷地带、平坝区等 不同的地形: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高度相差大,呈阶梯状分布。与地 理生态环境的立体格局相适应,各民族 呈一种立体状的分布,并在不同的地形 内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而形成了不同 的建筑形式。
同时,在民居庭院、本主庙的院落中还常常辟出花园或花台,种 花檀木,形成一个与自然融合无间的聚落空间。

傣族地区的佛寺往往建在寨边地位显要、风景极佳之处,注重
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寺庙周围摇曳的竹枝树影为佛寺增添了
神秘而迷人的气氛。
“井干式”建筑
• 生活在山区、半山区的傈僳、普米、独龙和部分彝族, 多采用“井干式”建筑。此类住房有利于防寒、防震, 在青康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滇西北地区尤为实用,因为 此区内多高山峡谷.高黎贡山、怒山、云岭、金沙江、 澜沧江、怒江、独龙江等纵横分布其间,海拔高,气 候相对寒冷,地震活动频繁,森林植被茂盛,能提供 井干式建筑所需的大量木材,故这一带的民族多采用 井干式住屋。
• 一、追求和谐的自然观 • 二、敬神析福的宗教观 • 三、规范社会秩序的伦理观 • 四、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审美观
一、追求和谐的自然观
云南民族建筑中强烈地体现出各民族 追求与大自然和外部环境和谐相处的自然 观。
首先,云南民族建筑多取材于自然,进而使整个建筑 也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相融契合。
不论是土掌房所用的土,木楞房所用的木,还是竹楼 所用的竹,都透露出一种天然、质朴、简约中不乏意蕴的 感觉,在那质朴的外观之下隐含着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 内心追求。
第十章 云南民族建筑文化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云南民族建筑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概述
• 云南民族建筑的两种取向和风格 • 各历史时期云南的建筑形式 • 云南民族形态丰富的建筑文化 • 自然环境对云南民族建筑多样性的影响在
建筑材质方面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