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通俗歌曲《国家》教案

01通俗歌曲《国家》教案
01通俗歌曲《国家》教案

生:跟磁带或者伴奏完整演唱曲谱。

师:解决学生在歌曲中难以把握的旋律。

设问:一拍子中的切分节奏怎么唱?连线下面相同的音应该怎么唱呢?4/4

3 5· 3 6 5 —‖

2 2· 2 6 1 —| 1 —0

i 6 i | i ———‖

示:结尾处拍子的变化要看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演唱。

.以对唱的形式,听一听哪个组声音最好听,音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教案 授课: 蒋凝 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理念:民族因素与流行因素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欣赏 1.《上去高山望平川》 2.《刨洋芋》 3.《脚夫调》 音乐知识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a、自己演唱一首民歌,新疆《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歌好比春江水》山东《沂蒙山小调》江苏《茉莉花》 b、学生欣赏演唱的几首民歌后,提问哪个地域风格的民歌吗? c、引出课题:高亢的西北腔 二、教学新课 引用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今天,我们就欣赏西北地域的民歌,导入地理位置和地域特征:花儿、信天游 1、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a、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歌曲的简要介绍: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 歌词: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其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起伏、舒展自由,显得大气磅礴。 b、播放歌曲,学生欣赏。 2、欣赏《刨洋芋》 a、学生浏览课件,了解歌曲介绍: 《刨洋芋》表现了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歌曲用起兴的方法开始,而后又集叙事与抒情为一体,短小精悍,颇具隽永之艺术魅力。 b、回答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心情如何? (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喜悦,乐观) 3、欣赏《脚夫调》第1 页共2 页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教案设计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教案设计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课堂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本节课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欣赏通俗歌曲。通过介绍通俗歌曲的特点以及我国不同时期通俗歌曲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见解,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 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二、作品欣赏 1.《何日君再来》 2.《外婆的澎湖湾》 3.《小城故事》 4.《黄土高坡》 5.《天堂》 三、探索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对“通俗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并能主动参与讨论。 2.能够充分感受、体验通俗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 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列举、分析、讨论及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具:CAI课件音乐设备电脑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三首歌曲。 ①《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费加罗的婚礼》,艺术歌曲,美声唱法) 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民歌,民族唱法) ③《弯弯的月亮》(通俗歌曲,通俗唱法)

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分别用三种唱法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民歌、一首通俗歌曲,不同演唱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同一首歌曲也可能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通俗歌曲的艺术殿堂,共同去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歌曲? 展示:通俗歌曲亦称流行歌曲,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适合一般市民群众爱好的,轻松活泼、易学易唱的、便于流传的歌曲。它是与艺术歌曲、民歌相对而言的梦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爱情主题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叙说理想、生活、抒发思念之情等。 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练,旋律流畅、口语化较强、易学易唱,流传范围广泛,富于时代性。各个时代的通俗歌曲具有各自的特点,歌曲常使用一个固定的节拍或固定的节奏型等,乐队一般用电声乐队演奏。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四、感受与体验 导语:我国通俗歌曲从起源到今天的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究竟我国各个时期通俗歌曲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所有的通俗歌曲都适合中学生演唱呢?通俗歌曲到底可不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呢?这些正是我想在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首我国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 (1)欣赏《何日君再来》 (2)师总结并简介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者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另一方面反动统治者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首歌正是这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3)当时通俗歌曲的特点:格调低下,情绪消沉,低级庸俗,在唱法上卖弄风情。

中国民歌的分类教案

中国民歌的分类 教材理解: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种类民族音乐(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的基础。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小调、山歌和号子。 以“民歌”欣赏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感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设计意图: 本课欲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欣赏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时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创设情景,师生共同学习和探讨民歌的分类,学生从中感受民歌的不同分类和风格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在活动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预设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了解民歌,以及民歌中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分类及不同风格特征。 2、过程方法目标:创设劳动和对山歌的情境,学生在欣赏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参与表现意识,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内容:民歌——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

音乐教案-民歌欣赏.doc

音乐教案-民歌欣赏 课题民歌欣赏课时1课型综合欣赏课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2.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重点难点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2.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教学过程及内容教法、手段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候曲。二.引入课题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放音乐,插入讲解:这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们知道,草原上的人们最善于歌唱的,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从心里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歌声的优美,这歌声好像从天上飘来,又好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优美动人的旋律,传入我的耳朵……最后,歌声消失在茫茫草原上,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三.新课教学(一)民歌概念(出示幻灯)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民歌的分类(出示幻灯)民歌根据其内容、作用、风格、特点、场合、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1.号子①让学生分成两队表演拔河,喊加油,让学生体验号子在拔河中的作用。②让部分学生抬钢琴,并喊“嗨唷”,使同学们动作一致,节奏一致。观

看《川江船夫号子》、《盐工号子》VCD,让学生思考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有什么关系?③老师总结号子特点(出示幻灯)2.山歌①欣赏广东民歌《月光光》。老师用广东方言演唱后学唱歌曲片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音乐。思考:这首歌曲声调、节奏有什么特点?②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总结山歌的特点(出示幻灯)3.小调(出示幻灯)①欣赏江苏《茉莉花》②欣赏《猜调》,它是一首云南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以对歌的形式从一个呼吸性音调开始,采用起、展、落的结构。由起歌向对方提出一连串的排性的问句。③总结小调特点(出示幻灯)(三)民歌三种不同类型的特点对比和总结。(出示幻灯)(四)巩固练习,听音乐,辨别民歌类型(放CD)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收集已学民歌,把它们进行分类。六.唱下课曲,结束此课。通过老师对民歌生动的讲解,用方言范唱、学生学唱,欣赏观看、讨论,即兴创作、表演、听辨等手段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听辨能力和即兴表演能力,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趣状态,课堂气氛较活跃,从而达到预定效果。 课题民歌欣赏课时1课型综合欣赏课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2.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重点难点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2.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教学过程及内容教法、手段一.组织教

中国通俗音乐鉴赏与歌唱(最新)

中国通俗音乐鉴赏与歌唱 教学内容: 1、音乐知识:通俗音乐 2、欣赏及学唱歌曲:《恋人心》 教学目的: 1、掌握音乐知识,复述通俗音乐的基本含义,怎样欣赏通俗音乐及怎样看待通俗音乐。 2、能根据音乐演唱歌曲,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完整有感情的唱好《恋人心》。 教学课型:欣赏与歌唱 教具准备:投影仪、电脑、键盘、萨克斯 教学设想: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范唱,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讨论、归纳、欣赏、观看、演唱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和创作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表现、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音乐(电子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老师范唱三首不同歌曲的一句歌词:《三套车》、《映山红》、《时间煮雨》。 师:这三句歌词第一印象有什么不同吗? 生:第一首是美声歌曲,第二首是民族歌曲,第三首是流行歌曲。 师:是的,我们今天上的课就是流行音乐,学名叫“通俗音乐”。 打开课件及板书“中国通俗音乐鉴赏与歌唱”。 (一)欣赏:《恋人心》 1、老师萨克斯演奏一段旋律。

师:同学们熟悉这首歌曲的旋律吗?歌名是什么? 2、完整播放mv《恋人心》。 3、歌曲分析 (1)歌曲简介 《恋人心》是一首来自中国北京女歌手魏新雨演唱的加入笛子、古筝,钢琴配乐元素的中国古典风格的唯美的流行歌曲。 《恋人心》是魏新雨演唱的歌曲,由张超作词、作曲,李凯稠编曲,收入于其2014年6月发行的个人《恋人心》EP中。2015年6月热门歌曲《恋人心》成了网络热词。2015年7月27日《恋人心》,酷狗音乐分享榜第一名,top500第一名,QQ音乐全民K歌第二名。 (2)创意 2014年1月魏新雨想到了“恋人心”一词,经过三个月的构思,想到西湖的美景,江南的山水,经过与作者无数次磨合、沟通才创作出一首江南古风的唯美歌曲《恋人心》。静谧、优美的旋律,曲调婉转缠绵充满意趣的乐思,真挚的情感,魅力声线让人如临其境,如泣如诉的歌词加上魏新雨动情的演绎,仿佛一位穿越时空的恋人从歌中走来,在你我的心中融化。 (3)主题思想 歌词唯美凄婉,讲述了时光流转中,生死爱恋、相思如风雨的爱情故事,描述了一颗痴痴绵绵渴望与等待爱情的恋人心。 (4)曲式分析:引子→A段→B段→间奏→A段→B段→B段→结尾(鼓励学生要有创作精神,创作创意) (二)学唱:《恋人心》 (1)学生如识谱可以唱一遍歌唱部分曲子;老师弹旋律学生轻声哼唱;纠正唱不好的部分;正式演唱。 (2)分组对唱比拼,看那组唱得好。 (3)喊两位同学单独试唱。 (三)通俗音乐概念以及特征 通俗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易于流传,大众化的音乐(内容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年级:初中一年级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目的: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放马山歌-民歌体裁-音乐特点-音乐风格--(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民歌体裁-音乐特点-音乐风格--(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教学方法: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欣赏后,展开比较讨论。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电视机放像机钢琴。 教学过程:如下图表:启发引入教学师生问好。 教师:你们曾经去过云南四川吗?学生:没有教师:好,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去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听一听上述几个地区当地的民歌。 放录像:出示中国地图。 录像画面-云南地区的风光。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演唱。 -教师解说-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区。

高一音乐 中国汉族民歌教案

中国汉族民歌 教学内容:湘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目标: 1.认真听赏本课的民歌,感受不同体裁、不同地域、不同风格汉族民歌的不同特点。 2.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参加讨论,归纳和总结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种汉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类与色彩区。 教学难点:区分汉族民歌体裁以及不同色彩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比较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理念: 我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汉族民歌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了解、喜爱汉族民歌,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要改变现在学生只关注流行歌曲的现状,需要教师动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感受、体验汉族民歌的魅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教师的范唱,结合制作精美的课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设计多种新颖的体验活动,使他们逐步感受汉族民歌的美。在愉悦——乐趣——兴趣——情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对民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升华,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0分钟)教学导入 体验 比较 体验 同学们,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世界各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 己多姿多彩的音乐,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 哪一个民族人口分布最多?而且分布地区也极为 广阔?(汉族)由于居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等各方面的差异,产生了许多不同风格的汉族 民歌。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汉族民歌。 一、了解什么是民歌 1.请欣赏音乐片段,判断哪几首是属于民歌。 2.欣赏《大地飞歌》《绣荷包》童谣《天黑黑》 《天黑黑》《绣荷包》―――民歌 《大地飞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 3.小结: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 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幻灯 片〉 二.汉族民歌的分类 (一)按题材内容分类 (二)按体裁分类 1.汉族民歌从体裁形式上可分为劳动号子、山 歌、小调〈幻灯片〉 2.欣赏三首歌曲片段,《小河淌水》《无锡景》 《澧水船夫号子》,判断属于哪种体裁 3.总结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幻灯〉 学生欣赏 讨论作答 听赏、体验 讨论、交流 感受民歌与 具有民族风 格的歌曲的 不同,让学生 在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展 开理性思考, 体现自主意 识 培养学生对 艺术的理解 能力,发挥其 (15分钟) 比较 与 探究三、探究汉族民歌的色彩区 1.对比欣赏 欣赏教师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和电视剧《血 色浪漫》中信天游视频片段 2.问:同一种体裁的民歌风格为什么会不一样? 3.探究汉族民歌色彩区形成的原因 与地理环境、语言环境、早期文化、社会背景、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等等相关 4.汉族民歌色彩区的划分〈幻灯片〉 西北色彩区 东北色彩区 西南色彩区 江浙色彩区 湘色彩区 客家民歌特区 探究各色彩区的地理、文化、经济与当地民歌的 联系〈幻灯片〉 听赏、体验 学生思考 作答,教师 补充 分组讨论、 交流并归 纳 艺术想像力, 感受山歌歌 词直白朴素、 感情真挚的 美 提升学生理 性思考的能 力 师生互动 理性思考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流行音乐演唱技巧

音域的宽窄和声音的质色很多人都认都是天生的,很难改变,其实不然, 正确地掌握咽音技法,并将之用于歌唱,可以使毫无质色和音域不宽的的嗓音,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所以用不着去羡慕别人的嗓音,我们也可以做到,只要我们努力练这个绝世武“功“。 “咽音”在我国戏曲声乐中称为“膛音”,具有金属色彩,由真声机能、咽音机智能、真假声机能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歌唱嗓音机能。——听过京剧或其它的民族戏曲吗?他们唱腔中很多都不自觉地运用到了“咽音”机能,所以可以唱出令人羡慕的超高音。 无独有偶,“咽音”在国外也有很长的历史了,并且早以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科学理论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科,并发展成为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一支。并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传入我国。现在“咽音训练”在我国已形成一整套有理论、有方法、有规格、有步骤、看得见、摸得着的练声方法。 它有两大主要功能: 1、可以迅速扩展音域,提高声音规格,加强歌唱用声能力。 2、可以治愈各种嗓音疾病。 咽音的发音方法: 稳定喉器并抬高喉器上方的舌骨后部,抬高会厌及使会厌后倾与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开的发音管。——没有图示可能很难理解,现在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当我们念“丽、绿、鸟、亮”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会厌后倾与喉口咽壁形成倒漏斗开的发音管”的发声动作,仔细体会一下,找找感觉。。 当然练“咽音”不可能是一拓而就的,我们必需从基本练习开始,——大家得有心理准备,这里的基本练习也跟练吉它的基本功一样的枯燥无味,而且得长时间练才有效果。 第一节“张大口”练习 练习要求,把嘴张大,伸出舌头,要求下巴放松。检查下巴是否放松可以看看下巴有无下压、前突、僵硬紧张,再检查下巴下面的肌肉(二腹肌前腹肌前腹和颏舌骨肌的紧张,同时感觉不到外顶力量) “张大口练习”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1、先练好在不张嘴的情况下,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放松二腹肌前腹和颏舌骨肌,,这一动作每天坚持练习500次以上,2到3天就可达到下巴完全放松。 2、在此基础上首先固定住下嘴(不是绝对的固定,“固定”是我们去感觉的)然后用抬头看天的动作去张开嘴。张嘴时不能牵动下压或前伸下巴,不能使下嘴提高向前哏着上嘴的动作一同上扬。——检验动作是否合格:双手拇指放在下巴下面,检查有无外顶力量,食指可放在下巴前面,以帮助下巴固定。

八年级音乐《中国民歌》教案1 人音版

《中国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歌的类别,了解并体验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会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习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 教学方法: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思路与程序: 总体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生共同学习民歌的分类──学生活动展示自我。 教学过程 :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室的时候,就开始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河北民歌《小放牛》。(学生听着歌曲《小放牛》的音乐走进教室,会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走进中国民歌的氛围中)。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和整理的民歌资料,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2.熟悉课本,了解内容 提问: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然后播放几首学生比较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如《打夯号子》《放马山歌》《小白菜》。让学生辨别、区分。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民歌的分类和特点。总结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短小,生动,淳朴。具有即兴性, 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首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让学生分组做出抬重物的样子,老师喊“一二”,然后学生就一起和“三”。使学生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总结并体会:号子的形式一般就是“一领众合”,当然还有“众人领众人合”。教师补充:号子一般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四种。它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劳动号子是人们随着劳动节奏喊的一种口号,它具有协调紧张的劳动节奏,驱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然后师生共同欣赏《川江船夫号子》中的《上滩号子》。 (2)播放电影《刘三姐》中对山歌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山歌的产生环境和山歌的形式。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总结: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劳动时,为了抒发感情而唱的歌。它的产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长期生活在山区的人们,由于交通不便,相互见面十分不易,于是在两山之间遥遥相望的人,用歌声传递信息和情意。除此之外,山歌

通俗歌曲音乐欣赏教案

音乐欣赏教案《中国通俗歌曲欣赏》 发表时间:2012-11-7 21:57:57作者:周素梅来源: 教材版本:自组教材 教学对象:九年级 设计意图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课堂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本节课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欣赏通俗歌曲。通过介绍通俗歌曲的特点以及我国不同时期通俗歌曲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见解,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 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二、作品欣赏 1.《何日君再来》 2.《外婆的澎湖湾》 3.《小城故事》 4.《黄土高坡》 5.《天堂》 三、探索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对“通俗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并能主动参与讨论。 2.能够充分感受、体验通俗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 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 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列举、分析、讨论及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具:CAI课件音乐设备电脑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三首歌曲。 ①《你再不要去做情郎》(选自《费加罗的婚礼》,艺术歌曲,美声唱法) 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民歌,民族唱法) ③《弯弯的月亮》(通俗歌曲,通俗唱法) 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分别用三种唱法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民歌、一首通俗歌曲,不同演唱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同一首歌曲也可能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通俗歌曲的艺术殿堂,共同去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歌曲? 展示:通俗歌曲亦称流行歌曲,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适合一般市民群众爱好的,轻松活泼、易学易唱的、便于流传的歌曲。它是与艺术歌曲、民歌相对而言的梦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爱情主题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叙说理想、生活、抒发思念之情等。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练,旋律流畅、口语化较强、易学易唱,流传范围广泛,富于时代性。各个时代的通俗歌曲具有各自的特点,歌曲常使用一个固定的节拍或固定的节奏型等,乐队一般用电声乐队演奏。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四、感受与体验 导语:我国通俗歌曲从起源到今天的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究竟我国各个时期通俗歌曲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所有的通俗歌曲都适合中学生演唱呢?通俗歌曲到底可不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呢?这些正是我想在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首我国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

-当前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分析综述

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当前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分析 学生所在系(院)流行音乐学院 专业(方向)音乐表演(流行演唱) 年级2012级 姓名X X X 学号20131210XXX 指导教师姓名X X X 完成时间:2017年5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绪论 (2)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 (二)研究方法 (2) 二、相关理论分析 (2) (一)明星文化的变迁 (2) (二)流行音乐明星与大众 (2) 三、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 (2) (一)气息的运用 (2) (二)吐字与咬字 (3) (三)情绪的运用 (3) (四)从歌手的演唱风格中得出的启示 (4) 四、结论 (4) 致谢 (5) 参考文献 (6)

摘要 本文以中国流行音乐为例,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深入的了解中国流行音乐。一首流行歌曲不仅要了解歌词本身的内涵,还要在了解内涵的同时,唱出其中的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流行音乐演唱的过程中,要注重演唱时的咬字,情绪,力度、节奏等等;还要注重所演唱作品的内涵,一名优秀的流行音乐演唱者,不仅要拥有美丽的外表,良好的音乐素养,完美的声乐条件,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注重对其作品的欣赏,提高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日常的练习与演唱中,要将流行音乐音乐中的内容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希望本文研究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关健词 中国;流行音乐;演唱风格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流行音乐进行了关注。其中,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在流行音乐发展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不少隐忧,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创新问题。再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流行音乐发展了三十几年,这一历程也涵盖着中国的社会政治意识、经济制度、文化伦理、审美趣味等等。实事求是的说,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其存在着朗朗上口的旋律,浅显易懂的歌词。据此,对其演唱风格进行研究,具备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Net library 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相关数据库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数据整理,从而归纳出理论依据。资料分析法。本文收集并研究了流行音乐问题,总结归纳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流行音乐问题的研究,使本文研究具备合理性、严谨性、可行性。归纳总结法。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的结果,从整体上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其起因,得出符合实际的研究结论,制定出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进而得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明星文化的变迁 明星完全随着文化工业的发展而出现,这也就使得发达的科技水平使宗教和传说中的英雄具备了世俗化的特征,而明星的出现,则直接对人们心灵的空缺进行了填补,他们甚至能够从某种意义上,起到社会粘合剂的作用。 (二)流行音乐明星与大众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电视开始逐渐对广播进行取代,从而直接的成为了对流行音乐进行承载的主要媒介、载体,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得到了发展之后,直至今日,这种音乐形式都是唱片公司宣传歌手、歌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无论是周杰伦还是许嵩,亦或是JAY-Z,许多流行音乐歌手都能够凭借流行音乐从而大获成功,而在于大众的维系中,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三、中国流行音乐的演唱风格 (一)气息的运用 细致的分析,笔者认为,演唱者对气息运用进行完全的掌握,本身能够显示出

《流行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流行音乐》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自选教材 教学对象:九年级 执教者: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剪市镇中学赵红 教学设计: 音乐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种类而言,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它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特别是流行歌曲.显然,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把流行音乐引入音乐课堂"――这是音乐课程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九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特征.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因此,设计本课就是想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和欣赏 流行歌曲. 教学目的: 本课主要是介绍流行音乐的几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每种形式的特点.本课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几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爵士音乐(JAZZ)","嘻哈音乐(HIP-HOP)","摇滚(R OCKROLL)". 通过本课让学生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并能通过理解体会,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充分发挥音乐方面的创造创新才能,启迪美的意识,创造美的空间.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在课前播放多首学生熟悉喜爱的流行歌曲选段. 二,导入课题 从课前的通俗歌曲欣赏导入课题. 简要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三,走进爵士音乐厅 1,介绍爵士音乐的历史和爵士音乐演奏背景.(视频) 2,欣赏《幸福刹那》,《花样年华》插曲(提问: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3,分析爵士音乐的节奏特 点――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 4,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爵士音乐.(提问:爵士音乐从演奏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5,分析爵士音乐演奏风格特点――即兴性. 6,了解爵士音乐的流派. 四,走进摇滚音乐厅 1,欣赏《相信自己》,让生谈初听的感受. 2,带问题复听《相信自己》.(以表格的方式出示问题) 音乐的特点 演奏的手段 音响的特点 乐队的组成 特点 3,生自由交流. 4,与学生共同完成表格. 5,让学生了解摇滚在中国的曲折发展.(视频介绍) 五,走进嘻哈厅 1,嘻哈元素综合片断欣赏,引出嘻哈音乐主要的四种文化元素. 2,介绍四种文化元素

民歌欣赏音乐教案

民歌欣赏音乐教案 课题 民歌欣赏 课时 1 课型 综合欣赏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使学生对民歌的种类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民间音乐重点难点 1.民歌形成、作用、特点的介绍和欣赏 2.分析民歌类型、特点、体会歌曲的内在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法、手段 一.组织教学唱师生问候曲 二.引入课题 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放音乐插入讲解:这悠扬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我们知道草原上的人们最善于歌唱的当你身临其境的时候就会从心里强烈的感受到他们歌声的优美这歌声好像从天上飘来又好像从地里钻出来的优美动人的旋律传入我

的耳朵……最后歌声消失在茫茫草原上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它表现了草原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 三.新课教学 (一)民歌概念(出示幻灯) 民歌是人民群众的歌民间的歌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表达各种思想感情而口头传唱并不断加工而成的一种歌曲形式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民歌的分类(出示幻灯) 民歌根据其内容、作用、风格、特点、场合、演唱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 1.号子 ①让学生分成两队表演拔河喊加油让学生体验号子在拔河中的作用 ②让部分学生抬钢琴并喊“嗨唷”使同学们动作一致节奏一致 观看《川江船夫号子》、《盐工号子》VCD让学生思考号子的节奏与劳动节奏有什么关系 ③老师总结号子特点(出示幻灯) 2.山歌 ①欣赏广东民歌《月光光》老师用广东方言演唱后学唱歌曲片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音乐思考:这首歌曲声调、节奏有什么特点 ②欣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总结山歌的特点(出示幻灯)

中国通俗音乐 教学设计

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 2、对不同时期的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举出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流行作品 3、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喜爱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二、教学重点: 能够较好掌握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主线历程,热爱中国民族化发展的通俗音乐 三、教学难点: 在欣赏探究中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正确认识通俗音乐的发展一定要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才是世界的,才是流行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向同学们了解几个问题“你们平时最熟悉听什么样的歌曲?”。 生:流行歌曲。

师:一般的流行歌曲属于通俗音乐,你们说说通俗音乐有什么特征? 生:节奏感强、易学易唱、通俗易懂…… 师:通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易于流传,大众化的音乐(内容大多取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结构一般比较短小简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师:这是用文字对流行音乐的概述,同学们都知道不同地域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也是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在今天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找寻的是流行歌曲的发展历程。 (二)新授 二十世纪初中国就出现了通俗音乐,直到现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起步曲折期(20年代末--40年代初) 师:1927年,著名音乐家黎锦辉先生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音乐的诞生,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这时期的佳作还有贺渌汀的《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任光的《渔光曲》。 欣赏歌曲《春天里》,学生可跟着影音资料轻声哼唱。

浅析中国大陆通俗歌曲的成因和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此中华民族走上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道路。中国的流行歌曲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它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变。 A.1978年甜蜜蜜 在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中国人听的歌曲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一条大河》等革命歌曲或者是同类红色电影歌曲。邓丽君---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甜歌手,应该是第一个进入内地音乐市场的港台歌手。可是,由于邓丽君歌曲中的爱情主题不是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主旋律,故批判之声不绝于耳,有关部门干脆将其定为了精神污染的源头之一,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大肆收缴邓丽君歌曲录音磁带。但是,野火挡不住,春风吹又生。人们的意志最终还是让位于情感。那时,很多人私下里都在偷偷地听这些“资产阶级醉生梦死” 的“靡靡之音”。她的歌----当时所谓的靡靡之音----通过一张张唱片、一盘盘磁带在大陆的青年中流传。那时候人们没有什么正版、盗版的概念,人们通过所谓的录放双用机翻录了一首首邓丽君的歌曲,如《甜蜜蜜》、《南海姑娘》、《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歌曲。成为第一位华语歌坛的真正偶像,“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人们送给邓丽君一个称号“十亿个掌声”。 B、1980年军港之夜 改革开放初期,解冻的中国正在发生缓慢但却坚定的变化,文化的复苏带动着音乐的解放,曾经备受禁锢的音乐家们有了“面对新生活,抒发新感受”的契机,一大批积极向上的抒情歌曲应运而生。中国流行音乐开始突破防线,邓丽君风靡内地,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民歌的 类别,了解并体验各类民歌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会唱几首具有代表性的 民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学 习的兴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各民族民歌的感情, 让他们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分类。 教学难点:如何区分中国民歌类型以及各类民歌的风格点。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电子琴,黑板,多媒体,音像资料等。教学方法: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创设情景法、启发诱导法、归纳总结法、讲练结合法等。 教学思路与程序: 总体思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生共同学习民歌的分类──学生活动展示自我。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在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室的时候,就开始用录音机播放学生都很熟悉的河北民歌《小放牛》。(学生听着歌曲《小放牛》的音乐走进教室,会使学生在课堂开始前就走进中国民歌的氛围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歌和整理的民歌资料,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的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2.熟悉课本,了解内容 提问: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及分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然后播放几首学生比较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片段,如《打夯号子》《放马山歌》《小白菜》。让学生辨别、区分。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民歌的分类和特点。总结出: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头传唱,不断加工而成的集体创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短小,生动,淳朴。具有即兴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一般我们按体裁把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3.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通俗歌曲的演唱技巧教学文案

通俗歌曲的演唱技巧

精品文档 通俗歌曲演唱及技巧的把握 在介绍了声乐演唱艺术的共通发声规律之后,我们再谈谈通俗唱法的发声特点。对此,应有如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持通俗唱法者,应了解和熟悉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努力改变自发式的用嗓习惯,将自己习惯的用嗓方式纳入科学发声的轨道。其二,从共通的科学发声规律中,努力寻找到通俗唱法声音个性的依据。也就是说,每演唱一首歌曲时,从发音、共鸣部位到气息的流动等诸方面,为通俗歌曲的演唱寻找到合理性。改变纯模仿或盲目用嗓的习惯,从感性的用嗓方式转变为理性的用嗓方式。其三,通俗唱法,无论其科学与否,作为一种用嗓流派早已形成,并为最广大的业余声乐爱好者所接受。由于它的普及性、通俗性以及独特的演唱个性,亦在各类大赛及专业声乐领域里占有一席地位。因而,不可否认,这种演唱方法必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声乐界应予以关注。 下面仅谈几点个人对通俗唱法发声特点的看法。 1.呼吸是根本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 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关于“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